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第256节
这一点,他看得清清楚楚!就像菲尔兹奖纪念菲尔兹一样,阿贝尔奖纪念阿贝尔,高斯奖纪念高斯……
洛珞的名字,连同他解决的N-S方程,必将刻在人类智识的殿堂上,后世的人们需要一个载体来铭记和激励,那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
国际上的高斯奖,阿贝尔奖,国内的陈景润奖,华罗庚奖。
虽然超越高斯这难度有点突破天际,但洛珞的学术成果,怎么都是超越后面几个的。
只不过就像他说的,剩下的就要看奖项的含金量了,这一点跟洛洛的学术成果相关,但却并不是完全的由他本人说了算,还跟后世的发展,以及这个奖项所富有的传奇色彩衍变有更直接的关系。
就像作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成立,菲尔兹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个奖发展到现在,在数学界的影响力可谓是独一无二,但他本人却并不是一个在学术方面多么了不起的天才,唯一的学术成就也仅仅是证明了黎曼-罗赫定理。
这放在数学界二百年内的历史里,甚至连前一百都挤不进去。
但作为一名数学事业的组织、管理者,菲尔兹却是功绩卓著的。
1924年,大会没有邀请德国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的数学家。
在此之前的1920年大会,因为是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举行,德国拒绝参加。
这些事情触发了菲尔兹发起一项国际性奖金的念头,因为菲尔兹强烈地主张数学发展应该是国际性的。
当菲尔兹知道了1924年大会的经费有结余时,他就建议以此作为基金设立一项这样的奖。
菲尔兹奔走欧美谋求支持,并想在1932年苏黎世大会亲自提出正式建议,结果未及开幕他就逝世了。
多伦多大学数学系的悉涅,把菲尔兹的这个建议和一大笔钱,其中也包括1924年大会的结余和菲尔兹的遗产提交苏黎世大会,大会立即接受了这一建议。
按照菲尔兹的意见,这项奖金应该就叫国际奖金,而不应该以任何国家机构或个人的名字来命名。
但是国际数学家大会还是决定以菲尔兹的名称将其命名为菲尔兹奖。
也正是因为他的传奇经历,以及菲尔兹奖作为首个国际大奖的重要性,才有了如今的影响力。
洛珞握着电话,一时无言。
老师描绘的未来宏大得让他有些恍惚。
“好好拍你的电影,也别忘了你的数学……小子,你的路,才刚开始,长得很呢!”
“知道了,老师。”
洛珞最终只是轻轻应了一声,心头的激荡被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取代,还夹杂着一丝被老师巨大期待“砸中”的赧然。
他看向窗外怀柔基地尚未散尽的晚霞,不由的暗自想道:
“如果真的有洛珞数学奖,奖牌得设计成什么样子呢?”
先一章,正在努力码
第323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伴随着电话挂断,收工后的寂静被车内暖气轻柔的打破。
刘艺菲靠在另一边的椅子上,窗外飞驰掠过的树影映照着她眼底的遗憾,她确实不懂学术圈的事情,但她知道那可是诺贝尔奖啊。
“要是早一点,说不定这次诺贝尔物理奖你就拿到了啊。”
突然,身后传来了刘艺菲遗憾的感叹,把洛珞拉回了现实,不过内容却让他哭笑不得。
他的唇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并非苦涩,更像是一种洞悉后的了然。
“诺贝尔奖才不会以《数学年刊》的定论为标准呢,甚至整个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建议,他们也只是参考,而不是完全信任。”
刘艺菲的眼睛微微睁大,带着好奇和一丝迷茫,这还有什么区别的嘛。
“首先,数学界对我证明的全面接受,才刚刚开始。”
洛珞缓缓解释道。
“《数学年刊》的过稿是敲钟,但钟声要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每一个顶尖理论物理和数学系引发共鸣、讨论、乃至对衍生理论的构建,这需要时间。”
“这第一步,就像在湍流中固定一根锚链,数学家们会在深水区反复拉扯、检验它的每一个焊接点是否足够抵抗任何暴烈的涡旋。”
“这本身可能就要耗费好几年——直到我的证明变成教科书里不再需要反复证明的基础常识。”
他想到了过去一年那些集中提交的补充说明,那些面对质疑的回答,仅仅是庞大验证过程的开端。
“但这只是开始,数学的完美线条,要刻在真实的流体上。”
洛珞继续补充道:。
“诺贝尔物理奖看重的,是它如何改变我们面对现实世界的规则,物理学家们需要一场‘爱因斯坦式的判决实验’——不是复现已有的流体现象,那太廉价了。”
是的,这才是诺贝尔物理奖评选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此,爱德华·威腾和布赖恩·格林,想必很有发言权。
他们一个是拿了许多纯粹数学家终其一生都没能拿到的菲尔兹奖的物理学家,一个是著名的科普作家,他们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对弦理论有过重大贡献,尤其是一本弦论的著作。
作为理论核心试图将自然界所有基本力和基本粒子统一到一个单一的理论框架中的理论。
顾名思义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元不是点状粒子,而是微小的、振动的“弦”,它需要额外的空间维度。
弦的特征尺度比目前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所能达到的能量小约10^15倍。
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技术几乎不可能制造出能直接探测弦或额外维度的实验装置。
弦论本身是一个庞大的框架,存在多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每种都可能对应一个不同的低能物理世界,这使得它难以做出唯一的、可被当前实验证伪或证实的精确预言。
所以,尽管弦论深刻影响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镜像对称、几何的进步,并启发了其他领域,如AdS/CFT对偶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应用。
它仍然是量子引力最有力的候选者之一,但其直接实验验证遥遥无期。
如果有一天这一理论被验证成功,那想必这两人,将有很大可能共同领取一次诺贝尔物理奖,只不过……以诺贝尔奖无法提名离世之人的规定,恐怕是没有这一天了。
而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就像源代码里讲述的那样、除了弦论以外的量子引力理论、暗物质粒子的具体模型、暴胀模型的细节等太多了。
这些“高级”理论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并非因为其不够深刻或不够重要,而是严格的评选标准——要求理论必须经受住实验的终极检验——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它们代表了人类智慧在探索未知时达到的巅峰,同时也凸显了实验验证在科学进程中的核心地位。
诺奖委员会极其看重实验或观测的证实,一个理论再优美、再深刻、影响再大,如果缺乏决定性的实验证据支持,通常也很难获奖。
不过,他的N-S方程倒不至于像上面这些理论一样,想要获得验证近乎遥遥无期,只是也并不容易罢了。
他们需要在世界上最尖端的风洞里,比如NASA的埃姆斯中心,或欧洲的ETW跨音速风洞,构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极端流动环境——
不是翼尖的涡流闪烁,而是在接近材料熔点的超临界温度、马赫数10+的极端速度下,根据他的公式,精确预言一个从未被观测到的现象。
比如,‘特定几何构型下,主涡在坍塌前的精确二次破裂点,其核心温度将达到某一特定阈值并发光’——这个预测必须在实验中被清晰地‘看到’,误差需小于百分之一。
仅仅验证是不够的,是预言并目击从未有过的现象。
接着,要把尺度推到极限,ITER就是现成的战场,他们需要将‘洛氏算法’核心导入等离子体约束的控制模型——不是小修小补,而是取代现有的主流控制逻辑。
目标是什么?将等离子体约束稳定性提高30%,或显著降低‘边缘局域模’的破坏性能量。
ITER一个脉冲实验耗资巨大,容错率极低。
成功,就意味着他的理论直接解决了可控核聚变的关键瓶颈。
失败?那他的光滑解在复杂物理边界面前,就只是一纸空谈,但这绝不可能
而最大的考验,来自天空和大海,气象学界会利用他的框架,在全球最顶级的气候模型中重新构建湍流子模型。
他们需要什么?对一个大型自然湍流现象——也许是未来一次持续性的台风发展,或某个关键洋流系统未来三年的涡旋生成强度——做出比现有模型更精准的长期预测,并且误差带显著缩小。
这需要超算海量的机时,对真实世界漫长数据的反复拟合调校。
一旦成功,意味着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预测地球‘脉搏’的能力。
“这些判决实验”
洛珞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科学家特有的敬畏:
“哪一个不是耗资亿万、团队数百人、周期以年甚至十年计?ITER的每一次重大实验间隔都可能是一年以上,气候模型的验证需要连续几年的观测数据对比,这不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对国际协作、经费支持、科研耐力的终极考验。”
他停顿了一下,看向刘艺菲,眼中是清明的理性之光:
“这第三步,就是时间的耐心长考,从第一个成功的、确凿无疑的判决实验结果公布,到它在国际顶尖物理会议中被反复确认、辩论、最终无可辩驳地成为共识,再到进入诺贝尔委员会专家的视野和评估体系……”
“这其中的时间,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没有人能确切知道,理论越伟大,颠覆越深刻,它所需要的验证就越严格、越漫长。”
他放下手,车内的空气仿佛凝固在刚才描画的宏大图景里,洛珞的语气恢复了平静,甚至带着一丝笃定:
“诺贝尔奖,只是最终那个自然而然的句号,当ITER的工程师们根据我的算法稳定点火,当气象学家依赖我的模型发出更准确的灾害预警……”
“物理学界自然会向世人宣告:我们找到了理解混沌新大陆的钥匙,它的持有者名为洛珞,那时……”
他看向刘艺菲:
“瑞典的电话到来与否,都不再改变混沌已被驯服一分的事实,就像这剧本里说的——‘这场流浪,终于有了灯塔’,我的证明,就是那座灯塔的图纸。”
“图纸通过审核,只是确认灯塔能建,而真正点亮它,让它的光芒照亮风暴中的航船,才是赢得‘灯塔工程师’桂冠的终极证明。”
引擎的低吼声熄灭,商务车稳稳的停在了酒店的门口,洛珞率先跳下后回过头熟练的伸出手:
“走吧,明天的地下城布景还要深入得更远一些,有几个地方还得提前找老王说一下。”
刘艺菲闻言怔怔地看着洛珞的侧脸,酒店门口的灯光映照着他清晰的下颌线,卸掉了妆发素颜也依旧是那副帅气的模样。
只是他说的那些诺贝尔奖,菲尔兹奖,以及那些听上去就该跟爱因斯坦,杨振宁坐一桌聊天的东西,现在这个人却是他的男朋友。
她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居然会和一个数学家在一起。
数学家对于她来说,记忆中也就是教科书上的华罗庚、陈景润了,但按照数学界的说法,洛珞的成就似乎已经超过了她们,就像他自己说的,他才23岁。
更割裂的是,前脚说完这些,后脚那句“剧组布景”就把她拉了回来,刚还说跟爱因斯坦坐一桌呢,后一秒就跟布景组的老王聊到一块了。
这才让人恍然,对哦~他还是国内最顶尖的导演和演员来着。
即便他们已经恋爱这么久了,她还是会时不时的好奇,她男朋友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
这个年轻的舵手,一边冷静而坚定地走着数学的伟大征程,一边引领着电影的科幻道路。
第324章 内娱媒体的整顿风暴
诺奖公布和论文过稿,对于洛珞来说无非是两件预料之中的事情,顺其自然的发生了,知道了就可以,剩下的自然是继续拍戏的生活。
只是对外界来说,却无疑是一次渲染大波。
首当其冲的便是娱乐记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