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第191节

  虽然他不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但这么多年带的项目不在少数,眼界远非葛毅这种已经完全蜕变成行政岗的前工程师可比。

  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么高精尖的东西即便真的研发出来,在大范围生产制作之前成本有多高,应用一次的代价又有多大?会被用来开矿?

  亏他想得出来。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投向实验室的方向,仿佛能穿透墙壁看到那个年轻人在冷光灯下专注的身影。

  胡教授那惊喜的“顾问”二字,仿佛还回响在耳边。

  沉默片刻,王院士才再次开口,语调平缓,听不出喜恶,却字字清晰:

  “至于他一来就指手画脚……哼。”

  他鼻腔里轻轻哼出一个气音,不再看葛毅:

  “老胡的倔骨头是出了名的材料界硬通货,项目启动这阵子,看他那张脸黑成锅底几回了?刚才听见那小子的声音,差点蹦起来,能让那倔驴真心实意喊一声‘顾问’,没有真材实料办不成。”

  王院士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

  他身为总师的权威被如此直接地绕过,心头岂能没有一丝波澜?

  那份位高权重者特有的掌控感,在洛珞身上遭遇了无形的挑战,让他本能地感到一种失序。

  “但是”

  王院士身体微微后仰,靠在高背椅上,视线重新聚焦在葛毅脸上,眼神锐利了几分,像是在审视一件价值难辨的古董:

  “规矩是尘埃落地后用来框它的,平心而论,我希望他能够成功,项目的成败才是关键,其他的都不重要。”

  他说完这句,便不再言语,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眼睛重新投向了电脑屏幕上满屏的待启动红灯上。

  办公室内只剩下空调低沉的嗡鸣,和葛毅越来越重的呼吸声。

  “我明白了”

  王院士话里的意思很明白——洛珞的“不懂规矩”让他不快,但这不快必须为项目的成功让路。

  至于那点“额外收益”和可能的威胁……在洛珞展现的价值面前,至少在“尘埃之怒”从图纸变成现实之前,都得往后排。

  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让下面明白。

  此次任务不同以往,不是单纯的切一块蛋糕大家来分,能进这里的项目又怎么会简单呢。

  看上面的重视程度,如果有人敢因为私心而影响了项目的进展,甚至大幅度拖慢进度,那这个罪过即便是他都担待不起。

  葛毅本不该想不到这一点的,只是因为上面安排了个这么年轻的总顾问,再加上有他这个老上级做总师,才让他下意识忽略了这些。

  葛毅说完最后一句话,便也离开了办公室去准备后续的工作,项目上的许多材料和设备采购都由他来负责。

  在完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可操作空间依旧很大,毕竟招标这种事,谁又说得准呢。

  门无声闭合后,办公室里并非全然的寂静。

  王院士依旧枯坐原处,那份标注着九位数预算的绝密文件像一块烙铁,沉甸甸地放在手边。

  他拿起文件,纸张冰凉,但上面的数字却散发着灼人的热度。

  葛毅最后那番“提醒”关于传统产业饭碗的话,如同余音在耳。

  王院士太清楚这类话术背后的含义。

  什么“老弟兄”?不过是盘踞在旧有利益链条上的蛀虫,害怕技术革新带来的洗牌罢了。

  他嘴角掠过一丝极淡的冷笑。

  这些“老朋友”们担心的哪里是砸饭碗?他们担心的是自己把持的那点蛋糕不再甜美!

  但葛毅,以及他背后的这张网,确实是一个需要正视的变量,尤其是在这种等级高、投资大、牵涉无数机密与敏感技术的项目中。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而洛珞那种专注于技术前沿、对体制人情几乎无视的纯粹,在某种意义上本身就是一个容易被利用的“缝”。

  “规矩是尘埃落地后用来框它的……”

  王院士低声重复着自己刚才对葛毅说的话,眼神深邃。

  这既是说给葛毅听,也是对自己说的。

  想清楚这些后的他缓缓拿起茶杯,却发现早已凉透,只得又轻轻放下。

第249章 初步突破“蜂巢之心”

  就就在王院士和葛毅各怀心思的谋划时,总实验室里正灯火通明,研究员工程师们各司其事的忙碌着。

  与之前压抑的失败循环不同,这一次,驱动力源自一个核心,一个年轻而坚定的身影。

  洛珞没有离开项目,甚至没有离开车间,他并未回办公室和招待所,而是直接扎进了高规格的无尘制备车间。

  接下来的日子,“九号院”通宵的灯火是常态。

  激光干涉仪校准光路亮起微红的光束,高压磁控溅射设备发出低沉的嗡鸣,真空腔室内,各色金属蒸汽在精心计算的靶材碰撞中凝聚,又在复杂的磁力和电场引导下沉积成一层层薄如蝉翼、却暗藏玄机的材料薄膜。

  洛珞的眼睛几乎不离开屏幕,时而抬头关注设备的运行状态,时而在演算纸上飞快计算。

  他身边的稿纸越堆越高,上面不仅有密密麻麻的电磁学、分子动力学方程,偶尔还夹杂着一些潦草而突兀的笔记——是他偶尔突发灵感,规划起了下部戏的剧本。

  ……

  核心区的无尘实验室如同一只冰冷的金属巨兽,在永不熄灭的冷光灯下吞吐着低沉的嗡鸣。

  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金属粉尘的混合气息,恒定得令人心悸。

  连续数个通宵的灯火,将每一个研究员疲惫脸庞上的纹路都刻画得格外清晰。

  洛珞站在HREM巨大的屏幕前,眼底沉淀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以及一丝难以察觉的锐利。

  高强度聚焦带来的精神压力让他的太阳穴微微抽动,但他身上的工装却不见一丝褶皱,只有指关节因长久握持数据板而微微泛白。

  胡老教授,材料组的定海神针,此刻也焦灼地踱步,眼镜片反射着屏幕幽蓝色的冷光,眉头拧成了深壑。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高压中流逝,而失败仍如影随形。

  “洛总!高频脉冲幅度过大,颗粒被激飞了!”

  “稳定性有改善!但密度还是差一点!”

  “这批材料的本底磁场信号太杂了,集群响应延迟高!”

  每一次挫折都伴随着数据的更迭和模型的微调。

  而洛珞,明明是最年轻的总顾问,却如同一个老练的船长,在纳米科技的惊涛骇浪中不断修正航向。

  迅速指出问题节点,调取数据,在模型中飞速调整某个参数曲线。

  夜深人静时,那枚【拯救者勋章】在他意念中滚烫发热,200%的逆向工程效率加成让他能在纷繁的数据迷宫中更快找到那若隐若现的路径。

  终于,在一个天边刚露鱼肚白的凌晨,实验室里只剩下疲惫但执拗的机器运转声和键盘敲击声时——

  “洛总!胡老!快来看!”

  一个年轻研究员的声音颤抖着穿透了实验室的宁静,带着无法置信的狂喜,如同惊雷般撕碎了凌晨的死寂!

  收到消息的王院士心脏猛地一跳,当即第一时间往实验室赶了过来。

  而就在现场的洛珞和胡教授更是几乎冲到了HREM的屏幕前。

  屏幕上,最新的材料薄片横截面被放大了百万倍。

  第十九批次材料薄片的横截面清晰地投射出来——蜂巢!一个近乎完美的六边形蜂巢结构!

  每一个孔洞之内,那些曾被他们视作桀骜不驯的银灰色金属粉末颗粒,此刻如同最忠诚的士兵,安静、稳定、整齐划一地排列着,散发着冷冽而秩序的微光。

  侧屏同步显示的动态力场模拟器上,象征着约束的蓝色网格如同呼吸般律动起伏。

  力场加压至临界值——代表着模拟极限的巨大红色警示数字亮起!

  然而,显微镜视野中的微观结构仅仅发生了精确的、整体协调的形变,如同精密的弹簧被适度压缩,整个蜂巢构架依旧坚若磐石!

  力场继续增加——结构依然稳固!完全没有之前的崩溃迹象!

  数据曲线图上,代表着集群密度的那条绿色指标线,稳稳地停在了10^6/cm的刻度上方!

  十亿“纳米虫”在毫秒级指令下的模拟集群响应率,跃升并稳稳保持在了95.8%!

  “成了……”

  胡教授的声音有些干涩,他扶了扶眼镜,又揉了揉眼睛,生怕这只是长期熬夜产生的幻觉。

  “没错,是成功了。”

  洛珞肯定了胡教授的说法。

  此话一出,巨大的实验室内,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后爆发出压抑的欢呼!

  年轻的工程师们互相捶打肩膀,年长的研究员摘下眼镜,眼角微湿。

  一个半月的极限攻坚,反复的失败和希望的破灭,此刻终于被眼前这清晰、完美的“蜂巢之心”图像所替代!

  洛珞紧盯着屏幕,指尖在那完美的六边形结构上缓缓划过,指尖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剧本游戏】记忆中,属于“尘埃之怒”外壳的冰冷又蕴含着致命能量的质感。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冰凉的空气涌入胸腔,驱散着连日积压的疲惫和焦虑,紧绷的神经终于有了一丝松懈,一种纯粹的喜悦涌上心头。

  那曾经在无数次生死循环中体会到的致命艺术,终于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被他亲手复刻出了第一块基石。

  “胡老”

  他转过身,脸上的疲惫难以掩饰,但眼中的光芒锐利依旧:

  “第一关,过了,稍后组织样品制备和定型工艺,进行48小时连续稳定性极限测试,告诉赵总那边,‘尘埃之怒’的骨架,可以准备动工了。”

  “蜂巢之心”的初步突破,如同在沉寂的荒原上投下一把燎原的星火。

  “尘埃之怒”庞大而复杂的工程画卷,终于落下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第一笔。

  洛珞回头看了一眼窗外初升的朝阳,他知道,这个项目里属于他的“戏份”,才刚刚进入最艰深的核心场景。

  只不过,他恐怕一时半会没法把精力放在这上面了。

  他掏出手机,看着陆瑶“机票已经定好”的消息深吸了一口气,还有另一个战场在等待着他——国际数学家大会,就要来了。

  只是……

  想到最近这两个月来忙碌的事情,跟N-S方程说是无关,倒也不尽然。

  毕竟在流场的设计中,还是有很多N-S方程的应用在里面的。

  只是他对于问题的推进,相比之前的研究进度,可以说得上是毫无进展了。

首节 上一节 191/2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新时代新股东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