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魔祖师爷 第124节
官职名称就能看出,和‘职事官’不搭边。
不过,即便是‘佐贰官’,那也是实打实的七品、八品。
要是下放到地方,升到县簿、县丞之类的官,那也是一县二把手、三把手。
就算是茅山掌教真人,此时也不过是五品的真人头衔。
其他几个长老,也只是七品。
石德龙三人要是回茅山,至少长老们得在山门外相迎。
家中亲长收到信后,更是喜出望外。
所以三人对李景孝那叫一个感恩戴德。
石德龙要是再立功,为亲妈讨要个七品诰命毫无问题。
这在古代,就是大孝。
族谱上,都得给他母亲单独写一页。
而且大周很多东西,基本上一股脑的继承了明朝的制度。
诰命其实不难获得,基本上三年考满无过错,就可以获得封赠。
而且官职和爵号不仅授给官员本人,还可以“上荣其考祖,下及其子孙”。
李景孝他那便宜老爹,虽然早死,但头上还加封过从二品‘护军’的勋位,正三品的‘昭勇将军’衔。
亲妈也有‘二品诰命’。
所以李景孝说石德龙,能给他妈赚到个诰命,真不是乱说。
出门上马,李景孝想了想,还是扔给石德龙三人,各20张精通级别的驱邪符、御火符和御雷符。
然后看向石德龙说道,“给你们掌教师伯传信,本官想要些护身的符咒、或者道法。”
石德龙没迟疑,忙拱手说道,“大人放心,下官稍后就飞鹤传信回茅山。”
自己等人从正九品升到从七品、八品,官升两级、三级,确实欠了大人一个大人情。
更别说,自己三人前些天,还是大人救下来的。
这么大的人情不还,将来反而更麻烦。
再说,不管是道法还是符咒,等大人学会,将来说不定还能指点自己三兄弟。
李景孝笑着点点头,回头看了眼已经上马的二福,还有驾着马车的贾蘅等人已经准备好了。
这才骑着马先行,一路赶往皇宫。
真说起来,李景孝其实是要夜宿宫里,以防万一。
但这规定没人和他说,李景孝也就当作不知道。
刚到神武门外,就见‘上直军’的侍卫百户牛展鹏,带着几十个侍卫守在宫门口检查进宫人员的随身物品和着装。
紫禁城有四个门,东华门一般是文臣进出皇宫的地方。
西华门旁边就是内务府,皇帝与后妃如果要去西苑,也走这边,所以西华门使用的最少。
南门是午门,平时基本不用。
北门神武门则是嫔妃、官员、侍卫、太监以及工匠进出故宫最多的地方。
看到李景孝骑马过来,牛展鹏忙撇下个官员,笑盈盈上前抓着马缰。
“大人,夏公公和戴公公,刚刚派人过来询问您是否进宫了。
还吩咐下官告诉您,进宫之后,直接去保和殿便是。”
李景孝点点头,心里却有些腻歪。
大年三十的,父子俩就给自己出难题。
吩咐二福等人,带着东西去殿前司衙门,李景孝下马径直穿过皇宫来到保和殿。
走上台阶,就看到一群穿着金黄蟒袍的皇子皇孙、亲王郡王规规矩矩的站在殿外的屋檐下。
李景孝这身大红蟒袍,在这些人中间,反而显得很是突兀。
更别说,他手里还拿着把长剑。
李景孝也不管是谁,见面就拱手。
不过人群中有个看着三十多岁,穿着郡王服饰的人,看自己的目光中,带着一股子明显的恶意。
李景孝不由在心里留意起来。
一路进了保和殿,顿时让不少人心生异样。
不过进殿之前,李景孝直接把手里的长剑,交给了夏守忠的干儿子长顺。
没想到长顺直接摆摆手,“伯爷,圣人特意交代,您今日任务重,可以随身佩戴兵器。”
李景孝转念一想,太上皇和皇帝肯定知道自己随时可以拿出符咒的本事。
所以配不配带兵器,确实没什么区别。
点点头,正想进大殿,转念一想,还是把长剑交给了长顺。
老大说的话,有时候听听就好了。
真信的话,那就是傻子。
长顺诧异的接过长剑,就听李景孝问道,“那边郡王堆里,穿着蟒袍,三十左右、身形高瘦、长须圆脸的王爷是谁?”
长顺都不用回头去看,就知道李景孝问的是谁。
犹豫几秒,最后还是小声说道,“伯爷,老毅顺郡王病逝,陛下开恩,特许世子袭郡王爵。
前几日世子刚进京谢恩。
又近年关,陛下便让毅顺郡王爷在京城过完年,再离京回封地。”
李景孝一听是老毅顺郡王的儿子,不由回头看向对方。
那人脸上也没了笑容,眼中的恶意更是毫不掩饰。
所谓父债子偿,天经地义。
老郡王害死自己师祖、师傅和师叔伯,自己还没去找毅顺郡王府报复。
对方居然自己送上门,实在是太好不过。
李景孝的目光,也看到毅顺郡王一股子寒气直冲脑门。
几个藩王还下意识的和毅顺郡王离远点。
这让毅顺郡王是既怒又惊,心里还隐隐担心起来。
李景孝冷笑一声,迈步进了大殿。
看到太上皇和皇帝分坐左右,一边喝茶、一边有说有笑的聊着家常。
今日是大年三十,有正事确实不会在今天说。
所以父子俩难得的父慈子孝,一团和气。
等李景孝行礼,太上皇还让人赐座,聊起了殿前司马军训练,如何带兵,如何奖赏士卒的事。
太上皇有点像朱棣,年轻时北逐鞑靼,实打实的打了好几次胜战。
但常年兴师动众,也把大周的财政给拖垮了。
而且前太子义忠亲王可不是朱高炽。
别看朱高炽短命,但能力却极强。
朱棣在外征战,朱高炽在朝堂上监国,处理朝政的同时,还能给亲爹弄到足够的军饷、粮草。
或许太上皇做的最错的事,就是没和朱棣一样,给义忠亲王找几个兄弟牵制他这个太子。
以至于义忠亲王这个前太子的权利,大到威胁到了太上皇。
所以才会有前太子造反,兵败被杀的事。
好在大周立国才几十年,民心向着大周,即便是太子造反,也只是祸乱一时。
更别说,很多勋贵和大军,常年跟着太上皇北征,军权在手,不管谁造反都是找死。
而带兵的事,对太上皇来说确实老道的很。
让李景孝收获不小。
否则,光靠他自己去琢磨,很多方面都注意不到。
而且古代将门统兵打仗的本事,那是不传之秘,很多东西不是亲儿子,根本不会教。
太上皇还玩笑着说道,“景祐,你今后有空,还得多去贾府走动走动。
贾家宁荣两府传下来的兵书、兵法,传给你这个女婿,也算是使得其所。”
这时候的太上皇,还是很看重勋贵们,毕竟他想保住军权,还是得靠勋贵们统领。
只是李景孝此时哪里愿意出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升级和练功。
更别说一出去可能就是一年半载。
至于带兵打仗,说真的,一身本事在身,哪个男人不想统领千军万马?
要是能马踏阴山,封狼居胥,青史留名,也不枉在人世间走一回。
见李景孝犹豫,太上皇和隆德帝不由在心里骂人。
要不是近来对鞑靼各部的侦察、探寻,确定年后春暖花开时,鞑靼会南下进攻高丽。
一旦高丽被征服,对大周来说不是好事。
或者仅仅只是高丽被鞑靼攻击,大周却按兵不动。
那今后鞑靼攻击大周,高丽也就不会出兵,威胁鞑靼侧翼了。
所以,不管鞑靼做什么,大周都得做好准备。
为了稳妥起见,这才打算让李景孝北上,以防大战时,遇到诡异之事,乱了军心和士气。
要是李景孝能烧了鞑靼人的粮草,那就更好了。
上一篇:武侠:开局成为百胜刀王
下一篇:谁让他进剑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