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重回六零年代,打造百年世家

重回六零年代,打造百年世家 第381节

  当然,即使在其他领域,自己的要求从表面上看来也是对新加坡有好处的,互惠合作,永远是发展成功的第一要素,如果想着直接从别人身上占便宜,那绝对不会是长久之计。

  “好,我之前其实也安排人去新加坡查询适合的投资建厂位置,这一次也正好去看看。”魏泽涛笑说道。

  长兴集团未来会重点在新加坡投资,这件事在外界自然属于绝密,但在内部,几个一级子公司的领导还是都知道的,毕竟大规模投资也是需要很多人做前期调查、准备、查询、法务等等事情的。

  杨文东道:“那好,等那边稳定后,我们再去。”

  时间很快就到了8月15日,这一天,长兴集团的多名最高层及多名助理,跟随着杨文东,承包了两架飞机,飞往了新加坡。

  香港顶级华人财团的到来,新加坡官方也是非常慎重,安排了一番迎接,很是热闹,场面之后,便安排了一位李局长与杨文东对接。

  “李局长,您好。”杨文东也是非常礼貌的说道。

  李局长也笑说道:“杨先生,虽然我一直在新加坡,但你的名字我也是耳闻已久了,能够白手起家打造出今天的成就,我也是佩服不已啊。”

  杨文东笑道:“哈哈,传闻可能有些夸张。”

  “杨生谦虚了,请坐。”李局长又说道。

  随后二人都坐了下来,此刻并非什么官方会面,就是私下碰一次头,协商一下合作意图等等。

  一名正装女子给二人上了茶后,李局长询问道:“杨先生觉得我新加坡的未来,该如何发展?”

  “这样的问题,可不是我一个小商人可以随便回答的。”杨文东说道。

  李局长则说道:“没关系,我也只是询问一下,你也知道,新加坡如今已经独立了,政府的工作中心,也必然要发展经济;

  而像杨生这样成功的商人,必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这种事,我自然要请教你。”

  杨文东思考片刻,说道:“李局长,以新加坡现在的情况,我觉得需要从三个方面发展经济;

  第一就是基础设施,这是任何国家经济的根基,比如说各种公路、水电、油、气、通信,还有就是新加坡最重要的港口。”

  李局长回道:“水不是问题,新加坡虽然跟香港一样缺水,但我们已经与马来西亚政府签署好了供应协议,这方面问题不大;

  电的话,只要需求提高,政府自然也会增加电厂,西方国家也是会出售发电站的,油气目前也不是问题,东南亚本身就不缺;公路就简单了,目前其实也基本上够用,后面有需求再投资就行了。

  至于港口,新加坡也一直有,而且我也有要投资做集装箱码头的计划,就是受限于资金,只能慢慢来。”

  “水电油气以及公路没问题就好。”杨文东笑了笑说道:“集装箱码头,的确是未来趋势,如果新加坡政府资金不够的话,或许我这边也能出一点力。”

  这个世界上,比码头赚钱的东西有不少,但基本上都是无数竞争下来,形成的产业;

  码头,可以说不是最赚钱的,但却是最稳定的,特别是新加坡、香港、或者未来内地部分沿海城市这样的黄金地段,能够拿下一个码头,就可以说是躺着赚钱的。

  而且还几乎没有什么负担,只要前期投资到位就行了,后期虽然也会有维护,但比起其他产业要小的多。

  “杨先生想投资新加坡的集装箱码头?”李局长倒是没想到这一点,有些惊讶。

  杨文东说道:“对,其实我也想投资香港的码头,但李局长也知道,这集装箱码头修建最大的问题,就是传统码头的大量人力,在这个问题上,欧美很多曾经拥有大型码头的国家或者城市,都改革失败,反而其他地方成功了。

  香港如今也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加上今年开始整体的经济也不太好,所以短时间之内,我就是想在香港投资也不行。”

  在60年代之前,伦敦码头是欧洲最大的码头,也是美国-欧洲货物的中转中心,掌握了巨大的财富,但想改做货柜码头,却根本做不到,直到后面被挪威抓住机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伦敦港虽然后来改成货柜码头,但已经没有机会了,只能变成普通码头了。

  香港这边其实也是一样,就是因为货柜码头晚了几年出现,就被新加坡抓住了机会,咬下了不少货柜中转的生意,等后来香港货柜码头建成了也晚了不过还好内地与海外的交易开始逐步增多,不然香港码头贸易也可能没落。

  自己不一定能够改变香港未来几年的经济及其他问题,但却可以提前参与新加坡这边的利益,反正有没有自己,新加坡这边肯定会建货柜码头的。

  李局长则是说道:“杨先生,我很感谢你愿意投资码头,但你也知道码头涉及经济核心,不能交给外资。”

  “新加坡目前没有这个法律吧?”杨文东问道:“目前新加坡的几个码头,也都是曾经的英资控制的吧?”

  新加坡眼下刚刚成立,虽然前期有自治邦法律,但很多方面是很不完善的,一个国家的法律,基本上也是逐步慢慢优化的,很多事情也是涉及到了才会想到出台对应法律。

  李局长道:“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新的集装箱码头,更不会让外资来控制了。”

  “我不需要控制,只需要入股就行了。”杨文东又说道:“管理这一块,我这边也不需要管理权利,只需要参与运营就行了。”

  在别人的地盘,合资开公司,永远的目标就是和平相处,共同互益,所以强行追求绝对的管理权不现实,不然真的发生矛盾了,就算自己这边“赢了”,但实际上也是大输,人家掌握法律与国家暴力机器,想对付你的方法多了去了。

  特别是如今第一家集装箱码头公司,杨文东的手下也没有专业的团队,所以自然不会追求管理权;反而趁着这个机会,多学点相关知识,这样在以后可以争夺香港的集装箱码头,在本土,加上港英政府不管事,未来华资崛起,那才可能做到自己说了算。

  “这我也需要考虑一下。”李局长没有直接拒绝。

  杨文东接着说道:“好,我希望能够早日得到好消息,而且我们合资,那新加坡也就不需要向国际银行借钱了,虽然我不知道合作内容,但有些银行,可不仅仅是单独的商业银行。”

  前世对于世界金融历史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一家国家货币基金,一家世、界银行,挂着帮助各个国家的名义,但却是美国的金融武器,在帮助一个国家的同时,必然会提出一些特殊条件,如曾经的韩国,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各个产业就被华尔街的金融巨头控制了,哪怕是三星。

  PS:求月票

  作家的话

第447章 大规模投资新加坡的开始

  李局长听完后,似乎也陷入了沉思。

  杨文东则是没有再说话,他也猜到自己说对了,在知道新加坡向国际银行贷款的时候,正常有点ZZ敏感的都知道,必然会有ZZ条件。

  当然,新加坡的贷款也不仅仅是关于集装箱码头,还有其他领域,比如交通、教育、医疗、民生等等,其他方面杨文东管不着也不想管,他就算有这个能力,也不可能完全阻断人家的“生意”。

  适当即可,一个码头,不算多也不算少,且自己也是正常投资。

  过了会,李局长说道:“杨先生,这件事涉及到重要因素很多,我也需要与其他人协商一下,不过我想确认一下,资金方面你这边没问题?这个码头的投资,可是需要数千万美元的。”

  “我知道。”杨文东笑说道:“码头的确需要投资不少的资金,不过我也有着不少合作过多次的国际银行,可以参与这个融资需求,这一点,李生应该也明白。

  只要您这边有这个意向,我也会联系这些银行,然后寻求资金上的合作,待项目确定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既然要准备走出香港,那自然也需要海外银行的帮助,因此这段时间他与花旗、渣打乃至部分日本银行都特意处理好关系,就是等着今天可能的合作,就算没有码头也有其他方面。

  “那行,我需要与其他人商量一下,这件事有了结果我会第一时间通知你。”李局长自然也不可能现在给出答复,随后又问道:“杨先生,基建这一块目前来看的确不完善,但也没什么大问题,可否说出你的第二个方面因素?”

  杨文东也知晓码头的事不可能立刻定下来,便回答说道:“这第二方面,自然就是最基本的民生,也就是足够的就业,现在的新加坡,其实很像10年前的香港,大量的普通人没有工作;

  这些人没工作,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太多人没有工作,对于本地经济发展也是非常有影响的。”

  65年之前的新加坡,经济是非常差的,根本原因也是英国佬故意恶心人的一些操作,类似香港1997之前当然,也是因为政局还不稳定,所以海外资本不太愿意投资、本地资本也只想着转移。

  李局长同意说道:“是啊,我也准备重点发展轻工业,学习香港的发展过程,不过也是需要海外资本的帮助,所以也希望能够与杨先生达成合作;

  我也知道杨先生的公司去年投资新加坡的很多院线物业,这方面好说,但如果能有一些工厂方面的合作,那就更好了。”

  “我的确是考虑在新加坡投资工厂。”杨文东点点头说道。

  想投资人家的码头,自然也得额外给点什么,自己的工厂,就是一个筹码,虽然自己也需要新加坡作为生产基地,可反过来,新加坡想解决就业与经济问题,也更需要长兴实业这样的工厂。

  李局长笑问道:“那杨先生准备投资什么样的工厂?能够带动多少就业?”

  “主要是塑料产业,包括拉杆箱、粘钩、收纳盒”杨文东回道:“按照计划,第一期估计能带动2000人的就业,具体还要看生产状况以及工厂的各种情况因素。”

  2000只不过是个开始,以长兴实业如今增长的速度,加上未来还会有的一些产品,就是一万多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既然是筹码,那自然得一步一步来,总不可能一开始就出王炸。

  “2000?”李局长自然心中大喜,但还是脸色不变的说道:“如果杨先生有什么需求,可以随时告诉我。”

  新加坡的总人口也才200万,2000人的就业,有0.1%了,这个比例看起来不高,但对于国家就业概率来说,算是很好的成绩了;

  而且这还只是直接就业,一个大型制造业工厂落地后,也会出现很多供应商,而这些员工的收入,也会带动附近的服务业,最终可能带动上万人的间接就业.这对于一个200万人口的地区来说,已经算是非常大的助力了。

  “在东南亚选择合适的位置,作为新的生产基地,其实也是我集团内部很早的规划了。”杨文东接着说道:“新加坡这边也是以华人为主,我也希望能够将整个项目落地这里;

  不过我们集团有个投资原则,那就是会集中资源,在一个地方投资,不仅仅是制造业,还有其他服务业产业。”

  “外资投资服务业,我新加坡也很欢迎。”李局长追问道:“不知道杨生想投资哪些服务业?”

  “服务业其实也是我说的第三个方面,吸引海外游客。”杨文东接着说道:“我希望能够在新加坡建一个大型的商业广场,还有一间五星级酒店,另外,我也会适当投资部分写字楼或者其他物业。”

  如今香港那边房价还需要两年才能抄底,这两年的时间,资金都放在银行里就太浪费了,投资海外也正好合适;

  新加坡不是湾湾,它能够成立,本身就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相互妥协的结果,因此在对于外资投资的限制上要小很多,至少商业地产是可以投资的。

  李局长思考片刻后说道:“酒店和商场,只要符合法规那就没问题;商业物业也行,但住宅物业不行,我们目前不容许外资参与住宅开发。”

  “那可以,我的目的也是商业住宅。”杨文东也答应说道。

  前世的新加坡,对于住宅这一块处理的很好,虽然面积比香港还要小,但很多人住的环境要比香港强的多.

  这最根本的原因,似乎就是早期新加坡政府一直强控住宅产业,不像港府,啥都不管,最终资本控制住宅,将房价炒到天上去了,导致很多人被迫居住在笼屋里,那个环境甚至还不如监狱.

  李局长又说道:“不过杨先生,这商业物业,也是需要政府审批的。”

  “那是当然。”杨文东笑说道:“不管是工业、商业或者其他投资,我这边都会整理好所有数据,然后提交给政府,等后面协商确认好后,再投资。”

  不是每个政府都对自己范围内每一片地区的投资都有着规划,特别是刚刚建成的政府,但也不是资本家随意自己可以决定的,就是在港府也不行。

  李局长答应说道:“好,那这段时间,我会派遣一名商务部的人跟着长兴集团,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立刻交流。”

  “多谢了。”杨文东笑着说道。

  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大投资,杨文东与李局长也只能在大方面商量一下,具体位置、大小等等问题,还是需要团队参与协商的。

  在与官方会面后,双方定下了一个合作大概框架,长兴集团的几个子公司的法务、商务等部门立刻与新加坡有关部门开始探讨各方面合作的基础问题。

  杨文东则是带着团队的核心几人,来到了新加坡中区边上的一个地方。

  郑志杰指着前方的一片空地,说道:“杨生,这就是我想兴建长兴商业广场的地方。”

  “这片区域多大?”杨文东问道。

  郑志杰回道:“一共14万尺,这里属于半郊区地带,部分农业部分村庄,还有一小片小树林,已经是新加坡中区周围最大的可开发土地了。”

  “这个位置周围看起来没什么人啊?”白玉洁看了看周围问道。

  杨文东笑说道:“十几年前中环边上,有些地方就跟现在这边差不多的,但你看现在,可是寸土寸金了,任何地方的地产都是这样发展过来的。”

  新加坡如今刚刚成立,国际资本还没怎么投资,地产市场自然也没起来,自然也没开始城市化,人们生活还是比较分散的;

  等以后经济起飞,人们聚集在一起,外加有着大量的移民人口,城市发展也就会像香港一样,别说中区周边,就是其他地方也会类似香港的城镇一样。

  白玉洁道:“倒也是,我记得小时候,九龙的城镇都很破旧,现在可繁荣了,港岛就更不要说了,但东哥,你就这么看好新加坡,能够跟香港一样?”

  “我比较看好新加坡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里都是华人。”杨文东说道:“华人聚集的地方,经济肯定是可以腾飞的。”

  前世的香港、新加坡、湾湾乃至最后的内地,就是实实在在的证据,前三还是因为人口太小,所以很快达到发达水准,只是规模上不去,内地则是规模足够,但人口太多,很难达到“发达”标准.

  这时,魏泽涛也说道:“杨太太,这东南亚,很多国家也有一些华人,占比不过,但却是掌握了大量财富,这足以说明问题了。”

  “嗯”白玉洁点点头。

  杨文东又说道:“新加坡还有一点比香港都强,那就是位置,这马六甲海峡,可是全球运输要道,真要是发展起来,足以成为亚洲最重要的中转站了。

  所以我也想投资这里的码头,老郑,后面谈判,这一块要重点跟进,除了商场酒店,码头也一定要拿到,至少要有一定的股份。”

  “明白,杨生。”郑志杰答应说道。

首节 上一节 381/6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技能会变异,我召唤师一人成军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