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647节
只要没最终确定,都可以养备胎。
虽然只有五个人,但面试还是持续了几乎一整个上午的时间。
当二人经过一番商讨之后最终做出决定时,已经到了接近午饭的时候了。
“没想到啊……”
起了个大早赶到学校的常浩南站起身,活动了一下身体,让各个关节发出一阵噼噼啪啪的声音:
“我最开始还以为像咱们这种新课题组加上新老师的组合,学生在最终做决定的时候会比较顾虑呢……”
他自己极其耀眼的经历,固然可以吸引不少人一时冲动之下投简历。
但众所周知,一个好的研究人员,未必就是一个好导师。
因此,常浩南本以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期”之后,学生们的热情会消退一些。
然而事实证明没有。
在前来面试的五个人中,有四个人都表示只要能加入火炬实验室,哪怕换个导师也没问题。
这个比例算是相当夸张了。
“你这就是何不食肉糜了。”
姚梦娜也站起来,把桌上散落开的资料归拢起来装进包里,然后简单把头发扎成了一个长马尾:
“多少课题组都在发愁没钱没项目,研究生拿不出成果毕业,咱这可倒好,校企联合,每年至少几百万的科研经费保底,再加上京城专门给批的地、设备购置和场地建设专项经费,任谁都能看出来至少在几年内既不缺钱也不缺资源,哪怕是院士的课题组,都未必能有这么豪横。”
“更何况,校企联合意味著毕业之后的就业也能多条出路,你当老师的,难道还能看著自己学生饿死不成?”
“就这条件,别说只是让他们换个导师,就算是没有导师,只要能毕业,都有不知道多少人抢破头愿意来。”
被姚梦娜一通解释下来,常浩南想了想,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
毕竟,本来也有很多只管招生不管培养,甚至直接把研究课题丢给学生了事的导师。
换句话说,即便没有导师指点,也大概率不会影响到毕业。
但要是连课题和经费都没有,那可就真没指望了。
……
刘方平和雷志兴并没有让常浩南等太长时间。
面试结束后没几天,二人就赶在进入11月之前回到了京航。
“这就是我之前跟你们提过的那两个学生的简历,回去以后仔细看一下吧。”
常浩南从抽屉里取出两个信封,放在办公桌上:
“我和姚老师前些天已经面试过,没发现什么大问题,如果你们还有什么想了解的,也可以再打电话过去详细问一下。”
招学生这种事,对于他们俩来说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以至于一时间还不太能适应这个身份的转变,只是有些茫然地把两个信封收了起来。
而常浩南倒也没急著催促二人做决定,毕竟保留这两份文件本来也只是随手为之。
就算错过了,也可以等著考研成绩出来之后,再从进入面试的学生里面调。
因此,他话锋一转,直接进入正题:
“说说吧,这段时间在沪东那边了解到的情况。”
雷志兴和刘方平对视一眼,还是由前者先开了口:
“使用Gas-Transport储存系统的液货舱,舱壁绝热层是五层结构,从内到外分别是主膜0.7 mm殷钢板、装珍珠岩粉末厚度约10cm的主木箱、次膜0.7 mm殷钢板、装满珍珠岩粉末厚度约15cm的次木箱、以及一个大约2-3mm厚的树脂层。”
“因为这里面有两层殷瓦钢板,所以相比于只有最内层使用殷瓦钢的Technigaz系统,也就是三星海工那边选择的技术路线,整个舱体的厚度、重量还有成本都要更大,这是物理结构的限制,没办法改善。”
“……”
常浩南一边听著雷志兴的描述,一边思索著可行的解决思路。
殷瓦钢层作为厚度很低的金属层,显然不具备隔热能力,但却可以带来更好的气密性。
这样一来一回,Gas-Transport系统和Technigaz系统在运输耗散方面的表现基本不分伯仲。
但后者的舱壁更薄重量更轻,在运输等量LNG的前提下,可以把船的排水量做的更小,成本也就更低,这对于船东来说是巨大的优势。
而Gas-Transport系统双层殷瓦钢带来的结构强度冗余也可以被三星海工方面更加成熟的造船工艺所弥补。
至少是弥补一部分。
这有点类似大型客机。
在航空技术不太发达的年代,跨洋客机被要求必须具有四台发动机,以提供充足的动力备份,防止在飞行过程中因为发动机故障而导致机毁人亡。
但是随著航空技术的发展,双发客机后来也开始被允许执飞越洋航线。
尽管双发在可靠性上仍然低于四发,但微弱的安全性差距已经不足以弥补多两个发动机带来的巨额成本提升了。
因此,到了常浩南重生之前的那段时间,像空客A350和波音787这样的宽体双发客机已经几乎完全取代了波音747和空客A380这样的巨无霸。
但是,对于一些需要绝对可靠性的机型,比如要员专机、核战指挥机、大型加油机,四发平台仍然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而在LNG船液货舱技术领域,Gas-Transport系统就相当于四发飞机,Technigaz系统就相当于双发飞机。
前者要想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就要想办法取长补短——
一方面尽可能降低使用成本,另一方面则是想办法发挥自身长处。
而想到这一层,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我的想法是。”
在雷志兴介绍完具体情况之后,常浩南几乎紧接著开了口:
“无论如何,储存容器都不可能完全绝热,所以液化天然气在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蒸发耗散,而在目前的LNG船上,这部分气体要么直接被排空或者烧掉,好一点的可以回收一部分进入动力系统,但动力系统的燃气用量太小,没办法全部吃掉这些蒸发气(BOG),还是要损失相当一部分。”
“那么,我们可以在液货舱舱壁系统内部,集成一整套蒸发气再液化系统,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少,甚至接近完全消除运输过程中的蒸发损耗,实现比Technigaz系统更高的运输效率。”
“当然,Technigaz系统在船体规格,也就是建造成本方面的优势仍然存在,但这样在使用成本上进行一些弥补之后,应该至少可以从GTT集团那边拿到一部分保底订单。”
听著常浩南的思路,雷志兴和刘方平二人一时间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好一会之后,后者才说道:
“常教授,在LNG船上,液货舱的舱壁,可是要纳入全船结构安全性设计进行总体考量的,如果贸然在这里做文章……风险恐怕不小……”
常浩南却只是淡淡点了点头:
“风险当然有,但Gas-Transport相比Technigaz本来就有超额的安全冗余,相当于我们把超出用户需要的一部分安全性转化成了经济性,实际上这也是Technigaz系统目前能占据优势的主要原因。”
“在沪东已经押宝Gas-Transport,没办法转向的情况下,我们目前只能跟著这个思路走。”
第784章 法国人玩脱了
第784章 法国人……玩脱了
在确定下来基本的应对思路之后,关于蒸发气再液化技术的开发工作也随之开始。
而担纲这项任务的,自然还是雷志兴和刘方平。
这也是一个大型课题组相对常见的运行方式——
常浩南作为大老板,对于非核心项目只提供基本思路,以及一些关键技术和资源,而具体执行则是由更加熟悉情况的其它研究人员负责。
这样可以保证整个实验室以相对较高的效率运作。
否则要是随便来个什么项目都让常浩南亲自动手的话,那他不管精力多么充沛,也不可能顾得过来。
“那常总,我们回去之后就联系沪东厂那边负责对接的同志,让他们设置一个横向课题,然后我们去申报?”
雷志兴按照惯例询问道。
之前在读博士的时候,他就没少跟著颜永年搞课题申请这套流程,如今只是换了个学校,已经算是轻车熟路了。
“可以。”
常浩南先是点了点头,但紧接著低头沉吟片刻,又继续补充道:
“不过,对面也是刚集团化改制没几年的央企,估计在这种花钱的事情上效率不会太高,这段时间咱们也不能干耗著。”
“这样,我先从实验室公共经费里面给你们拨三万出来,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预研经费,等到项目正式申报下来之后,再把这些钱给拆借回来。”
他说著从抽屉里拿出一沓拨款申请单。
这年头可没有在线经费管理系统,想要动钱就只能靠这种传统方法。
常浩南在上面简单写下额度和用途,又在右下角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最后撕下来放在桌上:
“拿著这个去找柳秘书盖章,然后交学校那边报备,就行了。”
不同课题之间相互拆借经费,如果是纵向,那基本上是行不通的,但横向课题在审查方面要宽松得多。
更何况出资方还是火炬集团。
“这……预研经费?”
雷志兴看著常浩南写下“叁万元整”字样时候,瞳孔都有点发抖。
三万块,在1999年这会,几乎相当于一个小项目的全部经费。
按照学校还要从中雁过拔毛分走一部分的潜守则,甚至比不少小项目的经费都高。
而现在只是做一个可行性研究和先期预研,常浩南就这么痛快地签了字。
甚至还是主动提出的。
显然,这个实验室的资源厚度,堪称深不可测。
短暂的激动过后,雷志兴做了个深呼吸,努力让自己的心态平复下来,然后从桌上拿起了拨款单:
“那常教授,我们就先去办事了,不出意外的话,具体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在下个月末之前应该能拿出来。”
常浩南没有开口,只是把钢笔放回笔筒,然后点了点头,示意二者去忙。
正常情况下,一个可行性分析,哪怕是做的非常详细,涉及到一些先期实验验证的那种,也不需要特别高的成本。
尤其蒸发气再液化这块,主要是考虑再液化过程的技术路线,不可能在先期论证过程中就研究到船体强度这么复杂的内容。
所以,三万经费,其实是给的比较富余的。
而这也是常浩南的刻意而为。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