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422节

  贾赦盗运辽东失窃火枪,牵扯金陵火枪私造工坊,牵连的罪责着实不小。

  嘉昭帝只是利用贾赦之死,来阻止太上皇为自己赐婚,这才暂时贾赦罪责隐忍不发。

  前事了结,秋后算账,以嘉昭帝的心性谋算,贾赦的爵位想要顺当传袭,只怕不会那么容易。

  ……

  一直到这天下午,正赶上灵堂无外客祭奠的空挡,贾琮才见贾琏进了灵堂,虽换了孝服,但身上却又一股酒味。

  贾琏似乎心情很好,上前对贾琮说道:“三弟今日辛苦了,愚兄今天去宗人府办事,耽搁了不少时辰。”

  贾琮微微皱眉说道:“二哥,如今我们在孝中,你怎么可以饮酒。

  这些日子祭奠的外客频繁,人多嘴杂,你是荣国世子,要是话头落到别人嘴里,可是要生出不是的。”

  贾琏听了神情有些尴尬,说道:“三弟说的有道理,只是今日去宗人府办事,遇见五品经历郑裕抒,彼此相谈甚欢。

  三弟你是知道的,大老爷这一去,宗人府要销名续爵,这也我贾家紧要关头,以往大老爷在宗人府也没留下人脉。

  我和那郑裕抒相处融洽,自然不好错过这缘法,以后也多个耳目,便托他代为留意宗人府之事,既托了人情,总要吃请熟络一番。

  不过愚兄知道大孝在身,不敢多喝,郑裕抒也知道因由,并未劝酒,大家不过酒菜为佐,叙叙世家之意罢了。”

  贾琮倒是听探春提过这个郑裕抒。

  当时自己还在辽东,因立下鸦符关大捷首勋,郑裕抒得了忠顺王派遣,到贾府和贾母磋商改立世子之说。

  据说郑裕抒也是宗室贵戚之后,同为贵勋之后,七绕八拐之下,还真能和荣国府论上世家之情。

  贾琮说道:“即便是如此,这个当口二哥也要谨慎仔细些,如今正好没外客,二哥快去梳洗一番,去了酒气,免得等下见人落了口实。”

  贾琏笑道:“还是三弟想的周到,我先去料理一番就来,三弟再多劳累一会子。”

  贾琏去了两盏茶的功夫,才施施然回来,换了衣服,梳过头发,身上酒气全消,挥手让贾琮赶紧回去歇息。

  贾琮走之前进了后堂,见迎春、黛玉、探春都还在,王熙凤却带了平儿去处理府上杂务。

  迎春见黛玉跪了许久,怕她身子弱经受不起,便让贾琮先带黛玉回府,自己和探春等王熙凤返回,再回去稍坐歇息。

  ……

  宁荣街,伯爵府。

  贾琮和黛玉走过两府夹道的风雨游廊,进了东府之后,不由自主松了一口气。

  东府之中秋阳明媚,树青花香,西府丧仪带来的压抑沉闷,一下得以消散,心情也变得明朗起来。

  一场跌宕的赐婚风波,居然以这样的变故而结束,对贾琮来说也是如释重负。

  他利索的一把取下额头的孝带,还随手取下黛玉发髻上的白花。

  黛玉只是抿嘴看了他一眼,也不说话,两人也没回自己院子,只在园中漫无目的的散步。

  贾琮说道:“妹妹身子刚刚好了,后面不用每日过来陪我守灵,要多保养些才好。”

  黛玉脸色微微一红,说道:“我不是陪你,我不过是陪二姐姐罢了。”

  贾琮故作失望,说道:“那倒是我自作多情了。”

  黛玉忍不住一笑,又收敛神情说道:“我知三哥哥父子有旧日嫌隙,但逝者为大,大舅毕竟我娘的长兄,又是三哥父亲。

  他如今去了,我尽些孝义礼数,也是应该的。”

  黛玉说到这里,嘴角微翘:“再说三哥哥被夺情赐婚,失了姻缘,丢了娇娘,也怪可怜的,我便多陪陪你,省得你偷偷伤心。”

  贾琮回头看黛玉,见她目光中秋波盈盈,带着一丝促狭和笑意。

  皱着眉头说道:“瞧妹妹这话说得,我娶不上媳妇,你不说安慰一下,怎么反而幸灾乐祸起来,难道于你有什么好处。”

  黛玉脸红道:“胡说什么,我能有什么好处。”

  贾琮笑道:“既然你可怜我丢了娇娘,不然就把妹妹……。”

  黛玉瞪着眼睛,一把捂住他的嘴,俏脸通红,嗔怪道:“你又想说疯话欺负我,我这就去告诉二舅舅,咋们倒是评评理去。”

  贾琮笑道:“你去告诉了也好,老爷要是知道我欺负你,不知道会怎么想呢。”

  说着轻轻握住黛玉捂着自己嘴的小手。

  黛玉也不挣扎,目光中生出怀疑的神情,侧头问道:“三哥哥,我怎么觉得你这回下金陵之后,像是有些学坏了。”

  贾琮微微一愣:“胡说,那里就学坏了。”

  黛玉任他牵着手,眨了眨眼睛,说道:“我可是知道的,鑫春号江南总店就在金陵,如今就是你哪位曲大姑娘在坐镇。

  我听说曲姑娘只大你几岁,却从小便做了你师傅,定是你这次下金陵,她教坏了你这徒弟,也未可知,哼!”

  贾琮:“……。”

  两人正在那里说着闲话,突然见前面小道上,晴雯正快步走过来,黛玉一下抽回了小手。

  晴雯说道:“三爷,老太太让鸳鸯姐姐来传话,让你去荣庆堂见客呢,我到处找你呢,原来你在这里。”

  贾琮问道:“老太太又来了什么客人,怎么要我去见。”

  晴雯说道:“这次老太太给大老爷祈灵,请了城里九十九位的道士诵咒超度,其中就有清虚观的张道士。

  他来拜会老太太,所以老太太便让三爷一起见客,宝二爷也去了。”

  黛玉好奇道:“这个张道士是那里的,怎么这么大排场,他见外祖母也就罢了,怎么三哥哥和宝玉都要去陪客。”

  贾琮听到清虚观的张道士,一下便想起一桩轶事。

  他对黛玉笑道:“妹妹不知缘故,清虚观的张道士倒有些来头,他当年代替老太爷出家为道,被先皇封了大幻仙人。

  如今应已年过八十,因辈分高资历老,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他和贾家两府素有来往,凡夫人小姐都是见的。

  只是我却从来没有碰到过,不如妹妹和我一起,我们也去见见这老道士的稀罕。”

第477章 纷纷说良缘

  荣国府,荣庆堂。

  贾母神情有藏不住的倦怠和悲意,身边坐着了王夫人、薛姨妈。

  下首的位置坐了李宫裁,宝钗、宝玉、探春等年轻辈分浅的,都在一旁依次站着。

  王熙凤和迎春因是内眷戴孝,所以不便见客,并没有在堂中。

  右首的座位还坐了一位须发皆白,面色红润的老道,一副道骨仙风的模样,倒是极好的卖相。

  此时正对贾母说道:“老太太还请节哀,生老病死,新生旧故,皆为世间常法。

  好在荣国贾家,子嗣繁盛,代代英豪,老太太也当欣慰才是。

  老道这一年常听到府上威远伯的盛名,两度登科,文武双全,十四封爵,几可追老太爷当年出众。

  这次得了皇家赐婚,虽因孝道夺情,其后则必有后福。”

  贾母听了张道士一番好话,脸上的悲戚也减去了几分。

  张道士又看着宝玉,笑道:“且不说威远伯,单单这宝哥儿,我已有一年多没见,如今越发生得有福气了。

  我瞧哥儿的形容身段,言谈举动,竟和当年老太爷一个模子。”

  贾母听了这话,想起亡夫,心中即悲又喜,说道:“正是这样,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

  张道士又对贾母笑道:“当日老太爷的模样本领,那一辈人当中,自然是没人比得上,府上几位老爷如今也记不清了。”

  又呵呵一笑道:“我估算着宝哥儿明年也有十五了,老太太的威远伯如今大孝,需要守制三年,暂时攀不了亲事,但宝哥儿却是无妨的。

  我那清虚观日常有勋贵内眷上门敬香祈福,老道倒是有幸认得几家,其中有两家小姐,都生得好个模样儿。

  论年纪和家世根据,和宝哥儿也正相配,却不知老太太心里可有打算,老道虽有心做个月老,老太太没有示下,我也不敢造次。”

  张道士正说着话,便见堂口挡帘掀开,进来一对少年男女,都生得极出挑的模样,恍如神仙中人,只是他都没见过,看得有些脸生。

  贾母见贾琮进来,便对张道士说道:“我这孙子早几年一直在书院读书,你是从来没见过的,今儿也来让他来见见。”

  贾琮却知贾母只是掩饰之言,自己十岁后才去书院读书,之前这位张道士没见过自己,不过是因自己是东路院人憎鬼厌的庶子。

  贾母又对贾琮说道:“琮哥儿,这位清虚观张老神仙,与荣国府几辈子交情,你以往都没见过,今儿也来拜见一下。”

  贾琮微微一笑,施礼说道:“晚辈拜见张老神仙。”

  张道士连忙站起扶住贾琮,脸色惊异,对贾母说道:“这位便是威远伯吧,这样出众的品貌,老道也是平生第一次见,老太太好福气。”

  他口上虽这么说,但心中却微微古怪,他少年时替先荣国公出家,和贾家打了几辈子交情。

  对贾男丁的血脉气质,可以说比他们自己都要捻熟,可今天乍见贾琮,心中却微微生出一丝古怪。

  只觉得这位威远伯,神丰骨秀,风姿独绝,世所罕见,和荣国公一脉的男丁,气派风度迥然不同,真是一脉出奇秀,一水养百人。

  ……

  贾母听了张道士的奉承话,心里也觉受用,正想说些什么,却见王夫人看着张道士,微微有些皱眉。

  且王夫人的目光,无意间还掠过站在一旁的宝钗。

  贾母人老成精,哪里还看不出究竟,张道士突然给宝玉提亲,自己这二儿媳听了心中不自在。

  而且一年多以来,自己这媳妇又搞出金玉良缘的话头,一直让贾母心中膈应。

  贾母已因这桩缘故,半月前曾让贾政给女婿林如海去信,信中已说到黛玉将近及笄之年,提到议亲之事。

  前几日收到扬州回信,女婿在信中委婉推脱,称黛玉身体羸弱,眼下已寻访到名医,用宝药荣养两年,便能去了先天不足。

  到了那时女儿身子健旺,才是嫁娶生养之时,议亲之事二三年后不迟。

  贾母听了也有些无奈,只是黛玉虽是她外孙女,她对黛玉也是如珠似宝,但黛玉有父亲在堂,亲事却轮不到她这个外祖母做主的。

  不过自己这女婿是个探花郎,才学见识都是一等一的,贾母倒是很信服的。

  女婿说的也半点没错,自己外孙女自小娇弱,这等身子骨,嫁给自己做孙媳妇,将来生养子嗣,便是九死一生,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如果有名医宝药,荣养两年,可以让黛玉身子健旺,可堪妇道,倒是长远之计。

  况且孩子们年岁都还小,过二三年再嫁娶都不算晚,所以贾母一时也就将这件事放下了。

  可贾母虽暂时放下此事,却不代表她允许媳妇搅黄了自己的打算。

  ……

  女婿不会听自己的,自己儿子贾政可是个孝子,在儿女婚事上,自己说一,他不会说二。

  所以,贾母听张道士给宝玉提亲,虽然不会当真,不过话里赶话,借此让自己儿媳妇早些死心也是好的。

首节 上一节 422/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