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337节
似乎有满腔的冤屈不平,又似乎有说不清的释然和苦楚,百感交集,难以言说。
窗外一场新雨毫无预兆的倾盆而下,似乎天地蓄势已久,终得了宣泄倾吐的时机。
雨势甚是迅疾,檐头的筒瓦被雨滴打的噼啪作响,窗外的景致在急雨中迷蒙一片。
只是过了一会,急促的雨声才稍稍平缓,雨势依旧不小,淅淅沥沥的雨幕,密密麻麻犹如天下挂下如丝帘幕。
院子中的青石板,石阶上绿苔,石缝中顽强生长的野草,都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越发清新欲翠,充满如同重生的活力。
通透润泽的水汽涌入屋内,让房间里的气息变得沁凉宜人。
不知什么时候,贾琮已坐在床头,邹敏儿软软靠在他怀中,脸上的泪痕未干,如削秀肩被贾琮轻轻揽着,她的双手环在他的腰间。
温香脉脉,冰肌软怀,即离缠绵,情致无声。
这种奇怪的状态不知持续了多久,那些隐蔽心底的纠葛仇怨,被往事尖锐棱角割裂的阵痛,在这一刻似乎都远远淡去。
天地空泛,世事如尘,即便久远的将来,依旧是歧路之人,只要这一刻的相互温存慰寄,足以走完未来黑暗冷漠的路途。
第422章 花娘吟金扇
金陵,兴隆坊,贾家老宅,贾琮院
午后,炙热的阳光吞吐烈度,透过园中梧桐茂密的枝叶,将摇曳的光点投射在书案上。
豆官正在书房卧榻上睡的香甜,龄官对着贾琮留下的字帖,正在伏案练字。
龄官鸦黑如丝的秀发,在阳光下发亮,雪白柔嫩的耳垂上,戴着那对金纍丝嵌东珠耳坠。
随着秀腕笔转,耳坠上的东珠轻轻摇晃,闪动着莹润乳白的宝光。
窗外投射进的光斑,似乎晃到了她的视线,于是放下毛笔起身到窗台,掂脚尖放下遮阳竹帘子。
舒展拉升的苗条娇躯,已显露微有起伏的曲线,如同豆蔻枝头含苞待放的苞蕊,说不出的窈窕美好。
她回到书案前,拿起毛笔又写了几划,便有些意兴阑珊的放下了。
坐在书案前,双手支着小脸,有些无聊的发呆。
这几天贾琮一直没回府,龄官已将贾琮教的生字练得滚瓜烂熟,连贾琮给她买来读书解闷的《会真记》,都被她重复看了多遍。
好像真的没什么新奇的事可做了。
自从那天甄府拜寿回来,贾琮就再也没有回府,龄官心中十分挂念。
两天前江流回来报信,说三爷在外头有要紧事情,等忙完了才会回府。
虽然得了贾琮的准信,但时间一天天过去,总是不见贾琮回来,让龄官每天都牵肠挂肚。
自从跟着贾琮离开姑苏,她已经习惯了贾琮的存在。
她想到将来回了神京,自己就要和戏班姐妹在教坊司唱戏。
再不能像现在这样,每天可以跟着他身边,读书写字唱曲子,那岂不是要活活闷死。
和龄官的牵肠挂肚不同,豆官对贾琮多日离府,倒是百无禁忌,该吃吃,该睡睡,该练戏就练戏,日子过得依旧快活简单。
龄官看了一眼歪在睡榻上,卷曲一团呼呼大睡的豆官,有些羡慕的皱皱鼻子。
突然察觉身后有轻轻的脚步声,还有一道修长的身影。
她心思灵透,贾琮的院子在二门内,除了她和豆官,还有贾府安排的两个丫鬟,哪里还会有其他人走动。
她心情满是欢喜雀跃,俏然转身,叫道:“三爷,你可回来了,出去这么多天,都不见你人影。”
贾琮见龄官满脸雀跃和笑意,几天不见依旧俏丽喜人,忍不住脱口问道:“是不是想我了。”
他这些玩笑话,对芷芍这些贴身姑娘,平时都是说惯了,几天没见到龄官,便自然而然脱口而出。
说出口才觉得有些异样,毕竟龄官和芷芍五儿她们不一样,好像有些唐突。
却没想到龄官年龄还稚嫩,多少还是似懂非懂的光景,居然也不在意,微微嗔怪道:“知道我想你,你也不早些回来。”
贾琮听了微微一愣,倒是希罕她爽脆直言的脾气,还真的有几分黛玉的性子。
“我这不是回来了吗,还给你带了东西。”
贾琮将手上的包裹打开,里面是一个蓝色的书盒封套,打开象牙做的盒签,是五本叠放整齐的蓝皮书册。
封面上写着《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就是后世常说的王实浦西厢记。
龄官跟着贾琮读书写字有段时间,虽有些生僻字还是不识得,不过封面上几个字却是认得的。
看到那五本崭新的西厢记,眼睛中流露出喜悦赞叹的神情。
贾琮笑道:“你以前说过,你师傅也不识字,她教你们戏文,都是她从小祖师口授背诵,你还说自己认了字,一定要自己读戏本子。
所以就给你买了这套西厢杂剧本子,以前你唱过很多曲子,这上面都能找到呢。”
龄官欣喜的拿过书本,在那里翻阅起来,突然又想到什么,问道:“三爷,你在外面的事情忙完了吗,今天在府上住吧。”
贾琮回道:“事情还没了结的,我回来看看你和豆官,等下就要走。”
龄官听了这话,小脸一垮,皱眉说道:“还要出去啊,这会子要几日才回来,你教的字我都会了,还等着你教我新的呢。”
贾琮笑道:“读书写字以后有时间,不过我这次来,就是要带你一起去的。”
龄官一听这话,小脸生出喜色,笑眯眯问道:“三爷要带我去哪里?”
贾琮为了照顾邹敏儿,已在明泽巷老宅呆了五天。
他如今毕竟还担着工部火器司的差事,一连多日不见人影,还可以说成在料理邹敏儿的后事。
如果时间拖得太久,必定会让周围人生疑,所以也该出去露露脸了。
而且眼下邹敏儿的伤势已稳定,不再需要他日夜看护,但是他不能时刻在明泽巷,邹敏儿需要一个人陪护。
但是邹敏儿眼下要假死脱身,此事涉及金陵中车司,贾琮也不敢雇佣陌生妇人来服侍她,以免被人走漏了风声。
于是便想到带龄官过去看护邹敏儿,才是最为放心稳妥。
……
姑苏,铁岭关码头。
午后,骄阳似火。
每天大早会有很多货船靠岸,那个时候是码头搬运的高峰。
城内靠卖力气的苦哈哈们,都会趁这个时候抢生意,只要辛苦一个上午,一天的吃食就有了着落。
等到日升中天,上午靠岸货船搬运,便过了高峰期,迎来码头一天中最空闲的时候。
忙碌了半天的码头苦力,三五人一堆,挑了码头上遮阳的地方,或喝茶赌钱,或呼呼大睡,消解半日劳累的疲乏。
在码头东边有一颗大榕树,那里的树荫最为清凉,是码头上最凉快的地方。
不过码头上的苦力都避开这最好的地方,宁可找一个不太遮阳的地方,也不去那树下找晦气。
前些日子,马上来了一些外地苦力,个个强壮有力,一来码头就抢去了不少生意。
结果一些本地老苦力很是不服,上前挑衅一番,想借此吓走这些外乡人。
却没想到这些外乡人不仅个个强壮,厮打火拼的本事也很厉害。
没三两下就把挑衅者狠狠揍了一顿,从此之后,码头上再也没人去惹这些外乡人。
码头上搬货的苦力,卖的就是力气钱,自然崇尚的就是以力服人,人家比你有蛮力,自然要服帖认输,也是这个行当的潜规则。
码头的大榕树下,横七竖八的坐了六个人,将这一片树荫占得满满的。
其中四个人都是身材壮实的大汉,一看就是那种孔武有力的角色。
第五个人却是个身材精瘦的汉子,但看起来精神健旺,一双眼睛炯炯有光。
除了这五人外,树下的第六人形容却有些不同,既不壮实孔武,也不显得精瘦健旺。
相比其他五人,他的年纪也大许多,已有三十多岁,穿了一件灰色短褂,身材消瘦,五官普通。
总之这人不管是年龄,还是形貌,都不像是个能干码头苦力活的人。
而事实上他对外就是这群外乡苦力的把头,负责帮他们和船主揽活,结算清点搬运银钱等事。
……
身材精瘦的汉子走到中年人身边坐下,问道“张五哥,你大早让于秀柱去哪里了,他一副神神秘秘的,我问他也不说。”
那被称作张五哥的汉子,微微一笑,说道:“我让他去逛花楼了。”
那精瘦汉子被对方这话吓了一跳,张大嘴巴都合不拢,问道:“你让他去逛妓院,张五哥你这是哪一出啊。
三爷让我们下姑苏找那人的下落,你让我们扛大包,让秀柱去逛妓院……。”
那张五哥微微一笑,这次威远伯不知从哪里抽调了五十人,让四名金陵中车司人员带领,分下沿江各州查探消息。
因为姑苏是江南大城,商贾聚集,水陆发达,是江南屈指可数的人流和财富集散地。
而且,姑苏和松江是沿江各州之中,最主要入海大埠,周正阳如果出海逃窜,多半是要经过这两个地方。
所以五十人中,倒有一半人都被派到这两个地方查探消息,单单张五带到姑苏的就有十二人。
张五虽然得了上面指示,不要随意打听这些人的来历,不过通过这些人的接触,他还是多少猜到了这些人的身份。
这些人私下提到那位威远伯时,都会态度恭敬的称将军或者伯爷,所以他们多半都是威远伯在军中的下属和袍泽。
从这些人举止中透露的行伍之气,也证明了张五的猜测。
而这些人当中,唯有这个蒋小六会不时脱口称呼威远伯为三爷。
张五是金陵中车司的老人,是个老练的中车司坐探,对神京和金陵两地,令人瞩目的显贵人物,都知之甚详。
自然对贾琮这样人物的过往,更是深有了解,更不用说如今贾琮暂慑中车司掌事提督,算起来还是他的顶头上司。
他知道贾琮出身神京荣国府,是地道的神京人,而这位蒋小六也是神京人士。
看他提起贾琮时的熟络神态,当初在辽东必定是贾琮的心腹麾下,只怕在这之前,他们在神京就是熟识。
……
张五笑道:“蒋兄弟有所不知,我之所以让秀柱去逛花楼,可不是叫他去享乐的,而是让他去打探消息。”
蒋小六听了稀罕,低声笑道:“张五哥有这等美差,怎么不让我们去代劳,秀柱这文气绉绉摸样能顶什么事。”
张五笑道:“我要的就是他那股文气绉绉的劲,他这样的人流连花楼才像样子。
你们几个一身精悍之气,行伍之风浓重,去那种声色犬马的地方,实在太过扎眼,很容易让人看出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