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袍加身 第858节
李谷把时间掐得很准,也正是刘彦贞赶到之前他才刚刚完成撤离任务。
“刘将军,听说大周已经撤军了,为何还固守城门不趁胜追击?”刘彦贞来到刘仁赡的身边,看见大周退兵自己心里也挺高兴,但总不能让他独占所有的功劳吧,自己必须要显得强势一点,否则此次出征毫无意义。
刘仁赡道:“大周退兵是好迹象,这都多亏刘太尉出兵来援,将周军吓走。想必周军也是早闻刘太尉威名,得知太尉至此所以早早退兵,否则寿州还要受围城之苦。”
听到这话刘彦贞心里舒服多了,刘仁赡还是很会说话的,只是说话语气平衡,而且节奏极慢,像是一句话要思索老半天的样子。不过刘彦贞也知道他就是这个慢脾气,哪怕周军攻破寿州城门,他也是慢悠悠的一点也不着急。
这世上单有这些慢性子,普通人跟他说话都会着急,遇上一个急性子两人非得打起来不可。
刘彦贞就是这种急性子,虽然知道刘仁赡原本就是这种慢性子并没有针对谁,但听到他这种语气和速度就感觉心里来气。赶路这么久,原本心里就着急,遇上这么一个慢性子……真想打他一顿。
“咱俩都姓刘,怎么性格差距这么大?你这个慢性子……早该改了。当年本官驻守寿州,他们谁敢来犯?就是欺负你这个慢性子,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看准你没胆子去追。”
刘仁赡道:“大人教训的是,下官一定改,一定改。”
就这几个字,周围的人等了半天刘仁赡才说完。虽然嘴里说一定改,但是看得出来,他这种性格是很难改的了。
当年刘彦贞也曾当过寿州守将,但那时候中原内乱自顾不暇,哪有余力进攻强大的南唐?不过那时候南唐也是连年征战,所以也没有心思攻打中原地界。寿州自然常年无事。
后来李璟先一步感觉到危机,认为刘彦贞的实力与性格根本不足以驻守寿州,所以让他回朝。虽然刘彦贞的口碑向来不错,但李璟很清楚刘彦贞就是一个绣花枕头,根本不能委以重任。
有刘仁赡守护寿州,加上城墙坚不可摧,李璟倒也放心。派刘彦贞前去增援,送一些补给粮草,过去倒也无碍。毕竟刘彦贞也曾担当过寿州守将,他对那里的情况也有一些了解。更何况此一战关系重大,刘彦贞也非常清楚,倒也不怕他乱来。
李璟这样的调度表面上是给刘彦贞升官,但其实他的重要性远不如寿州守将那么重要。别说是刘彦贞这种可有可无的官员,就算是南唐兵马大元帅皇甫继勋在寿州也必须要听李仁赡的命令。
这种关系就像是当年的郭威到了沧州,他也不可能调动沧州一兵一卒,他顶多帮助符彦卿守城,或是提出建议。但这个建议采不采纳完全看符彦卿的态度,郭威没有任何资格干预。
刚开始的时候刘彦贞还没想通,心里还挺高兴,官职升为太尉那可比一个小小的节度使强多了。但后来才发现,太尉官职虽高但手中实权不多,而节度使虽然官职不高,却有一方生杀大权。
刘彦贞当然知道此战关系重大,正因如此他不想所有的功劳全被刘仁赡抢走。自己刚刚出师,一战未打就结束了。就算回朝报信,同僚也知道是刘仁赡把周军逼退,而非自己的功劳。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你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吗?”刘彦贞道:“如今敌军撤退,这不正是追击的好时候吗?撤军必定没有阵形可言,此时出击便能一举歼灭周军,叫他们永不敢犯我边境。”
刘仁赡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现在的心情,跟一个脑残真没什么道理可讲。很明显周军是看见援军来了,生怕被截断后路所以撤离寿州范围,但无非是守住浮桥,绝不会退的太远。等他们的援军一到,依然还会冲过来继续攻城。
但这种情况怎么跟他说能让他明白?扯太远他又不耐烦,说太少他又不相信。当然,以自己这个语速,估计想解释清楚他也听不完。
“刘太尉,若此时出城追击,只怕中了敌军引蛇出洞之计,下官认为固守城池乃是上上之选,出城追击并无意义。刘太尉切勿急功近利,以免惹祸上身。”刘仁赡说话的速度很慢,如果把所有的理论和想法全部说一次……刘彦贞肯定听不完,所以刘仁赡选重点说,不跟刘彦贞太多废话,让他明白追求的结果与后果。
敌军如今已经退兵,就算追上去无非多杀几个,根本无法截断他们的大部队,而且这也只是先驱部队,就算全部杀光,他们的主力根本还没有来,这样做几乎毫无意义。
第九百七十九章 不会说话
刘仁赡这也算是好话,但是他说的不够清楚,而且太过简短,由其是那句‘急功近利’最不应该。在他的心里是一层意思,说出口又是另一层意思,进入刘彦贞的耳朵里之后变成了第三种意思。
刘彦贞原本小人,一句段根本不听主体思想,就听哪句话对自己不利。刘仁赡胆小怕事不敢出城,自己提出一个建议他就说自己急功近利,还说会惹祸上身……简直岂有此理。
“你你你你你……好大的胆子,你敢说本官急功近利?难道你的意思是你能打跑的敌军,我追上去就是死路一条吗?”
刘仁赡解释道:“太尉,下官并非这个意思。下官只说或许会中埋伏,如果中埋伏的话,也未必会死,顶多大败而归。”
刘仁赡真心不会说话,气得刘彦贞想打人。不过话已经放在这里,刘彦贞原本就想要出城追击,被人火上浇油已然决定要追出去杀败周军,叫他们再也不敢犯境。
“好~你说的好啊……”刘彦贞道:“那本官要是出去杀败敌军又当如何?”
“敌军已然败走,哪还有杀败之说?所谓穷寇勿追,以防有诈。咱们还是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固守城池,方为上上之选。如太尉所说出城追击,就算是胜之无意,败之有愧,何必多此一举?”
刘彦贞差点被气疯了,指着刘仁赡的鼻子说道:“你好大的胆子,竟敢与我这样说话?待我出城杀败敌军,再向陛下禀报你有多无能。”
“刘太尉,他不是这个意思。”皇甫继勋在旁边都看不过去了,立刻劝道:“其实刘将军是说没有必要再出城追敌,毕竟我们已经打赢了,现在应该喝酒庆祝。刘太尉一路辛苦,若非刘太尉援军赶到,只怕周军围城不走,我军便只能被困死在寿州,刘太尉居功至伟,等我回朝一定好好禀明陛下,给刘太尉加官进爵。刘仁赡他没本事,只会固守城池,就没听他说过一句有用的话,所以他也只有当一个小小的节度使,还是刘太尉有本事,你一来敌军闻风丧胆,立马撤军。刘大人,你说的话是这个意思吗?”
“是是是。”
皇甫继勋虽然武功高强,但同时也是一个老油条,而且他与刘仁赡相处的时间不短,备战之时便在一起,所以知道刘仁赡只是说话太慢而且不懂得说话的方法,经常因此得罪人。
不过皇甫继勋非常清楚,刘仁赡虽然本事不大,但守城方面却是一把好手。倒也不是守城能力有多强,但他是那种绝对不会做出任何错误决定的人。
刘仁赡的慢性子保证了一种绝对稳定的心态,山崩于前面不改色,该做什么还做什么。无论是多危险的地步,他的判断力绝不会出任何差错。让这种人攻城或许不行,但守城绝对让敌人蛋疼。
与刘仁赡的相处之中,皇甫继勋想到了一位古人,那就是司马懿。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北伐,渭水距离长安只有一步之遥,渭水南岸是10万北伐军,渭水北岸是20万魏军。然而司马懿在拥有2倍兵力的情况下,没有选择进攻诸葛亮,而是选择固守渭北。
这一次,不管诸葛亮怎么挑衅,不管军心动摇的多厉害,司马懿就是拒不出战。而诸葛亮兵力不足,何况司马懿那边有防守加成,更不敢强渡渭水,双方就这样对峙。
诸葛亮在渭滨屯田,作好与司马懿长期对峙的准备。司马懿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诸葛亮在魏国家门口屯田每天就叮嘱死守渭水不许出战。虽然由于在渭兵屯田,再加上有木牛流马,得以以战养战,并不用担心粮草问题。
诸葛亮的身体,已经濒临崩溃。于是诸葛亮让人送女子衣服,给司马懿。嘲笑司马懿如同女流之辈一样胆怯,占据坚固的城池,拥有精锐的部队,却不敢与亮决战。
可是司马懿,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设宴款待使者,并且当着使者的面,穿上女衣,甚至还问合不合身……这种心态绝非一般人能有。
虽然刘仁赡相比司马懿差了不止一条街,但是在守城这方面的心态刘仁赡也确实不错。至少在这一点上皇甫继勋对他还是很肯定的。但刘仁赡说话办事都太慢了,那种慢让人想要打他一顿,但又不好意思。
有的时候刘仁赡想把话说快一点,他就把最重要的几个点说出来,也不管别人爱不爱听。所以才会把刘彦贞气成这样,皇甫继勋只有出口化解矛盾,别让这两人继续顶下去,要不然刘彦贞跑出城追击敌军……那画面不敢想像。
其实敌军已经撤退,冲出去也就是多杀一些,对大局没有什么影响。但如果遇到埋伏的话,那将会是一场灾难,而且是刘彦贞无法承受的灾难。
刘彦贞听到皇甫继勋的话之后,心里倒是舒服一些。早这样说不就没事了吗?
“行行行,我也不与你追究什么,毕竟是打了一场胜仗,这是高兴的事情。就如皇甫将军所说,咱们应该喝酒庆祝才是。城里有多少烧酒全都搬出来,我们要好好庆祝。”
刘仁赡道:“太尉想多,烧酒珍贵,不但可以御寒,还能减伤增力,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清洗伤口,守城士兵多是受伤退下,轻伤居多,以免伤口恶化,烧酒尤其重要,岂能玩乐所用?更何况就算是黄酒也不能喝,此乃两军阵前,下官曾有军令,两军阵前擅自饮酒者斩无赦,还请将军暂时忍耐几日,等回到金陵之后再饮不迟。”
“你才多大点一个官?你下的军令要我服从?”刘彦贞怒道:“我今天就要喝酒,你能拿我怎么办?”
刘仁赡一点也不着急,非常温和的说道:“那下官必将大人拖去法场,定斩不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