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57节

  但话又说回来。

  如果真能通过应用新技术,让空射弹道导弹发挥能量优势,在末端达到高超音速,并提高命中精度的话,那相比于陆基型号的优势可就体现出来了。

  因此,张福忠的表情只经过了一瞬间的迷茫便转为欣喜:

  “常院士这个想法,倒是刚好可以回避国内目前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剂方面的短板……另外对超高速风洞的要求也很低。”

  “一方面只要解决耐热涂层的问题,即便是用传统冷风洞也能对双锥体弹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飞行模拟,另一方面从空中发射本身就占据初始能量优势,如果能搞定飞行体的头锥部分,那相比陆基发射就更容易达到足够的末段速度……”

  直到本世纪初,他都在参与东风11(A)导弹的研发和改进工作,因此对于国内在弹道导弹方面的技术积累相当熟悉。

  并且,虽然这个空射弹道导弹的技术路线有点杂糅,跟国内已有的任何型号都不完全一样,但相比于吸气式高超,张福忠本人,包括他所在的航天科工九院注定能在其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而黄锐松原本还想为自己的方案再挣扎一下,不过他毕竟也不是什么莽夫,所以在开口之前先左右观察了一番。

  结果发现有不少人这会已经露出了赞同的表情。

  实际上,火箭动力方案对于参与项目的大多数单位来说确实都更熟悉。

  真正对吸气式冲压发动机有所研究的,除了他这边以外,实际上就是常浩南所代表的航空动力集团。

  现在后者自己都不主张以吸气式起手,那其余众人的态度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在谨慎考虑了一下两便的力量对比之后,老黄同志当即决定不再坚持,圆润地来了个180°大转向:

  “关于液体火箭发动机,我们院的研究不多,不过306所之前为了解决超音速导弹的量产问题,开发过一种共注射的RTM工艺,可以实现作为承载层基体的改性环氧树脂和作为防热层基体的改性酚醛树脂一次成型……”

  “这项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在了兄弟单位研发的新型空对地导弹上面,反馈非常不错,恰好中近程导弹双锥体弹头的绝对尺寸不大,也在新工艺的允许范围之内……”

  “……”

  既然连黄锐松都改了口,那至少在眼下,整个会场内也就没了研发路线上的分歧。

  所有人的关注点便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了常浩南提出的方案上面。

  对于液体火箭动力、双锥体头部这个整体构型,最有发言权的其实应该是航天科技一院和六院。

  前者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运载火箭总体研究单位,而后者则承担了我国绝大部分运载火箭动力系统的研制和生产任务。

  当然,因为整个验证弹里面技术风险最低的就是动力,所以来自六院的代表只是非常简短地发了个言,表示具体情况肯定要等到性能指标确定下来之后再说,但无论最后选择何种推进剂,都保证不会给整个项目拖后腿。

  不过,隔壁一院能说的东西可就比较多了:

  “估计有不少同志都知道,关于双锥体构型,我们在90年代初曾经有过一段不太成功的尝试……虽然当时确实是走了弯路,不过相关技术资料我们还是保存了下来,而且一直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团队在进行相关研究,等今天会议结束之后,我会把这个团队也纳入到高超项目中来。”

  一院派出的代表刑牧春本身就曾是长征二号F的副总设计师,在单位内有著相当的话语权。

  而他口中那“不太成功的尝试”则是在921工程论证阶段,他们曾一度选择过双锥体作为火箭头部外形,甚至有些放飞自我地考虑把飞船和火箭进行一体化设计。

  也就是不要额外的整流罩,直接把飞船安装在火箭顶部,以尽可能节省推力和空间。

  最后当然是因为过于激进而不了了之了。

  但教训也是经验的一部分,总比什么都不知道要强。

  “另外,如果在使用空射加液体发动机之后末段速度还是达不到要求,那可以考虑进行头体分离设计,在弹道顶点抛弃一级助推段,弹头内部再额外加装一个推力比较小的助推发动机,用于在弹头下降过程中进行额外加速,这方面的技术我们也有不少积累……”

  “以及正好,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顺带让六院的同志们测试一下……”

  刑牧春的声音本来一切如常,但在说到这里时却戛然而止。

  稍微迟疑了一下之后,他转头看向坐在旁边的六院代表:

  “你们那个项目,能不能在这……”

  众人的眼神中原本还纷纷闪过一丝好奇,但听到最后这句话之后,也纷纷明白了怎么回事。 恐怕是涉及到保密问题了。

  虽说能坐在这个会议室里的人密级肯定全是绝密,但毕竟分属不同单位和研究方向。

  很多内容还是不适合扩散得太广。

  “这个倒是可以透露。”

  好在后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我们院11所手里有个已经在进行地面测试的350公斤级火箭发动机,虽然推力不大,但体积也很小……”

  常浩南抬手阻止了对方继续说下去,然后试探著问道:

  “是PBV……”

  “没错。”

  六院代表微微点了点头。

  这个答案让前者不由得迟疑了一下。

  PBV,也就是Payload Booster Vehicle,有效载荷助推器。

  在洲际导弹的多级助推器彻底结束工作之后,用于将分导式多弹头投掷到不同的轨道。

  是顶级战略核威慑所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

  在2005年这会,华夏还没有任何一种能够携带多弹头的战略导弹,因此六院的这项研究显然极为重要。

  “我们验证弹的弹头只有制导系统没有战斗部,原计划是增加一个配重。”

  一番思索过后,常浩南谨慎地回答道:

  “如果能在不影响弹头本身性能的前提下安装进去的话,那我同意在上面增加一项验证内容……”

  高超音速武器也好,分导式多弹头也罢,都是战略威慑能力的一部分。

  那就应该算是一家人。

  互相帮忙也是应该的……

  ……

  接下来,会议一连持续了数个小时。

  就连午饭,都是由食堂准备好,送到会议室里现场解决的。

  而这种空射弹道导弹的总体设计,也逐渐在众人的讨论当中逐渐有了雏形。

  有点类似一发尺寸更大,但没有整流罩,而是将整个头锥部分作为分离式弹头的AGM183A。

  当然,纸面性能,主要是射程和末端速度肯定要差上一些。

  但搁在2005年这会,也绝对算是相当了不起的性能了。

  直到已经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此前几乎没怎么说过话的航天科技五院代表李荣卫突然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

  “常院士,我听您还有同志们的分析,这型验证弹的弹道高点大概在150-180km,也就是全程都在大气层内飞行,尤其速度最快的时候又是末端大气比较稠密的区域,是不是需要额外避免一下烧蚀问题?”

  “我们院针对神舟飞船返回舱,有一种以改性聚硅氧烷作为基体,复配热反射纤维和硅酸盐制成的新型隔热涂层,导热系数只有0.02W/mK,已经是相对比较成熟的产品了,就是成本有点高,不过这验证弹反正也只有几发,完全可以在绝热方面增加一层保险……”

  应该说,常浩南选择的这个高超音速武器的切入点,相当精妙。

  甚至比他预想当中更成功。

  很多关键技术都有一定积累,稍微跳一跳就有希望能够实现。

  属于项目团队最喜欢的那种情况。

  并且风险还比较可控。

  所以刚才在会上,常浩南对于各种合理范围内的技术应用几乎来者不拒,甚至在第一场项目全体会议上,就差不多完成了工作分工。

  但这一次,他却没有点头:

  “这项技术很有价值,荣卫同志……或许未来的吸气式高超阶段,会用上你们提供的新型涂层材料。”

  “但这一发验证弹……我计划只保留承载层和防热层两部分基体,然后用发汗式主动冷却技术来控制弹头表面的温度!”

第1180章 末段精确制导

  弹头这部分的总体设计,从一开始就是常浩南代表航空动力集团揽下的分工。

  虽然这个任务既不航空,也不动力,但显然也没人会质疑他在空气动力学设计领域的能力。

  更不用说还有实力强劲的航天科技一院从旁协助。

  所以刚才这段时间,大家的关注重点基本都放在了动力、制导、控制和测试流程等其它部分。

  直到五院的这一打岔,才把话题给拉回到弹头上面。

  “发汗冷却……”

  会议室内热烈的气氛稍稍沉寂下来,不少人重新低头开始思考——

  常浩南提出的这个技术名词倒是并不新鲜。

  冷却流体首先流过多孔壁面并进行强制对流换热带走热量,随后在壁面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气膜以减小高温主流对壁面的传热。

  这个过程如果采用液体冷却剂,那么会非常类似动物的排汗散热过程,发汗冷却也是由此而得名。

  其特点在于同时包括主被动两部分换热原理,同时由于冷却流体渗出多孔壁面以后形成的表面气膜贴合效果极佳,哪怕仅考虑被动隔热效应,也要优於单纯的气膜冷却。

  但作为代价,发汗冷却需要特殊的多孔材料作为载体,并且对微孔结构、导热率、加工工艺和耐热性都有极高的要求。

  无论设计难度还是成本都居高不下。

  “常院士……这是不是有些杀鸡用牛刀了?”

  李荣卫用有些拿不准的语气询问道:

  “发汗冷却一般都是用在火箭发动机尾喷口上的,用来承受3500K以上的燃气温度……咱们这个验证弹到末端也才不过6-7倍音速,就算是按照全程海平面高度计算,气动加热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吧?”

  说完还特地转过头去看了一眼专精于此的六院代表。

  突然被cue到的后者一开始还有点没反应过来,但旋即也跟著点了点头:

  “这确实没错……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以目前的技术,发汗冷却的效率最高就已经可以做到10^9 W/m^2数量级……用在一个双锥体,而且速度连10个马赫都到不了的地方,确实有点大材小用。”

  “而且,喷管部分的发汗冷却一般都是直接用液体燃料来做,这样气化之后的部分可以直接被烧掉,如果要在弹头部分实现这个过程的话,需要额外加一层多孔材料的防热层作为基体不说,还需要额外设计冷却剂流道,对双锥体的总体强度难免产生影响……”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这种验证弹最大的风险其实并不在于加入多少单独的新技术。

  毕竟就算真的出了问题,只要能找到具体原因,实在不行还可以进行状态回滚。

  更要命的风险其实是整个系统因为某些原因而变得越来越复杂。

  一旦出问题,就有可能导致按下葫芦浮起瓢。

首节 上一节 1057/11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