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现代 第24节
但如果你能从中体会到美感,那数学规律也许比豆蔻少女还要更美。”
邓惠欣感慨:“希望香江有天赋的年轻人能够以同样的热情投身数学。”
然后接着问道:“刚才林教授您展现出一定的华国文化积累,包括汉语也是非常标准,甚至比我要说的还要更加标准。”
林燃打断道:“那当然,我是阿美莉卡人,但我更是文化上的华国人。”
“所以您是否有回华国效力的打算?”
林燃沉默片刻后说:“在阿美莉卡的时候也经常有华人会问我差不多的问题。
我的回答都是我是文化上的华人,但没有打算回华国,我对那片土地完全是陌生的。
杏花、春雨、江南的意象时常在我心头萦绕,古老华国大地的雨在华国传统典籍中从传说落到了现在,从霏霏落到了湃湃,从檐漏落到了江海。
但我不打算回去,我在情感上完全没有准备。”
第41章 你真的甘心做壁上观吗?
“杏花、春雨、江南.”林燃的声音通过铝带式麦克风的捕捉,经过马兰士Model 1型的电子管放大,在九龙毕拉山发射站的天线辐射到整个港岛。
“嘶嘶嘶嘶嘶嘶.”深水埗一家主打低价的茶肆里,廉价的红灯牌711-2收音机动不动就发出嘶嘶的声音。
“王伯,能不能修好?不能我就去对面了!”
“是啊,一句话能给你卡两回,你们这收音机是让人听的啊?”
“要我说还是德意志产的收音机好用,这申海的红灯就是不行!”
顾客们的不满声此起彼伏,大家实在忍受不了,听林教授的香江首次采访,能给你卡成这样的。
“别吵,德意志的收音机那都是大茶楼才用得上的,我这茶的价格给你翻五倍,我就给你们换。”
“别吵,我这不正在修吗?”
红灯牌收音机是申海仪表局下的申海无线电二厂负责生产制造的,仿的是苏式五灯机,主打一个价格便宜容易修。
和德意志收音机还得送去专门的地方维修不同,红灯牌王伯自己鼓捣两下就能弄好。
不过香江茶肆里的红灯牌收音机可不是来自申海,而是香江本土仿的,比申海的还要更便宜点。
“杏花、春雨、江南,说的太好了,难怪是大学者,人家接受采访都这么有文化。”
“林教授不是在国外长大吗?华文说的这么好也就算了,怎么在传统文化的功底也如此深厚?这几句一出来说的太好了!”
“你可拉倒吧,这不是什么传统文化,这是比喻,比喻你懂吗!”
茶肆里关于林燃文化上的华国人这个概念,讨论声四起。
陈景润和张科长这父子两同样在茶肆,二人对坐,只点了一杯茶。
他们会特意跑来听林燃接受采访不奇怪,或者说作为林燃研讨班仅剩的八名学生之一,他们不跑到茶肆听广播才奇怪。
“文化上的华国人吗?”张科长思忖道,“这倒是一个不错的概念,在拉拢华人华侨的时候能用得上。”
他们在的茶楼要比前面那间用红灯牌的好点,莲香楼好歹也算是平民茶楼了,用的是来自阿美莉卡伊利诺伊州产的Zenith Trans-Oceanic,能够接收全球短波。
“这句我们是文化上的华人说的太好了,这点谁都无法否认,不管你在哪里,在香江也好,在香山澳也好,哪怕你人在三藩市,你也无法摆脱文化华国的影响。”
“林教授这话一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我甚至有种闻到少年时候在江南长大时雨水的气味。”
“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再回一趟故乡。”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间茶楼里客人们的对话也要明显文绉绉一些。
“我在准备采访之前就从周聪先生那里知道,林教授这次为了参加我们的节目,还特意准备了一首歌,周聪先生负责了这首歌的制作,他的评价是这首歌开创了华国音乐之先河。
我在开始节目之前,有幸在演播室听过一遍了,我的评价和周先生的类似,这是一种全新的风格,是一首震撼人心的作品。
在正式开始放这首歌之前,我想先请教林教授几个问题,这首歌的名字叫《壁上观》,请问您写这首歌是不是有什么别的寓意?”
邓惠欣在知道要采访林燃之后,为了保障采访的顺利进行,做的准备工作里就包括收集对方的公开资料,她对林燃更多是知道对方了不起、很厉害,做出享誉全球的数学成果,对林燃属于淡淡的尊敬,但在听完《壁上观》之后这种尊敬转为了崇拜。
很难想象一位数学家能够写出这么好听的歌。
在顾正秋的演绎和周聪的编排下,这首歌比原本的版本高了不止一筹,完美体现了国风歌曲的韵味和独特的魅力。
周聪是香江早期著名音乐人,被誉为“播音皇帝”,同时为香江电台和丽的呼声工作,早年电台点歌节目里的《祝寿歌》和《祝婚歌》的歌词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因此在谈到这里的时候,邓惠欣望向林燃的眼神都带点含情脉脉的味道。
“能有这首歌的诞生,除了帮我制作的周聪先生和负责演唱的顾正秋女士外,我还要感谢孟小冬女士,我找到她帮我录制,她短短一周时间能够帮我组起如此强大的班底,最终的效果甚至比我自己预期的还要好得多,真的非常感谢孟女士。
歌名就是我想表达的,对于是否回华国,包括岛上那边的邀请,或者是别的地方,我只想在校园里好好做我的学术,对于其他杂事我都只想做《壁上观》。
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我知道这首歌放出去之后会被报纸、学者、民众各种解读,但我的原意只是,我想在安静的环境下好好做学术。”
邓惠欣听到“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又是眼前一亮,和其他接受采访的嘉宾比起来,林燃的金句实在太多了点。
而在莲香楼的陈景润听到《壁上观》之后,感觉林教授的形象在自己心目中又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给华国提供洲际导弹弹道轨迹计算方法是壁上观吗?给自己资料告诉华国人能自强是壁上观吗?专门给华国上研讨班是壁上观吗?”
陈景润的脑海里无数思绪翻涌,过往一幕幕在脑海中被记起,时至今日,他很明白研讨班就是专门给他一个人开的,其他人都是来凑数的。
说的更直白一点,也不是给他开的,是给华国派来的人开的研讨班,所有内容都是为了他服务。
包括林教授前两天在阶梯教室门口和白人对峙时候,隐隐不甘的样子更是如此清晰,“林教授,你真的甘心做壁上观吗?”陈景润思忖。
当杂念占据了陈景润的脑海之时,收音机里的歌声在茶楼里回荡:
“.此去蒙尘饮乐宴
朱颜改怎不见窟画昔日璀璨
却醒来作壁上观”
一曲作罢,安静的茶楼里突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最后一天,月票都上上吧大家!呜呜呜
第42章 期待已久的晚宴
“林先生,能邀请您一起去吃个午餐吗?”
采访结束后邓惠欣主动邀约道,眼神直勾勾地盯着林燃。
林燃断然拒绝:“不了,我还要回学校备课呢。”
“好吧。”邓惠欣只得另寻机会。
当天采访结束后,来自香江市民的信件如同纸片般涌向香江电台。
其中最多的要求就是重放由林燃“作词作曲”,顾正秋演唱的《壁上观》。
“林教授写的太好了,恳请贵台多放几遍。”
除了这个外,就是大赞林燃的:
“林教授果然有才,希望林教授能多来香江。”
“香江大学是否能够邀请林教授成为香江大学的常聘教授?”
第二多的要求,就是希望林燃留在香江大学任教。
同时本来已经退出梨园演出多年,此次来香江只是为了陪丈夫出差公务的顾正秋,因为演唱《壁上观》的缘故,被香江本地剧院、梨园所热捧,出高价希望能邀请她演出。
香江各大报纸也对此次专访争相报道。
不过不同立场的报纸,报道也几乎天差地别。
“一九六〇年七月十八日香江大公报第一版
学贯东西赤子心曲诉山河游子情
林燃教授电台放谈家国事作歌一阕动香江
本报讯(记者文砚斋)昨日午后三时,全球知名旅美数学家林燃教授应邀于香港电台专访栏目畅谈数学之奥秘,表达家国之情怀。其间林教授首创‘文化上的华国人’这一概念,表达了其对祖国河山、华国文化历史之眷恋和归属感,更亲撰长短句《壁上观》一阕,由宝岛名伶顾正秋女士献声。
节目甫播,港岛震动,街巷间想再听《壁上观》之声不绝于耳.”
大公报的注意力全然放在文化上的华国人这一概念上,这一原本在未来数十年间文化认同不断磨合的成果,在今天被提出来,对于当前局势复杂下的华人世界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文化血脉相连,更是最好用的tz武器。
《大公报》立场明显,另外一边的报纸在“文化华国”这一概念上,反而和《大公报》立场相仿。
反而在这件事上,英文报纸会大肆抨击林教授思想观念陈旧,尽管科学上做出卓越成就,但思想上却还是古代华国那一套。
这再正常不过了,香江越多人认同大家是文化概念上的华国人,那对于英格兰的管理来说就越困难。
更多小报发现林燃事迹挖掘的差不多,大报都在聊文化华国这一概念,他们为了吸引读者,转而把注意力放在《壁上观》这首歌本身。
像才创办没多久的明报,就由查良庸亲自撰文:
“.节目高潮当属《壁上观》首播。此曲以二黄腔为骨,融西洋交响乐配器,顾正秋女士歌声婉转。曲未终时,本报采访铜锣湾民众称:听至‘全唐的浓墨重彩,一刹那栩栩缕影浮光映宫阙,错问今夕是何年’句,堂前七八客官皆掩面。
何季陶老先生抚案喟叹:林教授此曲,较王国维《人间词》更痛三分.”
一时间林燃、文化华国的概念和《壁上观》之名声动全港。
港岛半山别墅李家,以李家的条件足以让香江电台把歌曲的录音带拷贝一份,然后自己在家慢慢放。
光是李慧玲的房间里就有一台当前最贵的德意志Grundig收音机,带录音功能,顾正秋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
李慧玲白皙的双脚悬在床上,她对面坐着被不情愿拉进来的李少元,好不容易放暑假,他还赶着去和女同学约会呢。
“又怎么了,海伦?林教授是什么样的人我不是和你说过很多遍了吗!
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学富五车、横贯中西。”李少元尽挑好话说。
李慧玲起身握住哥哥的手来回挥舞:“我说的不是这个,我说的是,你能不能回去上他的研讨班?”
李少元连连摇头:“怎么可能,你听过有退学了还能重新入学的道理吗?”
李慧玲嘴巴嘟起,眼睛一转后有了主意:
“不,还是有可能的!
你如果去教室门口跪下恳请林教授让你重新回去上课,他肯定会觉得不好意思,不想丢脸然后让你继续回去接着上课!”
李少元脸色大变,白眼都要翻到天上去了:“林教授不丢脸,我脸丢完了是吧,不可能!说了不可能就是不可能。”
李慧玲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威胁:“哥,那你同时脚踩三条船的事情我可就瞒不住了喔!”
上一篇:人在崩铁几千年,游戏开服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