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四万年 第636节
虽然筑基修士可以几天几夜不饮不食,但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激烈战斗,还是尽量保持身体的灵能储备比较好。
休整之后。青铜战队对所有作业面都进行了搜索,一共清除了四波凶煞冰魄,并且设置了六处防御符阵,这才开始采集。
所有人分成两队,“燕子”燕阳天和“弹壳”冷子明组成双人侦察小组,回到地面,以矿洞为中心,向四周展开螺旋搜索。
一方面开拓地图,另一方面也是确保矿洞的安全。
其余四人。则开始寻找红纹独眼巨菇附近的九窍石和融灵晶。
尽管是第一次在秘星中采集天材地宝,但四万年前的百炼宗既然是炼器宗派。对于天材地宝的采集和运用,当然也有不少不传之秘。李耀吞噬了欧冶子的记忆碎片,也掌握了不少秘法。
于是,除了最开始上手时稍显笨拙,李耀的采集速度,很快就突飞猛进,到了第二天早上,就超过了队长洪铜。
到了第二天晚上,他已经把一枚乾坤戒装得满满当当,不得不动用了自己的私人乾坤戒,采集量大大超越了队长洪铜和“哑巴”巴伟奇的总和。
巴伟奇一开始还不信,怀疑李耀是不是采集的动作不太利索,把大量附着在九窍石旁边的矿石也一起采集了下来。
可是到晚上,大家聚集在禁制内进行整理时才发现,李耀不但采集的数量最多,纯度也是最高,每一枚九窍石上,连半点儿杂质都没有,而且九成以上都富含融灵晶。
“秃鹫,你小子的眼睛怎么这么毒辣,所有上好的九窍石都让你采集走了!”
“哑巴”巴伟奇纳闷地挠着大头,实在弄不明白了。
“大概是我天生和天材地宝有缘吧。”
李耀也很兴奋,这种采集天材地宝的技巧,以往他只有理论上的认识,这次借着玄冰星探索之旅,加以磨练,进步不小。
九窍石和融灵晶,还算不上是最罕见的天材地宝。
如果今后遇上了真正独一无二的天材地宝,这样的采集技巧,可是太有用了。
就在众人说说笑笑之时,“弹壳”冷子明却是带着一身寒意回到了矿洞,带来的消息令众人脸上的笑容瞬间冻结。
侦察小组在三百二十四公里之外,发现了妖族活动的痕迹。
上午在看阅兵,看得太激动了,所以直到现在才
第一章,实在不好意思啊各位!
第三百七十七章 冰原袭杀
荒凉贫瘠的山脉,犹如一柄灰白色的战刀,青铜战队的五名成员就潜伏在战刀背处。
“燕子”燕阳天却是融入寒冷的空气中,独自一人在刀锋般的山脊上,监控山谷中的情况。
通过她传送回来的图像,李耀清楚看到,山谷中总共有十三名浑身披着白色毛发,关节处还镶嵌着赤红色水晶,散发出红色气息的妖族,体型硕大,就像是十七头人立起来的冰熊。
这些白色毛发,未必是他们真正的形态,更有可能是一种调制出来的生化外壳,专门为了极端气候下防寒使用。
他们的面孔都裸露在外,五官清晰可辨,和人族相仿,只是在鼻子上,盘踞着一团圆形血肉,应该是某种净化空气的小型妖虫。
外观和人族越像,说明妖族的进化程度越高,实力越强,极有可能是银血妖族。
血妖界的文明水平和天元界相仿,要把妖王和妖皇传送到数百光年之外,同样要消耗大量妖能,而且成功概率极小。
不到万不得已,妖王和妖皇,同样不会冒着被时空湍流撕碎的风险传送到秘星上。
前往秘星探险的主力,都是妖将。
筑基修士在穿上晶铠之后,实力大幅提升,同级别的妖将远远不是对手。
不过妖族的血肉之躯天生就比较强悍,更能够承受住星际穿越带来的种种副作用。
所以同样级数的星梭,可以搭载更多的妖族。
因此,在秘星上的遭遇战,往往是修真者一边战力较强,而妖族一边兵力较多。
今日的遭遇,就是如此。
“我在三十七公里之外。发现了一艘妖族的星梭,看体型并不大,这十三名妖族。再加上对面山脊上的两个暗哨,应该就是妖族的全部力量。”
“根据我的观察。这十五名妖族最多是高级妖将,并没有妖王,这也和星梭的规模相符。”
“这种等级的星梭,在塞进去十四五名妖将之后,是绝对不可能再承载一名妖王的,除非他们愿意冒着被时空湍流撕碎的风险。”
燕子飞快总结着情报。
李耀一边听着,一边仔细观察。
这些白毛妖族在谷底搭建起了一座古怪的建筑,乍一看就像是一座高塔。一根巨柱矗立于高塔中央,四周布置了无数晶石,隐隐散发出妖异的气息。
“秃鹫,你是炼器师,是否能看出他们在搭建什么东西,营地?祭坛?”队长洪铜低声问。
李耀眯起眼睛,脑中飞快闪过了上千种近似建筑的结构图,一一比对之后,眼眸深处的疑惑更深,直到最后。忽然灵光一闪,断然道:
“不是营地,也不是祭坛。而是打桩机或者钻头。”
“打桩机?钻头?”队长洪铜有些疑惑。
“没错。”
李耀自信道,“中间这根巨柱,应该是某种钻地类的法宝,依靠震动或者旋转的力量,直达地底深处,一般来说,这是探索地底矿脉时比较常见的法宝。”
“不过根据我们的探索,玄冰星上的数十种天材地宝里,只有九窍石和融灵晶才有一定的采集价值。这一点,对血妖界来说也是一样的。”
“而且因为他们的升级方式和修真者不同。并没有筑基一说,所以融灵晶对他们来说根本是废物!”
“如果他们要采集九窍石的话。利用几千年前的古矿洞才是最便利的方法,重新勘探并且打一个矿洞出来?技术上太过困难,也没有这个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