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在晚唐 第327节
“老张,你帮我理理,现在咱们是怎么个局势。”
张龟年点了点头,然后站起来,对赵怀安也是对在场所有保义将、幕僚们说道:
“现在的情报已经很确定了,那就是我们之前的担忧全部成真了。黄存那边的情况还不能十分确定,但他们放弃进入齐州的态度却是很明显了,如果他们真是去郓城了,那咱们就面临东西两线的双威胁。”
“东线王、黄草军突破沂水防线,宋公那边危险。西线,曹、濮、郓三州兵力空虚,黄存部回攻,那就是咱们后方危险。”
“这种情况下,无非就是三种选择。”
“一个就是回援郓城,稳固后方粮秣辎重。这个策略的优势就是,这是咱们能保持战斗力的前提,如果吏士们晓得他们后方粮秣都被劫了,他们一定会闹着回去。”
“与其被下面刀架着脖子上走,不如我们自己提出来,还能上下同心,一起回师救援郓城。”
说完这个,张龟年也在注意在场保义将们的脸色,见其中不少人在暗自点头,然后说了后面的话:
“当然这个策略的缺点就是,咱们彻底放弃东线钳击草军主力的机会,一旦他们将宋公那边击溃,那草军是真的要在那片站稳脚跟了,以后再想剿灭就难了。”
很明显,保义将们对这个缺点一点不在乎,相比于尽快剿灭草军,他们更看重可能的损失。
毕竟一个是为朝廷,一个是为自己,这还用想吗?
而且,他们的内心中也不是没想过让草军发展壮大的,毕竟他们也是武人,都有这方面本能的念头,那就是养寇自重。
不过自家使君一直没流露出这个意思,所以他们自然不会说这个来触霉头。
张龟年也晓得自己说了白说,所以就讲了下第二条方案:
“而咱们第二条就是,继续东线钳击,不理会黄存部。毕竟咱们已经占据了汶水水道,可以快速推进至莱芜、新泰,与宋公的部队形成东西夹击。”
“到时候先击溃王仙芝、黄巢主力,再回师剿灭黄存部偏师。就算粮秣辎重落在他们手里,那也是暂时替我们保管。”
但这一次不用张龟年来说缺点,军中其他人就上来表达不同看法了。
高钦德直接表达了他的不同意,他对赵怀安道:
“使君,宋公那边实在不能指望,其军麾下诸道兵,各怀心思,蛇鼠两端。一旦咱们单独推进深入,更大的可能是不仅无人呼应,咱们也要被草军包围在泰山了。到时候不是咱们中心开花,而是被人四面埋伏啊!”
“到时我军前线未胜、后方已失,全军上下就是再不畏死,最后也只能唯死而已。”
高钦德说完后,张龟年并没有说什么,显然他也很认同这个说法。
他见赵怀安不吱声,便说了第三个思路。
“目前来看,我军似可以兼顾。我们可以派遣部分兵力先回援郓城,然后剩下的人去解瑕丘之围,一旦救出这里面的泰宁军,将能彻底稳固住西线的形势。如此下次反攻,还能有前进据点,而不是连兖州都进不去。”
“但此策缺点也是明显,那就是咱们兵力本就分散了三都出去,现在再分兵,那各处兵力都会薄弱,最后可能既救不出瑕丘,还守不住郓城。”
将这些都说完后,张龟年对赵怀安一拜,然后回到了马扎,口观鼻,鼻观心。
一个好的谋士就应该这样。
交出去三策,而且各个都分析一遍,但却不做任何抉择。
因为抉择是上位者需要做的。
而赵怀安听完后,没有多少表情,看着全场人,直接问道:
“说说吧,大伙怎么选?”
第253章 定策
当赵怀安说完后,所有人都很安静。
刚刚张龟年已经将三个选择的优劣都讲清楚了,也正因为清楚了,所以没人敢乱说话,这种决策太大了,选错了,这个是要担责任的。
在保义军,没人有资格扛这个!
赵怀安看向了王进,后者站了起来,毫不犹豫选了第一个:
“使君,末将以为应当回援郓城,稳固后方再图进取。”
随后王进接着说道:
“我军在这一次中原战事的核心利益上,实在是我保义军之凝聚力,而如果郓城失守,我军轻则哗然,重则直接崩溃,到时候使君威信受损,我保义军如何还能有核心?”
“而且眼下东线的局势也不支持我军继续进取,如果宋帅那边还能稳住局面,我军还可以赌一赌,但现在东线防线被突破,宋公实已焦头烂额,我军现在连与东线取得联系都做不到,又如何能打出钳形攻势呢?”
“所以我建议本军回援郓城。”
最后王进还真切说句:
“使君,时间在我们这里,我军已算是战功卓著的了,有时候我们稳一把,退一步,没准会更好。”
赵怀安听进去了,这是在劝他不要做出头鸟,不要太出挑。
可是……
赵怀安捏了捏拳头,叹了口气,问王进:
“老王,你说说,要是回援郓城,该怎么打,来得及吗?”
赵怀安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如果黄存那边的确是往郓城那边去了,那他们应该是两日前就出发了,这种情况下,保义军就算是现在立即出发,也很有可能赶不上了。
但王进却表达了不同看法,他思索了一下,对赵怀安道:
“使君,我发现草军有个特点,那就是往往溃退的时候特别快,而行军的时候特别慢。”
赵怀安想了一下,好像真的是这么回事。
之前在曹州城下,那些草军核心跑路真的是追不上!
王进继续说道:
“末将后来发现了,溃退快,是因为草军核心常携多马。稍有不利,即弃大队,狂飙逃窜。而反过来,草军也因为不敢损耗核心,所以攻城掠地必要驱大量流民外围。可草军又是没有补给的,日常所耗全来自沿路掠扰,所以每每行军,队伍都很分散,要先筹措粮草再行军,往往每日不过得行十里。”
“而我军虽然慢了两日,但骡马奔回水畔大营,然后横渡巨野泽,所用不过二日,必能赶到。”
“而我军又是舟师调动,军士可以在船上养精蓄锐,到之就能战。而草军从三百里外远来,倍道兼程,强弩之末,如何能是我军对手?”
“所以我建议,即刻调转方向返回郓城,然后协调曹州那边的忠武军,一同协防。”
“不过这一点要防止附近草军,尤其是西南方向的围瑕丘的部队,如果他们看到我军撤退,很有可能会狙击我军。所以,我军应该以少量部队多布旗帜,摆出继续东进莱芜的假象,迷惑附近草军,避免敌军在我军回返时追击我们。”
“而在我军内部,也需要做好上下宣传,将这一次回返的原因解释清楚,不要让下面兄弟以为咱们是避敌不前了。”
“如此以快破慢,必然万无一失!”
说完,王进再次抱拳,目光灼灼地看向赵怀安,殷殷切切。
赵怀安点了点头,心中却分外惋惜。
撤退回郓城,他有没有损失?好像看似是没有的,毕竟他来兖州这边也是打了胜仗的,这个时候撤退回去,也没人会说什么。
可这只是算小账。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草军为何忽然会调头攻打郓城?不就是为了调动他们保义军回去?
所以打不打的下郓城实际上压根对人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现了调动保义军返回的战术目的。
而在兵法中,从来追求制人而不是受制于人。
赵怀安带着保义军回去后,固然自己无损,可对于整个中原战事却是灭顶之灾。
东线的沂州一旦被破,草军直接南下到淮东一片,那里不仅是大唐的粮秣重地,更是他目前商业版图的主要市场,大量的小罐茶目前主要就是卖给淮东一带。
而且在他的规划中,淮西出兵,淮东出钱,如此构成赵怀安基业的两条腿。
但是如果让草军南下了,把淮东抢成了白地,说难听点,那几乎就是抢他赵怀安的钱袋子。
至于需要不需要黄巢他们这些草军为自己扫除障碍,自己再以救世主的身份前去好方便接手?其他地方可以这样,甚至是未来的长安、洛阳都可以这样,但唯独淮东不行。
因为淮东是真有钱,也是真靠近保义军。
如果哪天黄巢打去长安,他大可千里护送。
毕竟长安都是天上人,他赵大再如何去暖人家,人都是把赵大当成鞋拔子。
用的时候贴脚呢,不用的时候,就随手丢一边。
而他从长安那边,也获得不了其他价值,如果收复长安了,那也就是个政治价值。
但淮东不一样,这地方集中了大唐最开放的一群人,包括大海商、大工坊主,这些人能为赵怀安走向海洋提供人才,而他们要是被黄巢砍了头了,可就长不出来了。
至于本地的有什么豪势,那还需要黄巢给他铲?这是多瞧不起他赵大?
等他全有淮南的时候,他有一百种办法可以让这些人哭着喊着,跪在他的脚下,喊小父亲再爱他们一次。
所以赵怀安自一开始就很清楚,烂哪里,淮东都不能烂。
没有了淮东的经济基础,他想要以南方去抗衡未来西北、中原的强大势力,几无胜利的可能。
因为也只有建立一支庞大的海船队伍,从海外购买天下良马,如此才能养一支精锐的马军。
所以淮东就是事业的根基。
即便此刻做主淮东的是节度使刘邺,但正如他家的金矿暂时在刘晔手里一样,这淮安的大好根基,也只是替他赵大照料得呢。
这种情况下,赵怀安如何甘心呢?
如果只是守个郓城求稳,那他当时直接就留在郓城好了,还大老远折腾跑兖州干什么?
还死了几十个兄弟,这不白死了?
但现在,连自己的大腿老王都出来站第一条方案,再看看在场的保义将们的神色,几乎全部都是支持的。
此刻,赵怀安忍不住拍着大腿,沉默思考。
现在王仙芝留在莱芜,黄巢带了数目不详的兵力去了沂水,这条情报有什么用呢?
又想着刚刚王进对草军行军速度的分析,一个隐约的方案似乎正在脑子里构建。
就在这个时候,素来在军议上发言甚少的赵君泰忽然说话了,他对赵怀安道:
“使君,学生倒是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想和大伙参议参议。”
赵怀安看了过去,点了点头。
然后赵君泰让人将屏风搬到中间,然后自己也不看屏风,直接对众人说道:
“我在郓州幕府做事的时候,常会安排公务到隔壁的兖海军,所以对于沂州,尤其是莱芜这片地方还是很熟悉的。”
“简而言之,无论是莱芜还是新泰,都是三面环山,唯有西面有大道能进入。这种战场在兵法中,最适合打围歼战。”
“而大伙之所以犹疑不敢进,只因为草军兵力强大,我军孤军深入难有作为,还会陷入被包围的死境,但学生却不这么看。”
赵怀安一听这个,立马来精神,直接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