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83节

  “这江西的考卷,确实要比我在山东那边看的文章水平强上不少。”

  巴拉着碗里的饭菜,有考官感叹一句。

  “北方的士子,总体来说和南边的差了不止一星半点,很正常。”

  “你们还是只看首场的八股文章?没看后面的策略?”

  “当然要看了,我可想看看那个叫魏什么的,试卷是不是交到我手里,我也想知道他这次的平倭策能够提出什么新鲜的想法。”

  “嗯,我也是,不过现在看到的都很平淡,没什么东西,都是老调重弹。”

  “大家想到一块去了,呵呵”

  “科举考试,本来就是为国举贤,就像上次那些考官们说的,文章好,那是贤臣,策论好,那也是一位干臣,都需要,你们说是不是?”

  四位同考官随意的聊天,旁边屋子里本次乡试的主考、副主考都只是相视一笑,随即轻轻的摇摇头。

第145章平倭策

  外屋四位同考官们的话题,作为乡试考试的主考、副主考,自然是不能掺和的。

  他们的职责就是从同考官交上来的卷子里寻找有见地的试卷,然后给他们排一个名次出来,工作就算完成。

  对于他们在审阅试卷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偏向,这些不重要,只要不是漏了关节或是其他什么影响乡试公正性的事儿,他们大多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就算他们口中那个叫魏什么的考生,策论写得精彩非常又怎样,八股文章做的不好,他们依旧会绌落。

  为国举贤是正理,可不能因为考生有贤名,或者能办事,不管他文章做的好不好都取了吧,最次文章水平也要在中等,也就是可取可不取这样的水平,那才叫公正,试卷交到哪里都挑不出一个错来。

  科举考试到了乡试,那是要综合考量考生水平的。

  此时的魏广德正躺在客栈后花园的躺椅上,旁边茶几摆满了各色时令瓜果和美食,周围都是同窗好友,众人因为考试的结束而身心放松的在此休息,闲聊。

  魏广德自然猜到自己的名字应该传进了考官们的耳中,这其实在两年多前他就猜到可能会如此,只是不知道这点名声能不能助涨自己这次乡试中第的可能。

  好吧,现在的魏广德和三年前完全不一样了。

  之前那信誓旦旦的信念早已不在,赌运气吧,希望考官能对自己网开一面,让自己顺利中举。

  嗯,到时候鹿鸣宴上,就带上重重的厚礼相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杀贪官那是一个狠,可是这贪官却是怎么也杀不绝。

  好吧,贪官也是前仆后继的,魏广德也没想做一个清官,太苦。

  浊官吧,混的滋润点。

  而科举考试,讲究公平公正,可是也是官员捞钱的好门路。

  当然,这里的捞钱可不是卖考题,卖功名这样的大罪。

  实际上,彭泽唐县尊在彭泽的最后一年干的就挺漂亮的。

  之前几年,他不过是个泥糊县令,也算清名,在彭泽留下不少好名声,就算是江西御史暗访到了彭泽,打听到的也都是清官之名。

  不过最后一年的县试,很明显,上榜的都是本地的士绅富户。

  这样的官员,可要比那些从头搜刮到尾的贪官聪明多了,钱捞了,美名也留下了。

  至于最后一年是否有失公允,中国的老百姓淳朴,在他们看来,难道你还要让清官老爷饿着肚子当官吗?

  而到了乡试以及后面的院试,考官收取上榜考生的礼物那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了,谢师礼。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魏广德要是中举,那至少要准备三份谢师礼,除了主考和副主考,还要给自己的房师,也就是那位同考官大人送上一份。

  同考官都是在独立房间阅卷,这或许就是房师之名的由来吧。

  今年江西乡试的策论,则是考的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倭寇。

  自嘉靖三十一年开始,沿海府县就屡遭倭寇袭掠,早已是震惊大明南北各省,朝廷也因此颜面尽失。

  这次的策略,魏广德一早就压了这道题。

  其实这也不是说他多聪明,而是当下最热的话题,后世那也是热搜第一的存在。

  魏广德很清楚,其他的考生肯定也会关注,现在就是看他们会怎么思考这个问题。

  魏广德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或许多出那几百年的见识是他唯一的优点了。

  特别是后世那场八年抗战,其实在魏广德眼中,那里才止八年,中日之间的战争自甲午那年就已经开始,之后的九.一八,仇恨也是在此时也达到一个顶点,之后的七七事变不过是让仇恨彻底爆发。

  只是后世人没人联想到当下大明的抗倭战争,毕竟在那个时代,所有人都清楚的知道,所谓倭寇其实是海盗。

  当下的明人,大多都没有意识到倭人的狼子野心,天朝上国的思想根深蒂固。

  魏广德也不会去打击这种思想,其实现在有这样的思想才是对的。

  此时的大明帝国,综合国力那是雄踞环宇,只是在军力上,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偏弱,所以看上去似乎国力弱小。

  所以魏广德的平倭策,开篇就把大明朝建立后和倭国之间的关系列明了。

  “太祖高皇帝混一寰宇.博海之外莫不臣仆.惟日本未至乃遣使臣谕之.”

  开篇,魏广德就说了日本对大明的不臣之心。

  此时,其实大明国内也就是朝堂上仍称呼其国为倭国,但是日本之名在大明官方已经传开了,所以魏广德也没有用倭国来称呼他们。

  前面说了日本对大明的敌视,然后话锋一转到了“上天有好生之德”,就是朝廷应该再遣使臣谕之,让倭国国王收敛属下,避免两国交战生灵涂炭。

  至于剿倭,魏广德自然是从选将、练兵、筹饷为主,这年代大部分读书人,能够想到的剿倭也就是前两条,甚至不少还在喊口号剿倭,用嘴炮杀敌。

  魏广德不会犯这样的错误,那对不起自己的出身。

  需要说明的是,魏广德知道现在的税法是有问题的,后世各国税收都是以商税为主,谁还会把征税重心放在农业上。

  其实现在沿海的倭乱,在魏广德看来,就是打破大明朝现有税收模式的一个机会。

  只是魏广德不打算作死,对于开征的商税,魏广德知道动了谁的蛋糕,这是现阶段的自己绝对不能碰的话题。

  不过,作为剿倭的临时收税措施,魏广德觉得还是可以提一提。

  剿灭倭寇后,这个临时开征的剿倭税就中止。

  在魏广德看来,嘉靖倭乱不是短时间可以平定的,要不后世也不会那么出名。

  以后自己上台当权的话,再彻底平定它就最好了,名利双收。

  到时候,剿倭税换个名义,其中固定一部分收入给五军都督府,让军方勋贵从中分润好处,兵部那边的大人应该也会支持,毕竟钱收上来先入兵部再下发都督府和各卫所,大家都有好处。

  户部可能会有声音,但是应该也可以压制,毕竟钱要先到户部,他们也可以分润一些。

  也就是礼部、吏部、工部和刑部没啥好处。

  刑部那边其实也可以分润的,偷逃税的肯定是刑部处理,审理过程中好处也不会少,罚没收入分给他们。

第146章张经被拿

  分润剿倭银子的事儿,魏广德自然只是自己想想,可不会写到策论里去。

  那是自己已经上台后,朝廷执行这个政策后才会去操作的。

  到时候自己要是位卑言轻,还真不好办,估计连部堂的面都没资格见到。

  至于选将和练兵,魏广德做为军户出身,卫所的问题他还是比较清楚的,虽然不能说了如指掌,但是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他都清楚。

  说到底,还是底层士卒到手的银子太少。

  目前为止,魏广德唯一知道的就是,卫所士卒战死,烧埋银子不会有人贪墨,因为那是抢死人钱,传统思想里还是很忌讳这个。

  在他看来,只要军饷能得到保证,士卒的战力就是可以保证的。

  选将,自然建议从边镇战火中锻炼起来的武官充任,而士卒,则是从卫所中挑选精锐和民间招募勇武之士。

  他觉得,光靠卫所兵剿倭效果不大,应该使用募兵剿倭。

  这年头,募兵实际上已经公开,大明朝在北方对战蒙古鞑子,主力战兵大多都是募兵,也就是营兵,已经很少让卫所军卒出战,卫所兵的任务主要是防守城池为主。

  至于怎么练,那就要看武官打仗的方法了,魏广德到是没有明确该怎么练。

  这年头,武将家族,家家都有自己的传承,怎么打仗,怎么练兵都有一套不传之秘。

  魏广德自然也不会去操心这些,给了银子能打赢就行。

  对于自己的平倭策,魏广德还是有点自鸣得意的。

  他不会天真的以为卫所战力渣是因为将官不用命,士卒贪生怕死,光是喊口号激励斗志就能打赢倭寇。

  不过,魏广德其实也有担心,那就是要是自己的同考官是个迂腐的读书人,可能就有点麻烦了。

  因为这些东西,很多不会被这些迂腐的读书人认可。

  在他们的意识里,忠君报国才是正确的,其他都是小节,毕竟程朱理学都喊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口号。

  不过万幸的是,魏广德的担心没有变成现实。

  此时,在南昌贡院衡鉴堂里一间房间里,一位同考官刚刚翻到魏广德的卷子。

  草草看过卷子上的文章,几篇文章中规中矩,放在这一堆试卷里,只能算中等水平,靠上都不算,有点偏下。

  轻轻摇摇头,火候不够,还需要继续学习。

  这是这位考官大人看了魏广德文章头尾后给出的判断,不出意料的话,又是一个落榜的考生了。

  只是,和往常不同,以往这样的情况,卷子直接就被考官罢黜了,铁定上不了榜。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很简单,利益使然。

  自己把考卷推荐上去,还要经过主考副主考两关,取中还好,不取中那就是浪费名额了。

  为什么要选文章好的,不就是为了增加取中的几率吗?

  至于为什么要多推荐机会大的卷子,那是因为自己就是这个考生的房师了,谢师礼可不会少。

  为了增加自己取中的试卷,弄一大堆垃圾卷子过去,怕是没两下主考大人就会干脆不看自己推荐的卷子了。

  八股文章不怎么样,但是考官也没有因此就把卷子丢在一边,而是连翻几页,跳过第二场的考题试卷,直接翻看最后的策论。

  整个动作如行云流水,都重复过无数遍了。

  “太祖高皇帝混一寰宇.博海之外莫不臣仆.惟日本未至乃遣使臣谕之.”

  有点意思,和之前看到的许多卷子不同,大多数考生的卷子,开篇就是痛斥倭寇残暴不仁,然后就是发天兵以正纲纪。

首节 上一节 8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