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516节
姊妹们亲近虽是好的,但各自到了年纪,也要开始有个忌讳,宝钗毕竟年少,妹妹闲时也要提点一下她。”
薛姨妈听了这话,心中有些尴尬,其实原先她也反对,宝钗和贾琮走的太近,如今却有些巴不得,心情颇有些复杂……。
她随口敷衍道:“如今东西两府都是琮哥儿的地界,去那里还不都一样,不过宝钗素来知礼,姐姐尽管放心,我也会提点的。”
王夫人听了这话,心中膈应,思绪翻滚,目光有些闪烁。
宝钗是她看中的儿媳妇,可是半点不能出了差错。
如今王夫人对贾琮愈发愤恨,想到这小子一向不老实,屋里养了多少俏丫鬟。
他和大老爷一个种性,父子两个都是好色的。
这小子每次办皇差回来,都带不明来路的女人回府,不是庙里的尼姑,就是戏班里的小戏子,什么香的臭的都往屋里拉。
眼下马上就要到舞象之年,他弄起女人必定更没了顾忌。
自己外甥女生得如此动人,万一去东府走动频繁,让这小子生出色心。
他又生得如此样貌,容易让女人动心,要是勾搭外甥女做出什么事……。
王夫人想到这些,心中有些烦乱,觉得一定要想些法子,虽眼下没影的事,防患于未然总是好的。
第540章 狭邪窥私情
伯爵府。
宝钗出了梨香院,左拐走了少许,到了东西两府夹道风雨连廊。
将那东府小门的门钹敲响两下,铜铁磕碰发出铿锵之音,便有守门婆子开了小门。
宝钗日常常来走动,她们都认得宝钗,笑着迎了她进来。
宝钗知道这看守过道小门的婆子,是东府的伶俐奴才,也就是家中这些姊妹,其他人可不是随意放行。
贾琮自承袭荣国府,东西两府虽都是他的产业,但他依旧居于东府,东府进出规矩依然严谨。
像宝玉这样擅长女儿是水做的公子哥,如同以前一样跨不进东府内院。
虽西府荣禧堂也是贾琮正经居所,但他只安排心腹管事丫鬟看守打扫,除了年节待客,很少去那里过夜。
宝钗进了东府后花园,虽眼下还是冬末,园中不少草木还是枯黄,只有常绿灌木青翠不改。
所经过的石径、游廊、雨亭、假山、水榭等处,都收拾是整齐洁净,可见每日都有人定时清扫。
宝钗知道东府奴仆人口远少于西府,但东府里外气象,却比西府更加清爽体面,让她每次踏入东府,都生出安然舒畅的感觉。
等到她去了迎春院子,里面有些异样的安静,往日刚入院门,多半就能听到湘云明丽爽朗的话音。
宝钗问院子里洒扫的婆子,却说今天大小姐本要接三姑娘过来,东路院那边传话,三姑娘这两日身子不爽利。
大小姐便带林姑娘、史姑娘、邢姑娘去东路院探望,且二房老爷自搬去东路院,都还没去拜望过,也正好过去走动。
宝钗没想到过来却扑空,本该一起去探望探春,只是来晚一步,并没赶上趟,左右也不缺自己一个,等改日再说。
问道:“琮兄弟也一起过去,还是留在府上读书?”
那婆子回道:“少爷倒是没去,还在他院子里读书,只是嘱咐大小姐,回来时接三姑娘来住两天。
东府寻医问药方便些,少爷认识的名医,也都知道东府的路径。”
宝钗心中暗笑,她知道姊妹中间,贾琮和探春从小最投契,寻常时候探春身子不爽利,他还不巴巴的过去看望。
年前承爵那一趟子事,自己姨妈那些做派,宝钗早就听到传言,
必定是他对姨妈的举动生出芥蒂,所以懒得去朝面,他自己不乐意过去,便找借口把三妹妹挪回来,倒是一点都不肯吃亏。
却不知今日姨妈来了梨香园,琮兄弟便是去东路院,也不会当面遇上她。
探春妹妹有这么个护短痛惜她的兄弟,也是个有福气的。
宝钗想到这些,心里有些叹气,自己倒也有哥哥,虽也算爱护自己,不过都是些不着调的主意。
且这哥哥整日在外招惹胡混,也不知哪日才懂得收敛长进,比起贾家这些姊妹,自己的福份却差了许多。
自己也不想那些没影的事,只哪天他像对探春妹妹那样,对自己多些私心关爱疼惜,两人能走的近些,自己就心满意足了。
宝钗心中思绪绵绵,园中风儿细细,一腔温柔情意,摇摇荡荡,一无所依。
出了迎春院子,却没有返回西府,脚步已不知不觉往贾琮院子里去。
……
等宝钗进了贾琮院子,见里外都静悄悄的,她是知道其中缘由。
因贾琮正读书备考下场,他院子里的姑娘都很贴心,日常说话行动都小心,生怕过于喧哗,扰了他读书的心境。
她一进院子,正在擦拭游廊栏杆的四儿、娟儿,看到她便过来行礼,又要进去报信。
宝钗笑着阻止,说道:“我又不是外客,不过闲了过来走动,看看说话就走,太咋呼打扰你家三爷看书,我自己进去就成。”
她刚进入正屋,见芷芍正坐在南窗向阳处,正在缝制一件软绸里衣。
芷芍上身穿浅紫菊花刺绣长袄,淡黄交领里衣,下身系一条粉色棉锦裙。
眉翠鬓青,背修腰细,清雅恬静,午后阳光照在她身上,熠熠生辉,有种难言的俏丽美好。
宝钗笑着问道:“芷芍妹妹,琮兄弟正在里面读书吗,我本过来找二姐姐说话,可巧她们都去东路院,顺道过来走动一下。”
宝钗知芷芍是贾琮身边最亲近的姑娘,从小陪着贾琮吃苦长大,一向最得贾琮看重,其中情分和他人愈发不同。
她既心思都放在贾琮身上,自然能把这些看在眼里,爱屋及乌之下,对芷芍一贯很是亲近,从不会把她当做丫鬟之流
芷芍笑道:“宝姑娘来了,三爷用过午食,如今在书房靠着养神,并没有看书,宝姑娘尽管进去说话。”
宝钗说道:“既然在养神,我就不进去了,我们说说话,等会我就走了。”
两人正说着话,书房里面传来贾琮的声音,问道:“芷芍,外面谁来了?”
芷芍对宝钗笑道:“我说三爷只是养神,姑娘一说话他就听到了,不如进去说话。”
宝钗独自进了书房,见贾琮正坐在一张靠椅上,脸带笑容的望着她。
头上戴无梁束发雪脂玉冠,穿着月白暗花团锦长袍,腰系玉版镶宝革带,隽美清贵,风采照人。
贾琮笑道:“今天宝姐姐怎么有空过来走动?”
宝钗笑道:“往日也不敢过来打搅你用功,今日来找二姐姐她们说话,赶巧扑了空,又听说只有你在家,便过来瞧瞧。”
英莲起身出去给宝钗上了茶,便出了书房,留下他们两人说话。
宝钗自从进入贾府,这几年但凡和贾琮碰面,都是和其他姊妹们一起,极少有这种两人单独相会的情形。
她虽心中一腔柔情,但毕竟是明慧大气之人,倒还不至于独自面对贾琮,就会窘困到说不出话。
此时窗外阳光微微敛去,天色也变得有些阴沉,但书房内气氛却和润融洽。
宝钗虽不像黛玉那样文思隽秀,通身举止都蕴藉书卷才气。
但她的父亲是位出色人物,目光长远,异于常人,自小教女儿研读百家之书,养成了宝钗博学并蓄的才识。
使得宝钗在诗词、医学、佛学等都有涉猎,这样的闺阁奇秀,遇上贾琮满腹的奇思怪想,自然是极好的聊天对象。
窗外天空云顥翻卷,书房内闲日悠长,两人随口而谈,不拘话题,嗔笑自如,颇有意趣。
贾琮和黛玉之间是倾心相知,和探春是投契亲密,和迎春是包容温情,和其他姊妹或丫鬟,或相濡以沫,或依赖欣赏,或怜惜爱护。
宝钗和她们都不同,贾琮和她甚至不如其他人亲密,但却有种别样的默契,虽隔着些距离,却能更对等的相处。
……
贾琮突然想到一事,问道:“宝姐姐,前段时间不是说薛大哥在相看亲事,定的是桂花夏家的小姐,不知事情如何了?”
宝钗听贾琮突然问起此事,想起夏家姑娘看他的暧昧眼神,心中微微有些膈应。
说道:“原先夏家太太和夏姑娘走后,大半个月都没传来音信,此事成与不成还在两可之间。
但今日姨妈来了梨香园,她受了夏太太所托,特来转告谢亲之事。
据说夏家请了有德高僧,为夏姑娘和哥哥卜卦,说两人命数不合,姻缘难谐,这门亲事只好作罢。”
贾琮听了这话,心中微微一震。
似乎他的到来之后,这个原本十分熟悉的世界,很多事情都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了原来的轨迹。
贾家东府提前败亡;贾赦提前死于非命;迎春和孙绍祖断绝孽缘;元春可能不会再走上封妃命途;
如今薛蟠和夏金桂的亲事也作罢……。
这些事情,有些是自己有意为之,有些却不由自己掌控,不知将来还会再发生哪些变化?
不过薛蟠和夏金桂亲事难成,薛家实在算逃过一劫,至少宝钗以后会少许多难处和烦恼,也是一桩极好的事。
贾琮又好奇问道:“两家谢亲之事,夏太太不亲自和姨妈相告,怎么还通过太太转告,据我所知她们二人并没瓜葛?”
宝钗说道:“此事我也纳闷,姨妈只是那日夏家母女上门,她来陪宴一次,没听说她们以前有交往,但如今看来两人关系融洽得很。
倒像是相识多年一样,今天姨妈还帮夏太太说了许多好话,以姨妈往日的性情,这样的言行举止,还真有些奇怪。”
贾琮听了宝钗这番话,心中泛起十分古怪的感觉,王夫人竟和夏太太成了密友,怎么听着这么别扭。
他突然想起当日荣庆堂上,玉虚观张道士当着贾母的面,给宝玉牵线亲事,提到三家姑娘,其中一家便是桂花夏家。
贾琮心中生出极其荒唐的感觉,难道那张道士的嘴被开了光,贾宝玉和夏金桂,这两人也算金玉良缘?那这世界未免太疯狂。
但是以王夫人奸狭偏执的性子,被她弄出什么古怪诡异之事,还真是不好说。
不过左右也不关自己的事,姻缘之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各人只顾各人吧……。
……
贾琮和宝钗又随意聊了许久,时间竟不知不觉过去,窗外突然传来一声霹雳震雷,将宝钗吓得娇躯微微一颤。
一阵大雨毫无预兆的倾盆而下,顷刻之间将窗外院子浇了湿透,四下都是淅淅沥沥的雨声。
神京之地,二月冬雨虽不多,但也不算少,但凡下过一次,便会清寒侧骨。
这雨下了半盏茶功夫都没停下,原先气息融合的书房,涌动着浓浓的冰寒,宝钗双手下意识的抚了抚自己手臂。
说道:“琮兄弟,拉着你说闲话,耽搁了你不少读书时间,我也该走了。”
贾琮见宝钗起身告辞,也不做强留,只是进了里屋,取了一条靛蓝团花披风,披在宝钗身上。
说道:“冬雨冰寒,我看宝姐姐衣服不是很足,加上一件披风,免得受了风寒,我记得你有桩旧症,春寒之日容易勾起。”
宝钗俏脸微微红晕,觉得身上披风似乎异常温暖,她伸手系上披风的颈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