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904节
等王大臣在供词上画押后,整个案件已经从偷盗案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桩买凶行刺皇帝的大案。
按照王大臣新的供词,前首辅高拱对皇上心怀不满,指派家人与他单独联系,协助他混入宫禁刺杀皇上,答应事成之后会给他多少金银财宝。
手里拿着新供词,徐爵马上就让人出去通知冯公公。
冯保再次驾临北镇抚司大牢,手里拿着这份供词,这才满意的点头。
“把人看好了,任何人没有我的命令不准靠近他。”
冯保再次吩咐道。
“是,公公。”
徐爵当即俯首听命道。
拿到供词,冯保出了大牢,现在大堂找到刘守有,让他立刻集合缇骑待命。
“冯公公,出动缇骑,可有宫里的旨意?”
刘守有躬身对冯保道。
“杂家这就回宫复命,经过审问,王大臣已经供认他是受人指使,欲进皇宫行不轨之事。”
“谁?”
听到冯保这么说,刘守有眼角狂跳,不自觉问出口。
“此事敏感,我得先回宫禀报娘娘和皇爷,回头会有旨意过来。
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准备缇骑,旨意一到马上出动。”
冯保轻蔑的看了眼刘守有,随口吩咐道。
锦衣卫指挥使,若是嘉靖朝的陆炳,冯保当然不敢用这个态度这么说,可其他人,如果是朱希孝的话,也不能这样。
至于刘守有,那就不存在了,他算哪颗葱。
刘守有对冯保的态度也不敢吱声,只得点头答应下来。
现在皇帝年幼,宫里做主的其实是两位太后,他这个外臣现在很难见到她们,都是通过太监传递各自文书到宫里,自然是惹不起冯保的。
即便是刺王杀驾这样的大事儿,自己这个暂时代理锦衣卫的指挥都不知道所谓的幕后主使,他也实在没脸说出去。
冯保急匆匆赶回宫里,在乾清宫没有看到万历皇帝,一问才知道小皇帝朱翊钧被太后带回了慈庆宫,就急急忙忙又赶了过去,递上东厂审问后的供词。
“娘娘,据刺客王大臣供述,他是受到高拱家人的买通,这才做下这等骇人听闻之事,应即可将犯官高拱缉拿交厂卫严审。”
冯保跪在两宫太后和万历皇帝面前说道。
“这”
仁圣皇太后陈氏一听此事竟然是高拱做下的,当即惊骇之余也有许多顾虑,毕竟高拱曾是首辅,又是先帝托孤重臣。
这个罪名坐实了,先帝名誉也会有损,那就是识人不明。
在犹豫间,慈圣皇太后李氏双眉已经竖起,显示出她此刻的愤怒。
敢想杀她儿子,她自然不会心慈手软,于是就要下旨让厂卫抓人,就在她爆发的边缘,还是被陈氏一把捏住手腕。
“此事不小,还是召内阁阁臣问问该如何定夺。”
陈太后谨慎着说道:‘此事若真是高拱所为,外朝必然要参与其中,若是内阁事前不知,后面就很难处置。’
“好,听姐姐的,快请内阁三位阁臣来此议事。”
张氏强压下心头愤怒,对身边太监说道。
张居正、魏广德等人来到慈庆宫拜见太后和皇帝后,王大臣的供词就第一时间交到张居正手里,随后在魏广德和吕调阳三人手中传阅。
魏广德看完王大臣供词后,抬头就看了眼站在万历皇帝朱翊钧身旁的冯保。
东厂的审问供词,这东西.
想到这里,魏广德嘴角不由得抽了抽。
等吕调阳瞠目结舌看完供词交回后,就听到陈太后说道:“这王大臣行刺皇上,罪大恶极,可是他招认的幕后主使却非常棘手,所以哀家让你们来此,看该如何做才妥当。”
“娘娘,奴才以为应该派缇骑南下新郑,捉拿高拱回京问说。”
冯保第一时间跳出来道。
先前内阁三人看完供词,都几乎做了一个动作,那就是把视线看向他,冯保心知三人应该是猜到他的想法。
还好,吕调阳虽然和他关系不深,但地位低微,没多少话语权,而内阁话语权最重的张居正和魏广德和他关系不错,从他们没有看完供词就说话也能看出,他们有所顾忌。
好吧,这恶人还是自己来做好了,反正自己和高拱就不是一路人。
是的,冯保看不上吕调阳,认为他就是阁臣而已,而自己可是先帝钦定的顾命大臣,自己说话应该比吕调阳分量重才是。
“不可。”
不过他最看不起的阁臣吕调阳却最先开口说道:“娘娘,此事就算幕后主使为高拱,拿人前也应该先确定和王大臣联系的高府家丁为谁。
但只是刺客的供词,很难确定此事为高拱指使。”
第854章监视
吕调阳开口,虽然没有帮助洗脱高拱的嫌疑,却指出冯保的供词只是一家之言,厂卫根本就没有拿到完整的证据链。
也就是从王大臣身上找到联系他的高拱家人,再从其身上获得高拱指使的口供。
要知道,高拱被驱逐已经半年时间,在京城的高家人都已经离开返回新郑,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儿。
现在王大臣说是高拱家人指使,那这个人是谁?
供词里,根本就没有说出人来。
不得不说,吕调阳一下子就指出了冯保泡制出的这份供词最大的漏洞。
毕竟,人早走了,冯保一时半会也想不到用什么名字。
关键就算要用,那也得先把人拿到手里,才能逼迫人就范,承认参与此事。
这也是为什么冯保急吼吼要让锦衣卫准备缇骑南下新郑抓人的原因,他需要抢在其他人反应过来前抓住高拱和他身边人,找个软骨头承认此事。
这样,才能把高拱买凶行刺的罪行坐实。
见到吕调阳说出这话,冯保心中暗恨,他当然知道自己行此险招存在的漏洞。
但是现在吕调阳提出来了,他又不得不想办法应对。
在陈太后和李太后目光看向他时,冯保也开口说道:“事情耽误了一天,想来那高拱家人已经知道消息畏罪潜逃了,正该立即派出锦衣缇骑南下新郑捉人。
只有抢先拿人,才不会让嫌犯走脱。
高拱可是做过首辅的人,门下之人天下何其之多,一旦让其走脱,怕是就再难拿人了。”
冯保话音落下,就注意到李太后微微皱眉,而陈太后似是还在思考,眼转一转又继续说道:“娘娘,此事可拖不得,谁知道高拱做首辅的时候已经暗中准备了那些后手。
此事一旦败露,就怕他孤注一掷,图穷匕见,影响社稷安稳。
还请娘娘下懿旨,派锦衣缇骑拿人。”
从嫌犯走脱不能绳之以法,一下子被冯保抬高到影响社稷安稳,这就不得不引起两宫太后的重视了。
陈太后目光已经看向张居正和魏广德,似是在询问他们的意见。
魏广德不知道张居正是如何想的,不过就他个人来说,是不想把这事儿牵扯到致仕阁臣身上。
好吧,为了他的将来也好,或者其他什么,他都不希望如此。
阁臣,可是一张很好的护身符,可是冯保此举无疑就是想要打破这道金身。
当初高拱整治徐家的时候,也只是对徐阶子侄出手,而没有把狱案攀扯上徐阶,其实这也是阁臣们内心的顾虑。
今日你用手段整治前任,那将来呢?
大明朝的阁臣,已经看到了这一出,所以都非常默契的在处理涉及到阁臣的案子。
而在后世某半岛国家就非常有意思,与其说是选出来的总统,倒不如说是选出来的罪犯。
出一个总统,卸任后就难免牢狱之灾,已经成为定式,无人可以幸免。
也难怪有人说青瓦台的风水不好,有总统都不愿意去那里办公和起居。
心中有了计较,在两宫太后目光注视下,魏广德也不好继续保持沉默,只得开口说道:“吕公所言极是。
此案涉及前阁臣,人证物证也仅有刺客本人,略显单薄。
冯公公说的也有道理,就算此事为他人指使,现在怕是也逃出京城去了。
我觉得,应该先从刺客口中知道高府家人的信息,传旨厂卫和刑部,下海捕文书,缉拿此人,待有了口供后再由刑部并大理寺、都察院三司会审此案。”
魏广德已经能想到,消息传出后朝野的反应,肯定又是一场轩然大波。
大家会想到什么,不好说。
虽然高拱做首辅得罪了许多人,但也有一些人对他的政治主张是持肯定态度。
冯保如此随意构陷内阁重臣,怕是会激起朝野愤怒,处理不好怕是要引火烧身也说不定。
想到这里,魏广德不由得看了眼冯保,心中微微叹息。
冯保其实何尝不知道自己有些操切了,该再三思而行,而不是这么冒冒失失就拿出供词。
不过他和高拱之间的恩怨有点深,他恨不得立即弄死高拱。
龟儿子,又是支持陈洪,又是帮助孟冲,就是不支持自己,还想搞自己下台,是可忍孰不可忍。
那日隆庆皇帝在御榻上的遗言难道高拱心里就没点逼数吗?就是担心他心太野。
为什么隆庆皇帝要在顾命大臣里增加他冯保的名字,可不就是为了保证司礼监不会被高拱所得,让老朱家的皇位能够顺利存续下去。
高拱有能力,想做出一番成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想要内阁、司礼监的权利全抓到手里,恢复宰相实权,那皇室可就危险了。
隆庆皇帝就算再信任高拱,也绝对不会拿祖宗基业开玩笑,让高拱得逞。
其实,隆庆皇帝临终前的打算,张居正、魏广德还是多少猜出来了。
内阁由高拱牵头,张居正和魏广德辅佐成为内阁三驾马车,成三足鼎立之势相互牵制。
不管高仪倒向谁,另外两人也会暗中联合对抗。
张居正已经用亲身示范向隆庆皇帝表示了,他一个人搞不定高拱,还处处被钳制。
好吧,那就拉上魏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