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艺术家 第235节
当天首都台地方新闻就播出了采访画面,嗯,形势大好——听到方星河的狂言,正常观众已经懒得骂了。
既不怎么挨骂,又能提振满天星的士气,可不是大好嘛~~~
官方的评论也相当友善,艺校夸他“理智清醒睿智深刻”自然不用提,人日社长也专门撰文,写了一篇从矛盾论引申出来的社评,把方星河简单的回应充实成文章。
文章剖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多次引用方星河的原话,真的好爱他。
其实社会影响还挺大的,不过,不太吸粉也不咋虐粉,方哥就没怎么理会,随便他们自己玩了。
当天半夜,飞抵魔都,准备第二天的签售。
魔都的媒体又是另外一个风格,他们不像首都同行那样关心政治,爱在严肃话题上捣腾,他们特别关心方星河的收入。
“能不能透露一下,你现在还有多少钱?”
第一个问题就如此冒昧,不过方星河没有回避。
“两三百万吧。”
魔都媒体一片震撼:“你赚了那么多钱,只给自己留了那么点?!”
“够花就好,而且我又不是再赚不到了。”
“那么,下一次的收入,你仍然会如此大手……大手笔的做慈善吗?”
“看需要吧,我一般不会特别刻意的去做什么,不过助学这个事情肯定要长期持续的做下去。”
越随意,越显真诚,记者们忍不住鼓掌,实在很难得。
“方星河,能不能和大家讲一下,新书希望实现的目标?”
方稳重非常稳重的沉吟片刻,然后竖起两根手指:“今年之内,冲击一下2000万册吧!”
“!!!”
惊得一众人面面相觑,张口结舌。
好了,魔都媒体也拿到了爆点新闻,皆大欢喜。
第三天再去广州,媒体又是一种新风格。
“方星河,你在韩国没有找到你的父亲方同辉吗?”
一股子香江的八卦小报气息,要不是那口包准的普通话,很难断定他们是哪里人。
方星河的脸色一下子就板了起来:“没有。”
那记者还不甘心,继续撩拨他:“听说他在那边过得很好?”
方星河气笑了:“你们既然不想好好采访,那就到此为止。”
言罢,起身走人,直接转向签售现场。
OK,广州媒体也拿到了想要的爆点,以及方星河的单方面封杀。
“我就不该对难防系大本营有任何期待。”方星河随口抱怨了一句,随后面色一冷,“以后我不接受任何广州媒体的采访,记下来。”
王查理耸耸肩:“如你所愿,反正损失的不是咱们。”
此刻,那个搞事的羊报记者还不知道自己惹了多大的祸,正在美滋滋撰写“方星河耍大牌”的新闻。
这件事终会发酵,却不是现在了。
第四天,曼谷签售会。
《少年的我们》早早翻译出了8语言版本,全亚洲同步发行。
泰妃仍然那样热情,用中文疯狂喊“老公”。
不过4天时间,泰文版本只卖出去30万出头,市场大小的决定性意义正在越来越直观的显现。
新加坡的中文版销售就很漂亮,几百万人口,80万销量,还没有翻译成本。
相比之下,港岛的销量非常不尽人意,20万册甚至不如泰国,一方面是青少年太少了,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导致的看不上大陆的一切。
同样看不上大陆,韩国对方星河的再次造访就显得特别热情盛大,女粉们再次前来接机,并且在汉城市中心专门为他竖起广告牌,上面写着——方星河,生日粗卡,你是我们永远的主宰和归宿。
经过时,方星河只是扫了一眼,就略过了。
这个年月的应援方式,还是太粗糙了,再者,韩粉的热情也不值得更多回应。
在韩国偶像男团的冲击下,她们能坚守几年?
因颜值而生的狂热,必然会被更加华丽的外表所打破。
别多想,棒子不可能比方星河更好看,但是韩团的舞台是另外一种冲击,更直观更澎湃更能激发性幻想。
最重要的是,一茬又一茬的新人,总能提供不可替代的新鲜感。
所以韩女爬墙的速度世界第一,每个团也就几年的巅峰期,后世没有任何一个顶流把韩国当做重要市场来运营,可见在这件事情上的共识。
方星河在韩国待了三天,割了一波,续了四个食品广告的半年合约,然后愉快走人。
之前那些快消品广告已经到期,他只在给钱最多的里面挑了四家续签,费用攀升到800万半年。
其实他的热度已经不在巅峰,韩国民众因为日本人而催发的爱国情绪早已消退,不过这四家公司成功打进了中国市场,所以有意向和方星河签长约。
是方星河不同意——对不起,哥不和食品企业签长约,到期再议。
年中的时候他有个大计划,食品企业偏好短期热度,绝不能让他们白捡便宜。
到日本之后,他同样是如此操作的。
快消品代言只续半年,别的商业合作一概搁置,等飓风刮起来再说。
4月12号归国,新书的总销量已经悄然突破700万大关。
国内300万,韩国80万,日本160万,东南亚160万,登顶多国图书畅销榜第一。
《我们》的评价、解析和节选,也开始在各种场合泛滥。
第152章 气笑了
“主人公方野像是从方星河身上剥下来的部分残片,他烈性狂野直率、不很聪明但真诚,极有人格魅力的同时,又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固执。
这个角色的饱满和有趣,让故事从一开始就充满激情,最后又因为这份激情而灼伤自己。
这不是巧妙的设计,而是一种伟大的洞见。
方星河从自己身上剥离出来的方野,是一个‘正常’的青少年,缺少方星河的的智慧和坚持,因此他会犯我们每个人都常犯的错,也更像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愚蠢过的青春期缩影。
方野在爱情方面的失败是宿命,青春期少年少女的成长步调,注定了只能同行一段很短暂的时间。
他必然错失更成熟的夏时,就好比我们也曾错过心底的白月光。
想起此事,没有人能够坦然,可我们终归会释然,于某年某月某夜点起一支烟,看向空茫某处,想起匆匆那年,叹口气,再笑一笑。
笑人,笑己,笑从前。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去读的好书,成年男人必读。
——张毅谋。”
这很难得,张毅谋在文学方面没什么建树,他连剧本都写不好,所以轻易不在这等事上发表看法。
不过,现在他正在“舔”咱方哥,《英雄》的出演合同还没签,可得把宝贝方哄好了,所以他专门买了一本新书,第一时间看完,第一时间写读后感,发到了北青报文学版。
这不是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读后感,但却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
坊间一直以为,以方星河的狂妄,必然早已将影坛的大导演们都得罪完了,业内名声臭如狗屎,谁能想到,谋子居然上杆子捧臭脚?
好些人都气坏了,撰文连他一起骂,诗人尤为不屑。
“某些人连一个做序的资格都没捞到,对后辈如此媚颜侍奉,全无风骨,令人愕然……”
谋子根本都没搭理,夸完就去筹备剧组了。
他从来不跟人吵架,吵不过,也懒得吵。
反正咱爷们重点推荐,同学们,信我!
真正为《少年的我们》做序的人,反而没人敢喷。
“这是与我们截然不同的青春,它属于80后,建立在千禧年,但是与每一代人的青春都同样真诚炽烈。
在本书中,方星河放弃了他的精巧构筑力,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非常朴素地沿着时间线书写。
相比于让他一书成名的《苍夜雪》,《少年的我们》不精巧不厚重不颠覆不崎岖不黑暗不恐怖,它就是简简单单的青春。
可这并不意味着它普通。
当方星河不再摆弄结构玩弄信息,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文字本身,它便具备一种能够将任何人拉回那个年纪的魔力,这是真挚的力量。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和每一个情节都是那么可信,并在可信的基础上妙趣横生。
故事虽然有着一个令人怅然的结局,却并不悲伤,因为它真实地写尽了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的青春反面——热烈之后总是余烬,毫无保留之后总留遗憾。
《少年的我们》让人笑中带泪,余韵悠长,如照暖阳。
我强烈建议大家都读一读。
——王檬。”
王檬老师已经很久都没有给人做过序了,他比巴金先生更加珍惜羽毛,或者形容为“更加谨慎地提携后辈”。
但是这一次,他硬生生从余桦手里抢过来给《少年的我们》做序的机会,理由非常充分——
“我也是写青春文学起步的,我们爷俩有共鸣,这是一种文学理念的传承,你不懂。”
“……”
余桦瞪大小眼睛,心想:妈的我可真是太懂了,老而不要脸谓之贼,你是个贼!
但他没能扛住压力,到底被撵到了跋的位置。
就是《我们》的后记,在正文最后。
余桦非常直白的写道——
“我的青春没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我本身也不是一个有趣的人,所以现在回想,青春于我而言好像只是劳动、紧张、焦虑、疲惫、乏味的结合体。
我怀念我的青春吗?
不,它没有太多值得怀念的地方,大部分记忆早已模糊,反倒是20岁之后的青年时代渐渐变得精彩起来。
我幻想过更好的青春吗?
上一篇:人在小县城,年入百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