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情感 >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第274节

  “看了好几遍”

  张云超坦言,手指点了点桌面上摊开的一叠厚厚的报告,和他看完后的初步评估意见:

  “磁箍缩惯性约束,液态锂铅共晶合金的流型拓扑图,多层仿生结构的界面控制……”

  他每说一个词,语气里的复杂和震撼就加重一分:

  “万院士他们那边快把头发揪光了,还在反复确认那些超导线圈分层参数和应力反馈机制的物理基础在哪!”

  “小洛,这方案核心部分的精妙细节,尤其是那些动态关联图谱……它们是从哪里来的?EAST的资料库绝对没有这些!”

  他话里的试探和压力清晰可见。

  这不是怀疑洛珞的能力,而是对这种天降奇文的超现实感的本能探究,以及对承担如此重大科研责任的谨慎。

  办公室的空气凝固了几秒,窗外的蝉鸣似乎也屏住了呼吸。

  洛珞沉默了很短的一瞬,像是在组织语言,更像是在决定用何种分量来承接这份沉甸甸的期待。

  他嘴角勾起一抹难以言喻的弧度,有着一丝难以捕捉的奇妙意味。

  “在《流浪地球》的片场”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得如同钟磬:

  “我确实不止是在拍电影。”

  张云超的瞳孔微微收缩,这个回答在他的预想之中,但实在太让人难以置信。

  “为了拍出最真实的发动机启动场景,我设计的聚变核心模型——那些灯光、烟雾、震动的物理反应,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尽可能精确。”

  他的语气平缓,像是在讲述一段难忘的经历:

  “在那片巨大的、冰冷的金属心脏面前,我把自己当成刘启,也把自己当成真正的工程师……”

  他没有直接点出“剧本游戏”,这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秘密壁垒。

  但他描述的画面,带着强烈的沉浸感。

  “一次次地去尝试‘点燃’它。

  不是用特效模拟,而是在思维的层面,去感受那种约束狂暴能量所需的精妙平衡。

  压力、温度、磁场、流体……它们在脑海里不是数字,是风暴,是熔岩,是搏动的血管。”

  洛珞的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划过一条曲线,仿佛描绘着某个能量的轨迹:

  “失败过很多很多次……被爆炸的模拟数据‘淹没’,被失控的温度参数‘灼伤’,一次次重来,直到……抓住那唯一能维持它稳定搏动的心脏节律。”

  他看向张云超,眼神如同带着历经黑暗后的明亮光芒:

  “那些构型图,那些控制逻辑,那些拓扑参数窗口……它们在某种意义上……”

  他轻轻拍了拍桌上的合金箱,动作带着一种奇异的珍重:

  “是我在那片虚构的钢铁熔炉里,用手‘触摸’出来的。”

  办公室里陷入长久的寂静,只有空调出风的微弱嘶嘶声。

  张云超没有立刻回应,只是深深地看着洛珞。

  年轻的面庞上没有一丝夸耀的神情,只有经历过极限挑战后的澄澈和坦诚。

  这个解释,太不可思议了。

  如果换做别人这么告诉他,拍了个电影然后入戏了,居然真的把电影里的科幻道具搞了出来,他一定让对方去精神病院看看。

  但说这话的人是洛珞。

  那个有过“前车之鉴”的洛珞。

  虽然“尘埃之怒”是隶属于总装的项目,但随着“流星”的成功爆炸,“尘埃之怒”的研究也从战略层面,逐渐往工业、医疗等方向转变。

  这其中有不少子项目都在他的管辖范畴,他知道的也不比别人少,那个纳米集群就是洛珞在拍摄《源代码》时搞出来的。

  所以在他拍《流浪地球》并表示对可控核聚变的设计方案,有了一个新思路时,他就这样奇迹的相信了。

  毕竟对方是那个一再创造奇迹的洛珞,只是他没想到,这次的奇迹也来的那么快。

  虽然洛珞的讲述玄幻到他完全不能理解,但他描述的过程确实完美契合了方案里那股“亲历者叙述”的气息,也解释了他为何能凭空拿出如此颠覆性的技术路径。

  抛开一切不可能,即便再不可思议,这也是最终的答案。

  沉浸式体验带来的物理直觉?天才的想象与工程化的完美结合?张云超无法完全理解,但他选择相信。

  “所以……”

  张云超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胸中那股几乎凝滞的沉重感,似乎被眼前年轻人话语中炽热的信念冲开了一丝缝隙。

  他再次看向那个银色箱子,眼中不再是惊疑不定,而是燃起了前所未有的郑重与期许。

  “这份‘夸父逐日’……它是你从‘流浪地球’的火光中,带回来的……真正的太阳?”

  洛珞点了点头,迎着对方的目光,眼神如磐石般坚定。

  “是的,它是点燃我们未来能源之火的……第一缕真实的光。”

第339章 验证理论部分非洛教授莫属

  关于聚变堆的设计方案洛珞讲了许多,关于他设计的过程同样也讲述了不少。

  张云超发誓他都听进去了,就是……没能理解。

  他只记得洛珞离开前,低声强调:

  “张书记,前期可行性论证……务必最高保密层级,范围越小越好。”

  其实只有洛珞清楚,可行性论证是最没必要的一环,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方案是绝对正确的。

  即便短期内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严格按照方案设计出来,也只有一个可能——现在的科技水平还远未够。

  造不出来也只能怪他们太菜,而不是方案有什么问题。

  毕竟相比于剧组那种以硅为主要燃料,行星级重型核聚变发动机,动辄就要30亿摄氏度以上,以小行星为单位的燃料消耗量。

  他们现在的设计方案,使用氘氚的燃料,不过一亿度的反应温度,实在是小儿科。

  如果说前者能推动行星,后者就只能发射个火箭了。

  即便是他目前的方案,也只是他想尽办法把那些遥不可及的科技手段,尽量简化成了现在勉强能摸到的样子。

  但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

  只是希望组织上把这一步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就好,实在没有必要因为这一步徒增什么波折。

  而对于张云超来说,他可不像洛珞这样亲眼见识过,那比普通核聚变还要困难百倍的重核聚变发动机。

  他是一点底都没有啊,所以可行性论证……对他来说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毕竟洛珞的这种概念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桥段,远超国内乃至国际公认的聚变研究进程。

  如果方案本身存在根本性缺陷,或者只是天才的空中楼阁,那么投入任何资源都将是一场灾难性的浪费。

  那么找谁来论证呢?

  张云超沉思着。

  ……

  三天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一辆专车悄无声息地停在那座略显陈旧的实验楼侧门。

  楼门前,万院士刚结束了自己这个月的公开大课,还没等离开,便被张云超拦了下来。

  “张……张书记?”

  万院士对于来人当然不会陌生,几个月前对方亲自跑来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找他,从他这调走了几乎所有关于EAST装置的所有试验资料。

  如今对方突然跑到他学校来找他,尤其是看到张书记秘书拿着的黑色箱子,他总觉得有大事要发生,否则对方不可能连招呼都不打,跑过来突然袭击。

  要知道他这个月都只有这么一节公开课在学校,张书记能这么精准的把他堵在这,显然是事先做了调查的。

  这么几样结合下来,只有一种可能,这件事的重要性在电话里根本不能说,甚至连透露一点张书记都不愿意,这才亲自跑过来在这里堵他。

  再联想到对方前段时间从他这调走的资料,他有预感,应该是跟EAST,或者说跟聚变试验有关。

  “有事去我办公室说吧。”

  万院士直接说道。

  果然,当两人来到办公室后,助理和司机把守在了门口。

  张云超将箱子小心放在办公室中央那张堆满了资料、唯一还算空旷的木桌上,卡扣开启时发出的轻微“咔哒”声在静谧的室内异常清晰。

  “万院士,事关重大,不敢假手于人,更不敢在线上留痕。”

  他的声音低沉而严肃,打开箱盖,露出了里面厚厚一沓装订成册的方案文件——封面上的“夸父逐日计划——微型磁箍缩惯性约束聚变堆核心设计方案”字样在日光灯下显得格外醒目。

  张云超将文件推向万院士:

  “你看看这个方案”

  万院士闻言没再说话,径直拿起文件。

  作为EAST装置的负责人,他非常清楚规矩,对于方案内容以外的东西没有一丝疑问,只要张书记不说,他就不能好奇。

  他那双看过无数等离子体轨迹、分析过海量高能物理数据的眼睛,速度极快的扫描着标题页下的目录、核心技术路线摘要、系统框架图……空气安静得只剩下纸张翻页的沙沙声和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时间仿佛被拉长,窗外的蝉鸣似乎也屏住了呼吸。

  当他的视线落在核心技术路线的具体描述——

  “基于精密强磁场动态箍缩的惯性约束机制”、“液态锂铅共晶合金闭环自持氚增殖与高效传热流体系统”、“多层复合仿生结构自适应第一壁”

  ……他的呼吸,在某一刻几乎停止了。

  原本快速翻页的手指凝滞在某一页的流体动力学热工控制模型图解上。

  良久,他长长吐出一口气,像是要将肺里的惊疑都排尽。

  他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里是翻滚的惊涛骇浪,震惊与深深的疑虑交织在一起。

  “张书记!”

  万院士的声音带着一种异样的干涩,指尖点在方案的目录页,划向“磁约束”这一栏,“这是…磁箍缩惯性约束?!”

首节 上一节 274/2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新时代新股东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