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316节

  所以不像迎春和探春那样,对贾琮的事情异常用心关注,早看出黛玉和贾琮之间那些不寻常。

  所以,王熙凤对东府不让宝玉进门,并没有发散想得太多。

  而且迎春、黛玉、探春等姊妹,每日都去荣庆堂请安,也经常会去王熙凤、李宫裁那里闲坐聊天。

  每到这个时候,宝玉自然紧跟其后凑热闹,多少也化解了一些无聊郁闷。

  这个时候,王熙凤也会掐准时机,插科打诨,缓和气氛,又在贾母和王夫人之间左右逢源。

  竟将宝玉进不得东府的尴尬事,如此连消带打,渐渐化为无形。

  这其中也有王夫人一向不喜黛玉,至于迎春迁入东府,也早不在她心里,所以宝玉不去东府恰恰合她的意。

  况且她相中的宝钗,还规规矩矩住在西府梨香园。

  至于贾母因知道自己那孙子立户别居,已和往年养在西府不可同日而语,他要在自己府上立规矩,而且这规矩挑不出大毛病。

  既然自己的宝玉也并不太着恼,贾母心中虽然有些不快,也只好得过且过混过去,要敲打那小子,也要等他从金陵回来。

  虽宝玉进不得东府,看起来不像是件大事,但是折射出来的东西,却并不简单。

  也因这些错综复杂的内宅纠葛伎俩,即便贾琮没在府中,只有迎春坐镇伯爵府,东府和西府之间的泾渭分明,已变得愈来愈明显。

  ……

  这天一早,贾母因这几日烦闷无趣,王熙凤便叫了小戏班,在大花厅里开锣唱戏。

  这戏班上演的是最近新编的西游戏目《盘丝洞》,即便贾母这样的老戏骨,也是头一次听。

  便让王夫人带着宝玉一起来热闹。

  又让鸳鸯去东府叫上迎春、黛玉、探春、湘云等孙女,让琥珀去请宝钗和薛姨妈,大家伙一起听新戏。

  新出的戏目唱得热闹,一本戏唱完贾母兴致不减,又带众人回荣庆堂说话。

  闲话了一盏茶的功夫,就见贾政拿着份信进了堂中,脸色颇有些得意,说是金陵甄家大老爷来信,需和老太太禀告。

  李宫裁见二老爷入堂说正事,便带着姊妹们离了荣庆堂,众姊妹又去探春屋里说话。

  走到半路的时候,湘云想到自己手帕子落在堂中,便回头去取,众人也都不在意。

  只有探春明眸微转,似乎想到了什么,只说陪着湘云一起回去拿东西,让姊妹们先去她房中闲坐。

  黛玉回头看了探春离开的身影,明眸流转,若有所思……。

  湘云是真的落了帕子在荣庆堂,探春陪她一起回去拿,却有自己一番心思。

  姊妹之中,探春最为机敏多智,她刚才听老爷说收到金陵甄家书信,心里便留了意思。

  她知道金陵甄家和老爷一向没太多联络,怎么这会子突然来了书信,老爷还特地去和老太太说道,定是信中说了什么要紧事。

  而且,探春想到三哥哥就在金陵,她一向对贾琮的事最为关注,不由得她生出联想,信中所言会和三哥有关。

  她会怎么想,也不无道理。

  因上次甄家太太带了他们家三姑娘,来府上拜见老太太,甄贾两府刚刚有了交集。

  那位甄三姑娘出色的品貌,探春可是记忆犹新。

  当时甄家太太还想让三哥出来相见,自从贾琮封爵之后,类似的戏码,探春和姊妹们可真是见得太多。

  这次三哥在金陵办差已月余,金陵甄家偏偏这个时候来信,难道会和那日甄家女眷上门拜见相关……?

第405章 女妖精真多

  神京,荣国府,荣庆堂。

  贾政对贾母笑道:“老太太,金陵甄应嘉给我来信。

  信中提到琮哥儿在金陵的事情,言语之间多有推崇。

  他说琮哥儿到金陵没多少日子,便已经搭建陪都火器司。

  诸般衙务开展井井有条,陪都各官衙多有赞誉。

  还说琮哥儿虽然年少,在金陵却颇有人望。

  甄家的公子在金陵遭人构陷,惹上官非,被金陵锦衣卫拿问。

  是琮哥儿亲自出面,从锦衣卫那里,把甄家公子救出了锦衣卫。

  甄应嘉在信中很是感激,说我们贾家家风荣盛,子弟卓绝。”

  贾政说到这里,脸上颇有老怀欣慰之色,要知道金陵是贾家兴生之地,祖茔藏风之所。

  贾琮下了一趟江南,便已将荣国家风美名传至金陵,实在是件极为体面的事。

  贾政心中感叹,家门幸甚,出了琮哥儿这等麒麟子。

  贾母听了这好话,脸上也露出笑意,口中却说道:“两年前下金陵,那个时候看他浮躁的,史家的人上门去助,他楞是置之不理。

  害我听了多少闲话,他如今也算开窍了,知道世家老亲之间,需要相互帮扶。”

  贾母说的是两年前,贾琮在金陵侦破水监司大案,金陵史家两个子弟牵扯其中。

  史家人曾上门求助,让贾琮出面转圜枉法,结果被贾琮拒绝。

  最后一个史家子弟因受刑不过,死在锦衣卫大狱中。

  这事让一向在老亲面前要面子的贾母,听了不少娘家人的唠叨,心里一直不痛快,一旦想起便会埋怨两句。

  一旁的薛姨妈笑道:“老太太对孙子教养也过于严厉了,两年前琮哥儿才多大年纪,不能事事周到也是有的。

  其实那时便极了得的,那次蟠儿在金陵闹出事,也是琮哥儿去信给贾雨村,帮衬过我们家的,他对老亲一向都算上心的。”

  贾政本来听了贾母的话,还想为贾琮辩解一二,不过好话让薛姨妈说了,也是一样的。

  于是又说道:“甄应嘉还在信中提到,甄家二房三姑娘,因为救助甄家公子,和琮哥儿多有书信和言语联络。

  甄应嘉在信中称两人颇为默契相得,在世家老亲同辈姊妹之中,也算难得的有缘。

  甄三姑娘虽为闺阁,但是才貌极为出众,甄家在金陵的生意,都由这位三姑娘一力打理,有女中翘楚之称。

  甄应嘉在信中说,琮哥儿少年成名,文武卓绝,和他们家三姑娘倒是相得益彰。

  信中言语含姻缘之念,议亲之意也十分明朗。

  儿子想甄家和贾家同为金陵世家大族,甄应嘉又是甄氏家主,他在信中既有此意,府上总要有个书信回复,所以儿子来讨老太太的示下。”

  其实涉及贾琮亲事,贾政本应该去找贾赦商议,毕竟贾赦才是贾琮的生父。

  不过贾政知道这父子两人势如冰火,自己去找兄长商议,八成是没什么好话。

  连甄应嘉这样的外人,谈到贾琮的亲事,都知道写信给自己,而不是贾赦。

  可知贾家门内那些破事,早就尽人皆知。

  上次自己兄长想纳鸳鸯做小老婆,后来是因为琮哥儿的原因没成,听说至今心里有气。

  自己要拿着书信去找兄长商议,必定就是自讨没趣,自己兄长只怕都是难听的话。

  还不如找老太太商议,更加直截了当。

  ……

  贾母听了贾政的话,脸上微微一愣,略想了想才说道:“那位甄三姑娘我是见过的,样貌人物的确极好的。

  没想到小小年纪还这般能干,独立打理甄家这么大的生意,况且她还是甄家嫡女,和琮哥儿确实也算般配。”

  一旁的王夫人听了这话,泛起一肚子不自在,怎么这些官宦世家子女,都盯着这琮哥儿。

  这小子不外乎就是读书考学有些本事,在外头的做事的运气强了些罢了。

  宫里也不知怎么想的,半大孩子就封個爵位,怎么看都不像。

  如今搞得全天下就他最香,他就能好成这样,我的宝玉哪里就比他差多少。

  薛姨妈听了老太太话,心里也有些不服,薛家原来也是金陵世家,自然知道金陵甄家的底细。

  自从贾琮封了伯爵,自己女儿又相中了他,薛姨妈心中巴望女儿和贾琮能成事,无奈薛家顶了商贾的名头,双方的门第差了不少。

  后来又听说贾琮这等年纪就封爵,且被当今皇帝器重,将来说不得要有赐婚之荣,薛姨妈也就死了撮合贾琮和女儿的心思。

  那甄三姑娘小小年纪,便抛头露面,打理家中的商贾之事,这也算什么好事。

  这又和自己家有什么区别,凭她就比自己女儿还好?

  也值得老太太说什么她和琮哥儿般配的话。

  这时,又听贾母说道:“只是,琮哥儿年纪还轻,还用不着这么早定亲,过一二年再议亲也来得及。

  再说他如今不比以前,毕竟是封了爵位,宫里对他也多有优厚,将来的事还说不准,亲事先缓一缓,也不用急于一时。”

  薛姨妈听贾母话音峰回路转,虽然说的客气婉转,但言下之意不太赞成贾家结这门亲,心中忍不住一喜。

  不过她转念一想,也就明白贾母的心思。

  虽然贾母对琮哥儿不像宝玉那么亲,不过如今谁也无法否认,贾琮才是贾家的金疙瘩,老太太这是奇货可居,哪里舍得让他这么早定亲。

  以贾琮的爵位和前程,将来娶一个世家贵女,是再容易不过的事。

  再大上几岁,即便配个郡主娘娘都是足够的,哪里会这等年纪就框住他。

  薛姨妈只是抱着攀比的心思,她的女儿成不了好事,在她看来和薛家半斤八两的甄家,也不能捡了这便宜去。

  薛姨妈虽然也算心思活泛,但她却还是没猜准贾母的心思。

  自从贾琮封爵立府,即便贾母再不待见贾琮,也知道这个孙子的前程已非同小可,哪里还会让肥水外流。

  史家两个侄媳妇一番热络,终究让贾母动心,心里就想着撮合贾琮和史湘云,让贾史两家联姻合势,亲上加亲,才最合贾母的心意。

  如果不是湘云年纪太小,贾琮封爵时间也尚短,只怕贾母早就去捅这层窗户纸。

  如今甄家家主亲自来信,提出议亲之事,愈发让贾母觉得贾琮的奇货可居,哪里还会应承这事。

  贾母对贾政说道:“你给甄家去份回信,就说她家三姑娘是极好的,我也很喜欢。

  只是琮哥儿年纪还小,再说这两年总办皇差,到处奔波,都没几日在家,也还没个定性,他的亲事再等两年,等年长些再说。

  你信里把话说的婉转恭谨些,都是几辈子的老亲,不好让人家误解见怪了。”

  贾政一向对贾琮极为看重,本来觉得他能婚配金陵甄家嫡女,也不算太辱没了他,不过听了贾母一番话,也觉得极有道理。

  贾琮还未过舞象之年,的确没必要早早定下亲事。

  甄应嘉虽是三品大员,但是那听着出色的甄三姑娘,却不是他所出,而是二房嫡女。

首节 上一节 316/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