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557节

  当然,外头还有其他精彩拟题,只是同年之间交往有限,不能尽知罢了。

  我每每得到新拟题,回去便会依题做文,也曾拿去请教高士前辈,常常颇有所得,这个比死啃经义书本,要实在许多。

  今天特将这些拟题整理,带来给宜淳一观,或许对你有所启迪。”

  ……

  林兆和听吴梁说的兴致勃勃,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自己这位同窗一向心思活络,虽也颇有才情,但行事难免有些取巧好胜。

  这也是年轻人常有的秉性,论不上什么好坏。

  但自己这位同窗,心性倒是很不错,古道热肠,得了外头的拟题,还不忘带了和自己品鉴。

  林兆和接过吴梁誊录的拟题,仔细翻阅了一番,看了其中一些题目,觉得极有章法角度,也不禁暗自点头。

  吴梁见林兆和看得很是专注,心中也有些得意,他知道自己这位同窗的能为,能夺取杭州府解元之名,一身才学非同凡响。

  自己誊录的这些拟题,能让他看得这般仔细,能入得他这解元公的眼,说明这些拟题极有份量和道理。

  吴梁想到这些时日,对这些拟题揣摩作文,常有许多领悟启发,果然不是无用之功。

  林兆和看完誊录的拟题,若有所思的说道:“这些拟题,其中不少立意精巧,视野宏大,必定出自高士之手。

  另外一些拟题见识平庸,提法古旧,拟题之人才情就非常有限了。

  但有些拟题虽新奇瞩目,绚人视听,失之正大,多显偏僻,还有商榷之地。

  比如徐亮雄大人所拟策问,便归于此类……”

  吴梁笑道:“徐大人多奇思妙想,当日徐府拜谒饮宴,他对前朝刘颍《退思记》很是推崇,觉得其中颇有深意。

  他出的这道拟题,多半从此出题,不过游戏之作罢了……”

  吴梁一向钦佩林兆和的见识才学,见他刚才随口点评这些拟题,常常一语中的,于是便虚心求教。

  两人一边谈论,一边品茶,倒是说得颇有趣味。

  ……

  吴梁又笑道:“这些拟题其中有拜谒高官名门所得,这类拟题,方才颇得宜淳赞许。

  另一些拟题都是和同年饮宴聚会所得,其中来源不一,并不是一一详尽。

  或许有些拟题,不过是市井庸士,编撰出来招摇,以此赚取学子钱财,也是有的。

  前番世面上出了那蓝皮册子,众人都知道本次春闱,那些官员会有涉事之荣。

  虽这些同年举子,都想依册拜谒交往,但这些官场中人的门槛,却不是谁都能迈进去,总有人家世人脉有限,不得其便利。

  我猜便是这种缘故,才会有人趁虚而入,私下做出一些拟题,谎称名士高官所做,在举子中间贩卖流传,谋取钱财,也不算稀奇。

  如今但凡同年聚会,都会谈论春闱之事,话题中不离又出那些新奇拟题。

  人人都要拿出几道撑场面,有人没有门路拜谒高门,拿些市井购买之物凑数,也就难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可想而知,哈哈。”

  ……

  林兆和听了吴梁这番趣谈,也有些哑然失笑。

  会试中第,万千学子毕生所愿,十年寒窗无人问,一心只读圣贤书,自然都不在话下。

  科场之路,为能博得登第荣耀,无所不用其极,也都是毫不稀奇之事。

  春闱下场之前,千奇百怪的各类拟题,更是每届春闱老生常谈话题,即便再离奇荒诞,也都不以为怪了。

  但是,林兆和生性沉稳,心思缜密,他并不像吴梁那样,对这些事情,只是当做趣闻,抱以津津乐道的态度。

  他在这件事上比吴梁多想了一层,似乎本次春闱之前,不管是拜谒之风蜂拥而起,还是各类拟题到处流传。

  所有这些略显异样的情形,和他听过的往届春闱的轶事,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同……

  两人讨论过吴梁整理的拟题,林兆和便让店小二上了酒菜,两人推杯换盏,吴梁善于言辞,更是滔滔不绝,说些日常拜谒高门的趣事。

  吴梁本想让小二取来笔墨,将这些拟题誊录一份,让林兆和带回揣摩。

  林兆和笑着谢绝,说自己看过就成,不需重新誊录,吴梁知道他才量出众,心中也不在意。

  等到酒过三旬,两人都已有五分醉意,林兆和说道:“希文,你收集的这些拟题,用来磨练笔力,启迪思路,也有一定道理。

  但不要过度沉迷,毕竟拟题只是拟题,难道还能成了会试下场的真题。

  如今距离会试下场的时日,屈指可数,以愚兄所见,剩下这些日子,希文还是少些拜谒和饮宴,专心经文书册,凝练思绪,方是正道。”

  吴梁醉态可掬,笑道:“宜淳所言有理,如今这些拟题,其中虽也有高明,但是强中更有强中手。

  要说学养惊人,精通科举之法,天下又有几人,比得过当年礼部大宗伯,号称文宗学圣的静庵先生。

  天下哄传,他自从十五年前致仕,便在家座馆教授子弟,使得柳家十几年以来,出了一门七进士的佳话,当真是后无来者。

  不对,我还是说错了,前几年静庵的长孙,名叫柳璧,在登嘉昭十二年登第,如今柳家可是一门八进士!”

  林兆和笑道:“希文,你还是说错了,那位威远伯贾琮,是柳宗师的入室关门弟子,以他雍州解元的才学,本次也必定能登第。

  到了那个时候,柳门可就要一脉九进士了。”

  吴梁有些恍然大悟的神情,说道:“宜淳所言极是,我怎么把这位威远伯忘了。

  自从到了神京之后,我也听说许多人闻听静庵公大名,都想去登门拜谒,可静庵公的门槛,比威远伯府的门槛还要高。”

  很多人进了括苍山,连柳家的大门都找不到……”

  吴梁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什么,眼神中满是艳羡之情。

  说道:“宜淳,静庵公有文宗学圣之称,你说他要给贾琮出拟题习练,可比我们手头这些东西,高明太多了。”

  林兆和笑道:“这你是羡慕不来的,人家得天独厚,有一位世之良师。

  所以我才让你不要过于沉迷这些拟题,就像你说的,强中更有强中手,左右也是用处有限,还不如多在书本上下功夫……”

  ……

  伯爵府,贾琮院。

  书房之中,午后的阳光射入屋中,映在枣木地板上,留下雕花窗棂的投影,凝聚的光线,清晰照见空气中飞舞的清尘。

  贾琮端坐在书案前,宁神静气,执笔疾书,他正在习作柳静庵编撰的春闱拟题。

  他一边书写,目光时常看向,摆在左手的一册笔记,那上面被英莲压了一根岫玉镇纸。

  笔记上记录着此次习作的拟题内容。

  写着:

  承托付之重,夙夜勤苦,以遵慈恩,情切至也,施政十五载,治不加威,泽亦加广。

  然社稷未成宏愿大治,其过为教化之未达,君王号令之意未孚耶?……

  对会试拟题津津乐道的吴梁,艳羡贾琮有文宗学圣为师,好奇静庵公会出何等拟题,让自己的入室弟子习作揣摩。

  如他看到贾琮眼下所做的拟题,只怕会惊掉下巴,因为柳静庵给贾琮出的拟题,尺度之大,视野之广,完全超出会试拟题的范畴。

  因为贾琮习作的这道拟题,根本就不是会试拟题,是殿试中才可能出现的考题。

  这是柳静庵依嘉昭帝治政心理,模拟而出,设问治理十五载,但施政成果,未成心中宏愿,其中根源不足为何?

  这道拟题是从君王的立场,问天下施政治平要领,视野眼界之广大,大概天下再无比拟……

  历届春闱之前的各种拟题,也会偶尔出现殿试拟题,朝廷倒也不会视为僭越不敬,最多当做举业学术讨论。

  但极少会有大儒高士,却出这种殿试拟题,因为殿试之题,名义上都是君王出题,普通人那里能揣摩准帝王心思。

  而且会试之前编撰殿试拟题,多半会被沦为笑柄。

  对于举子来说,要通过会试已是千难万险。

  即便才高八斗,一州解元,也不敢妄言能十拿九稳通过会试。

  而且,大周科举之制,只要通过会试,便已是进士之身,殿试只是名次考试,不是淘汰制考试。

  因此弄什么殿试拟题,完全是多此一举,且编撰殿试拟题,朝廷虽不做禁止,但多少有些敏感。

  所以历届会试之前,极少有大儒高士,会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或许,柳静庵觉得他的弟子,宿慧天生,才情城府卓绝,通过会试毫无疑问,所以连出拟题,都直接涉及殿试……

  他要用这种视野广阔的拟题,开拓自己得意弟子的思虑见识,淬炼凝聚学以致用的实用之能。

  也或许,这只是师徒二人,对于经书学问的纯粹演练和探讨。

  反正,贾琮日常习练柳静庵的拟题,都是不出这间书房,有些拟题做过之后,揣摩通透,甚至随手焚毁。

  书房之中寂寂无声,只有英莲在旁服侍,每次贾琮读书习作,芷芍都早早传话,连书房外走廊,都少有人走动,以免打扰。

  贾琮凝神执笔写道:

  教化之功,不单以唇齿之能,号令之意,不吝以权力驱延。

  忠孝节悌为人君之师道,礼道亲恭为臣抿之行矩……

  ……

  荣国府,凤姐院。

  午后阳光灿灿,院子中并无人走动,显得静悄悄一片,只有丰儿坐在门口走廊下,缝制一双虎头童鞋。

  正屋之中,王熙凤正和平儿、五儿闲聊西府日常杂事,突听门外脚步声动。

  听到丰儿在叫林大娘,王熙凤等人便知是林之孝家的来了。

  门帘被掀开,看到林之孝家的满脸笑容进来,后来还跟着两个婆子,手中捧着几匹光华流动的锦缎。

  林之孝家的给王熙凤行礼,也不忘对着五儿和平儿道好。

  她是府上的老人,对两府之事可都门清,别看如今五儿、平儿都是丫鬟,将来可都是三爷房里的姨娘。

  比如今的二太太都要尊贵,这可不是她小题大做,要知道三爷手上的荣国世爵,可是不论嫡庶都能承袭。

  万一眼前这两位,将来福分极大,生下儿郎能继承荣国爵位,那可就不是普通姨娘,怎么也能讨来一个诰命。

  所以,像林之孝家的这等内宅精明世故之人,即便如今人家尚在低微之时,但是冷灶热烧,该有的礼数,她是一点都不会少掉。

  笑道:“二奶奶,前几天你嘱咐我采买上等花色布料,这事我一直放在心上。

  今上午正得空,我出去走了半日,赶巧都置办齐备。”

  林之孝家的说着,让两个婆子捧着锦缎上前,让王熙凤过目细瞧。

  拿上的布料共有四匹,色彩绚烂,光华内蕴,一看都是上等的锦缎布料。

首节 上一节 557/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