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红色掌柜 第82节
“半成利?”
“七成上交。”
“一成利?”
“五成上交。”
“一点五成!极限了,顾处长,我总还要打点别人。”
“打点了我,你还要打点谁?”顾砚声眉头一挑:“两成,上交四成,但是账目上我会给你少算百分之30的总数,够可以了吧?”
张啸林只是心算一下就点头:“顾处长还算仁义。”
“还算?很好了好吧,老实说,我觉得不会比你原来的差很多。”顾砚声轻笑:“现在可以说了吧,给你消息的是谁?”
张啸林也不再藏着掖着:“卢英,他是警察局长,日常总得分他一份吧?”
就猜到是他,顾砚声想了下问道:“曾经有人跟我说过,重庆那边好像也在做这生意,你知不知道是哪帮人?”
“杜月笙的弟子,叫陈默,势力不大,怎么了,你要收拾他?”
“陈默。”顾砚声记住这个名字,顿了顿说道:“那倒没有,可杜月笙不是离开上海了么?他的地盘你们没抢?”
“杜月笙为人仗义,念他好的人挺多的,再说都是青帮的兄弟,我们吃相再难看,给他们留条活路总可以吧?”张啸林嗤笑:“在顾处长眼里,看来我们这些江湖人的品性很一般。”
主要你是三大亨里面唯一一个大汉奸。
“我对江湖不熟,别见怪。”
顾砚声点点头,既然跟剩下几帮大的势力没关系,那就不用管了,要不然得罪重庆,铁血锄奸团还真有点吓人。
“我还不知道你一个月进账多少钱,这个可别瞒我,长做常有,我希望我们合作愉快,钱是赚不完的。”顾砚声好奇。
“怎么瞒,账目都得过你手。”张啸林斜眼打量:“现在一个月28万到32万大洋吧,只要顾处长照顾的好,每个月五万大洋我会准时奉上。”
算三十万,七成就是二十一万,四成上交,那就是八万大洋。
顾砚声有数了。
搞定张啸林,难度排行第二的就解决了,难度排行第一的是料善以及背后的黄金荣。
料善是法租界总华捕,顾砚声不可能能像逼张啸林一般逼他,人家地盘都不在这里。
不过也不是找不到方法,办法总能想的。
“既然事了了,那我就先走一步,顾处长,既然有缘,那就拜托你以后多多照顾了。”
“好说。”顾砚声笑着送人,“对了,干脆你送我一程,方便吧?”
顾砚声决定还是回家睡觉比较舒服。
“顾处长没车么?”
“楼下这么多人我怎么出去?”
张啸林想到楼下的盛况笑了,“要不然我找人把他们轰走?这个忙我还是可以帮顾处长实现的。”
“千万别,影响了一出好戏,回头凌秘书长要不高兴的,我们走吧。”
下楼钻进张啸林车的后座,车开出去的时候还被抗议的人拦了,不过等张啸林的司机拉下车窗一瞪眼,骂两句,青帮大佬,谁敢造次?
顾砚声顺利回家睡觉。
他走了,抗议还在持续。
见市政府的职员到下班点都没一个人出来,抗议的人群马上意识到了里面的人要当缩头乌龟,骂的更凶,情绪更加激动。
记者纷纷拍照,联合外国人一起怂恿他们奋战到底,看谁熬不过谁。
第二天上午,全上海的报纸报道了这幅奇景。
日本人推行军票,市民们前往政府门口抗议,结果市政府居然无一人出来应声,连下班的人居然都没有了。
而且据可靠消息汇报,做出这个决议的人是副市长苏熙文,而苏熙文自己居然还跑了。
更大的抗议潮爆发,苏熙文沦为街头笑柄,荣获苏乌龟称号。
出现在市政府的苏熙文面沉的能够滴水,上班就直奔凌宪文办公室展开骂战。
顾砚声不闻窗外事,一心招待找来的陆博文。
“有收获。”陆博文拿出记录的本子,说道:“我昨天找了找市内的面粉厂和棉纱厂,确实有准备转手的。
我挑了挑,说几家还行的你听听,比较比较。”
“不听不听,做生意我又不懂,比较我怎么能比出好坏,你觉得行就行。”顾砚声哪懂这年代的面粉厂,既然组织上觉得陆博文有经商的能力,那他信任就行了。
真要赔了,那就再说。
这么说陆博文还不高兴,“顾砚声同志,不懂可以学,这么多钱买工厂,不得听一听啊?我们是一个小组,对于大资金的使用不能独断专行。”
“这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绝对相信你陆博文同志的经商眼光。”顾砚声微笑:“同时接受你的批评,但我拒绝改正。”
陆博文气笑,翻白眼:“行吧,反正我和何芸一起看的,这些目标她也过眼过了,那我就直接说钱。”
“行,钱还是要说的,可别超支。”
“首先是面粉厂,现在一家中型的面粉厂,带设备,大概是15万大洋。
主要是设备贵,一台德国产的磨粉机就要1万五千大洋,英制锅炉大概8000大洋。
每百斤的小麦大概出80斤左右的面粉,剩下的就是麸皮。
如果正常运转,一间这样的面粉厂一个月可以生产400吨左右的面粉,麸皮就是100吨。
我调查过近期面粉的价格,一袋标准22公斤的面粉售价在4块5左右浮动,这一个月做出来的面粉就能卖8万多大洋。
麸皮30一吨,还能卖个3000。
扣掉小麦的成本,50一吨,扣掉煤炭人工运输这些运营成本一万,我们月入就能达到将近5万大洋。
当然,现实没那么理想。
因为是战时,来自江苏安徽的小麦运输没那么通畅,日本人还实行配额制,货源也拿不到那么多。
像我看的这几家工厂,最多的一个老板拿货在300吨,剩下的基本就是能进够200吨面粉的货。
一个月基本就出9000袋面粉,50吨麸皮。
然后现在还有规矩,出产的面粉要被日军强征百分之30的产能,三块大洋一袋,所有厂都是这个数,我们能盈利的就是那七成的6300袋。
日本人那边纯赔本,这收入就下来了,所有收入加一起也就3万8左右。
250吨小麦的成本一万两千五,再扣掉运营成本一万,我们能收入利润大概在一万五。”
“十五万的厂,利润一万五,十个月回本,这生意可以做。”
别人拿不到的配额,不代表顾砚声拿不到,产能拉满,那就能赚的更多。
“数据准确么?”
“八九不离十,我考察了很多家,有些我还看过他们的进出账,现在这些老板急于脱手,好说话的很。”
“那就行,那就开面粉厂,棉纱厂就不要看了,十五万一家,可以买两家。”
顾砚声现在身上的钱,就是傅肖庵收买他的十万美元,换成大洋差不多四十万,也就够两家。
剩下如果要开的更多,得等棉纱处理掉再说,至于炒股盈利的额外十万,那不能花,永远得留现金。
顾砚声思索着说道:“我开这面粉厂倒不是一定要马上赚多少钱,主要是我在考虑运输渠道的事情。
上次我知道他们那种艰难的运输方式,心都凉了,他们是无可奈何,但我们既然有这个能力,我就在想,能不能我们自己开辟一条运输线路。
一点点来,先往上海的周边扩散,然后慢慢的延伸向延安。
刚才我听你说上海面粉的主要进货口在江苏和安徽,这个地点太合适了。
这可是新四军的主要活动范围。”
第94章 诚心
陆博文一拍桌子,眼神有光,“明白了。”
对陆博文来说,来上海的目的是替组织赚钱,但是赚多赚少都是赚,这个数字很难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只能对自己说竭尽全力去做。
开什么企业做什么生意,有点随波逐流的意味,任务并不明确。
但是经过顾砚声这么一说,这一刻他脑子里的目标具象化了,商业路径怎么走,开什么企业,那完全可以按照顺便开辟运输线的方式来。
先选城市,然后再选生意,只要生意能赚钱,什么生意不能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需要卖需要买的物资,绝对是有利可图还能兼顾秘密运输,两全其美。
从上海到安徽江苏,这是为了新四军。
从安徽到河南,从河南进陕西,或者经山西再进山西,这就到了延安。
陆路可以开,铁路也能开,从上海到南京,南京到郑州.
想远了,路还是要一步步走,面粉厂都还没买下来。
“以后去进货,我会多留意路线,哪个关口有日本人,哪个关口查得严,我都给他记下来,还可以拉拉关系,这个我擅长。”
快乐的小货郎现在要兼职包打听了,陆博文想想这跑起长途来也会别有一番动力。
顾砚声瞧着他怎么突然这么高兴的样子?
“反正经商的事情就交给你了,我不管,需要什么通行证配额证的你再来找我。”
“行,那我就先走了,两家厂接下来有的忙了。”
出门,陆博文和刘小楼打了声招呼,说起来他们是邻居,所以也能聊上几句家长里短的闲话。
大抵是何芸约刘小楼一起去逛街,来家里吃饭之类的废话。
人一走,刘小楼进来说悄悄话,“处长,听到一个消息,说是刚才苏副市长生着气去找了凌秘书长,好像是说昨天出的加班文件是凌秘书长假冒他名义写的,两个人在办公室吵架,后面还打起来了。”
“打起来了?”这么刺激,嗨,错过了,“谁赢了?”顾砚声好奇。
刘小楼本来挺挺兴奋的讲着小道消息,闻言笑容稍稍收敛,问号脸:“处长您关心的点有点奇怪啊,两个这么大的领导打架,谁赢重要么?”
“当然重要。”顾砚声给她一个你不懂的眼神,微笑道:“如果秘书长赢了,苏副市长连败两城,难免恼羞成怒,气急败坏之下借着经济司的名义给下面的人施压以正官威,你说会不会出台什么新的措施?”
“平手,听说凌秘书长先挨了一巴掌,脸有点肿,不过苏副市长也不好受,鼻子挨了一拳,鼻血都打出来了。”
“嘶,平手。”顾砚声想了想,拿起衣服就走人,“如果有人找我,你就说我去租界会客去了。”
好好的打什么架,真是的,整的像是他撺掇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