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520节
如今想到薛夏两家亲事不成,探春口中那位美貌俊秀姑娘,就此逃离薛蟠这等粗鄙之人,宝玉心中大感喜乐安慰。
原先离开梨香院时,因没机会和宝钗细细叙话,而生出一腔闷闷不乐,竟然也一扫而空……。
……
翌日,贾琮亲自送探春出门去东路院,等到探春车马出了西角门,贾琮看到西角门外,聚集了六七个士子摸样的人物,正往门里张望。
贾琮知道这些日子,不时有进京会试的举子,上门投贴拜访,所以也并不在意。
突然在不经意之间,他看到人群中一张熟悉的脸庞,倒像是站在那里看热闹似的,正对着他微笑。
贾琮见了此人,脸上不禁生出笑容,连忙让管家将那人请了进来。
西角门外,几个早投了拜帖的举子,正等着门内回复。
虽然都中传闻,这位贵为伯爵的同年,如今闭门谢客,左右过来也是碰碰运气,投张拜帖结个善缘礼数罢了。
却没想到伯爵府角门里,突然出来个管家模样的人物,将站在旁边一个陌生男子,毕恭毕敬请进了府邸。
众人见这男子对管家的恭敬,淡然受之,一点都没客气的样子,便施施然进了伯爵府,到像是回自己家一样自在。
各人都心中惊讶猜测,这人到底是何方人物,入伯爵府连张拜帖都不递,还能让府上管家亲自请进去。
……
贾琮见来人入府,笑道:“柳兄怎么突然到访,早几日在洛苍山,听老师说你这次吏部大考评优,即将升迁赴任。
正想打听你何时离京,也好相聚一叙,下次见面不知是什么时候了。”
那人笑道:“如今你这门槛越发高了,外人都说贾解元闭门读书,谢绝外客,多少人慕名拜门,难以得见。
今日我登门也没准备拜帖,你府上家人门户看守森严,本以为必定要吃闭门羹,好在运气还算不错。”
这人正是柳静庵的长孙柳璧,他不仅是贾琮的好友,因祖父是贾琮的授业恩师,两人还是同门之谊。
贾琮歉然笑道:“老师有教诲,会试之前是非常时期,从来就是是非话头极多,让我低调行事。
加上外头传言,我的两位座师落选会试主考官,居然和我有些关联,虽然这话真假不知,但是风口已成。
这种当口之下,我闭门读书躲清闲,自然是上上之策。”
柳璧脸色微微慎重,说道:“玉章所言极是,春闱是士人举业终生所念,既是青云仕途之路,也是凶险跌宕之途。
朝廷即将下诏,鼎定本科春闱三位主考官,还有相关的考务属官,外头就要开始热闹起来了……。”
第543章 金风迎玉露
伯爵府,丛绿堂。
贾琮将柳璧请入堂中安坐,又让小厮奉过茶水,两人随口闲聊几句,话题转到柳璧此次调迁赴任之事。
当年柳璧进士及第之后,本想进入翰林院,但考选中发挥失利,并未入翰林院庶吉士。
这曾让柳璧许多同年感到意外,因当初柳璧名入二甲,且排名居中,也不知是柳璧学识存在偏颇,还是考官存在喜好倾向。
历来会试及第,三甲进士为天下读书人骄子,但他们的仕途走向,因各人才华、家世、人脉、机缘等存在差异。
最终的走向各有不同,但不外乎三种结果。
一等便是通过考选进入翰林院,此为社稷养士,内阁摇篮,高官阶梯,将来有望入阁或为六部主官。
次等不入翰林院,选入六部为观政进士,或选为六部主事之职。
这一类能入神京六部,便是积累人脉才干的极好机缘,将来也有望攀上文官顶峰,但因缺乏入翰林的资历,难度却要大上许多。
三等便是外放为知县、县丞等官职,大部分只能困于一隅,难窥天颜,一生注定是沉于下僚的命数。
本来以柳静庵在官场和士林的威望,以及柳家一门七进士,在官场扎下的深厚根基。
柳家要为柳璧活动一二,入神京六部为观政进士,或谋主事之职,并不算什么难事。
但柳静庵却没有为长孙做任何筹谋,只是让他等待吏部例行选官。
最终柳璧被吏部选官为高淳县令,这样的结果对比柳璧的家世,不得不说很出人意料。
……
贾琮问道:“我听老师提过,此次吏部三年大考,柳兄考绩上等,不知此次升迁到何处?”
柳璧微叹了口气,说道:“原本以为在高淳为官三年,用心竭力,本次大考之后,能再回神京,终究还是事与愿违。
此次吏部调遣我至陪都户部任六品主事,结果也不算太差,比起我一些倒楣的同年,已经要窃喜了。”
关于柳璧之事,贾琮从没问过柳静庵相关原由。
柳静庵也从不和他说起,自己当年在朝为官的往事。
但贾琮这些年陆续听到的传闻,知道自己老师曾任礼部大宗伯,是太上皇十分倚重的重臣。
但在嘉昭帝登基后不久,柳静庵很快便致仕告老,从此只在家中开馆教授子弟。
柳静庵膝下有二子,长子任江西布政司,次子在任钱塘知府,当初也都在京中六部为官,柳静庵致仕之后,他们都被陆续外放。
家中其余及第后辈,虽另有三人入翰林院,但这些年也都陆续外放为官。
即便柳家眼下无人为京官,没有了上达天听的权势,或许有所欠缺。
但满门文华的盛名,在官场和士林依然具备巨大的影响力。
算起来柳璧是柳家第八位进士,连在六部和翰林院过度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就被外放为县令。
要说这一切都是巧合,任何明眼人都不会相信,只是各自看破不说破罢了。
柳静庵不为长孙前程活动,而是让他被动等待吏部选官,大概就是基于此念。
……
贾琮说道:“柳兄不需气馁,仕途官场起伏,都在常理之中,能得进士之第,已经不负多年苦读,天地宽广,大有可为。
金陵是江南枢纽,六朝古都,物富人丰,繁华富丽不下于神京,也算是个极好的去处。
陪都户部统辖江南六州一府民生要务,必能让柳兄一展所长。”
柳璧听了贾琮的话,神情微微开朗,笑道:“玉章说的没错,金陵的确是个好去处,玉章曾两下金陵,做下好大的事情。
当时你我同在江南,我却不能恰逢其会,想想实在可惜,如今你回了神京,我再去金陵,倒是让人感慨。
两日后我就要离京赴任,来不及目睹玉章金榜题名,传胪唱名,饮宴琼林。
那时我柳门将出第九名进士,祖父将再添荣耀,将是何等风光。”
贾琮听他将自己算作柳门九进士,心中微微暖意,他能得柳静庵这样的宗师教诲,已算莫大福分,即便心中一直有些疑虑,也不算什么。
柳璧这样的柳门嫡传,不仅是自己至交,更将自己当做柳门一脉,让贾琮有融融的归属感,这种感觉甚至比贾家,还要温和几分……。
……
柳璧又说道:“我这一去金陵,倒是耳根清净,不过神京的水却是深得很。
大周历届春闱,皆遴选三人为主考官,一般为内阁大学士一人,六部侍郎以上官员两人,皆需学问精深,二甲以上出身。
可本年春闱主考官遴选,却多有波折,原本礼部大宗伯郭佑昌、太常寺少卿郑俨皆名重天下,学养深厚,该是主考最佳人选。
没想到传出风言,竟与玉章相牵扯,朝廷各部都有官员上奏驳回,两人竟双双落选。
我想祖父便因为此事,心中生出警惕,才会特意嘱咐你,会试下场前,低调行事,不惹是非。”
贾琮有些无奈的说道:“两位座师都是当世鸿儒,却因我这个门生,双双失去主考之荣。”
柳璧笑道:“玉章倒也不用有什么不安,会试主考之位,虽是仕途文官荣耀巅峰。
但这位置关系天下举子仕途前程,历来读书之人,为了科举出仕,从来都是不惜生死以之。
春闱主考之位,实在担着天大干系,牵扯朝野内外多少纠葛,俗话说热锅上的蚂蚁,大概不外如是。
郭公、郑公二人早已功成名就,做不做本年会试主考,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依我看他们还巴不得不捏这烫手山芋。
说不定心里还要感谢玉章呢。”
贾琮想想也有道理,郭佑昌和郑俨,仕途虽不算登顶,但士林名望却已至高峰,实在不需什么春闱主考的虚名。
……
柳璧继续说道:“不过,昨天朝堂上传出消息,原本内阁大学士蔡襄也在主考官遴选之列,现下已主动谢辞春闱主考之位。
据说蔡大人谢辞的原因,多少和玉章也有些关联。”
贾琮听了也心中古怪,会试主考都是钦定三人,已有两人落选与自己相关,没想到居然还有第三人……。
柳璧见贾琮脸上古怪的表情,笑道:“因为蔡襄三子蔡孝宇,也是本年春闱应试举子。
况且很多人知道,蔡孝宇是玉章在青山书院的同窗挚友。”
柳璧忍不住笑道:“蔡大人谢辞主考之位,即是因亲子下场本年春闱,他要回避相关嫌疑。
大概也因蔡孝宇与你的关系,会将他牵扯其中,他在郭郑二人身上,看到相关前车之鉴,所以干脆不接这差事,落个轻松干净。”
贾琮虽和蔡孝宇是青山书院的至交同窗,但和他的父亲内阁大学生蔡襄,却没什么公私来往。
只听说这位蔡大学士在朝野有枭士之称,其人学识渊博,才干出众,是一位能臣,颇受嘉昭帝的器重和重用。
但此人也不是满腔孔孟恕道的儒官,对待政敌和冒犯之人,历来手段凌厉狠辣,毫不手软。
但凡这样性情的人物,都极具精明理智的做派,蔡襄官居内阁大学士领户部尚书衔,仕途已达到顶峰。
自然不会把会试主考的荣耀放在眼里,明知道会沾染上莫须有的干系,自然不会去碰这种麻烦。
……
柳璧继续说道:“本次春闱主考和属官名录,候选之人还在遴选之中,朝廷还未最终昭告,但是外头却已是波涛涌动。
世家勋贵,文武官僚,赶考举子都在闻风而动。
据说市面上有深通朝堂官员之人,私下编撰春闱待选官员名录。
上面不仅有入选主考的内阁和六部高官待选名单,还有本次春闱各部抽调属官人员名录,这些人后期都会担负阅卷初筛之责。
如今这样的名录,市面上已被炒到十两银子一份,那些举子个个蜂拥抢购。
侥幸买到的人,视如珍宝,买不到的人到处钻营,搞得世风混乱。
最近两日,几位阁臣和六部一些高官,府门前每日都有许多举子拜谒,甚至部分待选的春闱属官,都有举子拐弯抹角去结交。
这些都是那本私传名录闹出来的,往年春闱虽也会闹出不少事,但是今年似乎特别热闹。
玉章谨遵祖父所言,闭门谢客,才是稳妥之举,免得招惹上什么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