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52节
唯一的问题是,动力跃升并非正常的飞行方式,再加上飞行过程中还要开炮,很可能导致机毁人亡。
“不,我们还有别的办法。”
无线电里面出现了一个有些陌生的声音,郑良群花了大概半秒钟时间辨识出是一名来自电科14所的雷达工程师。
由于歼8C还处在试用阶段,所以这次除了地勤之外,还带来了不少厂所方面的技术人员。
“在多功能显示器下面,应该是右数第二个,有一个标著‘抗干’的按钮,按下去试试。”
因为接装飞机才一个月时间,所以就连作为试用骨干的郑良群也没测试过这架飞机的全部功能。
不过他还是照做了。
然后再一次尝试锁定目标。
此时两架歼8C距离目标已经只有大约16公里距离,但马上就要进入尾追状态。
好在雷达跟踪状态稳定。
几秒钟过去,没有丢失目标。
HUD上出现了“准许发射”的字样。
随著两名飞行员扣下扳机,两发霹雳11拖著浓烟和烈焰从发射架上射出。
载机赋予的巨大初速度让他们很快加速到了比纸面数据更快的4.7马赫。
与此同时,坐在米格25机舱里的飞行员帕拉克·乔普拉少校已经没有了刚刚的从容。
他这次任务所携带的是经过美军最新改进的吊舱,除了和之前一样的侦察功能之外,还可以对火控雷达进行自适应方位干扰。
简单来说,就是可以通过旁瓣干扰对电磁波进行欺骗,让雷达锁住一个错误方位上的假目标。
当然,这种目标不像真的飞机一样可以稳定存在,所以对方的雷达很快就会脱锁,不会傻乎乎地朝著假目标发射导弹。
但也足够了。
刚才他已经靠这个功能躲开了两部雷达的锁定。
然而现如今机舱里面此起彼伏的报警声却明明白白地在提醒著他,飞机已经被锁定了。
而且信号来源位于跟自己同一高度的三点钟方向。
乔普拉的第一个念头是:
“他们有能飞这么高的飞机?”
巴空军的那几种装备他简直如数家珍,绝对不可能存在飞到20000米高度的东西。
第二个念头则是:
“他们的雷达怎么这么快就破除了干扰?”
不过这个要命的功夫,他也顾不上思考更多东西,赶紧按照躲避空中拦截的标准操作,朝9点钟转向并降低高度。
米格25的座舱视野很差,他看不到飞机后面的情况,但RWR的警报声却从未停止过。
显然对方不仅飞行高度足够,就连速度也能跟上他。
而他甚至还不知道跟在自己后面催命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恐惧逐渐开始覆盖乔普拉的理智。
作为米格25飞行员,他从未经历过如此的生死关头。
“如果被击中……”
乔普拉知道,全世界没有任何一种弹射座椅能在两马赫速度下保住飞行员的性命。
即便是最先进的K36DM,安全弹射上限也只有1.5马赫。
他害怕了。
在被命中前的最后时刻,米格25把高度和速度降低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水平。
紧跟在后面的郑良群看到了目标被命中时发出的火光,在飞过去之后竟然发现对方飞行员还跳了伞。
“我想,可以派一支搜索队去看看,对方飞行员还活著,而且……”
他转头看向正在旋转并下坠的敌机残骸:
“而且目标最后降低了高度和速度,残骸有可能比较完整。”
电台那边的指挥大厅里早已经是一片欢腾。
稍稍冷静下来之后,华夏空军的领队少将找到了刚刚从他手里把话筒抢过去的那名电科14所工程师。
“小郭,你刚才让老郑按下去的那个按钮怎么那么厉害?”
被叫做小郭的工程师此时显然也是兴奋的很,直接卖起了关子:
“这就要从我们几个月前看到的一篇控制学论文说起了……”
几千公里外正在和周莉一起包饺子的常浩南又一次没来由地打了个喷嚏。
第207章 缴获干扰吊舱!
“什么论文?”
领队拍了一下名叫郭林的工程师的肩膀,试图让语气中带上一些威严,但脸上止不住的笑容却让他的努力泡了汤:
“别卖关子了,快点说!”
好在后者也不是没轻没重的人,还是很快给出了更进一步的解释:
“那是之前我们在跟机电二局搞霹雳11和雷达配合时候的事情了。”
“这些年霹雳11的一个问题就是视线角速度率信号提取不准,还有弹机距离越远,直波杂散信号越严重,到20公里外都探测不到回波信号。一直到去年年末的时候,二局的一个同志看到了一篇发在国外期刊上面的算法论文,用那里面的理论更新了滤波方式才解决的这两个问题。”
“当时我们14所就发现,对于某些特定的欺骗式有源电子干扰,跟踪波门内出现多目标回波之后,同样可以利用那个滤波方法对原回波和新增回波进行处理,再把两个处理结果与原记忆的目标运动数据进行对比,就能判断出真实目标。”
站在对面的少将被这段话里面的一大堆专有名词搞得有些发懵,不过好歹是空军军官,像是滤波、回波之类的东西还是有概念的,所以倒也懂了个七七八八。
不过郭林显然已经进入了状态,甚至准备让面前的领队挑战一下更深入的知识:
“具体的实现原理其实是已知雷达脉冲重复周期,在正常跟踪条件下,当雷达与目标相对接近时,目标回波都比前一周期的回波提前……”
“行了行了……我已经知道你说的这个模式很厉害了。”
少将赶紧抬手打断:
“但既然这种模式可以解决欺骗式干扰,为什么还要单独设置一个按钮?直接加入到雷达的默认工作模式里面岂不是更好?”
话才说到一半的郭林意犹未尽,不过毕竟面对的是一名将军,他还是止住了方才的话题:
“因为启动这个模式会影响雷达的反应速度和刷新率,所以在没有受到抗拖引干扰的时候,最好还是不要打开它。”
犹豫了一下之后他又补充了一句:
“其实……因为国内现在对于拖引干扰的研究很少,而且基本都在理论,或者最多实验室阶段,所以我们虽然做了这个功能,但一直都没机会进行测试,在这次之前还是不太确定是否能起效的……”
“等等……”
尽管对于对方口中的理论内容一知半解,但少将领队还是很快抓住了这段话里面的重点:
“你说的这个拖引干扰,就是让雷达前三次锁定之后都丢目标的原因?”
90年代的华夏空军军官,肯定是密切关注过海湾战争的。
在那场战争中,双方都使用了不少电子战能力,联军用电磁干扰让伊军的防空系统失效,而伊军也反过来用电子战设备抵御联军的精确制导武器,逼的后者梦回安南,迫不得已祭出了地毯式轰炸的老办法才解决问题。
所以尽管刚刚还对郭林没有重点的说话方式有些不耐烦,但当他听到一种“国内还没怎么研究过”的电子干扰模式时,当即就敏感了起来。
“本来还不太确定,但既然抗干模式能起作用,那应该就是了。”
年轻的工程师还处在兴奋之中。
毕竟现在距离华夏航空兵部队上一次实战击落目标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可以说是破纪录的首开战果,而他本人竟然意外地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目前的火控雷达基本都使用了都卜勒效应来探测目标,这是一种速度跟踪系统,而速度波门拖引干扰可以给雷达一个错误的速度信息,让雷达跟踪到一个假目标,而跟踪状态的雷达视野很窄,自然几秒钟内就会脱锁。”
这一次他的解释倒是言简意赅。
“米格25那时候就有这种能力了?”
少将有些意外于这个听上去有点复杂的东西竟然会出现在一架60年代设计的截击机身上。
这个问题确实命中了一个盲区,在这个大家都在忙著庆祝的时候,确实容易漏掉这种细节。
所以对面的郭林也犹豫了一下:
“我想……应该是没有的,虽然相关理论出现的时间并不晚,但60年代那会,脉冲都卜勒雷达还没有广泛使用,似乎没有这方面的需求,而且电子工程水平也不支持。”
此时他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难道空域里面还有另外一架电子战飞机?”
如此不著调的猜测让领队有些无语。
他摆了摆手正要说点什么,就看到一名穿著巴空军中尉制服的华夏军官小跑了过来:
“报告,狮鹫那边报告说,目标被击落之前有意控制了速度和高度,所以对方飞行员已经跳伞,飞机在坠落过程中也总体上保存的比较完整。”
听到这句话,正在聊著电磁干扰问题的两个人几乎同时眼前一亮。
照理来说,2.2倍音速下被空空导弹命中,飞机会在高空直接解体,产生的碎片大概会落在方圆成千上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再加上附近又是地形复杂、人迹罕至的山区,以巴陆军的组织能力来说,想完整地搜索到残骸根本不可能。
而且让太多闲杂人等参与到里面来还有可能走漏消息。
但如果目标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坠毁的话,就算落地之后摔成碎片,那溅落范围也总归是有限的,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都要少很多。
少将整了整身上有些不太合身的军服,很快做出了决断:
“这件事情不能耽搁,你马上把情况通知巴方,让他们派一支可靠的空降兵部队,还有直升机过来,注意一定不要走漏风声,尤其是不要让他们的三军情报局知道。”
“另外,如果找到跳伞的飞行员,也千万不要公开。”
“那国内……”
“国内我会上报,但现在情况紧急,拖下去的话可能徒增变量,只能先斩后奏了。”
听到这句斩钉截铁的回答,中尉一愣,然后立正并敬了个礼: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