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116节
现在专门问一句,只是为了确认而已。
并且他现在已经可以肯定,华夏人对于本次合作的迫切程度丝毫不亚于他们罗罗。
而这些不涉及到具体技术细节的事情,对方也不会遮遮掩掩。
“没错……”
果然,任炳达几乎不假思索地点头:
“实际在那个时候,这个型号就已经具备了装机条件,开始做空中飞行测试了,只是还有些环保相关的数据需要在地面上进行确认……你知道,我们华夏历来很重视这些。”
为表强调,他甚至在“环保”一个词上加了些许重音。
“但目前的竞争局面已经非常清楚了……”
既然已经把话说开,波迪也不再继续旁敲侧击,而是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诉求:
“普惠和MTU目前已经签署了合作协议,通用电气和斯奈克玛的关系虽然已经僵化,但也正在寻求跟西门子和日本航空发动机公司结成新的联盟……”
“我刚刚已经看过你们这个型号的燃烧室设计,仍然在使用传统的逆流进气分级燃烧策略……虽然这是我们罗罗在RB211上的首创,但不得不说,理论上限确实比不了结构和控制策略更复杂的多环腔设计,想要单靠压气机结构上的一些取巧设计来实现你们的目标,我只能说不太现实。”
“所以,如果真想要通过合作来在下一代民用航空动力上分到一块蛋糕,那么就需要对这台发动机的总体设计进行大幅度修改才行……”
这当然是他早就准备好的话术。
波迪非常清楚,华夏人把间冷器成功整合到压气机上,还能维持整台航发的稳定运行,这一点根本就不是什么“取巧设计”,而是有可能改变整个航发市场局面的潜力技术。
其中的大部分具体环节,罗罗方面的技术团队甚至到现在都还没能想通。
这也是公司高层最终下决心要和镐发集团合作的核心原因。
但就谈判策略来说,他肯定要尽量贬低对方独家技术的作用,再抬高己方独家技术的价值,这样才好在后面漫天要价。
不过,任炳达毕竟也是专业出身。
就算早就脱离一线技术岗位,也不会被这点花招给瞒住:
“波迪先生这话说的可就不对了。”
确定四下无人之后,他稍稍抬高了一些音量:
“燃烧室确实是航发的核心结构之一,但你刚才所说的那些,最多只能算是燃料预掺混技术而已,哪怕不说其它同行,单就贵公司自己的RB211和遄达800,就都在不改变型号名称的前提下升级过预掺混技术,说明这根本就不需要对发动机总体结构进行大面积修改……”
一轮交锋过后,二人对视一眼。
确认对方都是高手。
短时间内恐怕谁都破不了招。
实际上,目前的局面可以说非常经典。
就是在两边出力大致50:50的情况下,到底要以谁为主。
这看似只是个影响命名或者合同文本细节的面子问题,但古往今来,有很多看似双赢的合作最后都是折在这不起眼的细节上。
好在,常浩南既然从几年前就开始布局这个项目,自然也早就有了解决之策。
“波迪先生,我这里倒是有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折中办法。”
一段沉默过后,任炳达主动提议道:
“现在你我双方之间的这些争议,说穿了只是个谁在先谁在后的问题而已,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则是因为我们始终在讨论一个单独的项目。”
“既然如此,不如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用相同的下一代核心机并行开发两个不同级别的航发产品,这样你我各自牵头主持一个,也就不需要再争个高低先后了……”
第1265章 替NASA宣布计划失败
刚听到任炳达的提议的一瞬间,波迪没忍住,翻了个大大的白眼,心说你们这算盘打得倒是响,还准备让我们买一送一了属于是。
但目光重新回到不远处那台涡扇20的全尺寸模型上之后,他很快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自己的思维习惯,似乎有些跟不上局面的发展——
过去,罗罗跟华夏之间的合作,无论是斯贝、西罗集团还是遄达900,两边的地位总归是不平等的。
然而不知不觉间,到了这一次的时候,双方却已经站在了大致相同的位置上、
当然,从集团层面上看,罗罗的技术底蕴无疑更为深厚,业内的品牌形象也无疑更有价值。
可如果单论NGME项目,却已经是一个“离了华夏就完全玩不转”的情况了。
甚至都不像遄达900那样留有退路。
而是从项目一开始,就需要对方参与才能组起这个局。
从这个角度上看,对方提出增加一个合作项目,还真算不上要求买一送一。
至少,是个值得上报的严肃建议……
一时间,二人各自低头沉思,谁也没再次率先打破沉默。
几分钟后,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契机,原本都觉得没人会关注的模型展台周围突然围拢起来了一批参观者。
波迪显然并不想在这里把事情闹大,所以不露声色地钻出人群,迅速带着一众代表团成员离开了华夏展区。
……
A380在新加坡航展上的公开露面,确实一度吸引了不少的舆论关注。
但航展本身毕竟只持续三天,因此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
而且,还有半岛和RT等一部分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媒体持续推波助澜。
总之没过多长时间,国际空间站所面临的威胁就又被摆在了台面上。
而且照目前的架势,以后俄国人每次发射联盟或者进步飞船的时候可能都要提一嘴“由于40396号太空垃圾的威胁,需要在对接过程中额外设置避险程序,并在每次的载荷中预留一部分燃料,以备国际空间站变轨之用”云云。
换句话说,这事恐怕没有此前估计的那么容易过去。
就连迈克尔·格里芬局长,都难免觉得有些头疼。
照理来说,他通过这一次意外事件盘活了正处在萌芽阶段的商业航天,又从国会争取到了未来几年的大笔经费预算,怎么看都算是大赢特赢。
然而好景不长。
就在不久之前的三月末,SpaceX倾注了巨大期望的猎鹰一号火箭在第一次发射任务中着火,而且出问题还恰好是计划中最关键的、可以重复利用的第一级火箭。
尽管从事后总结的事故原因来看,本次失败完全是由于总装和发射准备过程中的疏忽所致,跟火箭发动机并没有直接关系,甚至NASA提供的经费这会儿都还没到账,本次发射属于纯纯的商业行为,但国会里的反对者可不管你这些,当即开始质疑格里芬推动商业航天计划的合理性。
现在舆论又开始在空间碎片的威胁问题上给他上眼药。
格里芬觉得自己必须得做点什么。
但美国航天最近可以说流年不利,他也实在不太有底气突然整些吸引人眼球的大活。
所以一直过了两个多月,NASA方面都处在一个闷头挨骂的缩头乌龟状态。
好在确实也没留下什么要命的把柄,所以除了烦人以外,倒是还不至于影响到了格里芬本人的地位和后续计划。
而也就在这个关键的timing上,一份调查报告被送到了他的办公桌上。
“局长阁下。”
助理迈耶尽力控制着自己的表情,但从略显急促的语速中仍然可以窥见他心中的兴奋:
“我们通过特殊渠道查明,华夏方面近日向恒星公司正式下达了一份高额订单,除去一些看上去明显是凑数的结构件和常规的卫星功能在和以外,还包括一个航天级图像获取模组,以及四个被称为‘分布式节点柔性抓取系统’的东西。”
虽然这种用一大长串模棱两可的名词给一个项目命名的习惯就是美国人自己开的坏头,但当格里芬局长真正听到这种不当人的长串名词时,还是忍不住皱了皱眉。
“分布式……”
由于迈耶刚才的语速太快,他甚至都没能完全跟上对方的节奏。
“分布式节点柔性抓取系统……“
迈耶重复了一遍,然后继续解释道:
“我们的消息人员最开始也没搞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但后来根据恒星公司给二级承包商发出去的订单情况来看,它很可能是一张面积非常巨大的、由聚合物制成的大网。”
格里芬乍一听还以为是自己想错了,于是从后往前翻开那份厚厚的报告,花了几分钟时间之后,总算看到了一张根据推测而绘制出的示意图。
然后他才确定,自己的理解确实没错。
真的是一张网。
“所以他们那个计划叫‘太空渔船’,还真不是随便起的名字?”
格里芬有点绷不住。
但作为工程师出身的NASA一把手,他很快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具体的技术问题上:
“可他们准备怎么解决网形控制和缠绕翻滚问题?”
格里芬前前后后翻了几页,确定报告里并没有提到过这样专业的细节。
用空间飞网捕获航天器这个思路,NASA在90年代的时候也曾经考虑过。
但在政治层面上,用一个可以长期在轨的航天器去拦截另外一个航天器,这东西很容易被归类为太空武器,远不如直接上升式的反卫星导弹更容易打擦边球。
而技术层面上,飞网在空间轨道上的展开、飞行,以及与目标发生碰撞之后对整个柔性系统产生的影响都很复杂,捕获成功率远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当然,这些其实都可以克服。
更麻烦的地方在于,以非直接杀伤为目的的共轨捕获过程持续时间相当漫长,而对方的航天测控系统也很快就会发现这个不速之客,然后执行变轨机动等防御动作,导致类似技术几乎完全没有实用性。
因此在开展了几个没有下文的项目之后,很快就放弃了进一步投入,继而转向其它更有效的“硬杀伤”方式。
被称为“空天战斗机”的X37B就是成果之一。
然而当时谁也不会想到,竟然真的会有一个被赋予了额外价值的太空垃圾,值得人类专门执行一次航天发射任务去处理掉。
一番思索之后,即便是格里芬也不得不承认,即便仍然面临不少具体问题,但面对一个高速旋转的大尺寸空间碎片,绳网方案确实比机械臂方案要现实,更重要是安全得多。
就算捕获失败,由于绳网的柔性特征,其载体也不会受到什么致命威胁,甚至还能进行第二次尝试。
“有没有可能获取到他们这个……呃……分布式节点柔性抓取系统,的更具体信息?”
迈耶略微思索了片刻:
“具体的可能需要咨询一下情报部门……但既然是由欧洲而不是华夏国内负责生产,我想只要不是太核心的部分,应该也只是时间问题。”
得到这样的答案之后,格里芬的思维瞬间活络起来:
“华夏现在每年只能进行十次左右的航天发射,而我之前看过他们的任务计划表,一直到今年年底的发射窗口都已经被排满了,说明短时间内并没有相关计划……”
“如果我们能够获取到这个捕获系统的相关信息,那在航天发射的效率这方面,华夏人绝对不是我们的对手……”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