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67节
哈罗德一阵口吐芬芳:
“我就说嘛,连他都这么写,说明这种论文结构应该是没问题的……”
虽然常浩南眼下还没有什么在国际学术界拿得出手的头衔,不过但凡稍微关注一点数学领域的人都会知道,2002年的菲尔兹奖获得者名单里,基本板上钉钉地会有常浩南和佩雷尔曼二人。
所以,这篇论文给予了哈罗德充足的信心。
实际上,在刚刚送走马修的那一瞬间,哈罗德甚至犹豫过,是不是应该按照JCP编辑的建议再修改一遍——
哪怕他明知道,由于内容偏好的原因,就算改了,也很可能还要被继续刁难。
可是如果不改,那连一点希望都不会有。
他自己当然无所谓,但马修作为他担任教授之后带的第一名博士生,还是需要一篇论文来傍身的。
不过现在,哈罗德决定。
一字不改!
在彻底做出决定之后,哈罗德迅速将常浩南的论文拖到最底部的结论部分,准备看完之后就去再找一家不同的杂志社投稿。
但是。
就在他挪动鼠标,准备点击右上角关闭文档的时候,却被位于论文最下面,甚至在结论之后的一段内容吸引了目光。
【本篇论文为预印本,不代表本人最终的研究成果,因此内容仍然有修改或增添的可能。】
【正式版论文将会发表在2001年5月发行的《华夏科学院学报(英文版)》第一期上……】
“等等……”
哈罗德手上的动作顿时停了下来,睁大眼睛自言自语道:
“常教授竟然准备发表这篇论文么?”
不过他旋即就意识到,自己刚刚说的简直不是人话。
一篇论文写出来,发表到期刊上才是常态。
直接在arXiv上公开,有之前的一次就已经足够名流千古了。
毕竟,常浩南和佩雷尔曼在那篇论文末尾写的很清楚,庞加莱猜想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和瑰宝,因此他们决定以无门槛的形式向全人类公开。
而眼前这个守恒的水平集方法,显然无论如何都算不上“人类瑰宝”的程度。
自然也配不上跟庞加莱猜想得到同等的待遇。
想通这一环节之后,哈罗德的注意力随即转移到了后面的《华夏科学院学报(英文版)》上。
很明显,这是一个赤裸裸的GG。
就是要利用常浩南在数学和应用数学领域的名气,让大家都去关注这份甚至还没发行第一期的新期刊。
简单粗暴。
但很多时候,简单的反而是最好的。
比如现在,哈罗德就毫不迟疑地按照对方给出的信息,进入了华夏科学院学报的网页。
然后……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编辑团队的信息介绍。
而常浩南的名字,赫然位于其中的第一个位置上。
主编。
哈罗德人麻了。
以至于过了好长时间才从震惊中恢复过来:
“我早该想到的……”
他有些哭笑不得地摇了摇头。
如果不是有这层关系的话,恐怕也没人会把这么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一份新期刊上面……
不过,也就在这个瞬间,哈罗德突然打开了思路。
虽然这是个新期刊。
还是华夏机构创办的。
但不管怎么说,毕竟有常浩南这块金字招牌在。
而且,就刚刚那篇论文的内容而言,对两相流模拟甚至有可能产生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如果这个华夏科学院学报里的论文全都……
不对。
那太离谱了。
应该是,哪怕只有十分之一能达到一样的水平,都足够挑战Nature和Science的地位。
总之,未来可期。
而更重要的是,哈罗德相信,身为TORCH Multiphysics开发者的常浩南肯定能慧眼识珠,看出自己那篇论文的巨大价值!
想到这里,他再也坐不住了。
几口吃完已经彻底冷掉的三明治,然后赶紧拿起电话,把刚离开没多长时间的马修给叫了回来。
没过几分钟,后者就重新坐在了办公桌对面。
“老师,您找我?”
马修的精神比之前走的时候恢复了一些,但仍然有些心不在焉。
“没错。”
哈罗德已经恢复到了踌躇满志的状态:
“我已经找到下一个投稿的目标了,而且,有很大的把握能直接通过!”
不过,对方的反应却并没有如哈罗德想像的那样雀跃。
“老师……”
马修努力做出一副配合表演的样子,但语气中更多的还是无奈:
“上次投稿JCP之前,您也是这么跟我说的……”
“呃……”
被学生拆穿的哈罗德有些尬住。
好在他也不是死要面子的人,赶紧装作失忆:
“还有这回事?”
马修点头:
“一个字都不差。”
“咳咳——”
哈罗德只好以轻咳掩饰尴尬:
“总之,这次是真的有机会,你过来看。”
他说著示意马修来到自己身后,然后把屏幕上的论文,以及华夏科学院学报的网页展示出来。
“投……华夏的期刊?”
马修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而且……这看上去还是一份尚未发行的新期刊?”
他有点怀疑自家导师是不是准备破罐子破摔了。
“你仔细看看……主编是去年证明了庞加莱猜想的那位常浩南教授!”
哈罗德的语气中带著些许恨铁不成钢。
自己这个学生在刻苦和认真方面表现不错,但确实少了点灵性。
“而且,常教授还会在第一期上面发表一篇论文,研究内容也是计算流体力学,而且文章结构跟我们那篇几乎完全一样。”
“就这种情况,这份期刊在发行之后恐怕马上就会被SCI数据库收录,而且引用量也能有所保障……”
马修的眼神逐渐亮了起来。
哪怕已经过去一年时间,常浩南的名头在数学和应用数学领域也还是有说服力的。
有他担任主编,至少能保证期刊不会沦落为不入流的野鸡杂志——
退一万步讲,哪怕其它稿件全都是灌水,只要常浩南定期把自己的成果发上去,也能保障最基本的引用量和影响因子。
所以……
这波不亏!
第900章 竞争对手的预判
相似的场景,自然不仅仅发生在俄亥俄州立大学。
正如哈罗德教授所猜测的那样,很多人在一年前就直接关注了常浩南在arXiv上面的帐号。
在后者发表动态之后,关注者的邮箱就会立即收到一封提醒邮件——
原本,类似这样的功能或许还要再等个几,到因特网时代彻底到来之后才会上线。
但因为常浩南的横空出世,康奈尔大学科技校区的技术人员“被迫”提前开发了这个功能……
所以才有了十几分钟内上千人点进去看的情况。
要知道,arXiv可不是自媒体,虽然这东西注册起来也没有任何门槛,但其内容就先天排斥掉了绝大部分非学术界的人。
而即便是学者,在2001年这会,也不是人人都能精通因特网运用。
况且大家都很忙,又不可能跟个闲人一样一天到晚泡在因特网上。
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凑出4位数的阅读量,已经是非常惊人的传播效率了。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