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艺术家 第19节
偶尔挪步,姿态也束手束脚的。
可方星河却如同走秀一样,自然写意,从容唯我。
走到中庭,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中年人忽然拦在面前。
“我是北大的招生负责人,我姓吴,小方啊,时间紧张,我就直接说了,你愿不愿意来北大念书?”
方星河被问得一愣。
同样楞住的,还有周围的好多教授作家乃至考生。
14岁不到啊……好扯!
“我今年刚初二。”回神后的方星河冷静回应。
“我知道。”吴老师扯着他不撒手,“但是我们可以达成一个意向,你再参加一届新概念,然后上高一的时候我特招你,只要你同意来北大,别的都好商量。”
复旦的陈思和一下子反应过来了,怒不可遏:“没有你这样抢人的!初二的孩子你也下得去手?”
“怎么不可以呢?”吴老师振振有词得意洋洋,“我有特招的权限,你有吗?”
陈思和没有,于是气红了脸。
“胡闹!小方正是好好学习,沉淀知识的时候,你这是拔苗助长!”
训斥时满脸正气,转头面向方星河时,又变成温柔热情。
“小方啊,你先上高中,别的不急,我们复旦也可以为你破例的……”
好家伙,你们这就抢上了?
多少沾点猴急吧……
附近的考生们也因此议论纷纷,羡慕有之,嫉妒有之,不服更是溢于言表。
大家都是一等奖,方星河凭什么独受青睐?
好些年轻孩子想不通,但是凑过来的评委们却觉得理所应当。
本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只评奖不排名,可在复赛阅卷时,其实是有打分机制的。
三人一组,三审三校,取其中值,然后发给主任委员复审,确定最终分数,作为评奖依据。
正是因为这样的流程,所以才有余华为那篇2分作文叫屈的碰撞。
类似的碰撞,发生了不止三次五次。
只有两位考生的一等奖是满票,获得全体委员的一致认可。
然而满票并不等于满分,《杯中窥人》没有拿到满分,《知而不顺》也没有——它超分了。
“小方,你知不知道你的作文考了多少分?”
吴老师仍然拉着方星河,笑眯眯卖好,很有一种锲而不舍非你不可的坚持。
陈思和脸一黑,正要打岔,结果吴老师的嘴那叫一个快,当场就把他给卖了个一干二净。
“满分是100分,但是咱们北大中文系的曹教授觉得《知而不顺》绝不止是满分水平,于是给了110分,可是陈教授那老货非得扯什么满招损谦受益,只肯给你99分,王老师铁老师手那么紧都给了100,就他爱装,这是什么行为?明明你特别好,他非得按着你的头说你不行,这人多霸道?!”
“你!”嗯
陈思和气得头发都炸起来了,张口就骂:“你个臭不要脸的,小人!无耻小人!”
旁边那几个负责招生的重本老师发出一阵哄笑,纷纷开口撒盐。
“哈哈,傻了吧?”
“人家曹文轩打分的时候就在埋伏你了。”
“怪不得你们复旦的中文系搞不好,瞧瞧你笨的~~~”
“小方啊,你可千万别去复旦,老陈这人死犟又爱较真,到他门下有你难受的。”
这帮家伙知道抢不过北大和复旦,也不打算撬走方星河,专心致志的给陈思和添堵,那叫一个看热闹不怕事儿大。
附近的考生们面面相觑,再看看被众星拱月围在中央的方星河,惊得直咽吐沫。
超分?!
妈的你还是人吗?
拿了一等奖的赶紧灰溜溜往远处躲,不想再看到方星河那张心魔梦魇般的脸,更不想再听到大佬教授们夸他。
拿了二等奖的茫然又心累,不停琢磨:二等奖大约是多少分?我离方星河到底有多远?
拿了三等奖的反倒往里面凑,满眼放光,开开心心的凑热闹听八卦。
差距大到如此程度,真犯不着再想那些有的没的,好好吃瓜不香吗?
而好大哥韩涵则默默站在李其纲身旁,眼神极度复杂。
“别多想。”李其纲温言安慰,“保持住你现在的风格和水平,等你到了高三,清北复交一样随便挑。”
“为什么我就得等到高三?”
韩涵傲气凌人浑身带刺的一句话,当场把李其纲问没电了。
“额……”李其纲支支吾吾,“小方年龄更小,家里也没什么人帮衬,可能更需要吧……”
借口。
韩涵心知肚明。
他不是忍气吞声的人,直言揭破:“你们都觉得我不如他,是吗?”
李其纲强行分辨:“现在哪里看得出什么如不如的?”
当然看得出。
现在就是方星河更强,所有人都如此断言。
那两篇初赛作品《狗日的青春》和《性》,只是回想起来都叫人眉心发紧,远不止是中学生水平。
同样是叛逆,方星河刀刀捅人大动脉,韩涵的文章却停留在空空旷旷只刮油皮的层面上,差距显而易见。
“他到底写了什么?”
面对满脸不甘的韩涵,李其纲摇摇头,叹了口气,拉着他转身出门。
韩少一愣:“嗳?去哪里?”
“带你去看看他到底写了什么。”
李其纲温和笑着,搂住少年单薄的肩膀,终于讲了句实话。
“看清楚差距,以后好好努力,知耻后勇,别浪费了你仅次于他的天赋。”
韩涵咬紧腮帮子,血气上涌,怒火盈怀,喘息都粗了不止一圈。
可他并未摔手离去。
反倒是被激起了最强烈的不服,大步跟上李其纲,像头公牛一样闯进审稿的小会议室,冷笑着坐在办公桌前。
来!
差距呢?拿来叫我看清楚!
***********
最后一天了,月票别浪费o(* ̄︶ ̄*)o
第19章 我没降!
李其纲没有废话,翻出方星河的稿子,一股脑堆到韩涵面前。
“看吧。”
最上面那一份,刚好是《又是很想长大的一天》。
刚开始翻阅的时候,韩涵非常谨慎,但是越翻越轻松,越看越有底。
直到看完,哈的一声轻笑:“就这?”
飞驰少年脸上焕发着强烈的自信,眉锋挑得老高,坐姿大马金刀,靠在椅背上哗啦啦抖着文稿。
“文字确实很顺,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特殊的?像这种校园小清新,倒是挺符合他的年纪,可我在小六的时候就懒得写这种东西了……”
“别急。”
李其纲意味莫名的笑了笑,示意他继续往下看。
“那只是一篇随笔散文,三分心思都没有用在里面,你再看看别的。”
“呵!”
韩涵撇撇嘴,把《长大》搁到一边,拿起下一篇。
在看到题目后,漫不经心的表情忽然一变,多了几分凝重。
正是复赛命题作文,《知而不顺,我命应由我,不应由天——观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有感》。
从文学常识的角度出发,能写好杂文的人不一定能够写好小说或者散文,但是,最基础的鉴赏能力是共通的,对文字本身的敏感也不必质疑。
所以,整个题目扑面而来的宏阔气魄,韩涵自然感受得到。
他下意识坐直了一些,提起精神,仔细阅读。
房间里一时间沉寂下来。
翻到最后一页,看完最后一个字,韩涵久久不语,忽然抬手揉了揉脸颊。
李其纲捉狭笑问:“怎么样?有没有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
“还行吧。”
韩涵半服不服的抿抿嘴。
“如果我拿到的也是这个题目,我也能写出来。”
话虽如此,可他的声音分明低了很多,眼神也有些迟疑飘忽。
我能不能写得那么好?
韩涵并不确定,心里感觉大约是可以的,但又没什么底气,直觉性的认为那段升华有点超纲。
所以这还真不是故意吹牛逼,而是一种“我上应该也行”的认知模糊。
上一篇:人在小县城,年入百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