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艺术家 第165节
“以前我对天赋的理解太狭窄了,看到小方,我才知道什么叫做灵性——他用在导演和表演上面的时间才有多少?怎么能现在就这么深了呢?厉害,太厉害!”
馮远征也被吓着了,咧着嘴道:“您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学导演的吗?就在暑假!书房里那堆导演书,还是我给找的名单,王亚丽帮忙买的。”
“好家伙!”
谋子和刘恒,眼睛瞪得像同龄。
“那这还不到半年啊?”
“就是半年。”馮远征叹了口气,也不知道是甜蜜还是苦恼,“照这样下去,再有一年,搞不好他就能编导演一体,反过来指点我演戏了……”
三人面面相觑着,谁都不吭声——刚刚好,一个顶级导演,一个顶级编剧,一个顶级演员。
越琢磨这事儿越感觉吓人,而且颠覆三观。
“当导演没那么容易的。”
刘恒努力安慰谋子,也不知道有几分是在安慰自己。
“小方干什么都行,唯独当导演难,反正我是想象不到他跟在谁的屁股后头混圈,可这年头,不进圈,怎么玩得了电影?”
这是大实话,再客观不过。
谋子倒是有心拉方星河一把,可惜,小伙子没领情,不愿意从编剧干起。
那他也不可能硬贴上去带方星河进西北圈,他也没有能力让圈里人直接接受方星河。
因此,谋子笑了笑,转开话题:“你一提圈子我倒是想起来了,最近阳朔是怎么回事?怎么刚回来就跟小方干上了?”
刘恒撇了撇嘴:“刚回来,发现自己没什么影响力了,心气不顺呗。”
文学上的事情,馮远征插不上嘴,只能暗暗为方星河担心。
这事儿闹得不小,但其实原因很简单。
就在前天,记者采访到阳朔,问他关于方星河和《苍夜雪》的话题。
阳朔没客气,当场开喷:“什么狗屁玩意?别拿来问我,审美性可感性低到没边儿了,我姑娘非要跟我夸他怎么怎么样,我说你要看脸就直说喜欢那张脸,别他妈扯文学,文学是用来这么糟蹋的?”
真正的原因,外人很难搞清楚,但是京里有小道消息,说是硕爷回来这两年发生了好些不愉快,目前正在考虑重新去美国。
“这个消息应该比较准确,他闺女小眯正在筹备赴美留学,他打算换个环境,陪女儿读书,也很正常。”
刘恒消息灵通,讲起来绘声绘色的。
“我听说他闺女也崇拜小方,肯定是在家里没少夸他,当爹的恼羞成怒了,哈哈!”
谋子简短评价道:“有没有闺女,阳朔和小方都不可能对付。”
这话简直太对,阳朔最恨有人和他对比,而方星河自打出道,就一直有人夸他的文风“在阳朔的痞态上更胜一筹”。
“哎哟,忘记问问小方打算怎么办了,瞧我这脑子!”
刘恒有些懊悔,感觉好像丢了好大一个瓜。
馮远征一听到这话,心顿时提了起来。
以他对方星河的了解,这小子怕是……
没错,他们刚走,方星河就把反击给安排上了。
阳朔这人和其余的作家不一样,99年是硕爷影响力的余晖时代,明显在走下坡路,可是仍然有一代人视其为偶像明灯。
没经历这个时代之前,阳朔是谁?
真正来到此时,方星河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了阳朔开喷的压力。
难防系跟着拱火自然不用提,横跨娱乐圈的好些编剧演员文化人也在捧臭脚,甚至使得吹捧方星河的声音都弱了一截。
京圈嘛,从来没有容忍过任何非大院子弟,倒是碰到港圈时总能相安无事,懂他们的人绝不会为此时的抱团而惊奇。
方星河不懂,他只是反手就抽了过去。
Z世代懂什么京圈?
Z世代只是极度厌恶那群占着茅坑不拉屎的高等人。
第二天早上,北青刊登回应全文。
“阳朔早些年是相对正常的,调侃一切,不软不硬,有了些社会地位之后则变得粗俗,爱指着别人鼻子骂娘,其实这些都有迹可循。
早些年爱调侃,是因为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面对那些侵犯侮辱嘲笑,他从来没有打回去过,不是不想,而是没有这个能力,那怎么办?只好用语言不软不硬的顶一下,意思是我没怂,如此既能化解对方的侮辱,又能保住自身的尊严。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
然而当他有了点地位,成为京圈里的硕爷,文字和语言也就越来越直白尖刻了。
内心的真实想法再浅白不过:我现在牛逼得很,我是你的精神野爹,我就骂你了,怎么着吧?
剖析他的风格变化,进而解开这个人,不过是一个屠龙者终成恶龙的故事而已,不值一提。
我甚至现在就可以断言,他再也不会有什么好作品了。
我们以1997年他去米国为分水岭,去米国之前如同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那时他就已经被打断骨头了。
在米国待了半年,精神上得到了极大慰藉,开始自己骗自己——在米国活着才是真正的活着。他的原话,我没有乱讲吧?
那么,为什么?
因为在美国没人care他,自然也就不存在任何压力。
可他到底还是回来了,因为不甘寂寞,过不了那种没人拿他当爷的所谓自由生活。
可惜,现在是新生代的世界了,一个已经在精神上被打断脊梁,靠着在米国反思自己的华夏身份强行续上半条命的京圈前“文豪”,凭什么还能重新获得尊重?
就凭他开始鼓吹米国新爹的那股子中年式油腻和阉割式谄媚吗?
扁鹊来了都得拱起手:治不了,等死吧,告辞。
醒醒,眼看着千禧年都要到了,大清早亡了!
80后尚未到接班的时候,但80后显然爱我胜于爱他。
当时代从一个人身上碾过时,从来不会开口打一个招呼,就只是漫不经心的碾过去。
为什么当时的我们往往并不能察觉?
因为人在天上飞,魂在地上追,高高在上飘在半空中的人,其思想早已脱离群众,不再接得上地气。
只有用昔日辉煌撑出来的油光面子,而无精气神填满里子,凭什么追?
追不上的,所有此类被击碎了家国意识和民族自尊的文人,统统都被青史以最不屑的态度记了一笔——此人甚软,后世子孙当引以为戒。
阳朔啊,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这几乎是方星河第一次指名道姓的骂一个人,程大益等人不能算,那是顺手挂上去曝尸。
而狂人方的第一次出手,就捅破了文化圈的半边天。
狠,太狠了,句句属实,却又提炼出了一种将传播力拉满的攻击性美丽。
以笔为箭,从根子上否定一个文人,历史上做到过这件事的只有极少数喷圣,而现在,喷子界再添一尊新神。
********
姨夫来晚了但量大了,谢谢大家关心。
第107章 跨年,主宰
上世纪的文化界绝不是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态势。
文人们在报纸上开喷,常有,且通常都很直白。
将这种现象逐渐遏制住的,并不是互联网的崛起,而是经济体量的膨胀和行业本身的扩大。
换言之,大家都有钱了,个个穿上新鞋,自然而然的开始惜身惜名,各种行业内部的明战就逐渐转化为暗战,行业高层也开始致力于维护表面上的和平与和谐。
而此刻,正处于混乱期的尾巴尖上,骂仗仍然很有强度。
名门正派骂血刀弟子是含肩、卖锅贼,邪派高手骂官府专治蛮横,小流氓骂大流氓是臭流氓……
比如今年4月份,于坚讽刺某位学院派诗人“在修辞的玻璃房里渍慰”,糊哪儿哪儿脏。
同样是今年,阳朔与金庸开片时,称金庸小说是“四大俗之首”,将武侠文学比作“成年人的精神伟哥”,引发了很大的风波。
但是从未有哪个人,能够像方星河这样,酷嚓一下,写出来一大堆极具传播力的金句,一股脑叠到一个人脑门上,同时做到了酣畅淋漓、鞭辟入里、刀刀真伤又让大众津津乐道。
回应刚一刊登,扁鹊就火了。
互联网上还没有出现自制表情包,但是,在每一个论坛里都能看到有人用那三句回帖。
“人在天上飞,魂在地上追”也火了,相比较而言,这句顺口溜品味起来最有深意,所以被好多报刊引用,成为一个专门用来形容“高高在上者和高高在上的态度被打破之后进行仓惶挽救却注定结局”的句式。
10个字,将一个很复杂的动态全局,从原因到现状到发展到结果,全部浓缩进去,而且还那么形象有趣,受追捧确实应该。
而“此人甚软”则瞬间风靡各级学校,从初中到大学,男生们嘴边经常挂着一句“此人甚软”,用开玩笑的语气讲出来既不算太激烈,又带着些半真半假的讽刺,再合适不过。
弟兄间可以真开玩笑,不对付的时候也可以假开玩笑,实用性拉满,引得学生们竞相模仿。
最后,是那句“XX啊,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句子本身的语气居高临下,表达的情绪是带着惋惜怜悯和不屑,定死的结论又有一种权威感和力量感,全年龄段通用,任何场合都行,所以火得最为流行。
其实这个句子不能算是原创,民间的各地方言都有类似表述,但是方星河用得好,用得妙,所以就赋予它更多的文化意义,生生造成了梗。
那么,当这样一堆极具新鲜感和趣味性的梗,同时套在一个人头上,结果会是如何?
三个层面齐齐爆炸。
大众层面,吃瓜群众当场高潮,硕爷的粉丝气到尿血。
媒体层面,打满鸡血,开始直播开团盛况。
个人层面,硕爷破防到当天回骂,就发在京城某晚报上,都没带隔夜的。
然后他一开喷,大半京圈都马上跟进,于第二天开始,搞得轰轰烈烈。
再之后,大量的王硕粉丝下场,将炮火对准方星河。
在这个年代,阳硕是真的有很大一批拥趸,Z世代感觉他没什么能耐、没什么作品、没什么成就,其实不够客观。
他只是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淘汰了,而不是一开始就菜。
不脱离时代去看的话,他的作品在早几年确实极有阅读乐趣,改编出来的影视剧部部成功,便足以证明作品内核能够完美贴合广大群众精神需求。
方星河当然懂这个道理,他最初筹备《苍夜雪》的时候,就决定“贴合时代、只超半步”。
上一篇:人在小县城,年入百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