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88节

  只不过除了平台本身之外的部分完全可以换成华夏自己的东西。

  别的不说,那个将近一吨重的N001雷达肯定要首先换掉,苏维埃钟表店也要改成玻璃化座舱。

  实际上,就连老毛子自己人也不太受得了苏27身上的这两大神器,如果不是联盟解体导致研发停止,那么使用平板缝隙天线和数字电传的苏27SM应该也差不多要服役了。

  想到这里,常浩南觉得自己需要安排一下八三工程之后的计划了。

  十号工程和十一号工程,其实在上一世都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的。

  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他的想法是“我全都要”。

  不过这就要求他当好一个时间管理大师,否则如果左支右绌两边不能兼顾,那效果反而更差。

  “不知道咱们厂对打通四阶段生产线的时间节点是怎么设定的?”

  飞机制造是一个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飞机设计的工作。

  飞机,或者任何复杂机械产品从完全进口到完全国产之间,实际上都会包含三到四个不同的阶段。

  首先是用原厂进口的大部件对飞机进行组装,打通“整机总装线”。

  组装飞机看上去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其实能走通这一步的国家就已经不太多了。

  其次是进口中散件组装大部件,以及进口低散件组装成组合件。

  根据飞机的复杂程度不同,这可能是一个或者两个步骤。

  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走到这里基本就算是到头了。

  不少国家的所谓“自研”飞机,也只能做到这一步。

  最后才是从毛坯料开始生产低散件,打通零部件生产线,然后一步步生产出整架飞机来,实现飞机的完全国产化。

  “这个么……”何明略微思索了一会:

  “原本的协议规定是在明年年末之前完成2-4架飞机的整机总装,1999年年末之前完成机体部分的全部生产线。”

  “不过得益于你的功劳,现在又多了一个节点,就是在2001年末之前完成对全机生产的国产化标准替代,把苏27彻底变成符合华夏航空工业标准的东西!”

  “当然除了飞机本身之外,还有一个任务是地面保障设备的国产化,否则光有了三代机,相应的勤务能力跟不上,一样没办法形成战斗力。”

  “唔……”常浩南在心中盘算了一下:

  “进度要求不算紧张,那应该还来得及……”

  “什么来得及?”

  何明的语气有些好奇。

  “当然是飞机改进。”

  常浩南耸了耸肩:

  “在总装线打通之后,零部件生产的消化吸收完全可以和技术改进同时进行,至于机载设备,尤其是电子设备,更是可以单独立项预研。”

  “只不过这样搞的话,你们厂的压力应该会比较大,尤其是跟俄方技术人员的合作方面。”

  旁边的何明转过头看了他一眼,几秒钟之后才回答道:

  “要不是我知道伱过去三个月时间都做过什么,恐怕会觉得提出这个想法的人疯了……”

  “不过……边生产边改进,确实是一个法子,我回去之后会跟厂里提一下这个想法,尽量配合你们的工作。至于俄方技术人员……总归有办法的,改进工作肯定要以我为主。”

  “只怕等这118架飞机造到最后,他们自己的人都要认不出来咯……”

  听到这句话,常浩南不由得想起了自己重生之前的情况,还真能跟何明的预期对上号。

  “我想应该是要这样的……”

  “以后,最好的苏27,肯定会诞生在咱们华夏。”

  应该是月票金主加更的第六章

第125章 想搞军工,就不能只搞军工

  刚才跟何明聊了一路苏27国产化的事情之后,现在再看八三工程原型机的总装,常浩南无可避免地感到了几分索然无味。

  对不起,歼8-3,我现在已经喜欢上了歼11……

  呵,男人。

  当然,该干的工作还是要干的。

  何况这也能给他的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随著机翼设计和航空动力这两项困扰八三工程已久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常浩南能够在这个项目中继续发光发热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后面再进行一系列试飞之后应该很快就可以技术定型,然后就是00批次的生产和试装备,再然后生产定型……

  总之主要就是一些按部就班的工作。

  不出意外的话,从明年开始,他会逐渐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两个三代机型号上面。

  目前华夏的航空制造业水平,应付一下歼8和涡喷14这样的二代组合问题不大,但要想彻底解决第三代战斗机,乃至于第三代航空动力的生产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常浩南日后必定不仅仅要继续跟几个设计所,还免不了和对应的几个制造厂打交道。

  现在提前熟悉熟悉也是好事。

  偌大的总装车间内,停著两架尚未交付空军的歼8B,以及三架正处在不同装备阶段的歼8-3原型机。

  已经完成改装的03号、正在等待新发动机到位的04号和总装进度大约50%的05号。

  “目前,八三工程几架原型机的总装仍然是基于型架定位的手工装配模式,但是零部件生产过程已经开始跟601所的数码化设计组进行对接,减少了一些从发图到生产过程中的环节。”

  何明一边介绍一边带著常浩南来到二层的一处平台上:

  “前面几个月时间,跟你一起来的那位姚博士,还有601所的林工程师一直在跟我们厂做数码化设计与总装流程之间的协调,等到进入量产阶段之后,应该会引入自动对接和数码化测量这些新技术,把生产效率提上去。”

  “不过,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产量。给到我们手里的订单太少了,平均下来一个月产不了一架新飞机,哪怕用手工装配都得闲置一多半产能,完全体现不出数码化总装的优势来。”

  车间里面空荡荡的,说话的时候都能听到些许回音,仿佛是在印证何明关于订单不足的诉苦。

  “其实订单不足,影响的不仅仅是厂子的效益,还有生产质量。”

  说到这里,何明的眼神也黯了黯:

  “尤其马上就要更换新的生产方式,如果没有足够的生产数量去熟悉的话,我担心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还会引发一些抵触情绪啊。”

  现实世界中,改进制造技术并不是像游戏里一样,点亮科技后就直接给你上个buff。

  尤其对于航空航天这类高度复杂的产业来说,从手工业升级到工业的过程是十分曲折的。

  在刚刚转型的过渡阶段,很有可能不但发挥不出工业化的规模化优势,还丢掉了手工业时代精雕细琢的能力,导致产能上不去,产品质量反而下来了。

  这种时候就需要顶住压力,在优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快速积累经验,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渡过阵痛期。

  而一年造10架飞机和一个月造10架飞机在积累经验方面显然存在天壤之别。

  要不怎么说生产关系要对应生产力的发展呢。

  “唉……”

  常浩南也是略显无奈地叹了口气:

  “慢慢来吧,这方面的事情,不是靠你我短时间内能解决的,而且跟其它的老国企比起来,112厂的情况已经不算差了。”

  飞机制造毕竟是个特殊的行当,哪怕在最艰苦的时候也没有真的断过订单。

  而且华夏的飞机制造能力虽然跟发达国家有差距,但是跟其它行业比起来还是降维打击的,军转民生产出来的产品,比如航空牌洗衣机还有沈飞牌客车的销路也还不错。

  两头发力的之下,勉强维持了全厂的基本运转,至少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下岗现象。

  但也就是如此了。

  要说过的多滋润,那是不存在的。

  “话是这么说,但……”

  何明微微抬起头,看了看车间有些斑驳的房顶,以及旁边墙上挂著的“青年突击队”红旗:

  “当年,很多工人被分配去松陵机械厂那边生产电冰箱洗衣机还有摩托车,那时候我还跟他们说,迟早会有一天把他们召回来继续造飞机,结果现在十几年过去了……”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

  但是很明显,那些老工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恐怕直到退休也没能再次回到112厂。

  旁边的常浩南同样只能沉默。

  上一世他正式进入军工行业的时候已经是2003年,尽管仍然处在低潮期,但至少已经渡过了真正的至暗时刻。

  他能理解何明的感受,但对于一件两辈子都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要说共情那还是要差上一些。

  更多的还是些许感慨。

  军工终究是一个市场极其有限的行业,需要靠大量输血才能够维持。

  哪怕作为世界最大军火商的美国,到2020年代每年的军火出口也不过五六百亿美元而已,大头还是本国军队的采购。

  传统上而言,从工业革命直到冷战前中期,军工领域在科技发展之中都毫无疑问地处在带头地位。

  但随著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工程技术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想要在一个领域内实现技术突破所需要的资金、人力和组织能力随之暴涨。

  然而每年的军费投入终究是有限的,仅靠军工产业的规模已经很难维持这样巨量的综合投入。

  因此整个科技领域的基石已经逐渐变得越来越民用化,尤其以航空、半导体、信息化这些新兴产业为代表。

  比如后世的美国,在失去了几乎全部民用造船工业之后,即便每年仍然维持著巨额的投资,但建造军舰的能力和水平仍然出现了崩溃式的下滑。

  常浩南突然想起来了之前吴懿范给他联系过的那一单设计轴流风扇的生意。

  虽然事情很小,但却是个不错的方向。

  军民产业融合这条路子,未来终究还是要走的。

  只不过,不再是把军工厂的产能转去做民品跟别人抢生意,而是军民领域技术的相互融合促进。

  伱要想搞军工,那就不能只搞军工。

  感谢书友【flankerr】的30000起点币打赏!

首节 上一节 88/11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原神:在提瓦特开崩三体验店

下一篇:末世,我只跟女神交换物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