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470节

  薛姨妈听了这话一愣,她一到神京,就听王夫人说过,当年贾琮和自己侄儿王义的冲突。

  后来她还听说自己嫂子指使娘家豢养的秀才,诬告刚刚进学的贾琮不具科举之资,结果事情闹得很大。

  自己兄长和贾家几乎闹到反目成仇,兄长和那琮哥儿的关系自然也很僵。

  今天怎么不会不顾辈分,亲自上门给那琮哥儿道贺,这倒是稀罕事情。

  不过这种男人之间的事情,左右和薛姨妈也不相关,所以她也懒得往深里想,如今她自己一脑门官司还理不清呢。

  ……

  薛姨妈让丫鬟同喜给王子腾上茶,宝钗听说舅舅到家,也出来拜见,之后又回避到内屋。

  王子腾对薛姨妈说道:“我这个外甥女倒是出落得愈来愈出色了,看着倒是比蟠儿还要有出息些。

  刚才蟠儿和妹妹说什么话呢,这么咋咋呼呼的?”

  薛姨妈自然不好对兄长去说,自己儿子反对宝钗和宝玉结亲,两边都是兄长的妹妹,这话如何能说出口。

  只是应付着说道:“蟠儿如今也长大了,知道他妹妹已到及笄之年,刚才还和我操心他妹妹的终身大事。”

  王子腾一听这话,心中微微一动,说道:“妹妹,这两年我听到贾府的传言,说什么金玉良缘,指宝玉和宝钗可以般配,可有此事?”

  那怕是在昨天之前,薛姨妈都觉得只是好话,如今时过境迁,那里还能认着话头。

  矢口否认道:“兄长勿须听这种不着调的浑话,有金有玉的人多了,那里就能说得上配不配的。”

  王子腾是官场打滚的人物,薛姨妈那点心术,那里能瞒得过他,他只听薛姨妈这两句话,便明白妹妹不赞成女儿和宝玉的婚事。

  他既然能到贾府给贾琮道贺,对那日圣旨之事早就打听清楚,自然知道外甥宝玉的名声和前程算是毁了。

  即便王夫人是自己妹妹,宝玉是他的外甥,他这种功名利禄炙热之人,也觉得宝玉这样货色,绝对不是合适的聘嫁之人。

  自己妹妹不愿意这门亲事也在常理之中,王子腾想到方才贾琮面对自己应付老练的样子,心思微微萌动。

  说道:“外甥女如此出色,在薛王两门女眷之中,也是拔尖的人物。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妹妹一定要仔细一些,为外甥女找一门实在贵婿,才能不负外甥女如此品貌。”

  薛姨妈苦笑道:“兄长的话自然有理,可薛家如今已中落,虽有些黄白财物,但官职爵位上一辈就没了,想要匹配贵门,却是不容易的。”

  王子腾微笑道:“妹妹怎么就糊涂了,眼前就摆着一门好亲事,怎么反而视而不见起来。”

  薛姨妈一听这话,心中微微一跳,隐隐听懂到兄长话中意思。

  王子腾说道:“我听说琮哥儿虽不得贾家老太太宠爱,但自小在贾家子弟中拔尖,家中姊妹都和他十分友爱。

  妹妹借住贾家两年,外甥女和他也是表亲之谊,想来平时常有往来,不知他二人相得如何?”

  薛姨妈说道:“琮哥儿确实对家中姊妹极好的,他对宝钗也很不错,上次认识一个名医,还特地请来给宝钗诊旧疾,算是很有心了。”

  我懂兄长的意思,如今虽都知道琮哥儿品貌出众,根基深厚,是勋贵子弟中一等媒聘的佳选。

  可是琮哥儿一体双爵,牌面未免太大了些,连他的亲事都是宫中赐婚的套路,薛家这点家世只怕是攀不上的。”

  王子腾一见自己妹妹怅然若失的神情,那里还不知妹妹的心思,她是早看上了贾琮,只是担心难以匹配。

  王子腾想通此节,心头不禁一片火热。

  当年他在官场起势,便是靠着贾家的人脉,得了京营节度使的位置,自从宁国贾敬出家修道,贾家人脉的落位便在贾政身上。

  当初他曾想通过贾政牵头,谋取九省统制的位置,后来因为自己夫人谋害贾琮,此事才中途夭折。

  如今贾琮承袭了荣国爵,还是得当年圣上如此抬举,身负一体双爵的荣耀,贾家历代沉淀的人脉和威势,必定都要转到他身上。

  贾政和宝玉父子已从嫡脉沦为偏脉,昨日黄花之势已不可避免,再也没有什么借势筹谋的价值。

  虽当年因夫人诬告暗害贾琮,闹得王子腾和荣国府关系断裂,但好在当年之事并非他所为,而是自己夫人瞒着做的,还算有转圜余地。

  王子腾相信这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如今知道自己妹妹属意贾琮为佳婿,而贾琮对自己外甥女宝钗也很是眷顾。

  如此一双两好之事,如果外甥女和贾琮能成其好事,王子腾和贾琮的原先疏淡的亲缘,也就极大迈进了一步。

  自古娘舅大如天,有了外甥女宝钗这层关系,原先王家和贾琮那些旧事,也就能轻易揭过去,自己想要借势翻身也变得顺理成章。

  “妹妹,我知道你的心思,薛家乃金陵世家大族,外甥女更是长房嫡长女,但世上的事也并非一成不变,此事倒可以从长计议……。”

  ……

  宁荣街,伯爵府,贾琮院。

  内院浴房之中,墙边衣架上挂着贾琮的换洗衣物,还有几件女子的清雅绮丽的裙裳。

  月牙型柳木浴桶打磨的圆润光华,贾琮正舒适泡在烟气蒸腾的热汤中,空气中还弥散着一股淡淡的酒气。

  五儿只穿了件月白小衣,更显窈窕动人的身姿,满头秀发只是挽了个简单发髻,并无一件钗簪,清汤寡水,秀雅可爱。

  可能是浴房内温烫的热气,五儿娇美的小脸被熏出一片诱人的娇红。

  她细心的用鑫春号出的香水皂块,将贾琮的头发都打上皂沫,用纤细修长的十指轻轻揉搓,动作轻柔细密之极,将贾琮整得昏昏欲睡。

  这天上午青山书院的一些教谕和同窗上门道贺,甚至还带了青山书院山长赵崇里的敬贺之礼,一副手书的中堂对联。

  这些昔日的教谕和同窗,和贾琮官场上道贺交际之人,显得有些迥然不同,他们不是去西府蹭热闹,而是直接到人气稍微冷淡的东府道贺。

  他们携带的贺礼,也都是书画书籍之类的清简雅礼,少了许多官场的世故俗套,多了几分热忱赤忱。

  贾琮对昔日在青山书院读书时光,内心十分珍惜,对书院的这些故交也很看重,特地在东府设宴款待,酒过多巡,宾主尽欢才散。

  五儿为贾琮揉搓过头发,用清水洗涤过,一边用干布慢慢抽干发上水渍,说道:“三爷这些日子也是够劳累的,每日要接待应酬这么多客人。

  要好的同僚同窗道贺,还要设宴觥筹相陪,可比整日读书写文要辛苦。”

  贾琮微眯着眼睛:“赶上加袭荣国爵的关口,这种来往应酬也是免不了的。

  好在这样的事难得一次,该来的客人也差不多都到过,后面也就消停了。”

  自从那日圣旨传召之后,第二天荣国府便宾客盈门,本以为人头已经够多了,没想到那只是开始。

  接下去的三天时间,每日都是宾客盈门,来客不仅没有见少,反而越来越多,即便上次他承袭威远伯爵,来客的规模也无法相比。

  神京之中老牌四王八公之门,几乎一个不落的到府贺喜,且来得都是各家嫡长世子之辈。

  另有立国相传的十二武侯之门,只要爵位传承未断,也都派了同辈重要子弟,上门向贾琮道贺。

  其中不少人贾琮以前从没结识过,如今竟一家接一家到场。

  更有许多宁荣两府多年积累的门生故旧,也都纷纷上门道贺,当真是门庭若市,宾客如云。

  也就在短短的三四天时间,贾琮在神京的人脉一下丰厚了几倍,连他自己都内心的惊讶不已。

  而且这些到访的客人,并不限于袭爵贺喜,不少人还给贾琮送上家中亲长寿帖、子侄兄弟喜帖等。

  他们各自通过不同的方式,维护加深和贾琮这位荣国新主人的联结纽带。

  自从贾珍身死,宁国府查抄,贾赦亡故,贾政旁落。

  凝聚在宁荣贾家几代人的丰厚人脉,本已如无渠之水,濒临消散,如今趁着贾琮加袭荣国爵之际,在快速的向他身上汇聚。

  这是比爵位和爵产的转移,更加影响深远的隐形力量的交接传承。

  当贾琮回想到和自己深有嫌隙的王子腾,居然会放下辈分顾忌,亲自上门向他道贺,他便渐渐意识到这种趋势在快速发生。

  或许四王八公中的有识之士,早已有所意识,贾琮不仅是新的荣国之主,他身上还蕴藏着其他独特价值。

  在四王八公等新一辈子弟之中,贾琮是少有得嘉昭帝简拔器重的子弟。

  以嘉昭帝严厉尖锐的性子,他对贾琮一贯以来的殊异恩遇,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现象。

  或许在未来不久,贾琮可以成为某种桥梁,在备受打压的四王八公群体,以及威服四海的无上君王。

  等到贾琮洗浴完毕,通体舒泰,除去了一身酒气,五儿又服侍他束发穿衣,就听外面晴雯来传话。

  西府老太太知贾琮今日应酬,让他明日,至西府荣庆堂商议家事。

第509章 皇恩彰圣心

  大周宫城,乾阳宫。

  今日早朝之后,嘉昭帝照例入乾阳宫东暖阁理政。

  皇帝刚刚入坐,便有司礼监太监鱼贯进入东暖阁,将各官衙呈报的奏章和弹劾,分门别类码放在嘉昭帝的御案上。

  其中一叠蓝色封面的奏章,是都察院御史的弹劾奏本。

  御史闻风而奏是他们的天职,但在嘉昭帝眼中的御史弹劾,有时只是无病呻吟的废话,有时却是帝王手中的利刃。

  凡能入都察院御史台的御史,一般都是三甲进士出身,身份都算清贵,但是各人秉性不同,最终做出来的御史,却是天差地别两个样。

  一种御史乃是泯然众人的大多数,风闻奏事,逮谁咬谁,不需太多技术含量,只要胆大脸厚,就能混个御史清名。

  另外一种御史虽也是风闻奏事,但是严谨细致,言之有物,说白了也是逮谁咬谁,但一般都能有的放矢,一咬就死,堪称别样的峥臣干吏。

  第一种御史三年大考之后,多半会被踢到地方做一地知县、县丞、甚至是推官,能不能起势就看自己了,不过大多数都是一辈子老死地方。

  第二种御史三年大考之后,很多都成为重臣种子,会被朝廷委派要职,逐级历练,甚至不少人最终位极人臣。

  三年前雍州道监察御史陈敏言,便是这第一种御史。

  当年他风闻同科秀才状告贾琮,欲以借机搞臭荣国子弟,来给自己邀取名望,便在朝廷上推波助澜,弹劾贾琮无科举之资。

  结果因荒谬怠政,被皇帝贬斥到德州府做推官,如今已经过去三年,这人依旧还在德州推官位置上发霉,估计这辈子都翻不了身了。

  比如林如海也曾为兰台御史,就因为他缜密谨慎,务实干练,言之有物,而被嘉昭帝赏识,最终做到了巡盐两淮的盐务首官。

  所以,但凡你三甲出身,都可以吃御史这碗饭,只是有些人变成吃屎,最终沉沦下僚,有些人如服仙丹,得以展翅飞升。

  这不是什么同人不同命,而是他们在才略、胸怀、正邪等方面的差异,最终锻造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

  嘉昭帝浏览御史奏本的速度很快,因为大部分弹劾都是风闻而奏,不是小题大做,就是言之无物,根本没太多营养。

  直到看到最后几本,嘉昭帝才放慢了浏览速度,仔细翻阅起来。

  一本是扬州道监察御史上的奏本,弹劾扬州卫指挥使赵凯武镇守不利,致使两淮大盐枭黄有功过境扬州,缉拿无力,使其逍遥法外。

  一本是宣府道监察御史上的奏本,弹劾宣府总兵守边失策,自入冬以来,关外残蒙部落多次袭扰边城,烧杀抢掠,来去自如,难以诛灭。

  一为北静王水溶,身为王爵,行为浮夸,邀取名望,揽获人心。

  于贾琮加爵之礼,刻意纡尊,携同王妃到府道贺,渲然造势,被悖常理,引发非议,居心深远,不孚人君所望。

  二为威远伯贾琮蒙圣上恩典,加承荣国世爵,按礼制为敕造荣国府之主,应居荣国府正溯荣禧堂,以合敕造恩遇之礼。

  然圣谕下诏翛然五日,朝野宾客聚贺荣国,荣禧堂仍为贾政擅居不迁,以家礼凌于国礼之上,倾覆社稷勋爵贵重,此为大谬也……。

首节 上一节 470/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