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898节
那时候小人年岁还小,就是跟着那土司的随从学习种植技术,其他的也不知道了。”
“伱们是把御麦种在山坡上?”
魏广德又问道。
“是的,这御麦很好种植,不似平常作物般需要平坦肥沃田地,只需有土就行,山间河谷都可种植,而且御麦也就是种下去的时候需要浇水,平时就只是除除草,主要就是注意排水。
御麦不喜水,若是被水泡了就坏了,所以山坡种植最利于排水”
说到种植,自然是他的专业,那花匠就在那里絮絮叨叨念叨半天,不过魏广德也只是倾听,并没有出言打断。
通过那花匠的描述,魏广德大致可以判断出一点,那就是玉米好养活,主要是可以种植在山区,平常作物不易生长的地方,而且对水的需求也比普通作物少。
不过等花匠说道御麦产量,多少还是让魏广德有一点失望。
“这御麦一年能产多少,这个以前没算过,按小人估计,要是亩产的话,去芯应该有一石的样子。”
明朝的一石,也就是百二十斤,玉米这年头产量这么低,倒是魏广德没预料到的。
当然,老花匠的估算也未必准,毕竟并没有专门计算过,想来他也不敢把这东西的产量报的太高,否则万一没那么多,可就会担责任了。
或许是看大魏广德脸上略微失望的表情,那老花匠又急忙说道:“魏阁老,其实这御麦的产量,也不算低了,须知良田产稻谷一季也不过二三石,这御麦种植的地方可不是良田。
而且,这御麦在西苑,也是被作为沿山道路两侧的装饰花卉,所以.”
“你们有拿这种子专门种过吗?”
魏广德又追问道。
听到魏广德这么问,那老花匠和旁边另一人吓得立即跪倒,大声喊道:“大人,冤枉啊,这可是宫里的东西,小人怎么敢拿出去私自种植,大人,真没有啊。”
“起来起来,没说你拿出去种了,我只是想知道这东西一季的产量如何。”
魏广德不耐烦挥手,让两个被吓得魂不附体的花匠安心。
“魏师傅,你这是”
小皇帝没问出口,不过意思还是很明显,他想知道魏广德问这些的用意。
“此物倒是新奇,味道按照他们所说,煮食味道一般,但是煲汤却是鲜美异常。
不过臣最关注的还是,此物适用于山区种植,且对水要求不高。
陛下,我大明西北可是多山地形,似乎正适合这御麦的种植。
若是真能在山地获得亩产一石的粮食,倒是可以成为无数人活命的口粮。”
魏广德向小皇帝朱翊钧拱手说道,“记得当初臣在江西参加乡试时,策略就是抗旱,当时大明各地天灾不断,南北各省皆有不同程度的旱情,许多田地因此颗粒无收。
臣当时的策略对此的应对除兴修水利存蓄水源外,还提到朝廷设专门的衙门,研究寻找抗旱作物,并将之推广”
魏广德把当初自己策略的大概内容想小皇帝简述了一遍,对其中他不甚明白的地方又详细解释一番。
“师傅就是这一期考中的举人?”
小皇帝朱翊钧仔细听完魏广德的讲述,又问了一些细节问题,在最后忽然问道。
“没有。”
魏广德回答的很简短,丝毫没有不好意思的表情,“我当时落榜了,举人是三年后才考过的。”
魏广德的科举之路可谓平淡,因为他从未抄出过一篇惊世骇俗的好文章。
谁叫他以前就是个读书废材,课本里有一些历史上的经典八股文,可他只记得只言片语,根本就没法抄。
而且一篇文章行文是连贯的,想要凭借只言片语补齐,但最后的效果只能是东施效颦,反而很不雅。
毕竟八股这个东西,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严格说来其实还是有很多可以抄袭的,但是太特么难记了。
“朝廷里到现在也没有这个衙门吧?”
小皇帝朱翊钧又开口问道。
魏广德这次点点头,说道:“后来考中进士,在翰林院里也听前辈提起过,当时似乎在内阁和仁寿宫里有过争论,但是终究因为朝廷缺乏银钱而放弃了。
毕竟,新建个衙门就需要钱,还要让他们满天下收集各种植物进行种植,需要的人手还不会少。
要知道,橘生南国为橘,生北国则为枳,一旦朝廷确定建立这个衙门,可不是在京城划拨一个院子就可以的,还要在大明各地建立分所。
一地试种不行,得多地试种才能知道作物择优的效果,而且这样的工作都是经年累月的辛勤付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成绩的。”
朱翊钧听到这里就点点头,他已经理解魏广德这个提议所付出的代价巨大,确实不是一笔小的投入。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个提议出成绩需要时间,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拿出手的。
好吧,不止是后世人急功近利,实际上各个时代都是如此。
毕竟,愿意给他人做嫁衣的实在太少。
自己的政绩结果便宜了别人,不合算,不如放弃。
“那师傅现在是否想建立这样的衙门?”
朱翊钧忽然问道,好像他很感兴趣似的。
看到魏广德看向他,小皇帝一笑就继续说道:“朕觉得师傅的这个对策是对的,朝廷需要这样的衙门。
朝廷天天说重农,但除了兴修水利外,似乎也没其他作为.”
朱翊钧这会儿板着脸,一本正经的说道,不过配上那张小孩的面容,让魏广德多少感觉到一丝喜感。
第849章农植所
“那师傅现在是否想建立这样的衙门?”
朱翊钧忽然问道,好像他很感兴趣似的。
看到魏广德看向他,小皇帝一笑就继续说道:“朕觉得师傅的这个对策是对的,朝廷需要这样的衙门。
朝廷天天说重农,但除了兴修水利外,似乎也没其他作为。
这些年天灾不断,朕觉得得重视,特别是师傅说这东西适合西北和多山地区,我大明这样的地方好像还很多。
嗯,很有必要。”
朱翊钧这会儿板着脸,一本正经的说道,不过配上那张小孩的面容,让魏广德多少感觉到一丝喜感。
“只要师傅上奏,朕一定会批红准了这个奏本的。”
最后,朱翊钧又认真的说道。
他感觉师傅是在为朝廷着想,才会提到这个事儿。
特别今日之事,只是因为好玩,他其实只是想作弄下师傅,结果师傅看到这种从未见过的食物就产生了兴趣,要了解这种作物的生长环境,这才是一心为朝廷办事的态度。
虽然御麦是应对旱情和多山地区的植物,现在朝廷头疼的是水害,可以前朝廷也没少面对旱情一筹莫展。
若是有了这种作物,在旱情时就可以及时让各地让农民改种这类不需要太多水浇灌的作物,地里的收成也会高起来,老百姓就能活命了。
这个主儿,朱翊钧认为自己能做,母后应该也不会反对才是。
“陛下重视农桑,臣在这里代天下百姓谢陛下。
不过朝廷制定政策,需要全方面考虑,不能因个人喜好就制定,所以此事臣下来会和内阁其他辅臣商议一番。
此事,还需要户部和工部的协助,所以臣这里还不能做出决定。”
魏广德开口说道。
“好,魏师傅下去和内阁及户部、工部商议,也把朕的意思说下。
都说农业兴,则民富国强,农业废,则民穷国弱,朕觉得师傅的建议很好,这才是体现朝廷重视农业的表现。
特别是这御麦,可以试着在全大明推广,以前山地是没什么产出的,主要是没有好的作物。
既然魏师傅发现了这种作物的生长特点适合在山地推广,我想生活在山地的百姓应该因此受益了。”
小皇帝这会儿很兴奋,他不懂为什么魏广德要说先要和户部、工部商量,朝廷要做,不是他下道旨意就可以的吗?
但是,小皇帝朱翊钧还是知道,魏师傅说的应该就不会错。
另外,朱翊钧还从刚才对话里知道了,御麦这种植物适合种植在山区,以后大明的粮食将不再只是平原上能够耕种,山地也可以利用,也会有产出。
“对了师傅,这个衙门,师傅觉得应该叫什么名字好?挂在那个衙门下?”
虽然魏广德说要回去商议,但他不觉得张居正会反对,因为这是利国利民的政策。
现在他好奇,魏广德会把这个新衙门叫什么。
“专门发展农业的衙门,臣以为叫农植所,挂在工部之下,在全国十三道各建一处或多处,选择有代表性的官田划入其中,专门种植、培育抗旱抗涝作物,寻找新的,可食用的作物。”
魏广德开口说道。
其实,一开始魏广德是想说“农科院”的,这个单位在后世也是鼎鼎大名,毕竟培育出养活十四亿人口的杂交水稻,否则后世的中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就会很头疼。
要知道,那会儿优良的水稻亩产可达千斤,而现在大明南方的良田,水稻能亩产四百斤都是丰收年了,寻常不过二三百斤,这是多大的差距。
说到这里,魏广德又指指下面那两个花匠说道:“他们已经熟悉了御麦的种植,一旦这个新衙门建立,也要从西苑调入农植所当差,负责照顾御麦。
他们要担负起准备大批御麦种子的工作,待各地分所建成,就要及时把御麦种子送过去,还需要他们指导各地载重。”
魏广德可不会只在京城建一个种植基地,在他的考虑中,大明朝十三省都要建这样的种植基地,实验种植新作物,寻找种植技巧。
毕竟,植物的适应性很重要,南方的作物在北方就很难栽种,同理,北方的亦然。
御麦虽说在西苑种的极好,但是否真的能就此在其他地方推广,魏广德也不是很有信心。
他是知道的,后世玉米种子就要很多品种,复杂的很,反正他是不懂的。
每个地方都有适合的种子品种,要是拿错了,收成就会减少甚至绝少,所以他必须考虑到这些,避免官府推广下去,结果种不活,善政也就变成恶政,倒霉的是老百姓。
现在各地圈官田试种,成功了再推广,也可以利用官田预先准备好各地推广所需的种子。
慎重,朝廷制定政策首先是要慎重,不能拍脑壳就随便定下来。
从文华殿出来,魏广德回到内阁,手里还拿着几颗成熟的玉米,这是要给张居正他们看的实物。
单单靠嘴巴说太麻烦,魏广德就直接要了几颗玉米果实,让张居正和吕调阳看到实物,知道所谓的御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然后在内阁架起一口锅煮熟,让大家吃一次。
按照西苑那个花匠的说法,这御麦他们家已经吃了十多年了,因为嘉靖皇帝那会儿只吃了一次就不吃了,觉得味道不好。
听说这次也是御膳房里几个小內侍因为饿了偷嘴,把玉米扔进煲汤里,意外发现煲汤很鲜美,煮出来的玉米也比水煮的好吃,这才动了心思,做成一道菜送上皇帝的餐桌。
否则,西苑收获的那几筐御麦又都便宜那些花匠,带回去自己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