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244节

  当年周恩来同志在苏俄的支持下,坐镇中央,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对建党初期的那一批民族知识分子,还有搞工运的同志手段太过分了,他们竟然把对付敌人的手段用在党内,而陈赓就是打手!

  一开始,何孟雄同志了解并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他心中的愤怒就越深,如果没有他们的积极配合,苏俄根本就控制不住中国共产党,六大前后的一连串牺牲也不至于那么惨烈。

  虽然为了党内的团结,中央最终认可的六大和六大之后好几次会议的合法性,但何孟雄同志还是认为有必要归本清源,把一些事情彻底说清楚。

  不过他这个梦想一直没有实现,除了党内上海派的阻拦以外,谷雨同志也不太乐意,他明白谷雨同志的顾虑,所以只好默默吞下这些事情,但这一代解决不了,下一代也一定要解决,要不然他和很多同志都会死不瞑目……

  都是老江湖了,周恩来同志在七中全会上的一些表演,他看得出来,寄希望于二十年代,可到底谁能接班,可不是他能够说得算的。

  现在就是熬,等待,到了这一步,比得都是寿命,他相信能等到那一天,陈赓身体不好,陈毅也不好,陈云是病秧子,周恩来事必躬亲的性子注定活不了太长……

  更重要的是,谷雨同志跟他商量过很多事情,他早早就知道谷雨同志在布局下一代干部,他的准备更加充分,他相信下一代会对一些事情做必要的澄清!必须澄清!

  陈赓同志在战争期间,曾经是解放军北非和西线各部的最高指挥官,所以这一次除利比亚之外,解放军踏足之处各国都派出了代表,其中埃塞俄比亚皇帝,今年已经79岁高龄的海尔·塞拉西更是亲自飞到了中国。

  按照国际惯例,谷雨自然也会在葬礼之后,与这些国家的代表们做一番交谈,这也是他退休前最后的外交活动,而在做这些活动时,谷雨心中对利比亚卡扎菲的厌恶又增加了一层,老子记住了,不仅老子记住,以后的中国领导人也会记住……

  谷雨上一次见到海尔·塞拉西,还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七八年过去了,老皇帝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他还是那样的神采奕奕,腰板也相当笔直,除了头发和胡子似乎白了一些以外,并没有其他变化。

  二人一见面便相互紧握双手,谷雨笑着说道,“老朋友,没什么大的变化!”

  海尔·塞拉西同样笑着说道,“谷主席,您看起来,还和二十多年前一样!”

  “我第一次见到您,还不到四十岁,当时确实很年轻,不过现在我已经年过六十,接下来的半年,我会向年青一代同志移交权力,然后到处游山玩水,安享幸福的退休晚年!”

  海尔·塞拉西显然非常吃惊,“这太令人意外了,您才六十多岁,正是政治家的黄金年龄,您为什么要退休呢?!”

  “1945年,我与您见面的时候,精力充沛,每天可以工作二十个小时,累了用毛巾擦擦脸,喝杯咖啡就可以继续干,但现在不行了,不仅体力大不如前,记忆力也在下降。

  仔细一想,我已经为中国人民服务了三十多年,在这漫长的三十多年中,我的妻子和家庭都付出了不小的牺牲,到了我补偿他们的时候了!”

  老皇帝忍不住批评道:“中国人民离不开您,您这样做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

  “世界上没有谁是真正不可或缺的,我如此,您也如此!”谷雨同样忍不住提醒,“据我所知,埃塞俄比亚现在的形势,尤其是农村的形势并不是很好,您需要警惕!”

  “您多虑了,埃塞俄比亚现在很好,比任何时候都好,我为人民付出了一切,我的臣民绝不会背叛我!”

  谷雨默然,好言难劝想死的鬼,该说的也都说了,他想了想说道,“让我们换一个话题吧,我听说一些埃塞俄比亚左翼人士投资贵国的矿山有些不满意,我们愿意将中国所拥有的贵国煤矿、钾矿和相关钾肥企业股份以较为优惠的价格出售给贵国,贵国可以分期付款,或者用农矿产品支付!”

  老皇帝一愣,他不明白谷雨葫芦中卖得什么药,但并不妨碍他表示感谢,这些年,在中国的帮助下,埃塞俄比亚的钾矿和钾肥产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现在中国把股份卖给埃塞俄比亚政府,这会一定程度上增强埃塞俄比亚的财政收入,这当然是好事。

  不过老皇帝非常担心中国是怀疑埃塞俄比亚的对外经济政策有所改变,他告诉谷雨不需要担心那些愚蠢的左翼人士,谷雨则摇摇头,“当年为了尽快在非洲立足,我们在一些问题上过于强硬,得罪了不少人。

  现在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将不得不增加在非洲各国的投资,但我们注意到一些国家心存疑虑,您在非洲拥有巨大的威望,我们需要您的帮助!”

  老皇帝明白过来,原来谷雨是这个用意,他自然爽快的答应下来,这是他最擅长的活,两人就非洲问题交谈了一番,然后结束了会谈。

  看着老皇帝的身影,谷雨想起了一个词寿多则辱,如果这位老皇帝现在死了,他的身后名要强很多,但他偏偏非常长寿,然后眼睁睁的看着他的帝国完蛋。

  不过谷雨已经劝过了,自然没必要再浪费口舌,现在他要做的是逐步撤出在埃塞俄比亚的投资,哪怕亏一点也是值得的,等到有朝一日,埃塞俄比亚恢复平静了,再卷土重来也来得及。

  在忙完了陈赓同志的葬礼,送走各路客人后,来自于各地的党代表也都陆续云集北京,党的十二大正式召开,而根据会前传出的种种,世界主要大国都得到了明确的消息,那个让大家伙相当头疼的东亚之狐真的要退休了,虽然很多人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目前中国在外交上与美苏同时撕逼,而现在又处在经济危机当中,1970年中国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虽然还比较高,但只有8%-9%,这只比中国几次大灾年强一点点,谷雨竟然选择在此时此刻退休,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莫斯科,马祖罗夫询问第二书记苏斯洛夫,“我们给中国的压力是不是太小了?要不要加加码,促使中国改变?”

  “总书记同志,我们已经拉不回中国,继续用力,只会让中国更加靠拢美国!”

  “谷退休了,他的接任者未必有那么大的自信!”

  “中国高层即便退休也有很大的影响力,而谷兼列宁和斯大林于一身,是活着的传奇,在中国拥有巨大的威望,他即便退休了,也是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要想改变,或许只能等到谷去世!”

  谷雨只比他大五岁,而且他不怎么喝酒,也不抽烟,生活非常有节奏,看着就是长寿的样子,难不成未来几十年,就这么和中国不冷不热的耗着?

  这样的结果对苏俄非常不利,苏俄需要一个相对善意,偏向苏俄的中国,而不是一个虎视眈眈得盯着苏俄柔软腹部的中国。

  马祖罗夫有些不耐烦的说道,“那得等到什么时候?”

  “总书记同志,现状就是如此,我们只能接受现实,我们绝不能两线作战,西伯利亚和远东增强一些防御就够了,不能任由军方继续大增加投入,我们的资源绝不是无限的!”

  “我们在西部还是很有优势的!”

  “中国已经改变了西域地区的人口结构,我们没有太好的办法,而且我们也要避免中国人和阿富汗的美国人勾结,那会变成我们的噩梦!”

  “贸易呢?中国非常在意与苏东的贸易往来!”

  “苏俄同样也需要中国的农产品和轻工业品,一旦失去了贸易牵制,可能会更加麻烦,谁也无法保证中国未来会不会进一步激化边界矛盾!”

  “真是该死!”马祖罗夫忍不住抱怨,“我们比中国强大,而且比他们要强大的多,为什么我们会束手束脚,这是为什么?为什么?”

  “总书记同志,您必须承认,谷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难道就没有软肋吗?”

  “有,南亚和东非,我们可以加大投入,逼迫中国走上谈判桌,如无意外,南亚战争很快就要爆发,印度必然会获得胜利,到时候中国将不得不干预,我们就等来了机会……”

第225章 召开

  马祖罗夫点点头,必须给中国足够的压力,才有可能促使中国回到正确的道路上,“若是中国派出军队,那就增加给印度的支援,必须打破中国的军事自信!”

  苏斯洛夫嘴角露出了一丝苦笑,作为第二书记,苏俄党政军特任何方面的资料,他都会过目,在中国对苏俄发起进攻后,吃惊的他要了一堆资料,并找了一些技术顾问询问。

  在了解一番后,他明白苏俄高层或许太过轻视中国的进步,虽然在发展的初期学习苏俄以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为主,但奠定基础之后,中国经济迅速转型,搞起了市场经济,通过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推动对重工业的需求。

  此时此刻的中国已经完成了经济转型,与苏俄不同,中国经济并没有明显软肋,中国已经完全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对外宣称基本解决了小康问题,农产品出口额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从热带农产品,到蔬菜苹果罐头,再到水稻玉米,无所不包。

  自从中国建国以来,中国的轻工业以平均每年14%以上的速度飞速发展,无数个产品排名世界第一,可以提供的轻工业品品种高达30多万种,市场上的轻工业产品琳琅满目,不仅完全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大量对外出口,已经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轻工业出口国。

  而到了1970年,中国轻工业不仅仅产值巨大,技术含量有了明显提升,中国搞出了世界上最好的彩电,也搞出了新一代电子表和便携式计算器,这让中国获得了大量的出口订单,不仅仅是轻工大国,更是轻工强国。

  中国的重工业发展虽然没有轻工业和农业那么醒目,还需要大量购买国外技术和设备,但中国很多重工业产品产量已经相当大,比如煤炭已经是世界第一,钢铁即将变成世界第一,发电量和化肥都仅次于美国,已经超过了苏俄。

  中国重工业的门类非常齐全,已经可以生产几乎所有的重工设备,而且在一些领域技术相当先进,比如钢铁,又比如造船,比如高铁,都已经走在了苏俄的前列。

  虽然中国的核工业、航天航空都明显落后苏俄,但中国也不是没有亮点,中国的压水核电站已经连续发电好几年,这也间接证明中国核潜艇反应堆稳定性相当不错。

  中国一直没有启动载人航天,看起来与炫目无比的美苏航天界相差甚远,但中国的火箭技术一直相当不错,卫星技术也进步飞速,中国已经陆续发射了多型卫星,基本上美国研发的,中国都有类似的。

  这也表明在航天应用上,中国并不落后于苏俄,而相比于苏俄恐怖的航天研发经费,中国的花费要小很多,可以说面子虽然差了不少,但里子并不差。

  中国的航空业规模和技术水准虽然不如苏俄,虽然中国还没有搞出大型运输机和大型干线飞机,但中国还是独立研发出了第二代战斗机和配套的雷达制导导弹和红外导弹。

  在东南亚地区,中美两国空军做了一些较量,美国人评价相当不错,认为歼六还达不到二代机的高空高速性能,但凭借着相当出色的机动性,足够与F4较量。

  而随着新航发的使用,歼六B也终于实现了两倍音速,可以说做到了机动性和高空高速性能的兼顾,这也获得了米高扬的高度评价。

  米高扬在看过中国的相关资料后,就曾经说过中国歼六的立项比苏俄的米格23更早,这说明中国在下一代战斗机上比苏俄思路更加清晰,他们更早的认识到未来先进战斗机走向平台化、大型化、多功能化的历史趋势……

  而苏俄极其关心的汽车工业,中国的进步也让人炫目,虽然中国一直进口苏俄的重型卡车,但凭借着轿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汽车总产量已经超过了苏俄。

  如果中国只是生产简单的经济实用型小汽车也就罢了,但事实并不是,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通过与西方的各种合作,先后引进了三百多项技术,一步步完成了技术积累,中国国产小汽车的质量竟然已经赶上并超过的苏俄小汽车。

  依托轿车工业的进步,中国的轻型卡车已经超过了苏俄,而中国的重型卡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引进苏俄重卡生产线的广南汽车后,通过与中国最好的汽车公司丰田合作,对苏俄卡车进行改进,在1969年推出了第二代重型卡车。

  和苏俄卡车相比,那款改进型卡车有更好的舒适性、更好的驾驶室隔音,更好的驾驶人机工程设计、更好的操控性以及更快的速度,甚至连油耗都有不小下降,这引起了苏俄汽车工业部门的高度注意。

  苏俄可以不在意中国小汽车的进步,但绝对无比在意中国卡车工业的进步,而广南汽车并不是中国最先进的卡车厂,中国两大国有汽车巨头一汽和洛车都有卡车生产线,从轻卡到重卡,然后到现在逐步出现的中卡。

  而丰田汽车一开始就有轻卡,在与广南汽车合作后,也补上了重卡这堂课,这汽车三巨头占据中国汽车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他们所得利润的大头都用于研发和引进技术,这也带动了中国卡车工业的飞速进步。

  此时中国军卡虽然与苏俄在最关键的指标上还有些差距,但很多指标已经赶上并超过苏俄,而且他们还在进步,这也让苏俄汽车部如鲠在喉,卡车要是被中国追上了,那苏俄汽车工业的脸面就彻底没有了!

  虽然这段时间,苏俄进行了第二轮技术引进,从意大利和法国成套引进了大批先进的汽车生产线,再一次拥有了世界级的汽车技术,但消化技术需要时间。

  而中国同样也在飞速进步,而这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一向强调油耗的中国小轿车出口量明显增加,大量外汇收入也让中国大型汽车厂开始了新一轮技术升级……

  此时想到这些,苏斯洛夫就相当的头疼,他是党务干部,对工农业一知半解,但他完全看得出这些专业人士在报告中流露出来的焦虑。

  俄国人可以接受落后于西方,但俄国人绝不可能接受落后于中国,可现在的局面却让人不安,中国的追赶速度过于惊人了!

  苏斯洛夫精通理论,在他的领导下,苏俄的意识形态四平八稳,虽然没有斯大林时代的吸引力,但也渡过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危机,虽然时不时会蹦出一两个反贼,虽然苏俄人民越来越喜欢偷听西方电台,但总体还算过得去,

  但如果哪一天南方的中国在经济总量上明显超过苏俄,人民的生活水平有飞速的进步,接近甚至赶上苏俄,苏俄的意识形态危机将迅速爆发。

  东方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俄国人是知道的,若是被大搞资本主义的中国赶超,苏俄哪来的制度优越性,苏俄模式和他对外鼓吹的发达社会主义,绝对斗不过谷雨的新民主主义模式,到时候苏东集团一定会出大乱子。

  可目前苏俄压根没办法进行彻底的改革,马祖罗夫虽然还在柯西金改革,但面对越来越多的反对,柯西金已经没办法进行实质改革,而且他自己也没有搞实质改革的计划。

  如此一来,苏俄的经济增长率就会一直下滑,而另外一边中国8%以上的经济增长竟然被认为是非常低的水准,这样下去,过不了多久,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就会明显超过苏俄……

  此时为了延缓,乃至于避免危机的爆发,苏斯洛夫思前想后,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中国陷入到一场大规模战争中,打断中国的高速发展势头。

  最好的选择自然是中美撕逼,可中美两国在东南亚斗法了十几年,但一直控制节奏,并没有任何大打出手的想法。

  苏俄又不可能亲自上阵,此时看来看去,也就只有印度可以勉强做一个打手,这几年,苏俄给了印度那么大军事援助,除了拉拢印度的同时,也有想法,让印度人获得南亚的绝对军事优势,逼着中国出兵。

  到时候苏俄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各种武器支援印度,让中国人没办法取得胜利,一旦中国在南亚不断加大投入……

  虽然苏俄高层想得很美,但南方那个老狐狸滑头的很,想让他入彀绝非易事,不过现在中国领导人换届,新领导人肯定无法接受南亚出现重大挫折,或许为了新领导人的威信,中国将不得不增加投入,那就更棒了!

  苏斯洛夫也知道这种可能性不算非常大,若是中国还不入彀,那就只有最后一个办法,大规模增加远东驻军,逼着中国大规模加强军事,把中国人逼入到苏俄最熟悉的军备竞赛中。

  不过这条路风险太大,万一中国扛不住,完全投入美国的怀抱,苏俄就举世为敌,所以不到万不得己,苏斯洛夫不不愿意走这一条路,而且党内也很难统一意志……

  马祖罗夫这一次和苏斯洛夫交谈,主要还不是中国问题,就在中国换届的几乎同时,明年年初苏俄第二十四大也将召开,这是马祖罗夫上任以来最重要的党代会,他希望在这一次党代会上树立起更高的领导权威,这自然需要苏斯洛夫的支持。

  本来马祖罗夫的路走得顺顺利利,但骤然出现的中苏边界事件让马祖罗夫遇到了不少挑战,党内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他虽然成功的实现了欧洲方向的缓和,但也需要为对华外交的失败负责。

  除了对马祖罗夫的工作指手画脚以外,党内有一批同志也对人事问题很不满意,马祖罗夫此时遇到的问题比历史上的勋宗还麻烦。

  马祖罗夫出身的白俄罗斯实在太小了,在苏俄政坛的影响力一般,他也没办法拉拢势力依然很强大的乌克兰帮,唯一能做的就是与扶持他上台的军工派、党务派搞好关系,试图创建一个稳固的政治联盟。

  不过如此一来,就被强硬派捆绑,强硬派对柯西金的改革非常不满,要求在党代会的报告中重新强调计划经济的优越性,马祖罗夫自然与柯西金的关系搞得不怎么样。

  而另外一边,实力庞大的乌克兰派也不甘心被打压,而乌克兰本来就一些民族问题,你打压我们,我们就煽动民族问题,还和其他比较大的加盟共和国头头脑脑们加强联系,不断掀起一些陈年往事,搞得马祖罗夫也是相当头疼。

  如此一来,马祖罗夫更加需要苏斯洛夫的政治支持,他一边强调集体领导,表示自己在中央时间短,苏斯洛夫同志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一边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中央局有必要继续扩容,建议效仿中国设立常务委员……

  马祖罗夫想赶人,谢比尔茨基、谢列平还有波利扬斯基这三个15后都想赶出去,不过他都做不到,党也要年青人,面对诸多反对,很多人不喜欢谢波两人,但还是不愿意他们退出中央局,那么他想提拔人,自然就只能往里面塞人。

  现在各个加盟共和国又在闹腾,一个个都想着在中央局有席位,可人塞多了,中央局就臃肿不堪,各种协调自然相当费劲,所以马祖罗夫就想着效仿中国搞一个常委会出来。

  在苏共中央局常委会中,马祖罗夫,苏斯洛夫,柯西金和勃列日涅夫必然入选,马祖罗夫把苏斯洛夫的亲信库拉科夫放了进来,作为交易,马祖罗夫希望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主席沃罗诺夫和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乌斯季诺夫同时入选。

  而在苏共中央局中,马祖罗夫一口气放了好些人进来,莫斯科、列宁格勒的一把手,外交部长、克格勃主席、哈萨克一把手、白俄罗斯一把手、乌兹别克一把手全部入局,苏共中央局一口气扩充到21人。

  这样一番安排后,苏共的权力中心转移到中央局常委会,而在常委会中,马祖罗夫可以搞到大概三票,加上苏斯洛夫的两票,就可以保持绝对优势。

  不过马祖罗夫想的比较美好,但苏斯洛夫并不愿意搞常委会,因为常委会非常有利于一把手集权,这不是他希望的,他更像维持集体领导,他作为苏共中央局资历最深的人自然有最高的话语权。

  面对苏斯洛夫委婉得拒绝,马祖罗夫十分愤怒,可又无可奈何,他思前想后,还是觉得有必要加强与强硬派的关系,要不然他这个第一书记还是坐不稳,而要加强与强硬派的关系,对华就必须强硬。

  所以到了十一月,苏俄不仅继续往东部增兵,又批准了给予印度的新一轮武器援助,这也让印度高层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战争机会,自己这边获得的支持越来越多,而潜在对手正在换届,最高领导人即将退休,短时间内应该很难对外,此时再不动手更待何时?

  所以就在中国的党代会召开前夕,印度军情部门策动海德拉巴全境大规模散步,顷刻间上百万海德拉巴印度教信徒闹腾起来,到处打砸抢,与MSL军警出现了激烈冲突。

  海德拉巴寻即按照同盟条约请求孟加拉国出兵,同时向美英中等国求援,孟加拉国军队寻即进入海德拉巴戒严,并严厉镇压印度教徒,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相当严重的事件,大量印度教徒逃亡印度。

首节 上一节 244/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