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导演睚眦必报 第430节
“为了一句坏话就动手?这是不是没活硬整?”
“有些太扯了吧?感觉在强行制造戏剧矛盾,这场架打的太莫名其妙的了!”
老影评人却摘下眼镜擦眼角:“你们不懂,那年我们连网络悼念都没有和现在的主流合理追星完全不一样啊!”
当然年纪大一点的影评人,能理解是能理解,但是也却有些不能接受。
他们承认那个年代粉丝确实狂热,但质疑影片是否在消费逝者情怀:“哥哥和梅姑的离世是无数人的痛,用这个当打架理由,算不算‘情怀绑架’?”
甚至认为是不是有在借着已经离世的哥哥和梅姑来牟利?
不过,像周小斌和白越倒是看的津津有味。
事实上,这部电影其实已经有些超出他们的预期了。
虽然的确一个个角色美的不像话,甚至给人感觉有些失真。
但是的确画面和镜头都非常漂亮。
而且难得的是剧情方面,本土化的改编做的很不错。
其实翻拍电影,本土化改编,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合理的融入本土的环境,本土的历史背景。
这方面,这个版本的电影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
比如那一段打架的剧情后紧跟一段独白:“那时候我们不懂什么叫‘理智’,只知道心里最干净的地方被人踩了一脚。”
而姐妹淘的分崩离析的本土化改编,同样的和原版的有很大的差别。
原版里面,姐妹淘是因为有人被毁容,引发“大事件”!
但是说实话,这个剧情本土化改编根本不合适。
因为根本不需要。
在这里的处理上,陈默淡化了这一点。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根本不需要啊!
毕业了,本就到了分别的时候。
有人出国了,有人高考落榜,有人因为家庭原因早早被迫逃离出去打工
其实根本没有必要搞那么多事情!
当然了,这样的设定,肯定会牺牲剧情的冲突感和决裂感。
但是改编电影本就没办法做到完美,毕竟,时代和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部电影,注定了,口碑绝对会呈现两极分化!
这也是陈默在这之前就想到的。
电影首映礼结束了。
陈默带着主创成员接受媒体采访。
第一个媒体记者就问到了:“哥哥和梅姑的离世是无数人的痛,用这个当打架理由,算不算‘情怀绑架’?”
陈默对于这个问题也有过预料。
他淡淡地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在我个人看来,电影并非“利用逝者”,而是还原时代情绪——那个年代,偶像离世对粉丝的冲击不亚于亲人去世,打架是一种情感宣泄。”
“而这其实是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同时这不是在利用逝者,而是在致敬他们!因为他们虽然离开了,但是却永远活在每个粉丝的心里!”
“啪啪啪!”突然现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是那一群中年粉丝们的掌声。
因为正如陈默说的那样,他们不认为这是在消费逝者,而是恰恰是一种对逝者的怀念!
“而且,拍摄之前,我们剧组已经征得过哥哥和梅姑的家属的同意!”陈默有补充道。
这种低级错误他当然不会犯!
首映礼结束。
当天晚上《阳光姐妹淘》正式在全国公映。
而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也的确呈现了两极分化。
在几个影评网站上,《阳光姐妹淘》的评分仅仅只有6.5-6.7分!
可以说创造了陈默的电影的评分新低!
再加上《阳光姐妹淘》的宣发太给力了,所以要求自然也就更高了。
为此,这样的口碑,自然而然的会引起争议!
毕竟,这可不是曾经的烂片也能大卖的时代!
任何一部能大卖的电影,至少,电影必然是有某些可取之处的!
当晚#陈默遭遇滑铁卢#,#《阳光姐妹淘》遭大面积差评#就冲上热搜。
“陈默首部低于7分评分的电影诞生!”
“陈默不败金身告破,《阳光姐妹淘》口碑两极分化!”
“陈默遭遇滑铁卢,这就是任性的代价!”
其实对于一部翻拍电影来说6.6分的评分真的不算低了。
不,哪怕是原创电影,作为商业电影来说,比如过去的那些青春片,实际上,这样的评分真的已经算是不错了。
但是架不住,这的确是陈默的所有的电影里面,评分最低的!
陈默过去拍的电影,可以说哪怕是《鲨滩》这样的电影,评分也是远高于这个分数的!
而有意思的是,打分的人当中,年纪大一点的几乎都给了高分,差评大多都是年轻影迷给的!
这种两极分化,而且还是在年纪上泾渭分明的情况,还是头一回出现。
但是有一点,那就是《阳光姐妹淘》1星的评分几乎没有。
哪怕是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也不得不承认,至少作为粉丝向电影,这部电影拍的的确很“漂亮”!
不过,《阳光姐妹淘》的票房却让很多看衰陈默这部电影的人都大跌眼镜。
因为又创造了纪录。
首日1.7亿的票房,让很多人都有些傻眼。
而且全国各地包场的场次也创造了纪录。
要知道,这特么的可是三月啊!绝对意义上的冷门档期。
票房没办法黑,毕竟数据在那摆着,三月这样的冷门档期,一天直接破掉了影史上这个档期上映的电影的票房纪录就很离谱好吧?
所以,只能从电影的质量和内容方面来评价。
第341章 千禧年的怀旧病毒,荧光棒与老CD机的跨时空狂欢
随着电影上映,冷门档期有时候也有冷门档期的好处。
那就是竞争对手少!
所以排片场次相当给力。
不过,伴随着观影人数的增加,两极分化的情况越发的严重。
对于喜欢这部电影的人能给出9分的高分评价。
“豆瓣长评(9.2分)《二十年青春祭,一场眼泪与笑声的狂欢》
“陈默太懂如何戳中年人的泪腺了!当杨蜜翻出2003年的CD机播放《女人花》,当范彬彬对着镜子涂廉价口红说‘以后我要走戛纳红毯’,我哭到隐形眼镜移位。
这不是电影,是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标本——那些为偶像打架的傻气、毕业分别时强装潇洒的拥抱,全被拍出来了!”
微博大V“怀旧电影院”:“被年轻观众打低分?不意外,因为他们没经历过用MP3偷偷听《风继续吹》的晚自习。但对我们80后来说,这部电影的每个细节都是暴击:课桌下的娱乐杂志、校门口五毛钱的贴纸摊、甚至‘为哥哥打架’的桥段——2003年我们班真有女生为此掀了隔壁班桌子!”
虎扑直男高赞帖:“承认吧,你们骂‘卖情怀’是因为不敢面对自己老了!看到赵莉影饰演的单亲妈妈在KTV吼《super star》时,我们宿舍三个老爷们集体破防。什么叫好电影?就是能让30岁的人边骂‘矫情’边偷偷擦眼泪!”
时光网老男人:“这部电影真的超出预期,最初是冲着支持陈默,顺带着养眼去的,毕竟,影片集合了当下娱乐圈最豪华的颜值天团女明星,哪怕是看这个就已经值回价票了!
然而没想到就这么一部电影,我既然看哭了,因为对经历过2003年的人,电影是“青春回忆的钥匙”!”
差评自然不少。
专业影评人陈柏:“技术层面无可挑剔,但情感表达过于讨巧。用哥哥/梅姑离世制造冲突,如同在葬礼上卖纪念品——有效,但不够体面。比起陈默前作《失恋33天》的细腻,这次更像用黄金拍了个镀金摆件。”
知乎热答:《阳光姐妹淘:一场精致的情怀诈骗》
“全片充斥着‘快哭啊这里该哭了’的算计!用绝症、逝者、怀旧金曲当催泪弹,本质是陈默对粉丝的情感PUA。更可笑的是‘为偶像打架’的设定——2023年还在用‘脑残粉’当热血标签,建议改名《致我们终将降智的青春》。”
这个帖子下引发了千楼骂战。
“呵呵,用2023年的眼光来看待2003年人和事,也是醉了!按照这个逻辑,情怀电影都别拍了!”
楼主【电影狙击手】回复:“说情怀诈骗的怕不是没经历过那个年代?03年网络不发达,偶像就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全部。现在的小孩刷着短视频追星,当然理解不了为什么有人会为一句‘哥哥是娘炮’跟人拼命——当年我们班男生为这个把篮球场都砸了!”
层主【00后整顿娱乐圈】反驳:“笑死,按这逻辑拍《三国》是不是还得还原人殉葬?时代在进步,把非理性追星美化成‘青春热血’,误导现在的中学生怎么办?陈默要是真牛逼就该拍《乌合之众》而不是给脑残行为镀金!”
层主【03年高考生】现身说法:
“作为当年在教室偷偷哭到被班主任赶出去的人,看到电影里用《风继续吹》当BGM那段直接破防。现在的小孩当然不懂——你们有微博能刷#永远的哥哥#,我们当年连张正版CD都要攒三个月早饭钱!”
层主【社会学在读博士】加入战局:
“从文化研究角度,这片恰恰拍出了亚文化社群的仪式感。用‘打架’作为群体身份认同的极端表达,比现在超话打榜这种资本操控的‘伪热血’真实多了。建议骂‘降智’的先读读《狂热分子》。”
层主【影视工业党】技术分析:
“承认吧,你们就是双标!漫威粉能接受雷神砸酒吧,日漫粉觉得《热血高校》打架帅炸天,到国产片这儿就是‘宣扬暴力’?这片打架戏份不到5分钟,文戏本土化改编比原版更细腻好吗?”
层主【反矫情达人】嘲讽:
“中年人的自我感动真可怕!按这逻辑《小时代》也能洗白——毕竟20年后也会有人跳出来说‘我们当年真的会为名牌包撕逼’!”
层主【时光胶片馆】总结:
“这场骂战恰恰证明电影成功了——它让两代人看见彼此的青春鸿沟。年轻人觉得可笑的,正是中年人最珍视的。就像片中那句台词:‘后来我们终于买得起CD机了,但那个为你抢磁带的人早就走散了’。”
一时间,这种争议渐渐地开始席卷网络。
中立派的《南方娱乐》针对这个局面写道:“评分撕裂背后,是华语电影罕见的‘代际审美断层’。年轻观众厌恶‘为情怀买单’,而中年人甘愿为记忆缴税。值得注意的是,该片35岁以上观众占比达47%,平均评分8.7;25岁以下仅21%,评分5.3——这不是电影之争,是两代人情感代购的具象化。”
上一篇:文豪1983
下一篇:娱乐:让你演反派,差点打死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