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911节
这次的劝说,因为张居正的坚持,杨博和葛守礼依旧无功而返。
不过两人不断找张居正,消息传出后,多少还是让外界对张居正对此案的态度有了诸多揣测。
东厂大堂,正屋中间挂着威严的岳飞画像,画像下方摆放着一张官帽椅,冯保此时就端坐在上面。
“确定那两个人就是高府的?”
“厂公,已经确认了,我找了三拨探子去看。”
“人住在哪儿?”
“崇文门外一间客栈,位置也很偏僻,正适合抓人。”
“派出好手去办吧,我只要口供。”
“是。”
“对了,知道他们是进京城干什么的吗?”
“经查,他们到了京城后,先后向吏部尚书杨博、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还有内阁辅臣吕调阳府上投书,书信内容暂时还没查到,不过.”
“不过什么?”
“杨、葛二位大人今日一早就去了内阁找首辅大人,晚间又一起进了张府。”
对话的,正是冯保和徐爵,而他们口中要抓的人,自然就是高拱派来送信的家丁。
他们进城不久就被锦衣卫密探发现,进而知会了东厂,随即东厂就开始对他们的行踪进行调查。
此时的冯保想到先前看到的,张居正派人送来的字条,心中就是怒不可遏。
他知道,张居正的态度,肯定就是受了杨博、葛守礼的游说。
“杨博,葛守礼,好得很。”
冯保只是阴森森的说了句,随即就对徐爵挥挥手,“去吧,干的漂亮点。”
到了后半夜的时候,京师内城崇文门就被人悄悄打开,一队番子从外城进入内城,直接就去了北镇抚司。
夜晚京城宵禁,可是对于坐地户,厂卫那是手眼通天。
虽然夜禁后,没有皇帝旨意是绝对不该开城门的,但是城门军中也有厂卫的人,所以提供便利是真的不要太轻松。
厂卫也就是凭着这个无孔不入的网络,监视着京城内外大小事儿。
第二天下午的时候,徐爵的口供终于是送到冯保手中,他如获至宝,当即夸奖两句,就急匆匆往慈庆宫跑去。
“娘娘,和王大臣勾接的高府家人已经抓住,经过审讯对此事供认不讳。”
说着,冯保就把刚拿到的供词交了上去。
“从现在来看,高拱买凶行刺陛下已经确凿无疑,还请娘娘下旨,将高拱抓回京城问罪,还有其亲族,也应该收监。
此事,厂卫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若是娘娘不放心,此事奴才可以亲自跑一趟,绝对不会出岔子。”
陈太后接过冯保递来的供词看完,没有说话就递给了身旁的李太后。
如果说从一开始,陈太后和李太后都因为冯保那份口供对高拱恨之入骨的话,那么经过这么些日子,她们多少也听到了外面的传言,也变得不再那么坚决。
而且,她们其实也已经意识到,下旨锦衣卫捉拿高拱的政治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由不得她们不三思而行。
“姐姐,你看这事儿.”
李太后看完口供,和之前所看王大臣口供严丝合缝,不免信了三分。
“人证物证俱全,可以审结,只是.”
陈太后想到外界传言,又想起当初魏广德、张居正所提出三司会审之事。
不过确实,大明朝涉及皇帝的案子,似乎还从没有经过外廷的,都是厂卫奉旨而行。
现在冯保已经递交了厂卫搜集的人证物证,似乎高拱参与行刺证据确凿。
先前冯保也说了,此事厂卫就可处理,没必要让外廷参与。
毕竟冯保拿来的供词里也写了,高拱是因为他被罢官而迁怒皇帝和两宫,进而做出买凶行刺之事。
这事儿要是交给外廷审理,多少会对她们有负面的影响。
厂卫办案,她不反对,可也担心旨意下去后,会在内阁那边被拦住。
那么,势必要出中旨,甚至有可能因此引发一场朝堂震荡。
对现在的陈太后来说,保持朝堂稳定才是当务之急。
她对皇权没有丝毫想法,只想着把万历皇帝朱翊钧抚养长大,等他亲政了,先帝对她的托付也就完成了,她就可以心安理得下去见先帝。
内心纠结的时候,就听到李太后问道:“姐姐是否因为之前内阁的奏陈?”
李太后是有些手段的,以前都是用在后宫,可是她的政治敏感度也是很高的。
虽然她对朝政也没有兴趣,可和陈太后的想法一样,那就是保证皇权顺利交接到儿子朱翊钧手里才是她最关心的事儿,其他都可以放到一边。
“要不要让内阁来,当面商议下?”
李太后提议道。
“那就让张居正、魏广德来吧,吕调阳留在内阁处理公务。”
陈太后稍微犹豫就决定道。
下面的冯保闻言心中大急,急忙说道:“娘娘,此事事关皇爷和娘娘,应按祖宗规矩,由厂卫执行。
若是三堂会审,势必会传开,说不得会闹出幺蛾子,惹皇家笑柄。
这也是前朝凡事涉皇家,都由厂卫负责侦缉,绝不会对外透露分毫。”
“此事不同,涉案的乃是前首辅,天下官员都看着,若是处理不好,会引发朝堂动荡。”
陈太后已经做出了决定,在脸面和朝堂稳定方面,她最终还是选择稳定。
“结案后,谁还敢乱嚼舌根子,你们厂卫都是摆设吗?”
李太后也发话道。
面对如此场面,冯保不敢再多言。
很快,就有一个小內侍飞跑着出了慈庆宫,径直冲到内阁传旨。
等张居正和魏广德匆匆赶到慈庆宫,也从陈太后那里看到了冯保送来的高府家人的口供。
张居正看到口供,心中是有些窃喜的。
别管这些口供真假,既然东厂已经完善了证据,现在人证物证俱全,高拱就算不死也要脱层皮。
他不参与冯保的阴谋,还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处理此案,挽回近日流失的威望。
都有了证据,还担心什么?
虽然自己内心依旧不信高拱会这么做,但冯保递了刀子,那就随他折腾。
而魏广德看完口供后只是微微皱眉。
其实冯保这些动作他也在意料之中,如果一开始冯保不懂,这么多天下来,也应该有人教他了。
高拱的事儿,只要是公审,证据真假其实并不重要。
高拱,也就是会谋小利,嫉贤妒能,给他长长记性也好。
“二位阁老都是先帝选定的顾命大臣,此事牵涉到高拱,二位阁老认为该如何定夺?”
陈太后直截了当把叫他们来的目的说了出来。
如果他们说厂卫直接处理,那就按他们的意思办。
至于还是提议之前的意见,三堂会审,也随他去吧。
“此事非同小可,人证物证俱全,我认为可以三堂会审,确认证据无误,既可以下旨拿问。”
张居正做为首辅,直接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只要过刑部的堂,朝堂上没人对这些证据有质疑,高拱的罪就算定下来了,后面就是厂卫熟悉的活儿,朝廷自然不会再去管。
毕竟是刺王杀驾的钦案,高拱就不必再过堂,直接定罪就行。
实际上,在张居正看来,有了这些供词和证物,也可以堵住杨博他们的嘴巴,他根本就没想到过东厂手里的人还敢翻供反悔的。
不过,这样的观点如果用到正常人身上,自然不会犯如此过错,可要是个没什么头脑的莽夫,可就未必了。
至于魏广德,不想多言,在张居正说完后当即表示附议。
“如此,就按照张阁老所言,此事会审,一旦确定内阁即刻拟旨抓人逮问。”
陈太后也满意了,只审在京城的涉案人,一旦审定就直接给高拱定罪,皇家的脸面也不会丢太多。
毕竟高拱不是普通人,要是真送上大堂公审,朝廷和皇家脸面都不会好看。
就算是九泉下的先帝,怕也要背上个识人不明的笑料。
隆庆皇帝的口碑,在民间已经两次选秀,已经是很不好了。
“冯保,此事你负责配合,务必做好此事。”
陈太后最后吩咐道。
第860章问案
“威武.”
随着刑部差役齐声呐喊威武,不断用手中水火棍击打着地面发出“砰砰”声,从正堂之后,刑部尚书王之诰、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和大理寺卿陈一松等人先后从影壁一侧走出,端坐大堂之上。
今日刑部大堂上摆放了三张桌案,这也是三司会审的标准配置,只是在旁边还侧摆放着一张,显然是给特定人安排的位置。
在古代封建社会,审理一些重大案件或涉及皇室的相关案件,一般都会选择三司会审,已显得慎重。
三司会审,其实大概就是相当于如今的公安、检察、法院等三个机关。
在后世,三司会审多被称呼为“三堂会审”,其实二者都是一个意思,不过地方上三司会审一般会被称呼为三堂会审,而到了朝廷,则是三司会审。
在不同的朝代,因为执政者的地位不一样,有关于三司会审是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改名。
就像最初的时候是叫做三公,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设置的非常重要的三个官职,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而这三个人分别管理着政务、军务和监察。
而等到西汉时期承袭了这种制度,而且赋予了实际的权力,变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