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971节

  是的,酒席,菜品还需要很丰盛。

  进入贡院以后,所有开销都是朝廷买单,可不能亏待了自己。

  实际上,主持会试还是很无聊的,因为事儿都是下面的人去做,包括监考之类的,即便是最后考试结束,考试的答卷也都是各房房师先过目,由他们挑选好的答卷才送到他和王希烈面前,由他们确定是否上榜。

  以前是被人考,现在轮到他考别人了,魏广德倒也没因此受到什么影响。

  实际上,他入翰林院之后,许多翰林官多多少少都捞到出外差的机会,也就是被派到各省参与乡试。

  虽不是主考,也是朝廷派出的监考之一。

  可魏广德却一直没有捞到过这样的机会,所以对于主持科举,这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

  好在王希烈在,他倒是参与过隆庆五年的会试,只不过当时是弥封官。

  但没见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好吧,有王希烈这个老人在,按图索骥,还是把会试的事儿给布置下去了。

  其实也没啥好布置的,被带到这里来的人,身上什么职位早就已经定下来,只不过是让他们做好准备就是了。

  其余时间,都是闲暇,于是乎在等待会试的时间里,贡院后花园凉亭就时常聚着一帮人下棋。

  也有不爱下棋的,就在一边看看书,喝喝茶。

  毕竟时间太空闲了,聊天也没个乐趣。

  此时,魏广德叫上王希烈走在花园里,看样子是在赏花,其实却是说着其他事儿。

  “子中,此次你我被点到这里来,此事透着古怪啊。”

  魏广德直截了当把他的怀疑说了出来。

  魏广德和王希烈不和,其实在京城官场上也不算秘密,许多人都知道。

  王希烈不服魏广德,说他年轻,靠拍嘉靖和隆庆两位皇帝的龙屁上位,言谈很是不屑。

  魏广德看他的态度,对他自然也没好感。

  好吧,两个同乡,本来关系应该很好的才是,可是却成了对立的关系。

  魏广德实际上也确实因为王希烈对他的态度,暗中多次打压,就是不给他机会捞政绩,不让他升官。

  要不怎么都说,官大一级压死人。

  只是到了这里,魏广德觉得还是应该和他好好谈谈,免得落入别人圈套。

  丢官事小,名节事大。

  要是真莫名其妙卷入什么科举舞弊,那才是真的前途尽毁。

  “魏阁老,其实接到旨意的时候,我也觉得古怪。”

  魏广德这么说,王希烈也小声说出自己的看法。

  其实在他心里,更多的猜测是魏广德和张居正,或许还有冯保之间有什么猫腻,在互相整人,他是被连带上了,属于最倒霉的一个。

  “我最怕的就是这次会试闹出风波。”

  魏广德点点头,又说道。

  “魏阁老有何对策?”

  王希烈做出洗耳恭听状,等待他的下文。

  “宫里没有要出题的意思,这次事前我也没得到消息。”

  魏广德先是强调一下,他对此事毫不知情,随后才说道:“既然宫里不出题,那就是我们出,所以我打算让各方考官各自出题,将所出题目放入斛中,随意找书吏或者校尉抽题。

  抽到哪道题就算哪道题,虽然依旧不能说你我无辜,但至少此次会试官员都知晓此事。”

  魏广德把他的想法说了出来。

  古代科举舞弊,无非就是两条路,一是提前知道考题,预先找人做枪手,针对考题作文,然后死记硬背或者夹带进考场。

  二则是在答卷之上留下关节,比如开篇或者结尾

  两条,自然都是考官和考生相互配合之下才能作弊。

  至于有些人以为把四书五经做成小抄带进考场,其实真实作用有限,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意义。

  这么做的人,大多是在押题。

  他们猜测考官可能出的题,又记不住自己的枪手文,所以就弄成小抄。

  虽然王希烈对魏广德的主意颇不以为然,觉得本来无事就该坦坦荡荡,如此反而落了小成。

  但是想到既然魏广德这么说了,他也不好直接拂了他的意,当即点头答应下来。

第909章用计

  之后的事儿,魏广德都没怎么管,大多都是王希烈在做主。

  只不过,在他们被关在贡院的这段日子里,外界多少对这次宫里选定的主考、副主考还是多有非议。

  过去宫里决定会试考官,可从未发生过这样的疏漏。

  魏广德出任会试大总裁,其实外界早就猜测,只是没想到王希烈会成为副主考。

  谭纶在衙门里听到消息的时候,也是大惊失色。

  每轮科举,说起主考们积累功绩,收拢人脉的机会,可何尝又不是一次考验。

  大明自嘉靖朝起,每次会试云集参考的考生接近万人,这次的会试报名者就超过八千,而录取虽未定,但按惯例一般也就是三百人,其难度可想而知。

  能从会试中脱颖而出之人,若不是才智过人那就是大气运加身,否则再无其他。

  这么多人参考,可想而知其中有多复杂,特别是考生的核对。

  实际上,除了泄题和关节,冒名顶替也是科举舞弊的一种,只是这种方式到了会试这一关,一般都很难被发觉。

  因为参与考试的人员众多,即便是同乡相熟考生,也很难确定考舍里的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那个人。

  毕竟进了考场,可就不能随便走动。

  总之,大明朝廷因为对科举舞弊一直采取的是零容忍态度,对舞弊之人的处罚也是极严,倒是有些日子没有传出舞弊的案子了。

  当然,没有案子并不代表没有舞弊。

  实际上,真正的科举舞弊,大多是发生在院试和乡试这里。

  毕竟,在乡野间,秀才和举人的身份还是很吃香的。

  靠舞弊拿到举人身份的人,大多也不会再头铁的去赌会试,而是会仗着家财去吏部买个官做做。

  要知道,会试可是在京城,稍有疏漏就会上达天听,到时候什么都晚了。

  而且,会试因为是国家大考,所以会试的监察制度也是非常完善,可不是院试、乡试那么容易打通关节。

  会试前两日,魏广德和王希烈就把所有监察考官叫到一起商议考生之事。

  “各位都是进士出身,想来也知道朝廷对科举舞弊的态度。

  善贷以前虽未主持过科举考试,可也是和诸公一样,一级一级考上来的,对于考场舞弊也多有耳闻。

  到了会试这一关,重要程度甚至超过最后的殿试,那是不除名的,也显示出陛下对你我的信任。

  国家抡才大典,还望诸公莫要掉以轻心,特别是考生的甄别。”

  魏广德说道这里,看到众人都似乎欲言又止,他其实何尝不知道,现在大明朝没有照像技术,就是地方上对考生面貌进行描述,自然带来诸多不便。

  又不可能像院试、乡试,叫上考生保人现场认人,只能根据礼部记录考生外貌和他们所写道关防进行简单甄别,监考们自然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是火眼金睛,不会让宵小逃过去。

  考生都是排队过兵丁、差役的搜身,然后带着礼部手续从他们手里过去。

  可那么短的时间里要放数千人进考场,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便稍有怀疑,也不会因此就毁了考生的前程。

  毕竟,那么短的时间里,是没有办法对考生进行甄别的。

  所以有怀疑也要放人进去,除非那种面貌、身材差别极大的考生,都不会被拦在考场外。

  作弊之人,自然也不会傻到胡乱找人替考,自然也会精挑细选和自己身材面貌相近之人。

  “今日找诸公来此,就是说一件事儿,大家对存疑的考生,直接派人送到我这里,我和子中及其他考官会再进行一次辨认。”

  魏广德是把甄别考生身份的事儿揽到自己身上,由他和王希烈,还有其他巡考一起进行甄别。

  这种事儿,每次会试多少都会发生,几千上万的考生队伍里,总会有几十上百个实际样貌和记载有出入的,剔除正在长身体的年轻考生,其实还是比较能够辨别。

  “魏阁老,除了替考,听说还有考生会串通作弊.”

  有监考官开口说道。

  “那就是考场巡考和衙役的事儿了,到时候大家多多在考舍间走动,不仅要注意考生的情况,也要主要各房衙役是否有不同寻常的举动,一旦发现直接调换。”

  魏广德开口说道。

  考生串通作弊一般就是成绩差的考生会重金贿赂贡院里的人,帮他们传递考卷。

  由文采斐然之辈,或因钱财,或因家世,代其作卷。

  这样的作弊之法,最杰出的例子就是万历四十四年会试,南直隶吴江籍考生沈同和串通女婿赵鸣阳舞弊大案。

  此事就是采用此方法,沈同和贿赂监考人员,为他和赵鸣阳安排相邻或是相近考舍,由赵鸣阳作答后传递到他处。

  凭借此法,沈同和和赵鸣阳顺利通过院试、乡试,直到会试时,因为赵鸣阳枪作太过出彩,直接被当可主考定为会员,才导致真相败露。

  会试放榜时,有吴江考生聚在榜前一看,吴江籍考生沈同和名列第一高中会元,当即怒不可遏。

  更有甚者,当场抓起一把泥巴把榜上沈同和的名字糊上了,然后众人闹闹哄哄到了衙门,要朝廷主持公道。

  南直隶地大,虽不是所有考生相熟,可吴江本地考生怎会不知沈同和为人。

  沈同和这个人平时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天天在外面仗着当官的爹为非作歹,就这样一个人,竟然通过了乡试,现在还通过了会试,还拿了会元,这一群寒窗苦读十余年的考生不生气才怪。

  事情闹大了,朝廷专门对沈同和进行考试,果然是烂泥扶不上墙,当场暴露。

  到了京城,科举舞弊这样的大案自然传到万历皇帝耳中,让锦衣卫审案,很快就真相大白。

  这沈同和也是够拼的,为了让赵鸣阳帮他这个忙,竟然和赵鸣阳结成了儿女亲家,把女儿嫁给了赵鸣阳,这才换来赵鸣阳的同意。

  只是他低估了赵鸣阳的实力,竟然在会试中一举夺魁。

  好吧,这还不是赵鸣阳的高光时刻,他给沈同和的文章拿下会员头衔,自己的文章也名列会试榜单第六名。

  若非惊才绝艳,也决实考不出这样的成绩来。

首节 上一节 97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