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第202节
“一旦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几何特征量,再加上你的‘调和手术刀’,也许就能突破‘更高阶光滑性’的难点!Lt∞Lx2∩Lt2Hx1Lt∞Lx2∩Lt2Hx1是你弱解的核心能量空间…”
他对洛珞的成果如数家珍:
“往上走,需要制服更高阶导数的‘小怪兽’,调和分析+流形几何的‘联合微积分’,专门对付那些调皮的高阶项,特别是uu这种讨厌的非线性项在临界尺度上的‘发疯’。”
“把你的几何特征量和我的多尺度估计工具箱一结合……我觉得,有机会设计出更强的‘正则性引擎’”
他的话语充满工程师般的实用主义热情,将数学框架比作精密的机械结构。
两人围绕着“几何特征量”的定义、多尺度分解如何与洛珞所关注的流体几何特性深度绑定、以及如何规避已知的能量陷阱进行了密集的讨论。
桌子上秦浩给他们带回来的三明治已经渐渐冷却,但却无人理会。
洛珞笔记本上的空白页飞快地被新的公式和几何草图填满,陶哲轩则语速飞快地给出反馈和补充建议。
周围嘈杂的人声仿佛远去,只剩下两种强大思维共鸣的嗡嗡声。
“Terry,你的视角太关键了。”
洛珞看着纸上逐渐成形的概念草图,由衷地感叹。
陶哲轩不仅在调和分析技术上登峰造极,更擅长用最形象的比喻和最清晰的路径拆解复杂问题,这正是洛珞需要的——一种将高度抽象的调和几何语言转化为可操作数学工具的能力。
“这种对‘工具链’的组装思维,值得我好好学习。”
“哈,别客气!”
陶哲轩咧嘴一笑,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
“你才是那个开天辟地的先锋,我只是帮你磨了磨刀罢了,说实话,能看到这把‘新武器’最终成型,想想就令人激动!它不仅能砍翻N-S这道围墙,甚至…以后遇到类似结构偏微分方程的怪兽,都可能通用哦!”
他的眼中闪烁着对数学可能性的无限憧憬。
“对了,别忘了你下午还要做报告呢!我可等着听你精彩的理论了。”
洛珞突然提醒道,陶哲轩的报告恰好是今天的第四场,也是最后一场,他已经耽误了人家很长时间了。
此话一出,陶哲轩这才注意到时间飞逝,提醒开场的广播隐约可闻。
他收起笔记本,珍而重之地向洛珞伸出手:
“报告就是阐述现有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刚刚碰撞出的这些新火花,洛,还是交流意义更大,谢谢你的三明治,否则我下午要饿着肚子上场了。”
陶哲轩用力握住洛珞的手,年轻的脸庞上洋溢着纯粹的快乐。
他用力摇了摇手,然后拿起三明治,转身迈着依旧轻快的步伐回到自己的位置,他现在要抓紧吃完,报告会就要开始了。
洛珞站在原地,缓缓地深呼吸。
胸口的菲尔兹奖章和脑海中被陶哲轩点燃的几何测度新思路,仿佛都在散发着温润而充满力量的光芒。
他抬眼望向会场前方巨大的“ICM 2006”标志牌,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下,在他眼中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由星光、几何与无穷符号构成的壮丽图景。
那阻挡了无数天才的围墙,轮廓似乎在这一刻变得清晰可辨,而他的手中,已经握住了比之前更加锋锐、更具设计感的钥匙。
四更完毕,下午四点更新照旧
第261章 国际知名学者
下午的首场报告,也是今天的第三场报告,由俄罗斯-美国数学家安德烈·奥昆科夫带来:《随机平面分割与代数几何》。
奥昆科夫构建了一座跨越统计物理与代数几何的壮丽桥梁。
从统计物理中的“随机平面分割”模型入手——这可以想象为三维空间中按某种规则堆叠方块形成的随机表面。
揭示了这类模型的精确解往往深植于现代代数几何的沃土之中,特别是与模空间、格罗莫夫-威滕不变量等高度抽象的概念紧密相连。
通过展示随机分划与枚举几何、可积系统之间的精妙对应关系。
看似无序的随机涨落模式,其深层结构与最纯粹的代数对象之间存在确定性的映射。
屏幕上抽象的代数曲线和曲面结构,仿佛在解释着无序背后的深层秩序。
第四场报告的论文题目是《素数的分布结构与遍历论》,报告人自然是……
“陶哲轩”
当报告人走上台,洛珞轻呼出声。
陶哲轩的报告一如既往地以清晰、直观且深具启发性著称。
他介绍了与英国数学家本·格林合作完成的里程碑式工作——证明“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等差数列”!
即格林-陶定理。
更重要的是,其证明方法开创性地融合了遍历论与数论、调和分析的工具。
这也是之前陶哲轩一直在研究的方向,否则他其实很有兴趣参与到洛珞的调和分析中来的,里面太多的思路都跟他不谋而合了。
只不过现在他依旧还有机会。
等到洛珞的报告会开完,他说不定会有更多收获。
思路这个东西就是这样,不单单是谁单方面提供给谁,更要看谁能领会的更深,走的更远。
陶哲轩关于素数与遍历论的精彩报告,在满场意犹未尽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大屏幕上复杂的公式渐渐隐去,留下智慧碰撞后的余温。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22日的开幕式和首天四场报告会正式结束。
主会场恢弘的穹顶下,数千人的座椅如潮水般退去。
人群开始涌动,混杂着各种语言的讨论声、兴奋的低语声,还有翻动笔记的沙沙声汇成一片。
在这片渐起的喧嚣中,洛珞合上他那个写满了与陶哲轩碰撞灵感的深蓝色笔记本,小心地将其收好。
“会不会有点无聊?”
洛珞看向身旁的刘艺菲。
毕竟她以前来欧洲都是去那些文艺属性的地方,或者逛街游玩,参加这种学术会议还是头一次吧,
而且跟他沉浸在学术海洋里不同,他十分清楚刘艺菲对这些是不感兴趣的,如果她觉得无聊,这几天不用陪他耗在这里,出去领略一下马德里的风光也不错。
“我感觉还不错哦,学术气息很浓郁。”
刘艺菲脸上的笑容依旧灿烂,带着与有荣焉的自豪。
她当然不会对那些完全陌生的符号感兴趣,即便是在洛珞的熏陶下,她也很难这么轻易的“爱上数学”。
不过她确实也没觉得很无聊。
要说起来的话,这更像是一种文化熏陶,就是那种即便是趴在图书馆的桌子上睡觉,也要比在宿舍更心安理得一点。
“好,那我们先走吧。”
洛珞轻笑一声,拉起了刘艺菲的手。
随着三人起身,走向过道,一股无形的引力场开始在他们周围形成。
那些原本打算退场、或是准备参加后续社交活动的数学家们,无论国籍、年龄、性别,当他们目光聚焦到这位今日的绝对主角——史上最年轻的菲尔兹奖得主身上时,脚步不自觉地放缓了。
没有喧哗的簇拥,没有夸张的尖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学术圣地里特有的敬意与关注。
“Congratulations, Professor Luo!”
“Felicidades!”
“Bravo!”
简单的祝贺语从四面八方传来,夹杂着善意的微笑和充满敬佩的眼神。
佩戴着蓝色胸牌的年轻博士生们,大多驻足,带着近乎朝圣般的神情注视着这位年轻的学术巨人从面前走过,仿佛想将这一刻印在脑海中。
一些佩戴绿色胸牌的稍年长学者,则点头致意,目光中是前辈对杰出后辈的赞赏。
洛珞面色沉静,保持着惯有的谦和内敛,面对每一个投向他的目光,他都以温和的微笑和微微颔首回应。
他知道,这份敬意不仅仅是对那枚奖章,更是对他重构了N-S研究版图的那篇“核爆”论文和开辟新道路的勇气。
这种氛围,比任何喧闹的欢呼都更让他感到数学殿堂的庄重。
走出主会场巨大的门扉,外面是连通各分会场的宽敞走廊。
傍晚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下,将地面照得温暖柔和。
然而,这份宁静刚被短暂地感受了一瞬,就如同石子投入湖面般被打破了。
几乎是洛珞的身影在门口出现的同一时间,仿佛早有预谋,数条扛着长枪短炮的身影迅速从大厅两侧的立柱、休息区,甚至服务台后方“闪现”而出!
“Professor Luo! Congratulations! CNN!”
“BBC News! Your thoughts on winning the Fields?”
“AFP! En tant que plus jeune lauréat……”
“NHKお願いします!ちょっと!”
英语、法语、日语……来自全球主流媒体的记者如同闻到花香的蜜蜂,瞬间从各个方向围拢上来。
相机快门的咔嚓声瞬间连成一片雪亮的高速闪光灯幕,几乎淹没了走廊的光线。
话筒如同密集的丛林,从四面八方伸向洛珞的脸庞。
各种口音的提问像连珠炮一样砸过来,焦点集中在他的获奖感受、对数学界的意义,以及他口中那堵将要被打倒的“N-S围墙”。
瞬间形成的包围圈带着巨大的压迫感涌来。
安保人员,也或许是佩戴蓝绿色胸牌的大会工作人员,试图维持秩序,但汹涌的记者潮让人墙显得有些单薄。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国际媒体风暴,洛珞的表情却奇异地没有多少慌乱。
他经历过片场的复杂调度,也应对过首映礼的大场面,这种程度的闪光灯和急切提问,并未让他失措。
不过……
他现在算是有国际知名度了吧,虽然之前也有许多国际学者知道他,但知道和有名气完全是两码事,前者仅限数学界,后者则可能普通人也会有所耳闻。
他的眼神沉静如水,笑的有些玩味。
秦浩本能地往前一步,用自己的身体形成一道屏障,护在洛珞两侧,为他争取一些必要的空间。
正当他打算护送洛珞先一步回酒店时,一个夹杂在记者堆里的呼喊声,让他们停下了脚步。
“洛珞教授!请留步!央视新闻!就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