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股东 第81节
科兹洛夫虽然身体很好,精力充沛,但曾经轻微中风过一次,不过那一刺没什么问题,很快就好了,所以他也不在意,随口说了出来。
没想到谷雨却十分吃惊,说曾经中风过的人血管很薄弱,不要看没事,但一旦有事就会要命,还举了自己同僚的往事,这下子科兹洛夫就有些担心了!
科兹洛夫忍不住想起了钢铁同志,第一天好好好地,第二天就起不来了,那几天发生了什么,虽然他不是当事人,但他也看到了相关资料……
谷雨叫来了随同他一起访问的保健医生,给他做一做中医理疗,还帮着他做了做针灸,科兹洛夫却不过,试探着做了一次理疗,没想到做完之后,他觉得整个人舒服多了!
他在感谢谷雨的时候,谷雨还说苏俄高层在养生这一块真正不怎么样,中国或许在西医这一块不如苏俄先进,但中医却可以很好地养生,这对责任重大的领导人是很重要的,你看看我今年五十多了,可身体各项机能都和40多岁的人差不多,他要争取打破家族传统,活到九十岁。
听谷雨这么说,科兹洛夫有些纳闷,既然你觉得能活90岁,又怎么能当着米高扬的面说自己当心活不过60,他迅速想起了赫鲁晓夫曾经说自己已经老了那些话,这两个都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但嘴里所说和心里所想完全不一样!
自此之后,科兹洛夫就迷上了中医针灸和理疗,隔三差五就要做一次,而且也按照中国医生的说法调整饮食,尽量不喝酒,控制脾气,尤其是此时此刻,科兹洛夫的压力非常大,他更是频繁做理疗,每一次理疗之后,他就发现自己更冷静了,请赫鲁晓夫退休的计划也变得更顺利,所以他慢慢迷上了理疗……
也就在科兹洛夫做针灸理疗的同时,美苏两国领导人也终于在拿骚见面,虽然此时巴赫马首都拿骚自然气候格外舒爽宜人,但政治气氛却极度紧张压抑,表面上看这是两国首脑一年一度的例会,但实际上,这一次会议却是战后历史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次会议之前,军事上,不管是苏俄,还是中国的军事实力,特别是战略核力量远不如美国,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十分嚣张的奉行大规模报复战略,试图通过核讹诈遏制任何类型战争的爆发。
而在经济方面,苏中的实力远逊色于美国,西欧尚不能完全脱离美国的扶持,因此在国际政治事务上,美国一家独大,苏俄提出的三和路线,中国则从战后一开始就尽可能避免不与美国正面冲突,想尽办法维系和扩大中美贸易往来,而西欧则只能充当美国小兄弟角色。
但到了此时此刻,已经不一样了,古巴导弹危机虽然以美国的胜利告终,但全世界都已经看出苏俄的战略核力量在迅速增强,已经可以维系一定程度的恐怖均势,这一点从美国不敢动手,直接武力进攻古巴就看得出来,美国人没那么强。
如此一来,大规模报复战略不仅不能为西方阵营撑起核保护伞,反而有可能成为足以引发核大战的导火索,所以美国迅速完成了向灵活反应战略的转型,而美国这种转型,自然也刺激了西欧国家试图拥有更多的核武器所有权和使用权。
而在政治方面,西欧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强烈要求与美国平起平坐,而与此同时,中国与苏俄的关系也越来越平等,从原来单方面有求于苏俄,变成相互需求,如此一来,世界主要大国和地区的关系开始了再平衡。
英国作为世界上外交最敏锐的国家,反应也非常快,四五十年代,英国人总是美英特殊关系不离嘴;到了六十年代,英国的态度就有所变化,开始淡化美英特殊关系,谋求与作为一个整体的西欧合作,并拉拢中国,以牵制美国,并遏制苏俄。
不过不管英国人怎么有想法,这会英国的实力还是不行,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如欧洲其他国家,出现了明显的停滞,偏偏通货膨胀不断,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所以英国人自己都搞不清楚接下来的经济会怎么发展,是景气还是萧条?
为了摆脱经济逆境,麦克米伦政府甚至不顾严重的政治困难和政治压力以及激烈的反对现任政府的广泛斗争,在1961-1962年推行限制工人工资涨幅的“暂时冻结工资措施”,以替英国节省一张金额10亿英镑的额外工资支票。
这种有限的经济复苏也让英国的军事战略陷入到了一种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既想摆脱美国军事卫星国的地位,不再过度依赖北约,更不甘心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上继续收到严格的限制和牵制,但又面临着各方面的阻力感到掣肘。
由于军费有限,英国的国防开支不断下降,不得不将驻德军队缩减了三分之一,还将战术空军缩减了整整一半,航母更是一艘接着一艘的退役,而这样的力量自然不能有效得保护英国既有的各种政治利益。
相反,美国人在军事上更舍得花钱,美国在不断加强核力量的同时,常规力量也在迅速增加,做好战斗准备的师从11个增加到16个,空军战术编队从16个增加到21个,美国所增加的国防支出半数以上用于常规陆军和空军,使得常规力量人数增加了45%,装备更是翻倍。
也就是说,此时的美国经济实力虽然相对下降了,但军事实力反而提升了,与西欧各国军事上的差距反而变得更大,但很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经济必然会一步步赶上来,目前这种军事上的差距也必然会一步步缩小,最终拉平。
留给美国的时间不多了,美国自然要乘着自己的优势巅峰期,加大对西欧的控制,想尽办法让西欧军事力量成为美国军事力量在欧洲的延伸,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控制西欧的核力量。
面对美国的巨大压力,西欧大陆上的国家都看着法国,而法国总统戴高乐的态度很明确,不仅不愿意被控制,反而更要加快独立核威慑的发展,甚至于为此动摇北约共同防御体系也在所不惜。
面对法国的不上道,美国人自然恼羞成怒,需要杀鸡儆猴,但西欧国家抱成一团,美国人一时半会很难分化,此时江河日下,实力大不如前,对美国越来越依赖的英国就成了首选目标,美国的决心非常大,一定要首先迫使英国妥协。
美国这个局已经布了很久,先跟英国人说你们空射核导弹和我们一起研究,英国人上钩之后,美国人却在1962年取消了这个项目,实际上废掉了英国的空基核威胁,都啥年代了,英国人总不能让他们那三款战略轰炸机跑到莫斯科丢核弹吧,不现实的!
此时英国没有核潜艇,液体远程导弹发射准备时间太长,英国本土又太小,就算有,在苏俄这一波核打击下,也基本没有核反击能力,现在空射核导弹又被美国人废了,大英帝国空有核武器,却没有像样的核载具,能不担心吗?
所以在拿骚会议前的三次预备会议上,英国人一直想说服美国人保留空射核导弹项目,不要取消,但美国人态度很强硬,这玩意对美国用处不大,我们不会再研发了,至于戴维营协议,那只是协议,没有法律效应,约束不了美国。
面对美国人耍无赖,英国人恼火无比,可又没办法,也就在此时,美国人拿出了替代方案,空基核导弹不搞就不搞吧,我把潜射核导弹卖给你,但我不能随便给你,英国的核威慑力量要交给北约,由多国所有使用,这不是为了我美国,这也是为了大家好嘛!
英国人自然不干,你们骗了我,本来就应该无条件换新导弹,现在竟然加条件,让英国人把核威慑力量交给美国管理,这是什么道理?当我们是傻瓜吗?不干!
为了迫使英国妥协,美国又拿出了绝招,在国际外汇市场大规模抛售英镑,英镑一直虚高,华尔街一抛售,英镑就稀里哗啦,英国各大财团就唉声叹气,不断妥协,这一次也不例外,此时经过一连串会前磋商,英国人已经捏着鼻子同意用潜射导弹换空射导弹,这就是证明。
但美国希望的是完全控制英国的核力量,但英国则不同,英国江河日下,他需要拥有一只英国独立拥有、使用的核威慑力量,战略轰炸机既然变成了核潜艇,那大英帝国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核潜艇部队,另外英国还希望在潜射固体导弹基础上发展可以攻击苏俄的固体核导弹。
在这个问题上,英国政府态度极其坚决,绝不让步,要不然麦克米伦回去没办法交代,而且为了迫使美国妥协,好能够白薅美国的羊毛,英国人也有筹码,我们那些液体火箭虽然落后一些,但还是够得着苏俄的,大英就算破落了,但还有有一些地盘,比如部署在塞浦路斯,威胁苏俄还是可以的。
即便是固体潜射导弹,大英也不至于没有办法,大英就和中国合作,中国人的飞机造不好,发动机很垃圾,但潜射导弹已经发射成功,两家正好可以互通有无,不用依靠苏俄。
两国领导人都有信心,所以拿骚会议一开始,就直接抛开了原定的有关世界时局的议程,开始了正式谈判,麦克米伦首先回顾了英美特殊关系历史,一如既往的强调了肯尼迪政府在继承自艾森豪威尔威尔政府的戴维营协议中所承担的道义责任,同时就英国认为的美国最关心的英欧关系问题、英中关系问题进行了解释。
麦克米伦认为英美之间的导弹合作和英中技术合作,英国向欧洲申请加入共同市场完全不相干,不会互相影响,最后麦克米伦用较长时间谈到了他对美国所谓多边核力量计划的态度。
按照英国人的说法,在核领域,英国相对于美国而言的“独立”或者“相互依赖”是相辅相成的,并没什么区别,言下之意就是英国就算再独立,那也是听美国人的,你们非要逼着英国放弃独立核威慑干什么。
肯尼迪回避了麦克米伦的提出的英国独立核威慑力量的问题,转而提出“共同研发计划”,他任何涉及到“北极星”潜射导弹的解决方案都将严重恶化美国与法、德等其他盟国的关系。
美国给英国特殊,却不愿意给法国帮助,导致美法关系日益恶化,而且阿登纳这样的好同志去职后德国又何去何从,大家不放心,美国要一碗水端平呀!大英帝国肯定也不希望法国、德国进一步谋求独立核威慑吧,那英国最好接受美国的“共同研究计划”!
不过麦克米伦被美国人骗了一次,自然不愿意被骗第二次,什么狗屁“共同研究计划”我现在不相信你们美国人说的话,你们此前在闪电空射导弹问题上骗大英帝国的事情忘记了吗?“这位新娘的贞洁现在很值得怀疑!”
肯尼迪在这个问题上理亏,他干脆不再提,而是继续说美国那一套东西,如果美国给了英国导弹,就无法拒绝其他核国家的类似要求,由此会极大的刺激欧洲国家发展独立核威慑的也信,这与美国反对核扩散的初衷相违背。
而且肯尼迪又提到苏俄、中国目前在核扩散问题上,死死的盯着美国,一旦美国开启了先例,两国同样也可以做类似的事情,到时候怎么办?
所以美国的态度就是给可以,但必须在“多边”的前提下给英国,换句话说英国在美国帮助下创建起来的核威慑力量需要“指派”给北约,不能由英国一家掌握,如此各个北约盟国才会放心,这是大家的东西。
对于英国人试图借助“北极星”导弹发展自己的远程固体导弹,肯尼迪提出了条件,你在美国导弹技术上发展,必须与美国合作,而且发展出来的远程固体导弹,也要接受北约管理。
麦克米伦自然不干,针对美国提出的对法国、德国的担心,他再次强调,这两种武器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弹道导弹,只不过一个从飞机上发射,一个从船上发射,既然上一次法国没什么反应,这一次法国也没理由反应,他等于在指责美国人找借口增加条件,试图剥夺英国拥有独立核威慑的权力。
肯尼迪当然知道,他就是在有意找茬,逼着英国人妥协,但他也不会直接说,他坚持不能简单的用一个导弹替换另一个导弹,这会激化美国与其他北约盟国的关系,而且也会影响到苏中两国的反应。
到这一步,麦克米伦做出了让步,他表示自己非常同意应对某种形式的多边解决方案进行研究,并尽可能的加以实施,以在共同决定军事打击目标等方面为北约盟国提供更多的帮助,但他不认为英国应当把自己全部的军事力量都贡献给一个超国家的指挥机构。
麦克米伦同时威胁,如果不能找到一个恰当的解决办法,英国将寻求突破北约框架,与其他国家合作,到时候美国将承担英美关系破裂造成的一切后果!
而肯尼迪也寸步不让,他坚持美英特殊关系必须放在维系美国与北约盟国关系的大框架下,若是英国危害北约集体利益,美国政府有理由采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制止英国的非法操作。
麦克米伦问道,“什么叫一切必要的手段?”
肯尼迪这个爱尔兰人则毫不客气回道,“凡是可以想得出来的手段可以可以用!”
至此会议告一段落,双方把自己的牌都打出来了,英国向美国传递的信息无非是,英国可以接受“多边”计划,但前提是必须保留对各种核威慑力量的绝对所有权和使用权。
美国则以北约其他国家的核野心,特别是英国绝对不愿意看到的德国独立核威慑力量作为筹码,取消或者至少尽可能弱化英国的这一前提条件。
同时,美国人试图通过提出“共同研究方案”等看似可行,但实际不可行的替代方案,企图以英国为突破口,创建美国控制下的北约多边核力量。
所以谈到这个阶段,双方领导人实际上就将争论的范围所辖为多边核力量的具体内容,换句话,英国独立核威慑力量是否应该存在,若是存在,哪些可以存在!
当天下午,双方代表交换会议纪要同时讨论公报草案,并就所有文件进行逐字逐句的斟酌和谈判,双方又一次围绕着“指派”吵了起来,英国希望自己的核武器和北约组织之间的联系越松弛越好,而美国代表团的态度恰恰相反。
争论半天之后,美国开始耍横,威胁若是谈判破裂,美国代表团成员不仅不会提供潜射导弹,并谨慎考虑给与英国的各项财政支持。
而与会的美国财政部长更是直接威胁,若是英国不作出妥协,华尔街对英镑的攻击将不会停止,到时候英国维持伦敦金融街地位的一切盘算都将落空。
而此时的英国人,已经黔驴技穷,唯一能够拿出来的筹码就是美国总统乃至于一些内阁成员的花边新闻,威胁会影响到总统先生的“未来”!
僵持了一天之后,有求于人的麦克米伦还是妥协了,他首先承认自己要求单纯将“北极星”潜射导弹看成是“闪电”空射导弹的替代品,这个做法“也许是错误的”,因为“北极星”导弹毕竟在性能和时间方面都标志着新阶段的开始。
但英国仍然希望美国能看到“北极星”对英国的重要意义,希望可以借此“阻止英国外交的进一步衰落,并增强英国在国际上说话的分量”,给与英国这种导弹。
作为报答,英国愿意作出的让步是,在美国,甚至法国也指派了相应部队的情况下,先将部分乃至于全部部署在英国本土的战略轰炸机划给北约指挥,但不包括部署在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飞机(这是为了维系英国对这些国家的“责任”)。
英国政府未来将独立研究和组装用以装载这些武器的潜水艇,同时他们还将为“北极星”导弹提供核弹头,而那些装备“北极星”和其后续型号的核潜艇部队,以及至少同等数量的美国军队将纳入到北约多边核力量当中,如此英国政府被追问起“北极星”的角色,就可以解释为“和V型轰炸机一样”。
麦克米伦用这种近乎求饶的语气妥协,肯尼迪也退而求其次,不再强求英国完全取消接受“多边”计划的前提条件,美国将为英国潜水艇提供“北极星”导弹的主体(不含弹头),美国还将研究为这种潜水艇提供特制支撑装置的可能性。
肯尼迪有意搁置了英国下一代陆基洲际导弹问题,说到底英国太小了,英国的陆基核力量从来都不是英国军队发展的重点,美国压根不在意英国能否发展出真正靠谱的陆基核力量,美国不是中苏那样体量巨大的国家。
至此,美国人成功的把英国的战略轰炸机部队、水下核潜艇部队等具有二次核反击能力的战略核力量纳入到自己的控制范围内,但英国人保住了自己对陆基核力量的控制权,至少面子上还拥有一定的独立核力量,同时还可以继续对澳大利亚和南非施加一定的影响力。
但不管是美国和英国都很清楚,随着英国不再发展战略轰炸机,英国部署在两国的那些武器已经越来越没有意义,换句话说,英国至少现在脸上还比较好看,美国则拥有未来,等到那些破烂玩意不行了,美国就可以轻松的撬英国的墙角,毕竟南非和澳大利亚也需要核保护。
就这样,美国人仅仅通过恫吓,就逼迫英国实际上放弃了独立核力量,连独立核力量都可以放弃,英国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美国人非常自信,他们终于驯服了英国,把这个美国曾经的霸权对手,变成了自己的小弟。
凭借着这一次胜利,美国彻底巩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接下来可以更加自信的对方苏中这两个调整对手,当然了,他们也同样不会放弃对欧洲的驯服。
而英美《拿骚协定》就是美国的敲门砖,美国可以继续逼迫其他欧洲国家妥协,如此一步步加深对西欧各国的渗透,乃至于最后的控制。
当然了,此时的麦克米伦并不觉得英国吃亏,英国好歹保住了未来的期望,若是未来的英国实力慢慢恢复,自然可以通过对美国导弹的接触,一步步研发出自己的陆基核导弹,甚至是潜射核导弹,到时候英国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战略核力量,而不再完全依赖美国人。
当然了,要想不再依赖美国人,与中国的关系必须维系,麦克米伦准备在回国之后,就批准将奥菲斯连同加力版出售给中国,这一款发动机作为淘汰机型,英国人已经停止发展。
而原来反对英国出售这款小推力发动机的艾森豪威尔威尔已经退休,现在美国人对这款淘汰技术已经不再留意,再加上VC10客机已经首飞,未来康威很快就要进入中国,到时候把这两款发动机的技术卖给中国,换取中国在固体导弹领域的技术突破,这对议会也是一个交代……
甚至于未来英国也可以在澳大利亚和南非部署陆基核武器,只要存在这种可能性就足够了,对英国这样的垂暮帝国而言,最重要的是体面收场,这就要求英国必须死死的维系住英美特殊关系,拉美国的虎皮充大鼓,要不然英国根本挡不住各路大国的觊觎!
也就是说,在实力没办法维系的当下,英国人最终还是选择做起了伥鬼,出卖了欧洲国家的整体利益,以维系英国现有的一切,这也不奇怪,英国和美国的统治阶级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麦克米伦这头刚刚签字,那一头兴奋的美国人就迫不及待的对外公开了《拿骚协议》,根本不等英国议会批准,这也让麦克米伦极其尴尬,接下来他将不得不面对一大批英国议员的不满,而他的政治生涯也因为这一次事件,一步步画上了句号。
而美国这边,肯尼迪在1962年通过对苏俄和对英国的两次重大胜利,不仅成功洗刷了猪湾事件的糟糕影响,也让他获得了美国社会的高度认可,所以肯尼迪变得更加自信,而更加自信,更加意气风发的肯尼迪决定在1963年,再接再厉,解决一些美国社会的痼疾,必须彻底解决,这是他的责任……
看到《拿骚协议》的全文,已经是1963年年初的事情,谷雨默默合上这份报告,他知道英国人已经翻篇了,接下来那个丧失了斗志的英国人将会向全世界表演一个大国如何迅速的沉沦。
谷雨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冷酷的笑容,英国人还是选择了这条路,那就不要怪中国,所谓一鲸落,万物生,大家都盯着英国人,又怎么能少了中国?!
第89章 似乎很平静
1963年1月份,上海又下起了绵绵细雨,气温骤降,在这种湿冷的天气里,即便穿着厚厚的呢子大衣,大家伙还是比较冷,不过此时的上海市委却热火朝天,不,更准确的是吵翻了天,出席会议的上海市委委员、候补委员们还有老同志代表各个怒气冲天。
不怨上海市的同志怒气充塞,中央太过分了,实在太过分了!上海容易吗?抗战期间,上海打得十分惨烈,战后上海城内的建筑物绝大部分都破破烂烂,人员死伤更是数不胜数,曾经无比繁荣的东方明珠几乎达成了一片废墟。
战后上海相当于从零开始,先恢复元气,然后一步步发展起来,好不容易有点样子了,开始往浦东发展,这个时候,中央来了幺蛾子,竟然要拆分上海,这是唯恐上海发展起来呀!
让苏州、嘉兴返回江苏、浙江,大家伙心里就非常不舒服,两地这些年得到了不少照顾,苏州的电子电器,嘉兴的化工机械,没有上海支持的人才和技术能发展起来吗?好不容易起来了,有回馈了,结果又还给了江苏、浙江!
虽然不舒服,但勉强还能接受,苏州、嘉兴这两个地方每年要从上海拿走很多资源,又是市委常委,大家伙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滚蛋也好!
加上南通这个搭头,大家捏着鼻子也认了,南通虽然差一点,但南通的轻纺织业对上海的补充,南通沿海也可以发展造船、钢铁、化工,上海还算满意,虽然各种基础建设会多不少,但南通的体量比较小,完全比较容易消化。
而且还拿到了浙江靠近上海的嵊泗等岛屿,这对上海未来非常重要,上海外港的吞吐量虽然还没到完全饱和的地步,但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
按照规划,上海要建设成为世界航运中心,但上海所处的长江口由于泥沙堆积水深不够,急需创建一个深水港,此时上海新港的建设已经纳入到日程。
嵊泗列岛,由大、小洋山等数十个岛屿组成,距上海市南汇芦潮港约32公里,南至宁波北仑港约90公里,向东经黄泽洋水道直通外海,距国际航线仅45海里,是距上海最近的深水良港,所以上海对获得嵊泗还是非常满意的,未来不需要和浙江扯皮。
但中央怎么也不该把宝山、金山给划走了,目前宝山的上钢集团现在年产400万吨钢,金山的上海石化炼化能力也达到了250万吨,且两个超大型企业都在扩建,上钢计划到1970年做到1000万吨,上海石化的原油炼化能力将增加到600万吨。
按照目前两千多一吨的钢价计算,光光上钢集团每年就可以贡献80多亿的GNP,净利润有10多亿,纳税高达20亿,而且还可以撬动三百多亿GNP,涉及到的税收刚达40多亿……
虽然上钢集团和上海石化都属于央管企业,但上海地方政府还是有不少税收和股份分成,而且管理上,上海也很有话语权,所以这两个核心企业被拿走,上海市委不管是委员、候补委员,还是常委枢机都非常想不通。
上海辛辛苦苦拉大的孩子,中央一句话就直接给了邻省,上海岂不是变成了二傻子?这里面巨大的投入怎么算?上海马上要大力发展浦东,需要大笔投资,中央一边同意浦东发展,一边却把上海最大的企业拿走,这让上海怎么发展?
这还仅仅是财政的问题,人事上也是一堆问题,中央极其重视企业发展,不断从企业提拔人才,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大型企业中有不少被寄予厚望的干部,这两个核心企业也不例外,现在突然转给了邻省,这直接打乱了上海的人事安排。
宝山、金山两县历史上都属于上海,虽然是郊县,但人家早就习惯了在上海的生活,虽然中央的意思是两县划走后,变成省属县,并不影响他们原来的地位,都会提升到副厅级,但两县领导班子和群众肯定不乐意,虽然江苏、浙江都不错,但和上海市没办法比的。
所以接下来如何安抚两县,财政上搞不好还要倒贴钱,更不要说,还有各种各样的破事,从政府规划,到人事档案,甚至于道路标贴,车辆牌照全部都要改,有太多太多事情要做了!
市委第一枢机谷景生自己也很郁闷,中央的决策他必须执行,但他也必须安抚住上海上下的情绪,而且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实在太多,所以在京期间,他多次找主要领导谈话,后来又把市长孙运璇喊出去和中央谈,讨价还价很久,才勉强达成了一致!
上海拆分肯定要是拆分的,金山、宝山也要拿走,但为了弥补上海,这两个企业属于上海与江苏、浙江两省的共建企业,上海的股份不变,未来各项投资和分红都按照股份来。
中央计划转让一部分股份给江苏、浙江两省,这一块由中央和两省谈,除此之外,中央也决定把上海造船厂、上海电气等等大型企业的股份大部分转让给上海,从控股股份变成参股股东,这一块中央从地方拿到的钱将用于长三角高铁建设。
看到上海主要领导干部抱怨不断,中央最后做了一次妥协,为了弥补上海的损失,这两家大型企业地方税收分成属于省一级的部分,5年内继续给上海,5-10年给上海一半,10年后给其他两省。
中央看起来是让步了,但实则不然,对中央来说,地方税收分成给谁都一样,对中央并无影响,即便未来这么多税给了上海,上海也是亏大发了。
本来上海市两位领导还想多要一些,李强同志就问到处把这些企业的时候,其他地方就没有援助吗?如果大家都这么斤斤计较,其他地方的同志也要问上海要支持的钱,你们怎么办?两人只好闭嘴!
上一篇:动画传奇:从大圣归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