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406节

  但是贾赦一旦出事,连累的是整个荣国贾家,贾政、探春等姊妹必定受到冲击,这让他无法袖手旁观。

  但贾赦的皮货店,已开了大半年时间,宏椿皮货的招牌已尽人皆知。

  即便贾琮现在用手段去掩盖,也已于事无补,因为根本已瞒不住人,反而会因为轻举妄动,将自己也牵扯进去。

  而且和宏椿皮货相关联的两个木箱,如今在金陵锦衣卫的手中。

  锦衣卫千户葛贽成,不是个普通角色,眼下他或许还在金陵附近州县,查找宏椿皮货的所在。

  但是有太多的渠道和可能,他迟早会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神京,就有这样一家宏椿皮货。

  贾赦这家皮货店,神京至今无人关注,很大可能是金陵锦衣卫奏报,还没来得及发回神京锦衣卫指挥使司。

  所以,贾赦涉及火器盗运和私造之事,贾琮已无法阻止其事败露,因为主动权在金陵锦衣卫,而不在于他。

  他眼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控制事情败露之后,所造成的伤害,不会波及到自己,以及自己在意的那些人。

  ……

  大周宫城,清和宫。

  甄芳青入宫数日,日夜陪侍在甄老太妃身边。

  或许是因甄芳青的到来,老太妃脸色好了许多,连精神都比以往健旺几分。

  每日御医诊断调理,甄芳青都在帘幕后观察。

  但太医院正李成明,对甄太妃有所好转,并没有流露轻松,神情却愈发凝重,这让甄芳青的心绪异常压抑。

  这日,甄老太妃稍作进膳后,对身边心腹老嬷嬷说道:“你们都退下吧,让芳青陪着就行。”

  屋内所有人都退出门外,那老嬷嬷关上房门,独自静静守在门口。

  这样的情形,自从甄芳青入宫以来,每天都会发生一次,这是她们每日都有的独处时光。

  甄老太妃会在这个时候,和她说起许多往事。

  豆蔻时在甄家大宅的无忧时光,初入宫时的青春憧憬,深宫六十年,有过欢欣从容,更有许多艰涩沉重。

  其中许多事情,甄芳青以前从没听说,她的心绪常处在剧烈惊诧和波动,她相信有些事,这世上能听到的人,必定屈指可数。

  就像是一个大限将至的老人,将自己一生所有的喜忧跌宕,智慧感悟,无所保留的传递,为自己最心爱的后辈,充实心田,点拨指引。

  ……

  今天,甄老太妃的精神,似乎比前几日更加清明,说话的兴致,似乎比往日愈发好些。

  甄老太妃问道:“芳青,你可知当年太祖曾定都金陵,北往中原,最终鼎定大周的万里河山。”

  甄芳青回道:“我从小听过许多,太祖皇帝为绝代骄雄,他在江南扫平割据,一统半壁河山,这才有了扫平中原,重塑汉家衣冠的根基。”

  “太祖皇帝绝代功业,后世子孙难以超迈,但是天下大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历来都是如此。”

  甄芳青听老太妃突然说出这样苍凉之语,心中微微凛然。

  甄老太妃声音苍老而低沉,继续说道:“当年金蒙先后肆虐中原,汉民南渡卫国百年。

  各路枭雄一边抗击胡虏,也从未停止争夺南渡军至尊权位,城头变换大王旗,长江以南几易其国,强权厉兵之气远胜前代。

  太祖皇帝李天凌以惊才绝艳之姿,崛起于江南。

  只用了十年时间,灭张楚、陈汉等南方诸国,将各路枭强尽数归于麾下,才有了和北蒙相抗衡的实力。

  但是枭强头领虽灭,归属麾下的各路汉军,其中野心暗藏者,却大有人在。

  太祖皇帝为了防患未然,确保各路汉军齐心北伐抗蒙。

  便抽调麾下精干死士,由他的胞弟李天旻统率,以行走江湖为名,私下专司军内监察震慑之事。”

  甄芳青听了李天旻的名字,觉得十分陌生,是她从未听过,但老太妃说他是太祖胞弟,按常理不该寂寂无名,心中微微奇怪。

  ……

  甄老太妃继续说道:太祖皇帝兵事之才,天下无双,所以才能战无不胜,一统天下。

  但是他的胞弟李天旻,确是另一番才略,他虽兵事之能逊色于太祖,但心术深沉,行事缜密,谋略过人,也是个极厉害的人物。

  李天旻只花一年多功夫,便利用手中力量,密除各路军中隐患,凝结合力,为太祖打造一支横扫天下的强军。

  太祖北伐之后,李天旻统帅麾下精锐,招揽奇人异士,刺杀蒙古将领,烧毁粮草,刺探军情,立下莫大功勋。

  当时太祖又命麾下将领心腹,筛选家门精锐子弟,加入李天旻麾下充实力量,共谋河山大业。

  如今金陵贾王史薛四大家,还有我们甄家,当初都有子弟在李天旻麾下效力。

  太祖北伐十年,终呈席卷中原之势,兵峰直指蒙元大都,天下成败只剩最后一战。

  就在天下存续待定之时,李天旻指派高手异士,入大都刺死蒙帝妥懽帖睦尔,蒙元军中大乱,太祖乘势攻破大都,一举平定天下。”

  甄老太妃这一番往年故事,说得跌宕起伏,甄芳青也听得心潮起伏。

  她虽在书本,或者前辈讲述,多少听过当年周太祖的英雄事迹,却远没有甄老太妃说的引人入胜,更是第一次听说李天旻的事迹。

  ……

  甄芳青见甄老太妃说了许久话,便起身倒了一杯热茶,想要给老太妃润喉。

  说道:“据老祖宗所说,李天旻对当年大周鼎定天下,实在立下莫大功劳。”

  只是甄老太妃听了甄芳青随口之言,微微一愣,似乎想得有些入神,并没有去接她手中的茶杯。

  口中喃喃说道:“鼎定天下,莫大功劳,也就是这一桩,才会让人生出忌惮和野心,才会招致通天之祸!”

  甄芳青一听这话,心中思绪飞转,连手中的茶杯都忘记放下,她心智明锐,隐约猜到甄老太妃话中意思。

  甄老太妃说道:“太祖皇帝进驻大都,一统天下,并回师金陵登基,成为天下共主。

  但就在这个时候,爆出李天旻纠结部属,谋夺天下之事。”

  甄芳青内心震颤,果然和她猜想的一样。

  必定是李天旻跟随太祖起兵,立下无数惊世之功,天下鼎定之后,野心炙烧,不愿屈居于太祖之下,生出篡位夺权之心!

  甄老太妃继续说道:“老辈人都以为李天旻一辈子算无遗策,而太祖皇帝只是无敌战阵军帅,于秘策暗谋之能,难比李天旻所长。

  但世事无常,也或者是天命所归,据说李天旻谋逆的消息走露,很快陷入绝境。

  他麾下虽能人异士极多,更有数千忠勇死士,但太祖征战天下,麾下有近百万雄兵,两下比较,实力实在过于悬殊。

  那时太祖扫平中原,驱逐北蒙,正是威望鼎盛,李天旻与兄长相比,声誉名望多有不如。

  据说当年李天旻欲反,曾在他麾下对他忠心耿耿的各世家子弟,纷纷倒戈相向,起事未彰,败局已定。

  李天旻很快便事败身死,他的忠心部属带了他唯一血脉,仓皇出逃,从此隐晦难寻。”

  甄芳青听甄老太妃说道这里,心中渐渐生出悚然,似乎想到什么,但又一时抓不住头绪。

  甄老太妃继续说道:“朝廷一向视李天旻的血脉为心腹大患,对其簇拥部众,更是世代绞杀,绝不姑息。

  他们这些人还有一个名称,其实从李天旻以行走江湖为名,独立成军以来,这个名称就有了。

  青儿你在江南一定也听说过。”

  甄老太妃见甄芳青目光闪烁,便微微压低声音,说道:“这个名称就是隐门!”

  那话语虽轻,却带着凌厉的寒意。

  “啪”的一声,甄芳青手中的茶杯,失手掉在地上,摔得粉碎,一张俏脸变得苍白。

  ……

  殿门被推开,那老嬷嬷神情失色,问道:“老太妃,可是有什么事情?”

  甄老太妃脸色如常,说道:“芳青不小心打碎了茶盅,你自去候着,我和芳青说话。”

  金陵是大周龙兴之地,太祖皇帝问鼎天下的根基,大周朝的陪都。

  当年隐门也是兴起于金陵,传闻在江南各地不息,甄芳青生长于金陵,自然听过隐门的名头。

  但她绝没想到凶名昭彰的谋孽邪教,竟然和当今大周皇族同出一脉,实在太过匪夷所思。

  等到那老嬷嬷重新出去,又关上房门,甄芳青半晌才说道:“老祖宗,按这么说,李天旻同出皇脉,他的血脉后人,也是龙种凤血?”

  甄老太妃说道:“李天旻是太祖皇帝的胞弟,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以血亲相论,自然也是皇嗣一脉。

  只是李天旻的后人,历来为朝廷大患,只有被灭杀的命数。”

  甄芳青目光闪动,问道:“老祖宗,你和我说这些往事,是不是这其中和甄家有所关联?”

  ……

  甄老太妃微笑道:“你这孩子到底聪明,问到了关键之处。

  我和你说过,当年太祖皇帝和李天旻,兄弟二人各主内外,共谋天下,太祖麾下许多部属将领,都有家中子弟加入李天旻麾下。

  这些世家子弟,在李天旻谋反之际,大都都倒戈相向,唯独有一人有些不同,那就是我的祖父,你的太曾祖父。

  当年我祖父曾是李天旻的心腹谋士,曾为李天旻建立功勋,出谋划策,立下不少功劳。

  太祖攻占大都,驱逐北元,一统天下之时,我的祖父便急流勇退,突然卸甲辞官,安享度日,不问外事。

  也正因为如此,他躲过了立国之初,皇室拼斗的凶险,让甄家逃过一劫。

  但是比起李天旻麾下,那些倒戈相向的世家子弟,我祖父的行为就有些与众不同,被人认为有奸诈投机之谋,无忠君赤忱之心,受人猜忌。

  因此,终太祖一朝,我的祖父都被投闲置散,再没受重用,甄家也沉寂为金陵普通的大族富户。

  而曾和甄家一起征战立国的四王八公,在太祖一朝都得赐高官勋位,并一直传家到如今。

  甄家一直到了我这一辈,当初旧事过去几十年,余波渐渐淡去,我祖父也早已作古,我才偶然通过遴选入宫。

  先帝仁厚,才赐了甄家世袭官职,但其贵重与四王八公相比,却是差了一大截。”

  ……

  甄芳青在家中,最多只知道自己祖父那一辈的事,追溯到太曾祖父那一辈,就茫然无知了。

  她估计便是祖母甄老太太,也不清楚那一辈的事,也只有老太妃这样高的辈分,才会如此清楚其中底细。

  甄老太妃叹息道:“有了这一段陈年往事,甄家与贾史等世家相比,本就是已先天不足。

  自从你父亲出事之后,甄家再无卓绝之辈。

  你哪位堂兄甚至牵扯私造火器谋逆之事,甄家后辈子弟凋敝如此。

  一旦我也去了,再无人可以遮庇家门,甄家败落,说不得就在旦夕之间。”

  甄芳青想到,世人皆知,当今圣上以奇绝登位,谋算疑重,两代君王有隐然对峙之势,当年的四王八公备受压制。

首节 上一节 406/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