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936节
“是,我这就去办。”
徐爵谄媚的接过纸条,快步出了屋子。
前两日魏广德拒绝提拔胡自皋,让冯保在府里发了一通火,徐爵也为此很是皱眉。
毕竟收了人家的孝敬,怎么着也得把事儿办成才好,他还等着胡自皋以后每年给他送银子呢。
至于冯保,则更是感觉被魏广德驳了面子。
向他堂堂内相,外朝也就张居正有资格和他平起平坐。
只是顾念当年之情,所以冯保才想着把这好事儿交给魏广德来办,以后胡自皋来京城,让他也给魏广德那边送份厚礼。
毕竟,他是内廷的人,外朝还得有个人照应才好。
没想到魏广德拒绝了,他居然敢拒绝他的好意。
还好,很快他就知道杨博致仕的消息,而魏广德想要推朱衡上位的意思也是昭然若揭,冯保当然不会让魏广德达成心愿。
选择张居正合作,就成了冯保的选择。
感觉这样也不错,有张居正和魏广德相互牵制,杂家左右逢源。
不管是谁想要在宫里办事儿,都得巴结我,否则就让他知道杂家的厉害。
看着徐爵出门,冯保坐在太师椅上悠然自得的想着。
很快,纸条就交到游七手中,知道是冯保拜托自家老爷办的事儿,游七当然重视。
虽然他也看不起太监,但是还是要巴结太监,即便是自家老爷,也是不愿轻易得罪冯公公的。
之前那次,就因为自家老爷没有按照冯保的意思锤死高拱,搞什么会审,弄的两边关系都生分了。
这涨纸条上提到的人,游七在把纸条交给张居正前就已经派人打探过,也知道了胡自皋这个人。
等把情况摸得清楚后,游七就径直进了张居正书房。
等他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半个时辰之后的事儿。
出来的时候,游七脸上的笑容也是没有断过。
明朝的盐运使属于户部管理,主要负责盐的生产和运输。
从三品的官职,品级已然是不低,但由于不是京官,在六部九卿这些重臣眼中,其实也就那样。
真要正视这个位置,那也是为了他手里的盐。
游七脸上的笑容,也自然是为此。
张家不经商,但是也有商行里的朋友,自然也是有需求。
淮盐在这个时代是很畅销的商品,不仅品质高而且价格低,几乎可以左右大明的盐价。
不过自家老爷肯定看到的不是淮盐,而是其他。
这几日杨博致仕消息传开后,果如朱衡料想,他和葛守礼成为吏部尚书热门人选。
第880章半路杀出个张翰
大明六部尚书,除了工部尚书朱衡和左都御史葛守礼外,其他几位尚书都是最近才升上来的。
比如户部尚书王国光、兵部尚书谭纶,刑部尚书王之诰都是去年才上任的,礼部尚书张翰刚刚下了旨意,人都还没赶到京城。
就这样的资历,要想接任杨博的吏部尚书之位,自然是差点火候。
因为吏部尚书潜规则的存在,朝中百官也没有多想,自然都在葛守礼和朱衡两个人身上下注。
以往葛守礼都给人一种只尽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对官职无欲无求的态度,所以一开始魏广德就不认为葛守礼会参与对吏部尚书这一职位的争夺,所以觉得朱衡上位概率还是很大的。
大明六部权利的分配,吏部管官吏,政治权利极大;户部管财政和赋税,掌握政府经济命脉;礼部管外交及一切组织活动,是门面,是皇帝的脸;兵部管军事国防;刑部管理天下公检法;工部则管理天下所有营造工程。
在政治权重上来看,工部最弱,可是他是惟一一个纯消费部门,油水极大,是肥差,其他几部要想得到些好处,一定需要仰仗工部通融。
虽然工部是六部衙门里油水最足的,可魏广德还是撸起袖子打算帮朱衡争夺这个位置,看重的自然是巨大的政治权利,可以帮助老乡谋求更好的出身。
乡党是天然的小集体,也是所有官员没得选的。
虽然魏广德不指望重现严嵩时期“朝堂半江西”的盛况,可多几个人在朝中帮自己,等熬倒张居正后,自己可不是要他们帮忙吗?
只不过注定魏广德这次要失望了,张居正在发觉此题无解后,最先做出的选择就是宁愿支持葛守礼也不会让朱衡上位。
葛守礼是谁,当初就是因为在徐阶和高拱争斗时不愿反对高拱,被户部官员集体针对,最后只能黯然致仕。
高拱复起后,他才有机会重回朝堂。
可是在这两年里,他和高拱的关系还是算密切。
至于高拱被罢官为什么葛守礼不出来说话,自然也是看到高拱在朝中嚣张跋扈的样子,何况罢免旨意是得到两宫太后一起支持的,根本就翻不了天。
不过最让葛守礼不满的还是,当初针对高拱的王大臣案上,杨博和葛守礼都是坚定站在高拱一边,希望他能帮高拱说话。
当时张居正不说,但心里多少还是不痛快的。
更别说之后,张居正还打听到新郑可是没少给他们送礼物,还包括吕调阳那里。
张居正讨厌葛守礼,认为他是自命清高,也讨厌朱衡,因为他在朝中仗着内阁有人,也是很傲慢。
本来无解之题,不管他如何挣扎都不得不在二人之中选择其一,但是在今天收到冯保递话后,张居正打算做票大的。
朝中不是都认为吏部尚书会在葛守礼和朱衡之间选择吗?
何不如自己赌一把,偏偏不选择此二人,另外提拔一个做吏部尚书,反正冯保说宫里他能搞定。
只要他提的人能够进入吏部尚书人选名单,送交宫里请皇帝、太后勾选就够了,剩下的就看冯保的手段。
失败,那不过是理所当然的事儿,但若是成功,他张居正在外朝百官心目中的地位可就大不相同,威望远远抛下魏广德等人。
可以打破历任吏部尚书的潜规则,他这个首辅在宫里强大的影响力,相信接下来六部五寺各个衙门对自己都会马首是瞻才对。
至于提拔谁做吏部尚书,这个人选自然得足够老,否则也镇不住朝臣。
虽然老不代表能力强,反而因为年纪大了的缘故,可能能力还有所下降,但是只要是科举前辈就行。
官场上,中进士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中进士才是官场区别前后辈的关键。
人选,张居正在刚才就已经想到了,他选择了嘉靖十四年进士张翰,资格比他都老。
张居正和张翰并无太多联系,不过此人早年和他老师徐阶关系却是不错,算得上自己人。
徐阶是松江府华亭县人,而张翰则是浙江杭州人,两地相距不远,前两年徐阶出事儿,也是跑到浙江避祸。
隆庆元年的时候,张翰督两广军务,之后高拱复职,为了针对殷正茂布局,将张翰从两广调离,去了南京挂上工部尚书的闲职,将两广军务全权转交给殷正茂。
之后两年,张翰就一直在南京任工部尚书。
京城的官员,若是没人提及,谁会主动考虑南京那边那所谓六部。
但真要说起来,张翰这个南京工部尚书,其实也是有资格竞争吏部尚书之职的。
张居正在书房里反复思考推敲,终于还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廷议之时,自己就举荐南京工部尚书张翰出任吏部尚书,若是成功,不仅自己建立在朝臣心中巨大的威望,张翰因自己举荐得到吏部天官,对自己应该也会感恩戴德才是。
六部因为管理朝中主要大事小情,所以推举掌部尚书自然是重中之重,不能耽搁。
当初高拱就是以阁臣身份兼任吏部尚书之职,提拔党羽门人,快速凝聚出一股势力,张居正是不会让这样的事儿再次发生。
现在内阁次辅魏广德,头上不就带着吏部尚书的加衔。
若是拖延了,万一宫里脑袋一抽,让魏广德兼了吏部的差事儿,那可就麻烦了。
于是在宫里同意杨博致仕的第三日,内阁召集朝中四品以上及六科和都察院御史三十余位官员齐聚文昭阁内进行廷议。
因为只是推举人选,所以魏广德只是在那里坐着,根本就用不到他发言。
该拉拢的人都已经拉拢,到时候把自己的名字列在支持朱衡的官员名单里呈送上去即可。
因为朝中对此早有议论,所以很快就有人把朱衡和葛守礼的名字提了出来。
这两人本来就是朝中为数不多有资格竞争吏部尚书之位的人,自然也没人反对,所以廷议中很轻易就成为候选人。
整个明朝,廷议或者朝议是很普遍的,其中朝堂议事,说白了就是君王的日常早朝。
明朝的廷议制度,其实是古代处理国家大事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方法,可以说廷议制度并非明朝独有,但明朝的廷议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那么明朝的廷议制度有何特点呢?
那就是明朝的廷议是为皇帝作决策提高参考意见的,所以皇帝一般不出面,只是由内阁会同五寺、六部、都察院及六科给事中商议大政方针,推举文武大臣,然后将情况具体上奏给皇帝,由后者裁决。
对于廷议结果无异议的,根据规定一般由某部的侍郎拟稿撰写,然后由参会人员一起署名,再由廷议召集人上奏皇帝以达天听,由皇帝最终决定批准。
对于存在分歧的廷议,一般也会将存在的分歧写进奏章中上呈皇帝,而且,这些分歧是必须上呈御览的,由皇帝来裁决取用。
而且对于那些不能在廷议中明说讨论的事情,与会人员有权将自己想法重新写成奏章上奏皇帝。
就在廷议进行大半,众人都确定了吏部尚书人选是葛守礼和朱衡后,首辅张居正突然开口。
张居正说的话,自然不是廷议最后的总结发言,而是提出举荐人选。
“今日召集廷议,主要就是为了推举出吏部尚书人选,诸公既已推举出人选,居正也打算举荐一人为候选之人。”
张居正一开口,就吸引了殿上所有人的注意,待听清楚他的话后,许多人都是大吃一惊,都是没想到已经尘埃落定后,首辅大人还会开口举荐人选。
要知道,先前讨论葛守礼和朱衡时,各人大多都已经表明自己的态度,就算和张居正亲近之人,此时也是一脸惊诧,其中王之诰尤甚。
要知道,现在六部尚书中,支持张居正的肯定是他和户部王国光,但王国光毕竟是山西人,原本更多和杨博走近。
这次本来王国光是要推举张四维,但几番试探后终于确定,张四维确实不可能成为人选,所以只得作罢。
但是张居正这次居然也要推举人选,之前可没有半点风声透出。
王之诰是张居正老乡,按说他有推举之人,无论如何都应该告诉他一声才是。
一双狐疑的眼睛看向张居正,想知道他到底是要推举谁,难道真被杨博说服,要强推张四维上位吗?
而此时,包括魏广德在内的其他人也是好奇,除了葛守礼和朱衡,还有谁有资格参与吏部尚书的竞争。
屋里所有人都看向张居正,就见他双唇张合之间,一个陌生的名字出现在他们的耳中。
“张翰。”
这个名字如此陌生,即便是记忆力超群的魏广德第一时间都没有反应过来他说的到底是哪位。
一时间,屋里众人都是四下里打听,张居正口中的张翰是何人。
还是朱衡率先反应过来,有些迟疑着问道:“首辅大人,你口中的张翰张大人莫不是南京工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