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575节

  王熙凤笑道:“我倒是和三弟想到一处,所以此事我要先知道三弟的心意,老太太问起我也好转圜。

  说起入你房头的姑娘,岫烟妹妹倒也算一个,去年她刚到家里的时,大太太和老太太就给她定了名份。

  但是岫烟妹妹刚过了豆蔻之年,如今还没满十四,她和英莲的年岁都小了些,再养几年才好。

  你从江南带回的龄官,听说也是和英莲一样年龄。

  平儿虽也定了名份,但我如今这个样子,实在离不开她,只能你侄儿落地,再让她落你的房头。

  晴雯倒是个好的,模样也俊俏,但是她和三弟同年,看着也还是一团孩气。

  我们这种人家,事事都要妥当,还是讲究这些的。”

  贾琮说道:“二嫂说的在理,岫烟妹妹年岁还小,我这做表兄的,该多为她着想才是的。

  我房里的丫头都是从小跟着我,个个都是贴心之人。

  其中芷芍和五儿两人,相比之下年岁最长,做事也处处周到妥帖,老太太如问起,二嫂就说她们两人便是。”

  王熙凤听了笑道:“我和三弟想的一样,左右还是她们两个最妥帖。

  芷芍姑娘从小服侍三弟,如今的身份不俗,两府之中,除老太太之外,她是唯一得过皇后娘娘赐礼嘉勉,里外的脸面都在那里。

  五儿也很难得,从小就对三弟死心塌地,且料理家务也是一把好手,样貌也是出众,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

  这事自有我去和老太太去说,三弟不用操一点心。”

  ……

  伯爵府,贾琮院。

  回来的路上,贾琮一直回想方才王熙凤的话语,他发现自己想先选谁入房,早就在王熙凤的预料之中。

  按照常理,王熙凤该推自己最心腹的平儿,不管是名份和年岁,平儿都符合王熙凤的说辞。

  但王熙凤却没有这么做,她是担心自己以为她有私心,所以主动先把平儿撇开,也是聪明的做法。

  但王熙凤真的没有私心?贾琮可不会这样天真,王熙凤不仅撇开自己的平儿,也把邢岫烟和鸳鸯撇开。

  这其中的考量和用意,贾琮自然心知肚明,不过是看破不说破罢了。

  他心中不禁感叹,这大宅门里的弯弯绕绕,内宅妇人精确毫厘的筹谋算计,还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好在王熙凤这一番权衡操作,虽然有她的私心杂念,但是事情的结果,却和他的心思不谋而合。

  既然是殊途同归,对贾琮来说就是无伤大雅。

  由着王熙凤去折腾,自然也是乐的轻松……

  ……

  等到贾琮回到自己院子,见芷芍带着五儿、英莲、龄官正在晾晒被褥。

  晴雯听到贾琮的脚步声,一下放下手中针线,便从堂屋里出来。

  一双水溶溶大眼睛盯着贾琮,颇为好奇的问道:“三爷,二奶奶怎么突然请你过去,是有什么好事吗?”

  晴雯虽然是爆炭直脾气,可也是个机灵人,她从小在贾府长大,听多了那些婆子说闲话。

  自然知道府上的哥儿到了十五岁,便会有一桩大事,听着让她又好奇又有些害臊……

  方才她见五儿回来给贾琮传话,说二奶奶有事找三爷,可是传话就传话,这个五儿干嘛脸羞得通红。

  晴雯和五儿给贾琮做了五年丫鬟,自然心中清楚,五儿每次被三爷摸手,才会变成这种德性。

  所以晴雯便想得多了一些……

  三爷如今没有成家,二奶奶是三爷的大嫂,俗话说长嫂如母,好像能管三爷许多事情的。

  ……

  贾琮见晴雯话音爽利灵巧,清脆得似乎能掐出水来,美丽澄澈的双眸,明丽动人眼波之中,似乎能倒影出自己的影子。

  晴雯见贾琮盯着自己瞧,小脸微微一红,说道:“三爷呆看什么,问三爷话也不说一句听听。”

  贾琮笑道:“二嫂找我自然是好事。”

  五儿听了脸色通红,低头将晾晒的被褥扯得更平,一旁的芷芍见她脸色古怪,不禁狐疑的多看了她一眼。

  晴雯眼睛一亮,好奇问道:“三爷,到底是什么好事,说出来也让我们乐一乐。”

  贾琮忍住笑,说道:”二嫂说晴雯倒是个好的,生得又得意又俊俏……”

  晴雯俏脸一红,像是有些得意,问道:“二奶奶叫三爷过去,总不会为了夸我吧,必定有其他事,三爷不买关子,快说呀。”

  贾琮又笑道:“二嫂还说,晴雯虽然长得俏,不过年岁还小,看起来一团孩气,再养几年才好。”

  晴雯下意识低头看了自己一眼,不服气的说道:“二奶奶这是什么话,我和三爷同岁呢,我那里就小了,还养几年!”

  晴雯这话一出,院子的人都忍俊不禁笑出声,唯独五儿是知道事情究竟的。

  她刚才听了贾琮说的话,说晴雯年纪小,再养几年,隐约便猜到了什么,一张俏脸愈发火烧一般,整个人有些热辣辣的……

  贾琮见了晴雯娇憨恼怒,也忍不住一笑,便转身进了书房。

  晴雯颇不服气的跟着身后,说道:“三爷话说了一半,怎么就走了,我就知道又是故意耍弄我……

  院子里芷芍晾完最后一块被褥,见五儿神情愈发异样,笑道:“今儿这是怎么了,一个个都古里古怪的。”

  她心中忍不住好奇,把五儿拉到一边,问道:“五儿,看你的脸色,必定是知道什么,有什么好事,可不许自己乐,和我也说说嘛。”

  五儿想了想,这事迟早大家都知道,便凑在芷芍耳边,将事情嘀咕了一遍,芷芍听罢俏脸也瞬间绯红……

  ……

  神京,清柳坊。

  街道对面茶楼二层靠窗雅间座位,坐着二个茶客;

  楼下街边食摊上蹲着个粗汉,正端一碗汤饼在狼吞虎咽。

  这几个看似普通的茶客和粗汉,在喧闹的街市上,显得毫不起眼,谁也不会去过多在意。

  但只要特别留意,就会发现他们的目光,常常瞟向街对面一所宅邸。

  那是神京城中一所普通的二进宅院,普通的小康之家,常会居住这样的宅院。

  但一位从二品的高官,如果也住这样的宅院,就显得过于寒酸简朴。

  其实按照真实的情况,作为礼部右侍郎的黄宏沧,不沾染其他隐晦财源,只靠着多年官俸积累。

  能买下神京一座二进宅院,也算一件十分难得的事。

  但是满堂的高官,像他这样只靠着官俸度日,还真的并不多见,所以黄宏沧在官场颇有清廉之名。

  此时,一名身穿青袍的男子,只身走进街对面的茶楼,推门进了二楼靠窗雅间,提前制止两位茶客起身举动,并随手关上房门。

  他在茶桌打横的位置坐下,其中一位茶客,将身边的册子递给他。

  说道:“刘大人,我们都已查看过,黄府二进宅邸并无后门,但我们还是安排一个人手,在后巷监察。

  另外还有几人,守候在礼部官衙附近,黄宏沧上下官衙,访友饮宴,都逃不过我们的眼线。

  册子上登录了这两日,进出黄府的人物,还有我们暗自查证的进出事由。”

  刘英权仔细翻看册子,自从那日得了周君兴的令谕,他便安排得力人手,黄宏沧日常进出,还有府邸居所,都埋下暗桩眼线。

  只是时间过去两日,并没有什么发现。

  刘英权将那册子翻阅了数页,上面记载黄宏沧妻女车马进出,厨娘仆妇外出采买等杂事,并无太多异常。

  等到他翻到最后几页,才停了下来,问道:“有一家书铺两次送书过来,是那里的书铺,送的是什么书籍?”

  一位扮做茶客的探子说道:“是文翰街的萧家书铺,送的都是些文集和文选集注,属下找人问过,这些书籍应和春闱有关。”

  刘英权又问道:“上面还记载,昨日有南货店伙计上门送货,有查过送的什么东西?”

  那探子说道:“那是城北一家南货店,店主是金陵人士,专贩卖江南土货,他们给黄府送的是一种腌制的鼍肉。

  属下派人去打探过,据说这种腌制的南方鼍肉,对治疗咽症有奇效……”

第581章 巧语叙鸳鸯

  荣国府,东路院,梦坡斋书屋。

  书房外彩云、彩霞等丫鬟都守在门外,各人都小脸紧绷,不敢胡乱走动,也不像往常那样轻松说笑。

  书房内,宝玉和贾环各自坐在书案前,手持毛笔,或抓耳挠腮,或额头冒汗,正在磕磕绊绊的书写。

  随着朝廷颁布春闱相关诏书,遴选落定春闱主考、属官。

  再接连发布告示,斟定春闱入试、出监、阅卷、评等、张榜等吉日祥时。

  在整个神京官民市井之中,掀起关于科举春闱的风潮,街头巷尾黎民走卒,酒楼瓦肆士农学商,各自议论纷纷。

  科举取仕在普罗大众眼中,是一步登天的青云之路。

  虽春闱只属于少数通过乡试的得意举子,大部份人终其一生,春闱之试都是遥不可及的东西。

  但是人性猎奇,越是可望不可及之物,越容易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谈资话题。

  而这样的风潮自然波及贾家东西两府。

  于是,贾琮闭门读书,全力亟待春闱,愈发成了两府众人关注焦点。

  贾家已历经五代,但是除了当初贾敬曾下场春闱,数十年间再也无人有此荣耀,如今在到了贾琮算再复光彩。

  像贾母这样出身婚嫁皆在贵勋世家,对科举荣耀之事,一向看得不会那样隆重。

  往年贾琮过院试、乡试之时,贾母甚至还说过,贾家这样的世勋豪门,不需要像寒门子弟那样,靠科举入仕改换门庭。

  但对自小喜爱读书,举业资质平庸,一生期盼,未得偿科举夙愿的贾政,却是将举业之事看得极重。

  他膝下曾有三子,也算子嗣繁茂,虽不奢望宝玉和贾环,能像贾琮那样才名卓绝、金榜题名。

  但无论如何总想他们读通书经,作腹有诗书之人,让自己尽到父教之责,也不枉荣国贾家世家之名。

  他在欣慰赞许贾琮举业辉煌之时,自然对儿子宝玉、贾环的学业,越发督促严峻。

  他两个纨绔儿子着实吃了不少苦头,王夫人因艳羡贾琮的风光,对贾政督促宝玉读书,自然也是赞同之心。

  贾政日常对宝玉教导训斥,只要不诉诸于暴力,贾母也不好事事阻拦。

  这日贾政依院试体制,给宝玉和贾环出了两道截搭时文题,又出了几个韵诗题目,让两个儿子依题而作。

  贾母和王夫人听说贾政考教宝玉功课,心中各自紧张,安排了心腹丫鬟在书房外守着,以防万一。

首节 上一节 575/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