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新时代新股东

新时代新股东 第533节

“没什么,想起个笑话。”唐子容擦了擦眼角,“我记得三四十年代,我们派一堆人前往苏联淘二手机床,以提高产量,——现在轮到我们的二手设备出口苏联了?”

涅瓦河畔,赵志远带着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的考察团走进厂房。曾经的KGB监督岗亭如今挂着“中俄合资先进技术培训中心”的铜牌,但流水线上轰鸣的仍是中国产的自动络筒机——1979年的淘汰型号。

“这些设备咱们已经淘汰了。”技术员小张低声说,“可俄国人当宝贝似的,非要我们加装俄文操作界面。”

赵志远点点头,“当然要装,这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此时在苏丹,喀土穆中国新纺织城的工地,一大批山东产气流纺纱机正在组装,它们在国内因能耗过高被淘汰,此刻却享受着总统剪彩的待遇。

“每台机器减少五十个非洲岗位。”项目经理汇报,“但能创造十个中国技术岗——咱们的劳务输出指标完成了。”

远处突然传来骚动。几百名当地工人举着横幅涌来,英语标语在烈日下刺眼:

“CHINESE MACHINES STEAL OUR JOBS!”

(中国机器偷走我们的工作!)

保安们紧张地摸向收钱,中方总经理鄙视的看着那些抗议者一眼,根本没当回事……历史兜兜转转,竟把所有人都带回了原点,只是这一次——中国成了那个输出机器与标准的角色。

冬天的海南岛十分温暖,谷雨坐在藤椅上,手里捏着一份《中苏通讯技术合作备忘录》的简报,嘴角微微上扬。

“老李,你看这个——”他抖了抖报纸,“咱们的程控交换机,现在要铺到苏联去了。”

李多才连续咳了两省,慢悠悠的说道:“当年咱们拿他们的‘莫洛托夫’迫击炮当宝贝,现在轮到他们买咱们的交换机了?”

谷雨笑了,皱纹舒展开来:“是啊,那时候咱们的兵工厂,连个膛线都车不直,全靠苏联派来的技术员和那些破烂撑着,搞出了一大堆枪炮,才在抗战初期获得了胜利,要是没那些东西,我们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不过啊,”李多才放下收音机,神色严肃起来,“咱们的民用机械是上去了,可大型重工呢?”

谷雨端起茶杯,热气氤氲中,他仿佛又看到了曾经在太钢见到的那些笨重的轧钢机,看到了一汽车间里苏联专家傲慢的背影。

“我知道,”他点点头,“咱们在一些领域还差口气。”

“差的不只是一口气!”李多才敲了敲茶几,“苏联的‘红色巨人’重型机床,咱们现在能造吗?他们的‘进步’火箭发动机,咱们能比吗?”

谷雨眯起眼睛,缓缓道:“可咱们的自动化技术,已经比他们强了不少。”

“那又怎样?”

“只要稍稍投资,”谷雨的手指在茶杯边缘画了个圈,“重工机械就能追上去。到时候,别说机床——”他顿了顿,声音压低,“连他们的航空发动机,咱们也能超过去。”

李多才盯着他,忽然笑了:“谷枢机,你还是这么乐观。可钱呢? 您在电子通讯和电动车领域的投资那么大……”

“混动车的原型车已经出来了,正在秘密测试,马上我们就要让西方大吃一惊!”

“话虽如此,现在油价这么低?”

“我们增长这么快,美国人肯定要拉油价了,沃罗特尼科夫死死撑着,不就是等这一天吗?可他不知道,越往后,苏联哪儿点家底越不值钱!”

同一时刻,莫斯科,KGB主席谢尔盖站在苏共总枢机沃罗特尼科夫的办公桌前,手里捧着一份标着“绝密”的档案。

“维克托·伊万诺维奇,”他的声音有些发紧,“我们的技术评估组完成了对中国工业设备的全面调查。”

沃罗特尼科夫抬起头,灰蓝色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耐:“直接说结果。”

谢尔盖翻开档案,指尖微微发抖:“中国在非常重要的关键领域,设备性能已超越我国,接近或达到西方水平——数控机床(武汉产CAK系列,定位精度0.005mm)

工业机器人(华中自动化焊接臂,重复精度±0.02mm)

程控交换机(中科计算C&C08,单机支持10万门线路,世界一流水准)

柴油发动机(洛车WD615,寿命达3万小时)

……

“而且,”安德烈咽了口唾沫,“他们的价格远不如西方同类产品,没有技术封锁,随时可以进口,按照中国一般的习惯,他们的军工系统必然拥有更好的产品!”

沃罗特尼科夫的脸色骤然变得惨白……三天后,苏共部长会议,重工业部长拍着桌子怒吼:“进口中国设备?那我们的工厂怎么办?几百万工人怎么办?!”

罗曼诺夫冷冷道:“我们的‘乌拉尔’坦克厂,现在用的还是中国产的数控刀具——因为咱们自己的刀具连T-72的装甲都铣不平!”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沃罗特尼科夫缓缓站起,双手撑在桌面上:“同志们,我们面临一个选择——”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是继续抱着‘世界第二工业强国’的旧梦,直到我们的机床再也造不出合格的螺丝钉?还是放下骄傲,用中国人的设备,保住最后的工业血脉?”

没有人回答。

洛车集团董事长李茂正在视察该公司先进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这款机床已经赶上了西方水准,大量应用于关键领域。

“李总,苏联派人来谈了,”出口贸易部王经理低声说,“他们要订购三十台,但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铭牌上不能出现‘中国制造’。”

李茂突然大笑起来,笑声在钢架结构中回荡,告诉他们——”他拍了拍机床冰冷的壳体,“可以。但每台机器内部,都会刻一行小字:‘Made in PRC’。”

新时代新股东 第423章 颠覆

寒风刮过试车场,洛车负责经营的总经理陈志刚站在那台代号“泰山-3”的发动机前,看着白雾从排气管喷出,像一头疲惫的野兽在喘息。

“怠速油耗降低12%,最大扭矩提升15%……”总工程师王振华捧着数据板,声音在寒风里发颤,“按欧洲标准,我们至少追上了1985年的水平。”

陈志刚没说话,良久之后,才吐出了一口气,缓缓说道,“我们进步得比较快,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更快!”

此时各路人马都在搞电动车,比如丰田普锐斯(1989年原型车,市区油耗3.2L/100km);通用Impact(1990年电动概念车,续航200公里);大众TDI(德国,1991年计划,涡轮增压柴油+电机辅助)……

而国内搞电动车的车骑非常多,甚至可以说相当热闹,但大多忽悠人的,并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投入也相当有限,主要竞争对手,一汽、华侨、民生、上汽虽然响应了国家的号召,但普遍认为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但随着IGBT突破后,本来被大家伙认为是玩具一样的梦想汽车和长城汽车合作的混动车竟然迅速取得了突破。

它们的混动车省油,平顺性好,低噪音,加速快,操控性略好各方面都强一点,但相比于油车没有明显的优势,凭借着四十多年造车经验,梦想长城汽车想迅速成为国内一线车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要命的是梦想集团与丰田的单行星齿轮路线不同,搞的是双电机行星齿轮混联系统,这一套混动系统潜力无比巨大。

其技术原理理论上可以用在重卡、坦克、直升机甚至于电动列车,已经引起了整个中国机电系统的轰动,甚至于海军有同志认为未来的电磁弹射和全电军舰都可以依托这一条技术路线继续发展。

此时已经有一堆企业围绕着双电机行星齿轮混联系统全力研发,洛车不仅仅乘用车领域受到冲击,洛车几乎每一个产线都遇到了大问题,原因很简单,洛车在电动车领域的积累比较少。

“我们很可能押错宝了!”

这句话突然从陈志刚牙缝里挤出来,把正在汇报的市场总监吓得僵在原地,几年前的战略会上,面对“电动还是涡轮”的选择,洛车选择了后者,这完全合情合理。

洛车和传统合作伙伴中科计算下属的汽车电子部门一起花费天价解决了电喷系统,又有几十年的变速箱技术积累,洛车旗下的坦克厂有丰富的涡轮增压经验,柴油机厂可以提供各种马力的柴油机,依托这些技术,走涡轮增压路线完全说的过去。

这几年洛车盯着欧洲车企,在小型柴油车、涡轮增压、新型电喷系统和防抱死系统等等投资巨大,而对新能源车几乎没太多投入、

原因很简单,当时的混动车虽然看起来有希望,但不管是锂电池,还是高性能电机都比较昂贵,电控系统的IGBT更是价格高昂,混动车成本太高是共识,所以洛车的选择完全合情合理。

可世上的事情就是那么不讲理,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全球便携式电脑大爆发,大哥大在美日中欧等国迅速推广,数字手机即将推广,原来十分昂贵的锂电池价格大跌。

中国第一个搞出了高水平锂离子电池,本身又有丰富的稀土资源,高性能电机水平相当高,结果就是混动车从原来看来几乎没什么希望,几年间就变得可望又可及。

而这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已经从石油输出国变成了石油进口国,需求量越来越大,若是混动车,乃至全电动车取得突破,中国的石油需求上涨曲线就可以明显缓慢,所以这些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投资巨大。

而随着大功率IGBT突破,中国发展混动车的瓶颈基本没有了,如此一来,一个个传统车企就尴尬了,丰田好歹有一款混动原型车,而且相当成熟,洛车就麻烦了,他们积累太少。

更恐怖的是,原来大家不以为然的专利,现在却直指洛车核心业务,目前最让洛车担心的就是西南工业,因为这家企业提出了《多档位电驱坦克变速机构》,并获得国防科工委五千万科研经费,而洛车主导提出的下一代099坦克方案则因为技术过于保守被否决……

洛车坦克和装甲等军用车辆是国内第一,一直压着主要竞争对手西南工业,但一夜之间,洛车丢失了下一代坦克的研发,洛车看家的机械液压系统,甚至被国防科工委一些激进的专家认为该进军事博物馆了!

表面上看,洛车的洛车坦克和装甲等军用车辆业务分量不重,但洛车对这一块的投资却非常多,原因很简单,军车研发不仅仅是利益,更是政治地位,一旦洛车的军车被西南工业超越,洛车损失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有可能是国家核心车企的地位……

西南工业除了在军车猛攻,也在民用领域,迅速推出了巨型矿用卡车试验车、履带式挖掘机试验车,凡是能够想到的工程应用,西南工业都似乎想试一试,这自然让洛车集团如鲠在喉,这一块对洛车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乘用车!

虽然燃油车还有相当长时间的好日子,但随着中央的态度转变,此时洛车已经不可能再装鸵鸟,必须面对危机,要不然等到未来洛车出现问题,他们不仅会变成河南省和洛车的千古罪人,有关部门搞不好也要找他们算账……

战略研究室的灯光亮到凌晨三点,专利律师的激光笔在墙上投下蛛网般的红线:“东门子电机专利覆盖了90%的永磁同步方案……”、“最要命的是西南工业的电控专利,直升机、坦克、矿卡和重卡一个都没放过……”

黑暗中,有人轻声说:“要不……我们买授权?”

“然后呢?”陈志刚的声音像砂纸摩擦钢板,“每卖一辆车,给竞争对手交专利费?同志们忘了总理在任上制定的第一条厂规:核心部件绝不受制于人!”

“这怎么办?”

“向省里报告,现在必须获得省里的支持!”

“是不是早了一些?”

“省委王书记在洛车工作过,他会帮助我们的,再不追赶,我们就要被彻底甩开了,哪怕丢人也得活下去,要不然我们就是洛车的千古罪人!”

……

河南省委王书记的办公桌上,洛车的报告被翻到了最后一页,红头文件上,李茂、陈志刚的联合签名意思非常明显——河南的工业心脏正在衰竭。

秘书轻声提醒:“王书记,洛车的汇报会还有半小时开始。”

王书记点点头,站起了身,洛车集团会议室里,汇报进行到一大半时,眉头紧锁的王书记突然打断:“河南省内,有没有能用的三电企业?”

一阵尴尬的沉默。

角落里,工建委的干部硬着头皮递上名单——郑州电池厂(年产能不足1万组)、洛阳电机研究所(主要生产洗衣机电机)、新乡电控设备厂(濒临破产)……

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前召开,王书记拿着洛车的报告:“各位,咱们河南的看家本领是什么?”

农业厅长下意识回答:“粮食……”

“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王书记拍案而起,“四十年代建洛车,咱们用扁担挑出了亚洲第一流的汽车厂!现在呢?洛车绝不能在电动车时代落后!”

墙上地图突然被激光笔点出七个红点:洛阳——整合军用电子研究所,研发车规级芯片;郑州——重组破产电池厂,引进中科院锂电池技术;新乡——电控厂与部队信息系统的研究机构共建实验室;

许昌——推动民营继电器企业集体升级为电驱供应商;安阳——钢铁厂转产电机硅钢片

南阳——汽车水泵厂改造为电池冷却系统基地;焦作——铝业公司开发轻量化电池包……

财政厅长脸色发白:“这需要至少20亿启动资金,未来需要的配套资金很可能是无底洞……”

“三电发展纳入河南发展最优先项目,地铁项目推迟,其他项目能停停,能减减,先挤出二十亿!”王书记扯开领带,“洛车要是不行,河南经济就崩了,哪怕当了裤子也要投资!”

“可就算我们拿出了20亿,洛车就能搞出电动车吗?他们在新能源车领域太缺乏积累了,万一我们投了钱,却开不了花……”

“这只是有可能,但如果我们不投钱,洛车肯定开不了花,而这些投资总不可能一无所得,相关企业又不仅仅只和洛车一家合作!

我是搞自动化出身的,对电车这一块的发展一直比较关注,洛车现在的局面不好是事实,但并没到完全扛不住的地步,这个时候,省里推动研发配合洛车的发展,不管对洛车,还是对全省经济的转型都是大好事,省里要有决心投入!”

稍稍解释两句,王书记就一挥手,“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财政厅立刻进行调整,要以河南发展的大局为重!”

……

王书记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春雨,他从北京调来时间不长,五十二岁的年纪,在地方大员中可以说非常年青,有很多很多人,对他寄予厚望,而中央把他放到河南,用意很明显——河南必须破局。

王书记的父亲一直在工建系统工作,是李多才同志的老部下,王书记读书很好,十八岁上中科大,然后考取研究生,随着导师一起派驻洛阳搞工业自动化项目,对洛车有不少了解。

本来王书记已经和洛车说好,毕业后在洛车工作,但导师推荐他参加中央遴选,他顺利通过,被派到美国使馆做了两年的科技参赞随员,回国后又被派驻到沙特担任中方项目组随员,在外面见识一番后,在工业部工作了五年,成为了正处级干部。

首节 上一节 533/5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