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鸣凤天下

鸣凤天下 第1105节

陈子昂看着对方身影消失,这才起身朝着山下走去。

正当要离开山顶时候,他蓦地转过头来,遥望远处庆阳府,却感觉有一种别样趣味。

“只希望这和平场景,莫要被破坏了。”

——————

“天黑了!”

偌大的安定城重新陷入黑暗之中,汪古稍微松了一口气。

经历了一天的战斗,他已经疲倦无比,而远处的蒙古军队也终于消停了一下。即使是蒙古,也不敢趁着黑夜时分展开攻击。

毕竟赤凤军也不是吃素在,在黑灯瞎火的战场之上,并没有夜战的可能。

战壕之前,每隔三丈就被竖起了一个火盆,火盆之中木柴噼里啪啦不断作响,变成旺盛的火焰,驱逐了眼前的黑暗,也让在这里巡逻的士兵填了一些暖意。

“唉!这天气,也太冷了吧。去年的时候,都没有这么冷。”

雷敏朝着双手哈了一口气,又搓了搓身子,这才让自己稍微变得温暖了一下。

旁边汪古敲了他一下,命令道:“稍微认真一点,我们正在巡逻呢。”之前的战斗损失太多,以至于他们两个也要投入巡逻之中,以免让那蒙古趁着这个时候偷袭。

“嘿!这不是只有我们吗,而且这种天寒地冻的环境,那些人可能吗?”雷敏嘀咕了一下,毕竟又是晚上,又是冬天的,更重要的是,现在还吹着大风。

就这种环境,任谁都不愿意出来。

除了他们!

汪古双眉一竖,喝道:“你忘了三山峰之战了吗?当时那金朝大军也以为对方不会偷袭,结果他们却被全歼了!更何况你也知晓,那些家伙乃是漠北之人,早已经习惯了这种天气,所谓的大雪根本挡不住他。”

“真的吗?”雷敏有些不信。

汪古严肃无比的回道:“那是当然!”

“好吧。”雷敏缩了一下脑袋,口中又是嚷嚷了起来:“只不过那些家伙为何始终都想着南下?难道我们之间就无法好好相处吗?”

“相处?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只不过我曾听参谋院说过,这不可能!”汪古摇摇头,忆起当初时候他曾经听那些参谋所说的话语。

雷敏立时升起好奇心,低声问道:“哦?那是什么?”

那参谋院他自然知晓,其中汇聚了整个赤凤军最精锐的人才,基本上所有人都以进入参谋院为荣耀。

“好像是说什么小冰河时期!”汪古努力的回忆起来,想要将具体的内容说出来。

雷敏更是好奇,继续问道:“小冰河?那是什么东西?”

“好像是说天气的。将未来一段时间,具体的我也不清楚,反正就是类似的意思”

古代虽然没有气象仪器观测气候的变化,但却有丰富的物候记录。所谓物候是指人观察到一年之中何时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植物开花结,候鸟春来秋往等等。中国以农立国,为了农事的需要,至迟从西周(约公元前一OO~七七O年)开始就有了物候的观测。《夏小正》、《礼记·月令》都记载有当时物候观察的结果。这种观察积三千年之久,经验丰富,记载翔实,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气候研究资料。例如夏殷之际的郯国(今山东),用家燕的北来,以判定春分的到来。而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的春分时节,家燕只飞到上海,还未到上海以北的郯国,两相对照,上海与三四千年前的郯国年平均气温要相差1.5℃。这一结果与考古时期用竹子分布区域变化的方法推测气温的结论是一致的。

周代的文字初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后有更多地刻或写在竹简上的文字。竹简的普遍使用与当时文字中有许多是以“竹”为头,说明周初温暖,黄河流域普遍有竹类生长,与现在大不相同。到了周朝中期,气候转冷,《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汉江有两次结冰,发生于公元前九O三八九七年。不过一二百年以后的春秋时期,天气又再度转暖。竹子与梅树等亚热带植物在《诗经》里常被提及。例如《秦风》中载:“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山在西安以南,现在并无树之踪迹。战国、秦与西汉,气候一直暖和,到了东汉才有趋冷的记录,但为时亦不长。到了魏晋南北朝,气候真正地冷了下来,在公元四世纪上半冷到极点,渤海湾连续冰冻三年,冰上可行车马军队。六世纪中期北朝贾思勰所写的一本农业百科式的著作《齐民要术》,很注意物候情况。书中提到,河南山东一带石榴树从十月中开始就要用蒲藁裹起来,否则会冻死,可是今天在这些地方,石榴可以在室外全生长,无需裹扎。

隋唐以后,天气又变得和暖起来。据记载,公元六五O、六六九与六七八年的冬季,首都长安都无冰无雪。八世纪初,皇宫中长有梅树,种有柑桔。梅树只能耐寒到-14℃,柑橘则能耐到-8℃,有梅有柑是气候暖和的证明。但到了十一世纪初期的宋代,华北已经没梅树,气候冷于唐朝。十二世纪,气候继续变冷。太湖不但在公元一一一一年全部封冻,而且冰上可以行车,湖上洞庭山的柑橘全部冻死。从一一三一至一二六O年,杭州春节降雪,每十年降雪平均最迟日期是四月九日,比十二世纪及前十年最晚的春雪差不多推迟一个月。十二世纪的寒冷从北到南直到华南与西南地区。一一一O年与一一七八年福州的荔枝全被冻死。四川的成都曾经生长过荔枝,张籍的《成都曲》云:“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但到苏轼所生活的北宋,荔枝只生长于成都以南的眉山了。到了十二世纪的南宋,据陆游诗与范成大的《吴船录》,连眉山也不长荔枝了

古代虽然没有气象仪器观测气候的变化,但却有丰富的物候记录。所谓物候是指人观察到一年之中何时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植物开花结,候鸟春来秋往等等。中国以农立国,为了农事的需要,至迟从西周(约公元前一OO~七七O年)开始就有了物候的观测。《夏小正》、《礼记·月令》都记载有当时物候观察的结果。这种观察积三千年之久,经验丰富,记载翔实,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气候研究资料。例如夏殷之际的郯国(今山东),用家燕的北来,以判定春分的到来。而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的春分时节,家燕只飞到上海,还未到上海以北的郯国,两相对照,上海与三四千年前的郯国年平均气温要相差1.5℃。这一结果与考古时期用竹子分布区域变化的方法推测气温的结论是一致的。

周代的文字初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后有更多地刻或写在竹简上的文字。竹简的普遍使用与当时文字中有许多是以“竹”为头,说明周初温暖,黄河流域普遍有竹类生长,与现在大不相同。到了周朝中期,气候转冷,《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汉江有两次结冰,发生于公元前九O三八九七年。不过一二百年以后的春秋时期,天气又再度转暖。竹子与梅树等亚热带植物在《诗经》里常被提及。例如《秦风》中载:“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山在西安以南,现在并无树之踪迹。战国、秦与西汉,气候一直暖和,到了东汉才有趋冷的记录,但为时亦不长。到了魏晋南北朝,气候真正地冷了下来,在公元四世纪上半冷到极点,渤海湾连续冰冻三年,冰上可行车马军队。六世纪中期北朝贾思勰所写的一本农业百科式的著作《齐民要术》,很注意物候情况。书中提到,河南山东一带石榴树从十月中开始就要用蒲藁裹起来,否则会冻死,可是今天在这些地方,石榴可以在室外全生长,无需裹扎。

第148章 真的下雪了!

“下雪了?”

踏出营帐,萧凤抬起头来,看着天空。

此刻的天空暗沉沉的,满天的星辰早已经隐去,就连那一轮皎月也躲入了乌云后面,苍茫大地之下也早已经被黑暗所覆盖,唯有远处竖起来的火盆之中,燃烧着浓浓的火焰。

烈焰照耀之下,也将那一片片雪‘花’照的分明。

怔怔立在原地,萧凤脸上‘露’出几分忧虑,双目远远望着北方,那里正是‘蒙’古军营驻扎之地。

“没想到真的下雪了?”段峰从营帐之中走出来,也是一样抬起头来,看着天空。

一阵狂风吹来,将那雪‘花’吹的满天漂浮,晃晃悠悠、飘来飘去,最终落在了他的掌心之中。

段峰脸‘色’愕然,垂首直愣愣的看着那雪‘花’。

雪‘花’转瞬消失,留下了一点凉意,而他则觉得一颗心直直的朝着无尽深渊之中跌落下去。

“嗯!下雪了。”

似是肯定一样,萧凤点点头,随后又看向了旁边的军帐。

那些士兵也察觉到了天气的变化,一个个纷纷从军帐之中走出来,一脸茫然看着这一切。

“这该死的天气,怎么在这个时候下雪了?”

“啧!要是能够拖延半个月,就好了。”

“唉。难道真的是天不该决吗?”

“……”

对于这糟糕的天气,那些士兵莫不是张口唾骂起来,整个脸‘色’也差了许多,就连马厩之中的战马,也纷纷嚷嚷了起来,显然对眼前之景感到有些不适,全都挤在了一起取暖。

这种环境,就算是它们这些惯常以耐寒著名的战马,也一样难以忍受。

“主公,看样子只怕总攻又得推延了。”段峰扯了扯嘴角,不知道自己是应该笑,还是应该哭。

首节 上一节 1105/191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身上有条龙

下一篇:万界轮回之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