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70节
“这种情况下,自由流从弹舱前缘分离,剪切层将远场自由流与内部流动分幵,弹舱底面压力分布大致均匀,只在尾缘处稍高,对载机本身相对安全,但横跨整个空间结构的剪切层会撞击弹舱后壁,引起高强度气动噪声,导致载弹在投掷过程中发生振动……”
乔晨青并非空气动力学专家,但简明扼要的示意图总归还是能够看懂。
导弹普遍采用薄壳结构,相对于皮糙肉厚的铁炸弹来说经不起太多折腾,过于剧烈的振动很可能导致内部精密元器件的损坏。
况且验证弹采用氢氧低温推进剂,更是需要多加小心。
思索片刻之后,他又接着问道:
“我看过常院士给出的大致参数……验证弹直径略微小于一米,能不能在弹舱中间设置一个隔板,只用到下半部分空间?”
“首长的想法很对,这也是我们目前正在考虑采用的方案。”
蒋建军稍稍拍了下领导的马屁。
但马上又变了语气:
“不过……浅腔结构形成的闭式弹舱流动同样存在隐患。”
他说着调出了另一张流动状况示意图:
“这种情况下,来流从弹舱前缘分离,却没有足够的能量横跨弹舱,导致流动撞击到弹舱底部,并在到达弹舱后壁前再次分离。分离流重新附着在弹舱后壁,形成前壁面附近的低压区与后壁面附近的高压区。”
“这两个明显的流动分离区域一个向前壁面的下游运动,另一个向后壁面的上游运动,从而产生一对相反的静压梯度,反应在挂载上,就是产生一个非常大的抬头力矩……”
“我们目前还没有验证弹的详细气动外形,所以不好评估这个力矩具体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即便按照最好的情况来估计,也会明显破坏导弹的点火姿态,导致发射后消耗大量燃料进行调整,影响射程和最终达到的最大速度……”
乔晨青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图片凝视许久,才缓缓吐出一口气:
“那最坏的情况呢?”
蒋建军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
“如果载弹的重心本来就相对靠后,而且流动强度又比较大的话,那有可能导致完全失去平衡,甚至是让已经离开弹舱的投掷物重新被气流推回去,然后撞到飞机本身……”
“……”
一时间,周围众人都陷入了沉默。
“我记得,美军好像就有很多飞机,是因为这个原因损失掉的?”
眼见气氛有些过于沉重,乔晨青稍稍转移了一下话题。
“没错。”
蒋建军回答道: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飞机即便没有物理意义上的弹舱,但仍然会在翼下或者机身下方形成类似浅腔结构的闭式流动,导致武器在投放后反而上升,结果对飞机本身造成破坏。”
“不过,机外挂载所形成的闭式流动规模普遍比较小,只要通过弹射式挂架给投掷物一个初速度,让它在释放时离开危险位置就好,而物理上真实存在的弹舱,尤其图160这种大尺寸弹舱形成的下洗区规模很大,不是单单靠一个弹射式挂架就能完全避免的……”
而乔晨青此时想的,其实是另一个更加长远的问题。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战术飞机的弹舱……就是像F22那样的,是不是也会面对一样的问题?”
用图160扔空射巡航导弹毕竟是一锤子买卖,大概率不会再有第二次了。
但未来的第四代战斗机可是要批量装备的。
蒋建军点点头:
“所以,在这个课题上面,我们是在跟601所还有611所等几个兄弟单位合作进行……”
话才说到一半,他也看到了乔晨青愈发铁青起来的脸色。
于是赶紧话锋一转:
“不过,战术飞机的体量毕竟小,所以开启弹舱之后的流场影响也相对弱一些,没有我们面对的情况这么严重……另外,我们之所以选择用浅腔弹舱,也是因为已经有了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控制弹舱门的开度,还有给载弹提供一个初始的负迎角……”
“……”
就在气氛逐渐陷入僵持的时候,一名工作人员从门外匆匆走来,接着凑近到蒋建军和乔晨青旁边:
“首长,蒋总,我们刚收到了常院士和航天一院那边发过来的文件。”
蒋建军稍稍抬起视线:
“是验证弹的具体设计参数?”
那名工作人员点了点头,但却并没有就此离开。
反而把手中的一个文件夹放在了桌上:
“另外……常总还一并附了封信,说是给镐发集团的设计负责同志。”
蒋建军听罢一愣,有些迟疑地翻开了面前的文件。
除了抬头以外,整张A4纸上只写了一句话:
“图160飞机的大尺寸弹舱可能导致流场紊乱,对于此问题,可以考虑在弹舱前缘设置扰流板,并在后缘设置一特定倾角进行缓解。”
第1213章 一张纸解决的大问题
偌大一张纸上面只写这样一句正文,要是搁在平时,那属实有点没头没尾的意思。
毕竟学术圈办事,怎么着也应该标题摘要引言、正文结论引用,六要素齐全,才像那么回事。
即便是行业祖师爷级别的人物,一般也不会破这个规则。
但考虑到镐飞集团这边眼下正为了弹舱流场特性的问题而焦头烂额,那这一句话可就算是雪中送炭了。
更何况,白纸右下角还留着常浩南本人的签名。
蒋建军眼神中只闪过了一刹那的犹豫,接着便在心中做出了决定。
而在他旁边的乔晨青,到这时候也已经看明白了纸上那句话的意思:
“这是……咱们刚才讨论那个问题的……解决思路?”
“是的。”
虽然有点明知故问的意思,但毕竟是领导开口,蒋建军赶紧停住准备叫人办事的动作,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乔晨青不由得露出一脸惊愕的表情。
尽管已经不止一次听过常浩南的事迹,但今天亲眼所见,还是让他感觉有些夸张。
要知道,对方全程都没有直接插手过这架图160的改装事宜。
现在突然跟着验证弹的设计参数送来一封信,竟然就恰好对上了这边面临的最大麻烦?
乔晨青上次听说这种事,还是在自己小时候,说书先生讲《三国演义》里面的锦囊妙计……
“那……可行性如何?”
他此时也顾不得继续端领导架子,连忙追问。
蒋建军一愣,随即有些无奈地回答道:
“首长,我也才刚看到这封信没几分钟,怎么可能马上就知道……”
此时乔晨青也意识到自己有点着急,便准备找补两句,以免给对方施加太大压力。
但他这边还没等开口,就听到蒋建军话锋一转:
“不过,从原理上来说,如果内埋武器舱的后壁倾角足够大,那弹舱结构在空气动力学上就不再是一个典型腔体,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只是要想单靠倾角改变来实现这种效果,大概需要70°左右的角度,相当于直接占据武器舱内一半甚至更多的有效空间,工程上不具备可操作性。”
“至于跟前缘扰流板相结合……”
后者脸上露出些许愧色:
“确实是我们此前没有尝试过的思路。”
乔晨青自然不会因为这种事情而批评对方,况且他现在最感兴趣的也不是这个问题本身。
“建军同志,你在航空工业系统工作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我想额外问一句……”
他稍微缓和了语气:
“常院士他……之前也经常这样么?”
“我的意思是,虽然人离着很远,但还是能指导具体开展工作。”
蒋建军挠了挠头,表情显得有些拧巴:
“我上次跟常院士一起做项目还是97年的时候,当时是要拿轰油6改一架用来模拟结冰的喷水试验机……任务不算复杂,而且当时常院士好像还没毕业,所以倒是没有太深的感觉。”
“不过听合并之后从南郑那边调过来的梁总讲,好像也确实差不太多……”
一时间,俩人谁也不知道该继续说些什么。
于是,现场又是一阵沉默。
最后还是乔晨青率先打破僵局:
“那下一步,就是按照常院士给出的思路,重新进行飞行测试?”
见话题总算回到自己熟悉的部分,蒋建军稍稍松了口气:
“那倒不是。”
他摇摇头:
“就算是常院士给出的建议,我们也不可能直接冒险上机试飞,肯定要先进行数值模拟和风洞测试,至少先验证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其实乔晨青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都已经准备起身,就此结束本次调研了。
但听到回答之后,又硬生生坐了回去,眼神中亮起一抹好奇。
他早年间还在京城军区空军任职的时候听过航空工业集团做报告,里面提到过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提高试飞精度,减少了多少多少非必要的试飞时间云云。
所以对此有些概念:
“数值模拟……是不是很快就能出结果?”
蒋建军眼神微抬,见乔晨青满脸期待,立即猜到对方是想要留下亲眼看看结果,心下顿时苦笑不止——
数值模拟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节省时间。
但那是相对于试飞而言。
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受到被模拟系统本身的复杂程度,以及操作人的算法和理论功底影响。
首长的行程都有安排,最多也就在这停留两天功夫。
如果常院士本人在这,那或许还来得及拿出个具体结果。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