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从军工开始 第560节
只要贵飞集团全力生产,15年左右,也就是到了2010,便可以让华夏空军拥有这么多的歼10战斗机、歼11战斗机。
最迟,到2015年,只要经费跟上,便可以实现。
离开贵飞集团前,刘韬去了一趟直升机研究中心。
这里除了在对‘雷雕’直升机进行不同应用版本改进外,还在研制轻型直升机和中型直升机。
在以前,直升机一直是华夏的短板,在十几年前,那时候只有少量的小羚羊超轻型武装直升机,只能打一些火箭弹。
‘小羚羊’轻型直升机,是由法国宇航公司和英国韦斯特兰直升机公司共同研制,旨在取代“云雀“II直升机,这款直升机1964年开始设计,采用“云雀“II直升机的传动系统、透博梅卡公司的“阿斯泰阻“III发动机和与德国伯科夫公司联合开发的旋翼桨叶,在1967年首飞。
这款轻型直升机旋翼直径10.5米,旋翼桨盘面积86.59平方米,尾桨直径 0.695m,尾桨桨盘面积0.37平方米,机长 11.97m(旋翼转动),机身长 9.53m,机宽 2.04m(旋翼折叠),机高 2.72m(至旋翼桨毂顶部),空重999kg,最大外挂重量7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000千克,最大允许速度280公里/小时(海平面),最大巡航速度260公里/小时,爬升率7.8m/s,实用升限4100m,悬停高度3040m(有地效),航程710公里。
后来华夏从美国进口‘黑鹰’直升机,后面随着‘黑鹰’直升机价格飙升,以及华夏自己研制出‘雷雕’直升机,军中都是以‘雷雕’直升机和原来进口的‘黑鹰’直升机作为武装直升机、运输直升机、搜救直升机、反潜直升机、预警直升机、通信直升机。
也就是说,‘雷雕’直升机作为一款通用直升机,通过在‘雷雕’直升机基础上进行功能性加强,从而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直升机。
‘雷雕’直升机是先进,但是不意味着轻型直升机、中型直升机就不需要了,因为这里面就涉及到经济性方面的考虑。
‘雷雕’直升机的使用成本可不便宜。
而如果有轻型直升机、中型直升机,使用成本就会进一步降低。
豪车是好,但是也需要中端车和低端车。
现在直升机研究中心便是在研制一款轻型直升机和一款中型直升机。
现在这两款直升机的研制工作已经进入尾声。
‘雨燕’单桨多用途轻型直升机,乘员组2个,载量14个步兵或6具担架2000公斤(内部)2750公斤(外部),旋翼直径13.5米,高4.6米,盘面积143.1平米,被装载的重量6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6500千克,动力装置采用两台涡轮轴发动机,956千瓦,1282马力。最大速度30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275公里/小时,航程615公里,实用升限5150米,爬升率10.4米/秒。
‘金雕’多用途直升机,长19.4米,高5.23米,旋翼直径16米,空重6.4吨,最大起飞重量10.6吨,最大速度31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1100千米,升限6000米,动力为两台涡轴发动机,单台动力输出1662千瓦。
等到这两种多用途直升机研制成功,还会研制不同型号的直升机,包括像‘小羚羊’直升机这种超轻型直升机。
毕竟不同的直升机,有不同的用途。
比如刘韬就打算自己动手研制一款重型直升机,20吨级左右的重型直升机,甚至便是研制30吨级、40吨级乃至50吨级的重型直升机,刘韬也有这个心思。
国内也有其他直升机,不过都是仿制苏联的直升机,同样也搞出一些直升机出来,只是性能方面还是比不上苏联的直升机。
刘韬了解一下进度,估计再有一年时间,预生产型直升机便可以首飞,而一旦首飞,后面的工作就会好做很多。
刘韬心中还是挺欣慰的,这些年来的不断投入,到现在终于看到明显的进步,相比一款两款飞机,他其实更看重人才的培养、成长,因为只要有足够的人才,别说一款两款飞机,便是十款飞机也能搞出来!
第900章 院士初选
2024-10-07
重型武装直升机和中型武装直升机、轻型武装直升机的作战能力,就好比重型战斗机和中型战斗机一样,是有差距的,一架重型武装直升机的作战效能,相当于两架中型武装直升机。
鹰酱和北极熊,都是发展重型武装直升机,毕竟这是大国;而欧洲那些中小国家,发展中型武装直升机,毕竟国力有限。
华夏这么大,情况这么复杂,既要军用,又要民用,自然也就需要涵盖各种直升机,重型直升机、中型直升机、轻型直升机都需要,都有自己的用途。
军用方面,从物资运输到人员输送、战场投放、敌后侦查与渗透、到移动迅速的飞行坦克、通讯、救护、战场监视等等不一而足。
民用方面,可以用于观光旅游、火宅救援、海上急救、稽私稽毒、消防、商务运输、医疗救助、通信以及喷洒农药杀虫剂消灭害虫、探测资源等等。
不同的运用场景下,自然需要不同的直升机。
晚上的时候,刘韬带着秘书上了他的专用‘雷雕’直升机,刘韬亲自开直升机,离开贵飞集团,返回盘山集团总部。
抵达盘山集团总部,直升机稳稳地落在了停机坪。
2月底,两会前夕。
京城,四合院。
刘韬拿着院士初选名单,一个个地进行了解。
初选名单共有两份,一份是华科院院士初选名单,一份是华夏工程院的院士初选名单。
按照院士评选的流程,在名单推荐完毕后,各学部常务委员会组织院士对候选人进行评审和选举。
评审必须坚持标准,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对候选人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没有重大的违法违纪、学术不端、作风问题,基本上评审环节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过了评审之后便是无记名投票,只要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便可以按照本学部应选名额,根据得票数依次当选,满额为止。
选举结果分别由各学部常务委员会检查确认,也就是所谓的复审。在经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审议批准后,以书面形式向全体院士通报。
刘韬既是华科院院士,也是华夏工程院院士,作为两院院士,而且是资历非常深的,话语权也非常大,他需要看一下这两份院士初选名单。
自从几年前,刘韬便开始对两院院士的选拔要求、对院士要求等进行改革推进。
选拔方面,自然是从严选拔,进一步弱化资历方面的潜规则,只要能力达到,又没有什么问题,年纪轻也可以当选院士,相反如果能力没达到,哪怕资格够老,也不能选上院士。
再者弱化学历方面,毕竟学历不代表一切,哪怕学历只是初中生,但是做出了重大成果,能力水平达到,照样也可以当院士。
院士,一切从能力出发,讲究真才实学,这是对科学的尊重。
至于原本一批批评类等院士,虽然没有被取消院士头衔,但是却都被找上谈话。
再者就是对院士有要求,那就是院士不要随便发表与自己领域无关的言论。
刘韬看了一遍,心中有数了。
院士的推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于高校教授,一方面则是来自于科研机构。
这些被推荐者,其实是良莠不齐,有一部分能力是达不到,但是偏偏又比较有资历,徒子徒孙遍布全国。
还有些是水平达不到院士级别,但是偏偏已经属于华夏拔尖的,这种算是矮个子中找高个子。
盘山集团推荐的十三位院士都出现在名单上,还有西南联大推荐的七位院士也同样在名单上面,张潮阳的名字在里面显得很耀眼。
刘韬查着资料,包括有些部门对该人的评价。
以他的权限,全国所有的科研工作者,他全部可以查阅。
统计建立档案这事,国家从十年前便开始做了。
像张潮阳,甚至连幼儿园时期的事,都记载着很清楚,甚至说不定有很多事张潮阳自己都不记得了。
建立档案这事,有专门的部门在做,而知道这件事的,很少很少。
刘韬对着名单,甚至发现名单有人被记载着学术不端,但是偏偏出现在初选名单上面。
刘韬一一地进行标记。
仅凭着这些资料,便可以淘汰一大部分人。
当然,他也没有全部信,而是将他标记出来的人,让有关部门再调查一遍。
特别是学术不端的,这简直是害群之马,应该驱逐出队伍,而不是一颗老鼠屎坏了整锅粥。
谁能想象,这个时候就有作为导师的,将自己的学生的成果占为己有,而且还不是一次两次。
院士的待遇和福利的快速提升,使得大家挤破头都想成为院士,毕竟这可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院士也被视为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除了享受高待遇外,院士在申请课题经费方面,也有很大的便利。
可以说,只要成为院士,便是名利双收。
可正是因为院士的神圣,评选院士就应该严格,应当评为院士的就该评为院士,不应当评为院士的就不应该种种原因被评为院士。
“任重而道远啊!”刘韬摇了摇头,这可是通过各个学部第一轮审查过的名单,结果还是这样。
他也能理解,每次到了院士增选年,最头疼的便是各学部的常务委员会。
人世间,总是离不开人情世故,科研界也不例外,同样充满着人情世故。
五年前,刘韬便开始主导着,超过70岁就不再参与院士评选,毕竟前面七八年不断增选,该选上的就应当选上了,选不上就是能力的问题。
可是到了现在,这份名单依旧有两个到了今年满70岁,属于擦边球,有六位是私底下改年龄的。
可要知道,到了刘韬这边,只要他一看,什么时候改年龄的一清二楚。
他就不信,各学部差不多信息,但是偏偏还是通过了第一轮评选。
这一次,在名单上,刘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这位女士大名鼎鼎,但是却一直充满着争议。
青蒿素这项成果足够伟大,可惜人世间总是为名利所累,这么多年来就一直没有改变过。
第901章 苏尔坦亲王来访
2024-10-07
国内学术界相对比较封闭,自成一个体系。
对于大多数本土培养的学者来说,想要在国际上获得一个较高段位的荣誉是相当困难的。
这里面主要是四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目前世界话语权还是掌握在西方手里,包括北极熊其实也从来自认为自己是欧洲的一员,华夏在话语权方面还显得很弱;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很多成果做出来后是需要保密的,然后海外后面也做出同样差不多的成果,荣誉自然归属于别人的。
第三个原因,便是华夏不少年纪比较大的科研工作者,成果是做出来了,但是并不怎么会写论文,连论文都不怎么会写,就更不要说发表论文了。而论文如果是投稿国外期刊,那么往往需要翻译成英文。
除非是非常重大的成果,人家会主动将中文论文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日语等,不然的话,就得遵从人家的制定的规则。
第四个原因,便是因为华夏的科研工作者比较少参与国际会议,知名度低,少为大家所知,自然想获得国际奖项也就没有那么容易。
也就这近十年时间,随着一大批华人、华侨学者归国,改善了这种情况,对华夏的科研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并且促进了交流,才使得一少部分华夏科研工作者开始获得一些国际奖项。
正是基于目前的情况,使得院士的头衔便是国内学术界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学者奋斗的终极目标。
而只要拿到了院士的头衔,就意味着权力和地位的双收,不管是在哪个高校还是研究机构基本上都能横着走了。
也因此到了每次院士增选年份,为了仅有的那么几个名额,各学部内外几乎是要打破头。
撕逼揭短是常有的事儿,更是有反目成仇的。
都不需要说其他了,杨、李两位昔日好友、还是一起合作获得诺贝尔奖的,都能因为谁的名字放在科研成果前面,吵得不可开交,反目成仇,然后公开对外宣布将不再合作。
杨李之争到目前都存在着,也不是没有人想要调解,甚至其中还有大人物,可惜都没能调解成功。至于谁对谁错,除了当事人之外,又有谁知道呢?
想到杨李之争,刘韬也不由得叹了口气。
只能说,这是文人的通病吧。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又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其他人呢。
再加上一些因素,最后又放不下虚荣心、脸面,使得这事成了一团麻,谁也解不开。
偏偏两人都有很多的崇拜者,各自站着一边,时不时地就要搞起一番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