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538节

  等到一壶茶烹煮完毕,贾琮见她素手纤纤,端到自己的茶盅,依旧是那只有些熟悉的绿玉斗……

  妙玉据说出身官宦之家,从小学得满腹诗文,这些年随师傅走动过不少地方,颇有些见识,和普通闺阁千金多少不同。

  贾琮也是见惯世面之人,两人随口闲谈,虽不显波澜,居然丝丝入扣,一点不显烦闷。

  且妙玉虽性情有些怪诞清冷,但言语不失朴拙,常有些直言不讳的妙语,当时之人或许觉得突兀,但贾琮听在耳,却觉得有趣。

  ……

  等到过了两轮茶水,院里的老尼过来传话,说张大夫已为师太问诊完毕,已开过方子,已派了妥当的人去城里抓药。

  贾琮和妙玉返回修善师太禅房,几人有闲坐说话许久,贾琮才和芷芍告辞离去。

  妙玉将他们送到庙门口,目送他们车马远去许久,脑子灵光闪动,想起师傅听到贾琮的生辰,脸上神情古怪,便返回修善师太禅房。

  ……

  伯爵府的马车经过城西时,芷芍因昨夜没睡安稳,半路车马颠簸,已靠在贾琮身上睡去。

  贾琮伸手将芷芍微微揽住,半掀开车帘观看车外的景致。

  马车正经过城西的喧闹路段,车速也慢了下来,道路两边有不少客栈和店铺,街上常有青衫方巾的学子路过。

  贾琮想来这段路面有不少客栈,必定是有不少赶考举子住宿的缘故。

  如今已是临近午时,正是寻常用餐时间,街道两旁的食肆飘洒菜肴的香气,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充满了市井烟火气。

  那些食肆之中,常有呼朋唤友的赶考举子,在三五成群的饮酒聚餐,高谈阔论,让贾琮想起一些过往,有些会心而笑。

  突然在这些嘈杂的声音中,突听一人说道:“宜淳兄,这几日少年,相比又是在闭门苦读,今年春闱必定也要高中了……”

  这样口吻的寒暄,大概是赶考举子之间,最常见的吉利话,本听到耳中半点也不稀奇。

  但是贾琮听了宜淳这个名字,心中微微一动,宜淳这个名字有些古雅,并不容易重名。

  贾琮之所以对这个名字留意,是因收到的拜谒举子门帖之中,他曾看到过这个名字。

  之所以这名字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是因门帖的主人是杭州府解元林兆和,表字宜淳。

  杭州府是科举兴旺之地,能在乡试夺魁解元,才学时运非泛泛之辈,所以才让贾琮记住这个名字。

  他将车帘掀开大些,仔细打量声音的来源,想要看看这宜淳是何等模样,但是街头人来人往,声音喧哗。

  那唤人的声音如同惊鸿突起,一下子又湮没无踪,那里还能找到出处……

  ……

  神京,城西鸿翔客栈。

  这家客栈是城西一家老店,占地宽大,客房颇多,因长年经营,生意兴隆,房金也算平易,极受上京赶考学子的青睐。

  客栈南边有个独立小院,被杭州府的三名举子包租下来,在此安居读书,等待春闱开考。

  只是这段时间以来,除了东厢房里的林兆和,还算安心读书,他的两位同乡每日进出,忙着参加文会,拜谒名士高官。

  林兆和吃过午食回来,就见对厢两个房间,分别出来两人。

  一个身材微胖,二十多岁年纪,相貌普通;另外一个身材消瘦,颌下微须,已年过三旬。

  林兆和见两人都换了新衣,仪容都经过修饰,昨夜他们很晚回来,今日睡到日上三竿。

  如今又是整装待发,必定又要出去访友,不禁有些无奈的摇头。

  那相貌的普通的年轻人,见到林兆和从外头回来,说道:“宜淳,昨晚我起夜,你房里的蜡烛还没熄,不会又读书到半夜?

  本以为你今天会晚些起来,没想到起得比我们还早,既然起来了,不如梳洗一下,和我们一同去拜望一位前辈。”

  旁边那位年过三旬的举子,也笑着说道:“宜淳,所谓世事练达皆文章,春闱之际,拜谒名流颇有好处,说不得以后就是你的座师。”

  林兆和笑道:“两位仁兄,春闱临近,科场还是要靠日常案头功夫,不如安心读书几日,等到下场之后,再拜谒访友也不迟。”

  名叫希文的举子也是杭州府人士,姓吴名梁,字希文,他虽不像林兆和是乡试解元,但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才子。

  另一名三十多岁的举子,是惠州人士,姓周名严,字葆坤,他在入京赴考途中,结识了林兆和和吴梁。

  周严和吴梁言语十分投契,三人因此结下交情,到神京之后,他们便同在鸿翔客栈租赁独院居住。

  吴梁出身富贵之家,在读书举业上有些才智,但是比起林兆和少了份沉稳,多了几分跳脱世故。

  他举着手中一本蓝皮册子,说道:“宜淳有所不知,今日拜见的两位前辈,都是座师榜上的热门人物。

  户部左侍郎徐亮雄、礼部右侍郎黄宏沧。

  那位徐大人身具高位,可是极难求见的,我昨日投了书院夫子的引荐信,他才愿意今日拨冗一见。”

  林兆和听了也有些意外,他们两人都出身杭州府万松书院,他们的夫子是浙南有名的大儒,但却从没听说夫子认识徐亮雄。

  想来是夫子平时都没提起,自己这位同窗颇有才气,口齿伶俐热络,平时颇得夫子喜欢。

  也不知他用了什么手段,居然让一向生性严谨的夫子,给他写了这份引荐信。

  林兆和想到这里,也有些莞尔失笑,自己这同窗还真有些无孔不入。。

  他又问道:“礼部右侍郎黄宏沧也是士林前辈,听说是永安十九年殿试榜眼,官场学界颇有威望。

  他怎会见你这小辈,难道你也搞到了什么引荐信?”

  吴梁哈哈一笑,说道:“的确有人引荐,不过也不全算是,其中另有一番缘故。”

  林兆和听吴梁这番话,即便他心性沉稳,心中也大为好奇,吴梁连黄宏沧这样的人物,都能关联上,未免太过神通广大。

  吴梁笑道:“黄大人是明州府人士,家父少年时曾在明州府求学,和黄大人是同窗好友,之后还是同年,关系莫逆。

  他们已有十年未见,我出发赴京之时,父亲曾写亲笔书信,让我拜见这位师叔伯,黄大人府邸门槛再高,却不会拦着我这世侄。”

  林兆和听了也颇为意外,吴梁的父亲十五前辞官归家,从此悠然山林,行事低调,从没听说他和京中高官还有渊源。

  林兆和说道:“昨日一篇时文有所卡顿,无法顺畅下笔,今日起来颇有灵机,所以要揣摩写完,登门拜谒我就不去了。”

  吴梁和林兆和多年同窗,自然深知他的脾气,自己这位贤兄才华过人,上届恩科一举夺得杭州府解元。

  别看他外表平和冲淡,内里对自己的才学十分笃定,对拜谒结交的事不太上心,觉得靠着自身才华,就能金榜题名。

  所以,他到京之后,极少参加文会和拜谒,日日在房内温习揣摩经义文。

  因此,吴梁听他说要闭门揣摩文章,也不觉得意外,便招呼着周严出门。

  等到吴梁和周严出了院子,林兆和独自回到房间,拿出昨天写了一半的时文,思索片刻,不便下笔疾书起来。

  只是过了一盏茶的功夫,突然客栈的店小二进来传话,说外头有人找林老爷……

第556章 良缘生喜兆

  神京城郊,尼牟院,修善师太禅房。

  修善师太见妙玉进来,说道:“每次静慧回来看我,总能见到她气色欣然,眉眼晕喜,当初让她跟着玉章,果然是没错的。”

  妙玉淡然一笑,说道:“如今我才知师傅目光如炬,让静慧跟着他,果然是极好归宿……”

  修善师太并没留意徒弟的神情,说道:“当年我在蟠香寺第一次见他,器宇神光不俗,气象天成,灵气充盈,是我平生未见。

  我便知他绝非池中之物,这些年他事事奇异,无往不利,当真无双无对,原先我只是觉得静慧倒是好生福缘。”

  妙玉听了这话,脸上不自禁生出微笑,但听出师傅话中有话,说道:“他事事出色,不是好事吗?这样静慧跟着他,才能足够稳妥。”

  修善师太说道:“但今日我观他面相,却比往年更多一丝阳煞之气,或许是他刚承袭双爵,命数走势出了变数。

  早前我听芷芍说过,他今年正当舞象之年,我看他气韵变动,便随口问他和他父亲的生辰,便觉得有些不对。”

  妙玉知道师傅修善师太精通先天神数,她跟随师傅十余年,也得到几分真传。

  虽远不如修善师太精深,却已听出话中几分意思,心中不免有几分惊讶……

  修善师太说道:“人存红尘之间,皆得天地气机交感而生,绝非偶然,有迹可循。

  生合四柱干支,蕴含阴阳两变,合称八法之数,循机推演,通达因果。

  父母子女血脉相连,气机相通,阴阳八变,卜相运程,息息相关,必有定数。

  但我刚才问玉章亡父的生辰年月,再勘合贾赦的丧期之数,以独门先天神数估算,他们父子的命数并不相和,有驳常理……

  如今天下皆知,威远伯贾琮乃贾赦庶出血脉,这未免有些古怪。”

  妙玉想到方才她和贾琮,在禅房奉茶相谈,言语默契,平和喜乐,却突然有了这样惊悚疑虑,心中未免惴惴不安。

  在她的心目之中,贾琮是师妹静慧的福运,她自然希望他身上不会出现难测之事,以免牵扯到的他人福祸。

  “师傅的先天神数虽然奥妙,但想要窥透命理,须八变之数齐全,气脉卜相辅助,筹算繁复,即便出现差错,也在常理之中。”

  修善师太说道:“你说的没错,我虽知他们父子生年出月,却不知诞养时辰,更从没见过贾赦面相气韵,推演的确难以万全。

  但贾琮此人才情卓绝,异于常人,少年早发,光耀同伦。

  不过舞象之龄,官爵已如此荣盛,气数炙热,位份堪重。

  这样的人一旦命数迷离,生格叵测,极易今胜明败,福运崩沮,牵联祸结,大吉便化大凶!

  你师妹跟着他这样的人物,或是大福之运,或是败离之相,如今看来,还真是难于预说。”

  妙玉听了师傅一番话,一双美眸光晕流转,秀眉微颦,若有所思,心中压着沉沉的忧虑……

  ……

  伯爵府,贾琮院。

  贾琮和芷芍回到府邸,已经过了午时,五儿去西府之前,担心他们回来赶不上时辰,已事先让厨房安排了饭蔬菜肴。

  贾琮和芷芍用过饭菜,又回了书房忙碌当日的功课,一直将到日落之前,院子外响起轻盈的脚步声。

  贾琮通过窗户,看到外头一个杏红娇艳的影子,书房门口光线晃动,就见探春巧笑嫣然着进来。

  贾琮笑道:“三妹妹今日去得可是够久,竟到现在才回府,必定是好玩的,可有遇到什么新鲜事?”

  探春琼鼻微微一皱,神情有些无奈,说道:“今日去了夏家大半日,可着实有些无趣,总算熬到太太告辞,这才打道回府。

  我心里正不自在,想找三哥哥说话解闷,你倒是打趣起来,哪里还有好玩的,更没什么新鲜事。

  太太到了夏家,夏太太就请了她进里屋说话,说了许久都没出来,我被夏姑娘带去逛园子喝茶说话。”

  贾琮听了心中微微一动,探春无意的说辞,却让贾琮品味出一些蹊跷。

  按道理王夫人带着女儿上门拜访,双方母女应当同屋说话招待,这才是礼数正理。

  但是探春到了夏家,王夫人和夏太太一味闭门说话,倒像是故意把探春支开,只由夏姑娘陪同,她们到底说什么事,探春还听不得?

  贾琮问道:“这倒稀奇了,你说过太太和夏太太认识不久,怎么这样要好起来。

首节 上一节 538/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