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402节

  不过好在有甄老太妃的缘故,让贾母多少能抽身而出,显得总是情有可原。

  虽堂上人都知道,贾母给贾琮说亲之人,就是史湘云,但毕竟话头还没出口,也就不算破了脸面,各人也好装个糊涂。

  王夫人本来对贾母将史湘云许给贾琮,感到心中甚不服气。

  到最后事儿虽没成,居然又闹出太妃赐礼,形同赐婚的话头,似乎让这琮哥儿更加得脸,心中愈发膈应郁恨。

  自己的宝玉衔玉而生,比这琮哥儿的出身来历,不知尊贵奇异多少,生的也是十分得意,怎么世人莫非都是瞎了。

  在王夫人想来,赐婚这种荣耀尊贵之事,应该发生在自己宝玉身上,那才算合乎身份,相得益彰。

  ……

  不说王夫人在那里想入非非,保龄侯陈氏今天虽甚是失望,但毕竟事出有因,也就不好说什么。

  贾母对这侄媳妇也有些歉疚,又和李氏拉扯了不少闲话,王熙凤也在一旁插科打诨,气氛又慢慢缓和过来。

  在贾母身后伺候的鸳鸯,目睹事情整个过程,对史湘云和贾琮的亲事没成,心里多少有些失落。

  她倒是在荣庆堂,见过那位甄三姑娘一面,不过对她的小心思来说,那终究是个陌生人,那有史大姑娘这么亲近。

  ……

  李氏见贾琮方才面对祖母的训斥,面不改色,侃侃而谈,只是三言两语,就把事情消弭干净,干脆利落之极。

  如今就像没事人一样在旁陪坐,小小年纪,这等气度场面,实在奇异。

  也怪不得他年未过舞象,能做出怎么多大事,心中又不仅为自己侄女湘云感到惋惜。

  她心中失落,笑着对贾母说道:“姑太太有福气,养出来孙子也有福气,琮哥儿这般了得,又被宫中看重,将来只怕封侯拜相都是有的。”

  贾母摇头说道:“你可不要拿话捧坏了他,他只是个晚辈,又经过多少事,那里经得住这些个。

  他这等年纪就有了这般爵禄体面,已经是天恩地厚,不能再过于奢求,一人在世,福运自有定数,以后细水长流,才是常理。

  我活了这些岁数,多少见过些事情,心中还是清楚,再没有这样的道理,他还能每天升官,把这天下好处都占了不成。”

  李氏又说了几句场面话,便要告辞回去,今日虽亲事没成,总算还没太失了脸面,自然见好就收。

  ……

  这边贾母正要王熙凤送李氏出府,贾琮也准备起身返回东府。

  突然见晴雯急匆匆进了荣庆堂,俏脸有些红扑扑的,似乎来时走的急了些,她先向贾母行了礼数。

  便对贾琮说道:“三爷,东府来了宫中的内官,说是要给三爷宣旨,请三爷赶紧过去接旨。”

  王熙凤陪着李氏刚要出荣庆堂,听了这话也吃惊的停下脚步。

  贾母也一脸诧异,李氏却回头喃喃说道:“莫非真来了赐婚诏书。”

  贾母听了也一脸震惊,说道:“这事前头都没信,也不至于快成这样吧。”

  贾琮不敢耽搁,带着晴雯快步回了东府。

  这会子李氏也停下脚步不走了,不管是心中好奇稀罕,抑或多少有些不死心,留下听一听这事的最后真章。

  倒是王熙凤想到老太太没把亲事做成,心中必定很不自在。

  便在旁边凑趣说道:“据我看不会是赐婚,要是赐婚,那天老太妃给琮兄弟赏了如意,早就会赐婚,不会等到如今。

  琮兄弟不是刚在金陵破了大案,立了功劳,说不定是宫中给的封赏?”

  贾母听了王熙凤这话,心里没有多了自在,反倒生出膈应。

  刚才自己一副老于世故,说贾琮这等年纪,有了这等爵禄体面,已是天恩侥幸,那里还能再轻易加官进爵。

  自己的话不过刚秃噜出嘴,宫里就下了圣旨给封赏,岂不是又活活打了自己的老嘴。

  贾母想到这些,心中多少有些尴尬,自让鸳鸯跟去东府,看看圣旨到底说了什么究竟。

  ……

  大周宫城。

  甄芳青的马车到了午门外,向宫内传信进宫,便在宫门外安静等候。

  她从神京出发,日夜兼程奔波,只想早日赶到神京,弱质女流,身体劳累疲倦,甚至都没精力多做遐思。

  如今身临午门,望着高高宫墙,心中担忧却愈发变得凝重,也不知老太妃如今到底如何。

  只是历来宫禁森严,非宫内之人入宫,各种手续十分繁琐,即便甄芳青幼时,曾在宫中居住教养多年,同样少不得半点规矩。

  守门禁军看过甄芳青当年带出宫的腰牌,转呈负责入宫管辖的御马监,由御马监誊录传递入宫信息。

  又在宫内十二监相关司堂传递手续,耗费不少时间,最终报内侍副总管郭霖,得到首肯之后,御马监又传讯清和宫。

  甄芳青在午门等了一个多时辰,才有清和宫一个老嬷嬷,带着两个小内侍,过来接甄芳青入宫。

  一路上甄芳青听那老嬷嬷说,昨夜老太妃曾昏厥过一次,虽被太医急救回来,如今看着暂无大碍,心中更添几分忧惧。

  不过事情还算没有最糟糕,眼下甄老太妃情况还安好。

  甄芳青一路跟随老嬷嬷进了清和宫,又进了甄老太妃的寝居之地,见到宫娥正给老人喂过参汤。

  忍不住双眼红润,说道:“芳青拜见老祖宗。”

  甄老太妃虽然衣发整洁,但脸色晦暗,病容已深,微笑说道:“好孩子,本宫总算等到你了。”

  甄芳青听了这话,心中酸楚,她自幼被父亲送入宫中,教养陪伴老太妃膝下。

  比起家中安享后宅富贵的祖母,甄芳青在内心更加亲近老太妃。

  自她入宫以来,老太妃年高睿智,世故深邃,事事循循善诱,让甄芳青受益匪浅。

  她之后返回金陵,继承家业,处事智谋果决,都来自甄老太妃自幼教养熏陶。

  当年她幼年离家远游,也曾经难舍双亲,但在以后看来,父亲甄应泉送自己入宫,可以说目光长远,深具智慧。

  ……

  甄老太妃说道:“前几日,你那二姐入宫看过,还说其他兄弟的事,还哭了好一会儿。”

  甄芳青微微皱眉:“老祖宗正在病中,二姐又何必和你说这些不吉之事。”

  甄老太妃说道:“我都寿过八十,已是深福之人,还有什么经不住的,并不用忌讳这些,那毕竟是她的亲兄弟。

  老话都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甄家自立国以来,历经数代,荣华延续。

  但是,月有盈亏,花有开谢,天下也没有不败的世家。

  这些年我常收到家中来信,又有你们这些后辈挂念拜望。

  我也多少知道家中之事,其实到了你父亲一辈,家中子弟便已现凋敝之兆。

  好在还有你父亲这样的,虽他不像长兄那样做得高官,但我没看走眼,他是甄家那一辈中最出色的人物!

  到了你这一辈,甄家子弟之中,就再也没什么人才了,不是沉迷后宅,不思进取,就是私欲难填,轻忽冒进。”

  说到这里,甄老太妃摸了摸甄芳青的鬓角,微笑道:“倒是你这丫头是我最可心的,可偏偏是个女儿家。”

  转而目光又变得有些凝重:“我十七岁入宫,离开金陵老家已六十多年,从此便再没回去过。

  我心里清楚,一旦我寿终,甄家只怕难以见好,只是我却再操不了这份心了。

  如今临老,必要你这样可心的后辈血脉陪伴,我这一辈子难明之情、未了之事也好有个托付流传……。”

第465章 宣旨彰皇恩

  居德坊,威远伯府。

  贾琮和晴雯刚回到东府,便快步回了自己院子,迎春黛玉等姊妹都等在那里,人人脸上都有喜色。

  芷芍和五儿早准备好官服,服侍贾琮换上,他稍微整理仪容,便直奔东府宣德堂。

  一入堂中就见坐了名六品内侍,在那里慢悠喝茶,身后还站着两个小黄门。

  以往郭霖曾到贾家传过几次圣旨,但这名六品内侍贾琮却是第一次见。

  那内侍一见贾琮入堂,便站起迎了上去,脸上露出笑容。

  那既不是普通宦官谦卑的赔笑,也不是大内副管郭霖那种从容自矜的淡笑,显得不亢不卑,远近相宜,分寸尺度刚好。

  贾琮在这位脸生的六品内侍身上,察觉到一丝不同寻常,目光微微一凝。

  那内侍微笑道:“咱家乾阳宫六品值守袁竞,郭公公手下勾当,奉命为威远伯宣诏。”

  贾琮回道:“原来是袁公公,有劳了,请上位宣旨。”

  这时早有管家命人摆好香案火烛,并退出了宣德堂。

  堂外风雨游廊的圆柱后,时有倩影摇动,露出英莲和五儿的影子,旁边还站着鸳鸯。

  她们都是过来远远听信的,英莲和五儿颇通文墨,得了家中姊妹吩咐,回去能完整传话。

  鸳鸯却是贾母叫来听消息的。

  宣福堂中,袁竞展开黄缎金织卷轴,大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尔工部火器司监正贾琮,才德殊异,忠勇秉正,文武双得,韬谋精深。

  南下金陵,勤勉王事,缉凶平乱于姑苏城外,镇服奸顽于水路三州。

  勘破江南都卫大案,肃清陪都旧案遗毒,官民两道,奸邪伏法,司衙军卫,孽流靖平。

  世有良才,必加上恩,朝有干臣,不吝荣赏。

  晋尔从四品散勋宣武将军,加恩爵产五百石,赐二等伯爵府邸一等建制,金五百,御酒十方,贡缎三十,以彰事勋,钦此。

  ……

  袁竞宣读完圣旨,将黄缎金织卷轴收好,双手递给贾琮,笑眯眯说道:“威远伯接旨吧”

  贾琮叩恩接了圣旨,又请袁竞入内堂奉茶,袁竞却不敢耽搁,只说要回宫缴令。

  又让随身两名小黄门,奉上见赐五百爵产的清单,以及相关的资财契书。

  袁竞笑道:“圣上体恤威远伯在金陵立下大功,所赐爵产都是由户部和宗人府选上好的,可谓皇恩浩荡。”

  贾琮接了东西,眼下不是细看的时候,又向南拱手,说了一通场面话,不过也不是都是做戏。

  不管嘉昭帝如何权谋深重,手段难测,但是一码归一码,自贾琮雍州院试得案首以来,皇帝对他屡加殊恩,却是不容否定。

  ……

首节 上一节 402/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