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导演睚眦必报 第456节
“不刷朋友圈、不善交际、一心扑在工作上……书呆子?”
而这种观点遭到了很多网友的反驳。
有网友反驳说:“说博士博士后死读书、书呆子的你不想想,如果社会没有这种术业专攻的人科技进步会快吗?人家付出了时间,科研成果是要回馈社会的,你们在这里放嘴炮对社会有任何帮助吗???”
“就是,因为某些只会刷微博的人在现实啥都不会只会打嘴炮,还嫉妒别人能力强,所有人都像他们一样这社会还会进步?这些科研人员对社会国家的付出非常大,国家就因为有了他们才能像今天一样繁荣富强,一些人只会嫉妒!”
“他们再怎么笨再怎么被骗也处在你永远进不去的高端领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为什么非得要求跟你们一样?”
何夕一边翻看一边也有些惊愕。
还有网友表示感动:“我反而是觉得有点感动,为了科研把整个人搭进去了,另一个角度还不是为了国家在忘我工作牺牲自己吗?”
“我想说,我们应该向这样的科研人员脱帽致敬。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甚至牺牲,国家和社会才得以踏实的进步。”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并非高学历都是书呆子,敬佩的同时,希望能多关注身边的事。
“人家只是说书呆子.大把高学历但不是书呆子的呢!”
“敬佩这种十年如一日的科研精神,但是希望能多关注身边的事!”
“现在社会到底怎么了?大家不骂骗子,反而骂受害者了?”
何夕面露苦笑道:“所以,你因为这个想到了《伤心者》?想到了何夕?”
陈默点了点头道:“现代网络媒体上的争吵,往往都能变成一场战役,胶着鏖战,队伍鲜明。什么?你居然没有态度,没有态度也是态度!冷漠便是助纣为虐!战斗继续……”
“这个博士当然不是何夕,但是某种程度上,她和何夕是很像的!”
何夕点了点头道:“是啊!不过,如果何夕生在现代,是不是结果就不一样了?”
陈默摇了摇头道:“不会有什么不一样!超前一步是天才,超前两步是疯子,哪怕他生在现代,也是一样很难被理解!”
陈默端起咖啡抿了一口,目光透过落地窗望向远处航天城的发射塔架:“何老师,您觉得现在的社会真的比二十年前更能包容'超前'吗?”
何夕停顿了一下,怅然道:“表面上看起来是的——至少现在不会有人把研究弦理论的物理学家送进精神病院。”
他突然顿住,在公式旁写下“流量”二字!
“但真正的困境变成了”
“变成了在热搜和算法里窒息。”
“《生活大爆炸》那段短短的开场曲,总能让我心潮澎湃——它浓缩了人类科技文明的壮阔史诗,从仰望星空的哥白尼,到打破桎梏的伽利略;从被苹果眷顾的牛顿,到颠覆时空的爱因斯坦这些闪光的名字像星辰般缀满历史的夜幕。
可我们是否想过?此刻照亮房间的LED灯,手中流畅滑动的手机屏幕,承载通勤的汽车引擎,甚至头顶匀速运转的电梯钢索——这些习以为常的便利,都是无数“无用”研究的结晶。
科学本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前人的“错误”可能成为后人的基石,昨日的“徒劳”或许正是明天的突破口。
当祖冲之在烛光下计算圆周率时,可曾想到这串数字会成为建造空间站的密码?
当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的红利时,是否记得那些被时代辜负的“伤心者”?
历史总是如此残酷——它只记得最后摘取果实的人,却忘了那些在漫长黑暗中举着火把的探路者。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在享用着科学巨人们的遗产,却常常成为最健忘的负心人。”陈默说着说着,他自己也被自己的话带了进去。
心里的想法也渐渐地发生转变。
说实话,他没有那么伟大,之前也没想过那么多。
但是自己总结下来,却陡然发现,似乎《伤心者》这个故事,真的意义非常。
何夕点头道:“是啊,现在的人,只知道那些经常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明星,知道他们的收入有多高多高,可是却永远不会知道另外的那些人的名字。
诚然,他们的工作本就带着隐秘的色彩,但至少还算幸运——这一生终究有所成就。可更多的人呢?像何夕一样,埋头在书桌前,日复一日地演算、推敲,废寝忘食。他们没有娱乐,顾不上家庭,生活里只有稿纸、笔和那些无人理解的公式。他们耗尽一生,却可能连一个名字都没能留下。”
陈默点了点头接话道:“学校里的老教授,在生命最后一天,还撑着病体和同事讨论他的研究;
大年初一,别人都在团圆,他却独自泡在实验室里可现实呢?
科研这条路,从来不只是纯粹的学术——实验室里明争暗斗,经费申请勾心斗角,评职称时尔虞我诈.
一个博士的工资,甚至不够让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
生活哪有那么多诗和远方?更多的是眼前的苟且,是柴米油盐的窘迫,是理想被现实一次次磨平的无奈。
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清高脱俗,又凭什么要求那些科研工作者,仅凭一腔情怀,就甘愿燃烧自己的青春?”
“何夕和夏群芳是伤心者,他们当然痛苦。但更可怕的是,如果这样的伤心者越来越多,最终受害的却是我们这些普通人。
你能想象没有电的日子吗?没有WiFi、没有手机、没有汽车和地铁的生活吗?
……可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背后都是无数个像何夕这样的人在默默付出。
他们被误解、被忽视,甚至被嘲笑,却依然坚持着那些看似“无用”的研究。而当他们的成果真正改变世界时,我们却早已忘记了他们的名字。
说到底,我们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却也是最无情的遗忘者。”
何夕听着陈默略微有些激动的情绪,不由地有些讶然地看着他道:“陈导,说实话,你知道我看到《伤心者》和婚礼联动的新闻的时候的想法吗?
我当时就有些后悔,因为我认为你根本不懂《伤心者》,可是现在我更疑惑了,你显然不是不懂,相反,你很明白。
可是我不明白,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个问题,陈默来之前就想过怎么回答了。
他叹气道:“因为现实是经典和科技都是需要时间的东西,所以自古来科学家和艺术家少有李白的逍遥却多是杜甫的哀恸。
我记得那天,新闻里报道了一位老人——他把自己三十年光阴都献给了科研,却因此被指责“不孝”。
可这世上,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默默无闻地站在实验室里,站在书桌前,站在那些无人问津的角落,用毕生心血推动着这个世界向前。
直到某天清晨醒来,镜中的自己已是满头白发。有些人终于等来了荣誉,名字被刻在纪念碑上;而更多人依然如常生活,上街买菜、洗衣做饭,过着比人们想象中还要朴素的日子。
宋元杂剧中有一出《琵琶记》。《琵琶记》里有个读书人,本来和妻子过得好好的,却被老爹逼着去进京赶考。他想着“不听爹的话就是不孝”,只好去了。结果真考上了,想回家尽孝,皇帝又不让走,说“不听皇上的话就是不忠”。
这一耽搁就是几十年,老家父母饿死了,妻子只能卖掉头发安葬他们。等妻子一路要饭找到京城,他才哭着说:毕竟文章误我,我误爹娘。
这句话,是多少埋头苦读、钻研学问的人的心声啊。
那些为了科研废寝忘食的人,那些为了理想顾不上家的人,他们何尝不是这样?一边是热爱的事业,一边是亏欠的家人。
我们享受着他们带来的科技进步,却常常忘了说声谢谢。今天,我要向所有默默推动人类前进的“伤心者”们,深深鞠一躬。
只是,《伤心者》太伤心了,作为一个导演,我没有办法帮到更多,但是我想,至少,是不是可以,给予这些梦想者,伤心者们,一个来自他们的执着的研究的回报?
用‘圆满’反衬‘遗憾’,用‘星辰’呼应‘微光’。
这不正是《伤心者》的另外一个核心:所有孤独的探索,终将被时间证明价值。”
第359章 在时间尽头说愿意
三天后,何夕在微博晒出与陈默、杨蜜的合照,配文:“和@陈默导演深入聊过后,意外发现他们的构想其实很动人——用‘圆满’反衬‘遗憾’。
婚礼彩蛋会以科幻短片形式呈现,讲述未来人类如何因《伤心者》的理论实现时空穿越,呼应《伤心者》的核心:所有孤独的探索,终将被时间证明价值。
甚至于这会是一部很特别的科幻现实题材作品,让我们拭目以待!”
连何夕这个原作者都被征服了,那些质疑声虽然还有一点,说什么向资本屈服之类的。
但是这种声音显然也开始站不住脚了。
而舆论风向也开始逆转。
“《伤心者》太伤了,希望能拍出不一样的东西来,或许科幻与浪漫的终极结合是个不错的选择!”
“泪目了!何夕老师亲自盖章的改编方案太戳心——用婚礼的圆满弥补原著遗憾,这才是对“伤心者”们最好的致敬啊!那些骂商业化的,难道非要科学家永远清贫才叫高尚?”
“陈默这波格局打开了!把科幻婚礼和《伤心者》联动,本质是用流量反哺科研情怀。看到何夕微博里“时空穿越致敬理论”的设定,突然理解为什么选航天咖啡馆谈事了!”
“之前喷得太早了这哪是魔改?根本是给原著加了个“平行宇宙”结局!想想现实里那些被埋没的研究,至少电影里何夕的理论能穿越时空被认可,够浪漫了!”
“作为二十年老粉,最初看到联动婚礼真的眼前一黑.但听完陈默说的“用明星流量带科学热度”,突然释怀——如果这能让更多人读原著关注科研现状,商业化我认了!(泪目表情x3)”
“原版的确太绝望了,如果真的按照原版的来拍,无非就是一部煽情的绝望的影片,希望能够给黑暗带来一丝的曙光,伟大的母爱和伟大的伤心者,不该一直那样的绝望!迟到的希望,至少也是希望!”
说白了,大众的最初的争议,也并没有那么的一边倒。
《伤心者》里面其实没有真正的“恶人”,但是却太绝望了。
而且,时代不同了。
人们对那些“博士”们,那些“科研”人员们的态度也完全不同了。
所以,自然而然的希望他们能够不那么的绝望和伤心。
再加上陈默本身的影响力,所以,这一轮的舆论扭转的这么快,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不过,陈默这边却有些头疼起来。
因为实际上,《伤心者》里面唯一的“科幻元素”其实是“时空转换”!
但是却和原本的太空主题婚礼,其实并不能混为一谈。
陈默和何夕也聊起了这个。
何夕笑着说道:“其实也并非如此,毕竟,要从未来回到过去,那么未来,可以设定成人类的征途已经是星辰大海了嘛,那太空主题婚礼也很合理嘛!”
“都能够回到过去,那么冲上云霄,去太空举办婚礼,也很正常不是吗?”何夕又说道。
陈默莞尔点头,这倒是的确没毛病。
毕竟,空间为王,时间为尊嘛。
宇宙,宇宙,不就是时间和空间吗?
“那么对改编,何夕老师有想法了吗?”陈默问道。
咖啡馆的穹顶投影恰好切换到银河系旋臂,星光照得何夕的镜片忽明忽暗。
他沉默片刻,突然从包里抽出一沓泛黄的手稿:“这是当年没有发出去的《伤心者》续篇。”
稿纸第一页写着《微笑者》,主角是何夕理论验证后,穿越时空来到母亲病床前的未来科学家。
陈默怔了一下——蓦然有种想法重叠的感觉。
没错,他也想过如何让婚礼和《伤心者》产生联动。
那么时空穿越,就是一个很好的点。
虽然说《伤心者》的故事,主要聚焦在过去的何夕身上,对于未来的描写和展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可是为什么不能利用起来呢?
上一篇:文豪1983
下一篇:娱乐:让你演反派,差点打死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