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846节
是的,殷士谵脾气暴躁,性格很直爽,他是清楚的,这样的人比较认死理,不怎么听劝。
要是真打定主意要和高拱、张四维杠到底,还真不好劝说。
魏广德在心里满满推演,不过很快他就意识到另一个问题。
自己这边劝说殷士谵忍让,那结果呢?
高拱会不会见好就收?
或者是继续肆无忌惮的挑衅?
自己能劝住殷士谵一次,可要是高拱继续挑逗,泥人也有三分火,第二次,第三次怕就压不住了啊。
朱衡的信里其实也说的明白,高拱似有提拔张四维的意思,不止是在吏部提拔。
而且,现在李春芳已经致仕,内阁就剩下三个人,是隆庆朝以来内阁人数最少的时候。
坊间有传闻,杨博愿意复出,可能就是奔着争夺内阁一个位置来的。
杨博维护山西官员的事儿,其实和他在做的也差不多,想法设法抬高老乡的官职。
当初严嵩在朝时怎么样?
不管是不是和他一伙儿的,只要是江西籍贯的官员,只要能做事,都是不吝提拔,所以才在大明朝堂高层出现近半江西官员的盛况。
别的不说,只要是老乡,做事多多少少都要留有余地,不可能往死里坑你。
杨博原来看中的霍翼已经废了,现在高拱看中张四维,老家伙或许不止是想再赌一次自己的前程,也有回京城帮张四维的意思。
要知道,张四维的条件可比他杨博强许多,也是走的标准的翰林官升迁之路,已经贵为吏部侍郎,算是走到半程了,随时都可以一脚迈入内阁。
内阁缺人,礼部和吏部的尚书、侍郎就是入阁的第一人选。
让杨博做兵部尚书,接郭乾的位置,高拱这步棋不可谓不妙。
不仅是他不舍得执掌吏部带来的权利,更是可以压一压杨博。
“不行。”
魏广德心里一声惊呼,他猛地起身,在屋里来回踱步。
殷士谵这件事儿,朱衡那边貌似相岔了,这次不能在高拱面前服软。
忽然,魏广德意识到自己被朱衡的思路影响了,这次的事儿,殷士谵就得狠狠反击回去。
不怕闹大,闹大了有皇帝出来顶着。
高拱是皇帝的老师,殷士谵也有这个名头,只是地位没有他高而已。
自己两个老师打架,皇帝出来也只能是劝架,最后闹再大,无非就是各打五十大板,不了了之。
心中有了想法,魏广德又在脑海里快速推敲一番,觉得可行,当即就迈步出了厢房,直奔自己书房而去。
张吉还在外面侯着,看着魏广德一声不吭出来,就迈步跟在他后面。
不几步就到了书房,魏广德准备好笔墨纸砚,张吉已经开始给他研墨。
张吉也是跟着魏广德在孙夫子那里念过书的,做这些事儿当然是轻车熟路。
要他写文章不行,但认字还是没问题,书写差点,但管家又不要锦绣文章,能写会算就行了。
这次,魏广德提笔就快速写了几封信出去,不止给殷士谵写信,还给朱衡和在京城的江西籍贯的科道言官都写了信,目的自然就是请他们帮忙,联合各自的好友同僚一起帮殷士谵扎场子。
文官之间的争斗,无非就是这些,用文字进行攻杀。
科道嘛,不就是风闻奏事,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尽情的想象,栽赃也好,诬陷也罢,就那么回事儿。
给殷士谵的信里,魏广德还刻意给他提了一句,那就是想办法刺激下华亭的徐阁老,让张居正不能继续附和高拱。
到时候为了徐阁老,让张居正和高拱怼上。
他殷士谵一个人扛高拱吃力,那就给自己制造盟友,联盟张居正,一起对付高拱。
可以说,魏广德在这一刻犹如张仪、苏秦附体,把合纵连横的计谋发挥的玲离尽致。
甚至怎么挑动高拱的神经魏广德都帮他想好了,把当初收集到的东西往高拱那几个门生那里一丢,他们自然会通知高拱往下查,不怕查不到徐家的那些破事儿。
把信写好,魏广德又检查了一遍,没有错漏,这才满意的点点头,放下笔。
又准备了几个信封,等到墨迹干枯后这才分别放进几个信封中封好口,两头打上火漆。
“张吉,安排个人,马上启程去京城,按照信封上的名字,把信给送过去。”
魏广德对一直在一旁伺候的张吉吩咐道。
“是,老爷。”
张吉接过魏广德手里一叠书信,马上恭敬的答应一声。
“快去,记住,十万火急,给人多准备点盘缠,要最快速度送往京城。”
魏广德嘱咐道。
一般来说,跑什么地方送信,花多少时间,需要带多少银钱,其实都是有数的。
不过这次情况特殊,魏广德不介意多花点银子,只要能够提前一天把信送到,他也好安心不是。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别说乘船还是快马,这会儿就算是坐飞机赶往京城都晚了。
隆庆皇帝在当天晚间看到殷士谵的请辞奏疏后当即不喜,没有批红发回,而是选择留中。
虽说是殷家人直接送进宫里,可奏疏通过文书房和司礼监,消息自然是藏不住的。
殷士谵致仕的消息,当晚就传遍了京城官场。
事件发生太快,许多人都还没有想好该怎么站队,貌似当事人一方就想一走了之。
虽然被留中,但是殷士谵这会儿想通了,也丝毫不留恋什么权位。
在家里等了两天没有得到消息以后,殷士谵就再次上了一封奏疏请辞,这次他还给陈洪写了张条子,让陈洪帮忙在皇帝身边说上两句。
他不怕陈洪帮高拱打压他,大家手里都有对方担忧的东西。
至于府门,殷士谵自从那日回到家里后就一直闭门谢客,谁都不见,即便是自己那些老乡过来,他也只是给人一张条子就打发了。
他现在是真不打算见人,担心这时候和他们碰面,自己离开后会受到牵连,遭到高拱的打压。
唯一进了殷府大门的,也只有宫里来的太监,他是奉皇帝之命前来安抚的。
同样,高拱家里也来了一个太监,肩负的使命也都差不多。
于是,高拱在事发后第二天又出现在了内阁,而殷士谵则没有出现。
之后几日里,殷士谵有连续上奏请辞。
第一份奏疏留中,第二封奏疏被驳回,第三封奏疏送到隆庆皇帝跟前的时候,隆庆皇帝这才意识到殷士谵是玩真的,不想干了。
要说隆庆皇帝心里对高拱没有一点点埋怨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在他心里,皇权稳定比高拱重要。
高拱在内阁跋扈,多多少少也威胁到皇权。
但是现在情况很明显了,已经得罪了一个,就不能再把另一个也得罪了。
不管怎么说,朝政还需要他们来打理。
虽然朝堂上想入阁的人不少,可让他放心托付大事儿的也没几个。
裕袛那些旧人,才是他最放心的一波人。
强扭的瓜不甜,隆庆皇帝明白这个道理,现在他需要考虑殷士谵离开以后,空缺谁来补上。
治罪,那是不可能的,殷士谵打了高拱,两个都是近臣,他是绝对不会做出任何惩罚的。
于是,殷士谵的第三封奏疏,隆庆皇帝批红了,赐驿马,阁臣荣归该有的规格一样都不能少。
不过,高拱、陈洪等人不知道的是,孟冲的得力干儿子在这封奏疏发出前,带着隆庆皇帝的密信往四川去了。
殷士谵走了,魏广德丁忧肯定也是没法起复,所以他的目光看向了陈以勤。
当初陈以勤怎么走的,隆庆皇帝多少有些心虚,所以先写信问候一下,顺便看看他的态度,是否还想回来。
第807章平乱
京城里紧张的局势,就这么戏剧般的落幕了,这是之前谁也没想到的。
仅仅在一年以前,内阁以陈以勤为首,殷士谵和魏广德协助下,三人小集团几乎左右了大明朝堂大小事务。
可是就是在高拱回朝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三人小集团就土崩瓦解,大权落到了刚回朝的高拱手中。
这一年时间朝堂巨变,高拱不仅夺取了内阁权利,更是收拢人心和安插人手在六部,完成了在朝堂上的布局,接下来就是要大干一场,实现胸中的抱负。
这一日,致仕老臣杨博终于拖着老迈的身躯回到了四九城,当晚由高拱牵头,联合在朝堂中的重臣为他接风。
席间众人谈笑风生,丝毫看不出当年倒拱行动中,其实杨博也是出力甚伟。
而席间的主角,除了当朝首辅高拱和新任兵部尚书杨博,还有就是吏部右侍郎张四维了,他如花间蝴蝶般在席间飞舞穿插,活跃酒席的气氛。
热络到午夜,宾客才逐渐散去,不过高拱却是迟迟不曾离开。
到他这样的位置,若是无心饮酒,不想喝醉,朝中还真没几人有资格和他劝酒,所以在这一刻他也只是酒酣耳热,但是脑海依旧清明。
而杨博则是使用年岁够大,资历够老,也没几人可以和他对饮。
加之他以身体原因,对今日的酒水只是浅尝辄止,所以也是没有如同其他官员般,大多已显醉态。
“惟约,今日可曾尽兴。”
高拱开口对杨博问道。
“首辅大人和诸位同僚不辞劳苦为老朽接风洗尘,在下感激不尽,岂可不尽兴,呵呵。”
杨博摸着自己的山羊胡,乐呵呵对高拱说道。
“这次请惟约回朝,实在也是朝中正处多事之秋。”
高拱双眼已经有些微红,不是动情,而是酒意开始上头,不过他还是努力保持这脑海的一片清明。
“都说大同和议,我大明北边威胁已解,但是不瞒惟约,吾依旧心惊胆战,如履薄冰。”
“为何?”
杨博吃不准高拱话里的意思,迟疑着问道。
“鞑虏狼子野心,我岂会不知,但朝廷自下而上腐败,官员昏聩不堪,我欲整治,可若是此时虏骑犯边,又如何能安心处置?”
高拱用低沉的语气开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