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华娱:拍戏就能解锁影视盲盒

华娱:拍戏就能解锁影视盲盒 第327节

  说直白点,这就是为了得奖而专门拍摄的一部怀旧影片。

  年代、黑白、救赎、完美结局,无论哪一点都无比契合大奖要素。

  凯特.布兰切特摇了摇脑袋,斜着扫一眼正在发表自己想法的莱昂纳多,语气轻松:“莱昂,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

  “我之前和芙罗兰聊过后就告诉过你,这是一部特殊的影片,顾的眼里泛着欲望,但你还是没有放下你的高傲。”

  “Oh,凯特。这个时候你难道不该安慰一下我,再拿刀扎我可不是好朋友该做的事情。”

  “哈哈。”凯特.布兰切特捂嘴笑了两声,才微微颔首开口道:“好吧,作为朋友祝福你能早点实现自己的梦想。《华尔街之狼》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电影,导演也很出色,这是你的机会。”

  听到这里小李子还一脸满足,他需要的当然不是安慰,而是同类人给予他接下来要拍摄剧本的肯定。

  谁知道布兰切特的下句话就把损友的定义发挥得完完整整,“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奖杯实在有些单调。”

  “谢特,你真该死,凯特。”

  “谢谢夸奖,莱昂。”

  现场除开一大群好莱坞的明星导演和媒体高层外,还有不少来自欧洲本土派的人员。

  和前者佩服和喜爱的情绪不同,他们的反应更加千奇百怪,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赞美影片的人多数是一些相对愿意扶持年轻人的新时代老人。

  这些老人们普遍认为这部影片的风格虽然属于奥斯卡,但依旧可以从其中关键人物处理和感情方面的递进上看出顾一言的进步很大。

  这无疑是一件振奋的事。

  导演的巅峰期普遍在40岁左右来临,一直持续10-20年,直到身体机能老化才慢慢沉寂。

  而顾一言却是在20岁如日中天的年龄就进入了自己的高速成长期。

  这种天赋加上其戛纳嫡系的出身,无疑是艺术电影里最佳的扛鼎人。

  因此相比起拘束于某些风格,这类老前辈更乐意看到天才趁着年轻愿意去尝试不同的风格来持续进化自己。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支持。

  与之对应的就是类似《寄生虫》和《燃烧》的疯狂粉丝,他们爱死了顾一言这个敢于深入社会底层阴暗和潜规则的导演。

  结果满怀期待来观影《绿皮书》,原以为又是一场抓住黑与白进行极致对抗的电影,哪曾想来了个皆大欢喜。

  这种演绎的方式在激进派的眼中就属于怯弱。

  “对种族议题的处理停留在表层和解,缺乏对系统性压迫的尖锐剖析。”

  “这种跨种族互助只是政治正确的商业化表达!

  “顾开始尝试妥协!他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作者印记!”

  “线性叙事、明确的三幕剧结构与情感高潮设计,标准化的叙述结构!

  “这是属于天才的平凡化,曾经的灵光一闪至始沦为回忆。”

  “该部影片应该去到明年的奥斯卡,而不是今年的威尼斯!”

  要知道这还是首映礼刚刚结束的现场,顾一言作为导演正站在台上看着,结果依旧有不少反驳的声音充斥在场馆内。

  甚至与支持派的人员直接开始言语对轰。

  这可是一群身份地位都不普通的业内高层啊,由此可知第二天的新闻上会展开多大的争论。

  “顾,这部影片你是专门为了奥斯卡的某个奖项准备的吗?”放映结束后,特意赶到现场支持的雅各布和顾一言找到了一个幽静的咖啡厅交谈。

  “是的。”顾一言没有任何遮掩,这部影片的针对性过于明显,掩耳盗铃之事做不得。

  “为什么?你还这么年轻。”听到答案的雅各布神态很平静,不过充满疑惑的眼神还是将他的好奇心暴露无遗。

  他所疑惑的不外乎顾一言为了得奖选择去迎合评委的举动。

  行内稍微熟悉奥斯卡那套流程的人都明白: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就算顾一言不做任何修改,等到年份足够,该给的奖项是绝对不会有任何缺少。

  这关乎到一个奖项的公信力,一年两年还能用竞争者强大来说明,但总不能年年都强大吧。

  更别说顾一样的身份还是被奥斯卡官方认证过的当世第一导演,如果后续反复无疑就是一种打脸行为。

  哪怕圈内人常说混娱乐圈不需要什么脸面,可到底是学院派,比起明星来说文学属性要高很多。

  这种事情是绝对干不出来的。

  既然得奖是定论,《绿皮书》的出现就显得有些画蛇添足。

  顾一言耸了耸肩,笑了两声并没有给出解释,只是用隐晦的摇头示意雅各布此间理由不好细说。

  16年两国交恶这种事情是可以随便说的吗?

  他的身份决定了在那期间不能有任何妥协的余地,奥斯卡自然也不会大度地把奖项颁给明摆着和他们站在对立面的导演。

  关键这导演还是一个拥有着广泛粉丝的特殊存在。

  对北美媒体圈来说,控制舆论是他们唯一且百年来一直未曾停止过的动作。

  顾一言这样一个自由人如果不是身边有着菲尔和芙罗兰两位标准的“内部人员”倾力相助,早就被针对了。

  而现在因为地位变化,哪怕有两人的存在顾一言也依旧能感觉到一些隐形的抵制在形成。

  所以说明年的奥斯卡是最后的机会并不是在杞人忧天。

  “好吧,顾,我相信你。”雅各布没有继续追问下去,他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顾一言这个欧洲派的导演并没有彻底倒向北美娱乐圈的意思。

  “这次后续的风波应该不会小,巴贝拉估该头疼了,金狮给不给都是一个难题。”谈完核心问题,剩下的时间两人就今天晚上的首映礼闲聊起来。

  “雅各布,如果是你会给吗?”现在好奇的人变成了顾一言,他对于欧洲三大是竞争者又是同行人的爱恨纠葛格外感兴趣。

  雅各布端起咖啡杯小喝了一口,脸上挂满了惬意,“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并不难,我们戛纳的理念之一就是拒绝平庸。

  “如果是我,我会将金棕榈交到你的手上....”

  说到这里对面的雅各布还特意盯着面前的年轻导演,“当然,你得保证前面没有拿到三次金棕榈。”

  “哈哈哈。”两人对视一眼,同时笑出声来。

  这句话既有调侃顾一言的意思,更多的却是在说明一个问题,或者说是雅各布在给他透题:这种水准的电影拿不到第4座金棕榈奖杯。

  “给我点时间雅各布,未来有机会我会再去一次戛纳。”顾一言收敛笑意,神情严肃,眼神里满是认真,“我会成为戛纳历史上永恒的丰碑。”

  “那么戛纳将会和你共立荣耀之巅。”

  ---

  ---

  翌日上午,参加《绿皮书》媒体场的顾一言依旧没有太多发言,面对不少有所准备的媒体追问只留下一句电影会说明一切就离开了现场。

  这样的举动不禁让不少媒体人和影评人开始怀疑起自己。

  ‘是不是没有看出顾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怀揣着这样想法的人群不在少数,这也导致仅仅一天后的公众场门票开始变得一票难求。

  不过顾一言现在可没功夫去考虑影迷们抢票的艰难,那是威尼斯官方的任务。

  现在的他正忙浏览各大杂志对于新电影的看法。

  毕竟这些报刊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其幕后组织的态度,是喉舌。

  “‘艺术作为社会手术刀’VS‘电影作为情感按摩器’,属于电影世界的永恒博弈。”

  这是威尼斯官方报道给出的标题,没有任何偏向性的说法也表明他们同样处于犹豫。

  “用糖衣包裹种族矛盾,将结构性暴力简化为个体温情。哪怕表演动人,但叙事安全得令人窒息。”

  《电影手册》的言辞比威斯尼官方要激烈许多。

  作为曾经无比看好顾一言的那群编辑在面对《绿皮书》这部电影时没有直接上升到嘲讽乃至贬低程度,还是看在了顾大导曾经辉煌的过去。

  “好莱坞再次试图用眼泪征服丽都岛,但金狮只属于真正的冒险者。”

  而同属于意大利的《晚邮报》则和威尼斯官方站到了不同的方向,他们不希望自己国家至高无上的奖项为奥斯卡折腰。

  哪怕那个人是顾一言!

  和欧洲媒体普遍负面的报道相比,好莱坞的新闻就要积极很多。

  《纽约时报》以“从威尼斯到奥斯卡?《绿皮书》的跨国冲奖之路面临文化鸿沟”为标题,着重将《绿皮书》定义成为远征军的角色。

  其目的只是为了提醒本届威尼斯的评审团主席,出生北美的迈克尔.曼,这是自己人。

  好莱坞大本营所在的《洛杉矶时报》则是将注意力更多放到了演员身上,颇有一种如果拿不到大奖,那就让好莱坞演员去拿个影帝回来的想法。

  “维果.莫特森表演获赞,但‘奥斯卡相’能否打动欧洲评委?”

  至于顾一言真正粉丝群体的亚洲区域,那才叫吹得天花乱坠。

  日本方面直接把顾一言的身份上升为勇士,带着金基德的《圣殇》和陈大导的《燃烧》去和西方进行美学抗争。

  看似和《纽约时报》有着同样的操作,但一个是把重心放到了影片本身上,刻意忽略了导演。

  另一个却直接把导演当成了唯一的核心。

  如果不是在提及作品的时候说了两句《绿皮书》,顾一言都有点怀疑这是一篇写给自己的自传。

  言语中尽是美好。

  而韩国的操作更是离谱,是这次吹牛哔的绝对主力。

  但是考虑到《燃烧》去往威尼斯使用的本就是韩国电影身份,这样一算作为金狮奖最有可能的三部电影中两部出自韩国,一部又来自韩国人最喜欢的导演....

  这...对小西八来说,完全是活久见的神仙局面。

  夸!往死里夸!

  反正不管谁得奖,都是皆大欢喜。

  最后便是老家的反馈。

  和前几天《燃烧》只言片语的边角料报道相比,《绿皮书》就要郑重得多。

  “中国导演闪耀威尼斯闪耀”

  “《绿皮书》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首部聚焦种族议题的华人作品登陆世界”

  “电影导演的人文关怀超越国家与肤色”

首节 上一节 327/3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都市:开局男神,顶撞女邻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