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484节

  王夫人带着彩云急匆匆出了宝玉院子,离开是还交代袭人,尽快打发小红出去。

  等到王夫人走后,麝月见秋纹还对小红推推搡搡,实在有些看不过去,一把上去拉过小红。

  皱眉对秋纹说道:“人都撵出去了,还能怎么样,大家好聚好散,何必做出嘴脸,你就积点阴德吧。”

  秋纹知道麝月的嘴皮子最厉害,自己无论如何都吵不过她。

  再说麝月在宝二爷跟前比自己有脸,自己更不好去碰这块石头,只好悻悻走开。

  袭人见秋纹走开,这才上前对小红说道:“你也不用难过,你和别人不一样,老子娘在府上有位份,即便是出去,在家里呆着也是好的。”

  麝月也在一旁劝道;“没错,你只在家里呆着,又没杀人放火,别人不能把你怎么样。”

  袭人进房间拿一套没穿过的新衣,塞给小红,说道:“大家怎么也算好了一场,如今你要走,这衣服不嫌弃就送你穿着玩。

  你妈妈那里我会帮你说圆了话头,让麝月帮着你收拾收拾,不然等一会儿太太回来,看见又生出不好来。”

  小红的房间里,麝月帮着小红收拾东西,她看见小红还在一边垂泪,叹气说道:“你哭有什么用,早就跟你说过,做事也不看个风头。

  袭人说的没错,你已算是个好的,还能回家安稳些,换了人还真给打发到外院配小子。”

  小红苦着脸说道:“麝月姐姐,我这没来由就被撵了出去,回去和我爹娘怎么交代,他们在府上半辈子就好了一张脸。

  我回去我爹一定会打死我的……。”

  麝月说道:“打几下就打几下呗,他是你亲爹,还能打死你不成,总比你留在院子里被人收拾强!”

  麝月见小红还在低头垂泪,知道她心里咽不下这口气,双眸一转,说道:“你往日是个精明人,如今怎么就糊涂了。

  怎么就忘了你是因什么吃的亏,你要想你爹不打你,还想要翻个身,其实也不是没法子,这世上的事,都是解铃自有系铃人。”

  麝月说完话,见小红还在微微发愣,便笑着对她伸出三只手指,之后又生出两只手指。

  小红一下子就明白过来。

  麝月说道:“你因为这上头受的委屈,那两个主没一个是省油的灯,总有一个是心软的……。”

  ……

  荣国府,荣庆堂。

  贾琮收到西府传信,心中也有些意外,薛家的二老爷他当然知道,不仅是因他养了个名声响亮的女儿。

  更听说这位薛二老爷是个行走天下的人物,常年在南粤、南洋、西海沿子能远疆之地游商,听起来十分不同寻常……。

  当今之世,交通传讯远不如后世发达,后世才会戏称,车马很慢路途远,一生只够爱一人。

  即便商贾与常人不同,需要四处游走经商,但也会尽量避免商路过于遥远。

  这不仅是人的精力和时间问题,更是经商的成本和收益问题。

  而这位薛二老爷却常年行走南国海疆之地,甚至还有渡海经商的传说。

  薛宝琴就曾说自己随父亲游历真真国,曾结识过金发碧眼的外夷才女……。

  按照当今之世的常理,薛二老爷如果没有雄厚的财力和势力,是无法做如此遥远的远疆游商的。

  但是,贾琮知道薛家的祖传家业,事由薛家大房继承,也就是薛宝钗的父亲,薛二老爷身为次子,按常理是分不到多少财富的。

  所以,贾琮对这个人还是颇为好奇的……。

  等到他进入荣庆堂,看到右首位置上坐了个风仪出众的中年男子,想来就是那薛蝌和薛宝琴的父亲。

  而对方看到他进来,一双朗目很是专注的打量自己,眼光中似乎闪现一丝异样的神采。

  薛姨妈见贾琮见了,笑着将他引荐给薛远。

  薛远特地起身,笑道:“早就耳闻贾家威远伯,兰姿凤雏,无双无对,今日一见,名不虚传,老太太当真是好福气啊!”

  贾琮笑道:“薛二老爷客气了,长者为尊,在下即是晚辈,可不好称什么威远伯,叫我琮哥儿即可。”

  薛远即是个行走天下的人物,自然见多识广,举止大气,言谈廊阔,也就是很能聊天。

  贾琮心思机敏,一肚子见识更不能用常理衡量,两人只是刚对口闲谈,彼此竟聊得很是投机。

  薛姨妈一向佩服自己这二叔的广博,她见贾琮小小年纪,居然也能天南地北聊得入港,见识词锋竟半点不落下风,心中也暗暗惊奇。

  她担心那两人聊的起劲,因此冷落了贾母,便陪着贾母说些家常闲话,荣庆堂上的说话气氛,竟变得异常热络和谐起来。

  薛远刚开始只是和贾琮随意闲谈,听他问起南疆之事,便捡了一些奇异的随口而说。

  却没想到贾琮随着他的话题,也说起南洋各国的风土人情,竟然知之甚详,有些事情连自己也是头一次听闻。

  薛远惊异之下,问道:“琮哥儿这等年纪,莫非就已行走过诸般远疆番国?”

  贾琮笑道:“二老爷见笑了,琮在神京长大,只去过辽东,下过几趟江南,那里有福去过那等天日迥然之地。”

  薛远奇道:“如果没去过,却对远疆之地诸般事务,能够如数家珍,当真是奇异了。”

  贾琮笑道:“晚辈虽没去过,少年曾结识过一个番邦教士,在他那里看了很多通译过的不少杂书游记,所以才略知一二。”

  薛远笑道:“怪不得人都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琮哥儿二度登科,词章名动江南,是少见的大才子,这读书的本事也是惊人的。”

  此时,王夫人正进入荣庆堂,他不是李纨这样的孀居之妇,更不是什么闺阁弱质,自然不用太过避讳,打算与薛家这位老亲言语一二。

  一是老亲之间的礼数,另外只有有她一番算计念想。

  只是刚进了堂口,便看到贾琮正和薛二老爷说话,自己这位老亲正满口说着:二度登科、名动江南、少见的大才子等热络言辞。

  王夫人一下子便倒了胃口,只觉得满嘴发苦,心中不禁郁郁难平,怎么哪儿都有这小子!

第518章 吴孽隐踪迹

  伯爵府,贾琮院。

  年前接连下了几天雪,空气变得愈发湿冷。

  这日一早,射进琉璃窗格的光线,带着黄灿灿的光晕,预示着晴阳天气的到来。

  卯时将尽,贾琮便起了身,掀开床帐时发出响声,睡在侧榻的晴雯便一骨碌起身。

  倒是睡得警省,只不过拿手掩口,一连打了两个哈欠。

  晴雯动作利落的下了床,穿着朱红对襟小衣,朱红绸面裤子,秀美纤巧的脚丫上拖着双红缎拖鞋,走动灵巧婀娜,像一团跳动的火苗。

  清晨的冰寒让她打了个哆嗦,拿了件绯红绣花长袄胡乱套在身上,麻利的拢了拢头发,便上来伺候贾琮梳洗。

  贾琮笑道:“明知道自己贪睡,如今又不缺人手,值夜这种事不做也罢,你还不如多睡会儿。”

  晴雯麻利的帮贾琮穿衣系带,又把他按到妆镜前面梳头,小嘴利索的说道:“呦,三爷是看到我烦了不成,就想五儿、英莲在你跟前转悠。

  我哪里比她们差了,三爷不喜欢,我就越要在跟前转悠,即便讨嫌也要露个脸,省的你都忘了有我这人。”

  ……

  自从贾琮被加了荣国爵,两府之间的联系,比以前变得紧密,很多事情变得不一样,晴雯也生出些莫名的危机感。

  她本就是争强好胜的性子,但这些年她跟了贾琮后,日子过得平顺,四下里风平浪静。

  芷芍和五儿都是性子宽厚,能包容她的急脾气,英莲更是娇憨的软乎性子,谁遇上她都像撞进了棉花。

  因此,晴雯的爆炭脾气,被潜移默化磨平许多,小姑娘被削去了一半火气,思绪也比以前绵密,常会一个人瞎琢磨。

  如今三爷得了西府,身边的姊妹似乎都有些不同。

  芷芍从小陪着三爷长大,最得三爷看重,她是不敢比的。

  五儿比她细密谨慎,比她更会体贴人,一向得三爷欢心,如今被三爷派去西府管家,心里也器重得很。

  只是晴雯有自知之明,以自己这急脾气,就算三爷让自己去管家,自己必定要弄的一团糟。

  好像最讨巧的还是英莲这丫头,如今三爷忙着应试春闱,每天读书的时间最长,管书房的英莲,才是和三爷泡一起时间最长的。

  但是英莲管书房这事,晴雯也是羡慕不来的。

  三爷即便在书房读一天书,英莲也能傻子一样陪一天,坐在那里不是写字就是看书,乐此不疲,连门都不带出的,也不嫌屁股疼。

  所以管书房这事,给了晴雯她也做不来,她又不是英莲那样的书呆子。

  如今她只管着贾琮的针线活,除了夏冬两季要多为贾琮赶制新衣,平时有些无所事事一样。

  因做针线不是了不得的本事,虽别人没她做的好,但几乎人人都会做。

  像是二姑娘这样的,现在管家事情多,但是隔上一段时间,也会给三爷做双鞋,或做件衣裳。

  到了逢年过节,连三姑娘都会给三爷做些针线,作为应节之礼,也就是林姑娘是外亲,需要避讳,才没怎么给三爷做针线。

  如此种种,让晴雯对自己的重要性,产生浓重的怀疑,光针线活好似乎不顶用。

  难道还能是自己长得好,可这院子里哪个又长得不好……。

  于是晴雯天生要强性子便开始作祟。

  日常值夜、梳洗、穿衣等丫鬟日常之事,她都是毫不放松,就想着贾琮面前露脸讨喜。

  她为了值好夜,连早上赖床的习惯都改了,也算有上进心了……。

  可三爷都不在意她这么上进,还拿她赖床贪睡做话头,巴不得她不要值夜。

  听着怎么都不像好话,他哪里是体惜自己,简直就是寒碜自己吗……。

  晴雯想到这些,心情郁郁的,拿着梳子有一下没一下的梳发。

  贾琮并不知她那一肚子小心思,从穿衣镜中看到她红衣如火,更增娇艳灵动,一双美眸略有红丝,必定是没睡足。

  笑道:“那个说你讨人嫌,一定是刚瞎的,我不喜欢你吗,我可没说过,”

  晴雯性情爽利,心中不藏事,但凡高兴难过,都像是点过的炮仗,来得快去得也快。

  刚才还有些患得患失,如今听了贾琮这些话,心中便泛出欢喜,很利索的帮贾琮整理好头发。

  甜甜一笑:“三爷这话说得好溜,必定是对每个丫鬟都这么哄过的。”

  ……

  这时房门推开,五儿端着了一铜盆热水进来,笑道:“三爷又拿什么好话哄你,说了也让我听听稀罕。”

  晴雯琼鼻微微一皱,笑道:“好话只说一次,说多了不灵,可不能被你听了去。”

  她一边笑着,一边更细心的帮贾琮盘好发髻,别上发簪,对着镜子来回看了一遍,觉得满意了才收拾自己梳洗。

  等到自己梳洗完毕,又收拾贾琮床上的被褥,搬到屋外游廊上悬挂,等太阳正头出来,再摆到院子中晾晒,去一去数日下雪的湿气。

  五儿将拧过热水毛巾递过来,贾琮接过问道:“这几日西府的事都还妥当?”

  五儿回道:“都还顺利,东路院那边改建,这几日就能好,二奶奶和老太太说过,让二房一部分丫鬟婆子年前先搬过去。

首节 上一节 484/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