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587节

  那身材消瘦的小厮连忙应了,放下手头的货物,便跑进库房挑选货品。

  ……

  鸿兴南货店内堂,龄官摘下帷帽,俏美秀巧的容颜,让那老板娘见了都不禁一愣。

  转而回过神来,神情变得愈发殷勤恭敬,她也是做惯生意之人,一见这姑娘的气派,就知道能做得一笔大生意。

  龄官说道:“我听说店里的南货不错,你挑店里最好的过来,我要买一些给家里人用。”

  没过一会儿,方才在门口搬货的小厮,已陆陆续续拿来各式南货,将堂屋中间一张圆桌,摆得满满当当。

  龄官却在看内堂靠墙一处货架,上面陈列一些南方水陆珍禽南货。

  这些珍禽南货或十分稀罕,或有养生滋补奇效,都不是普罗百姓能轻易置办的,都是卖给家资丰厚的高官达贵。

  龄官指着货架上一块带着灰黑色鳞片东西,问道:“这种腌制的南方鼍肉,作价几何?”

  那店老板娘神情意外,这种鼍肉是南边独有之物,神京本地人士,很少能够认得。

  她见龄官虽然风姿绰约,但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姑娘,竟然这等见闻广博。

  她笑着说道:“姑娘真是好见闻,这正是南方的鳞甲鼍肉,不过本店只剩这块二斤重的,且早就被礼部一位老爷预定。

  这鼍肉用上等药材腌制,对治疗咽症有奇效,姑娘府上也有人得此症?”

  龄官微微一笑:“既然没有存货,也不打紧的事儿,下回店中有了再买便是。”

  ……

  龄官之所以能一眼认出鳞甲鼍肉,不仅是她自小生长姑苏水乡之地,见多了这种南货物事。

  而且,这种南方鳞甲鼍肉不仅能治疗咽症,还对滋音开声有奇效,苏扬两地梨园戏人常用鼍肉炖羹,用来保养嗓音。

  龄官的师傅当年是江南旦角名角,她便有长期食用鼍肉炖羹的习惯。

  龄官小时候跟着师傅学戏,见过师傅给小姊妹们唱曲示范,然后督促她们练声习唱,她身边小案上常放一盅鼍肉炖羹。

  龄官因为学戏天赋极高,一向得师傅喜爱,私下里还给她开过小灶,没少分食师傅的炖羹,是她为数不多的开心记忆。

  这也是她为何一看这鳞甲鼍肉,就能一下认出的原因。

  如今她虽不再以戏艺为生,但是练声唱曲依旧是她的喜好,再说家中三爷最喜欢听她唱曲儿,好好滋养嗓音自然是常理。

  不过这种事情也不急于一时,既然店中没有存货,下次再买就是。

  上次她和五儿为贾琮准备下场的吃食,因偶尔提到南方干货容易久存,而且风味独特,贾琮也十分感兴趣。

  她们这些人之中,龄官不仅是江南人,小时在戏班厨房做杂役,时常烹烧南货菜肴,对这些腌制南货最为熟悉,所以便自告奋勇出来采买。

  她离开那个货架,回到摆满上等南货的圆桌上,挑选六七样南方湖海鲜腌货,便让婆子收拾东西离开。

  等到龄官带着人离开,那个叫小荣的小厮,佝偻着腰背,闷头收拾龄官挑剩的南货。

  那店老板娘取下货架上那块鳞甲鼍肉。

  说道:“小荣,这块鳞甲鼍肉已腌制晾晒,你送到礼部黄大人府上,地址在柜台丙字号账本里……”

  ……

  神京,清柳坊,黄宅。

  书房之中,书案上堆满各种书籍,黄宏沧正在伏案翻阅书册,并不时在执笔书写记录。

  他已年过四十,两鬓星斑,少年时他也曾光彩耀眼,登第永安十九年乙未科殿试榜眼,才名遍传天下。

  曾历经永安嘉昭两朝风云,当年神京大变,上皇退位,新帝登基,他正出翰林院,入六部为官,侥幸躲过清洗牵连。

  入仕二十四年,一路迂回跌撞,如今官居礼部右侍郎,虽算不上青云坦途,但也算得上仕途稳健。

  但是自从他登上礼部右侍郎之位,朝堂官员皆有私下传言,黄宏沧的仕途,必要止步右侍郎之位。

  大周六部官衙,皆设左右侍郎之位,左侍郎才是部衙次官,也是默认的尚书主官的继任者。

  右侍郎和左侍郎只有一字之差,虽不能说天壤之别,却是高下分明。

  朝堂皆言黄宏沧止步右侍郎之位,不外乎是说他无化右为左之能,无望登上六部文官魁首之位。

  这对于只是年过四十,正当年富力强,位列正三品,堂堂榜眼之尊的黄宏沧,无疑是极大的嘲弄和贬低。

  但朝官之中有这样的私言断语,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言乱语。

  追根究底,黄宏沧多年的为官品行,过于清肃严正,不懂进退之法,不知和光同尘,这样的人注定很难在官场登顶。

  远的暂且不说,单单这次入选春闱主考官的几位人选,其中位极人臣者,就没有一人是黄宏沧这样的性子。

  内阁大学士王士伦,少年成名,仕途早发,懂迂回曲折,善进度有据,城府深沉。

  内阁大学生蔡襄有枭士之称,务实求用,不屑孔孟恕道,对待政敌和冒犯之人,历来凌厉狠辣,毫不手软。

  吏部尚书陈墨性情圆滑多变,富有智谋,最善曲中求直,明哲保身。

  工部尚书李德康,机巧圆滑,巧善钻营,为人处世比才干更出众。

  这些人和黄宏沧都是性格迥异,说难听些他们都不是道德君子,但他们都登上主官魁首之位,就很能说明官场潜在逻辑。

  单以官场游走之道,黄宏沧比起这些人,差了不止一筹,难上高官捷径,也在仕途情理之中。

  但不代表嘉昭帝就不喜黄宏沧这等臣子,因为皇帝可以用其清正,用其忠直。

  这次嘉昭帝点黄宏沧为春闱主考之一,就是用黄宏沧的严正,平衡王士伦之深隐,陈墨之圆滑,让春闱大比更趋向公正平和。

  ……

  正当黄宏沧在精研典籍,书房外进来一个年轻女子,相貌秀美端庄,衣装素雅整洁,手中还端着一个茶盅。

  说道:“父亲这几日越发辛苦,每日研读典籍到深夜,天不亮又起来用功,也要注意身体,女儿刚煮的参茶,父亲趁热喝。”

  黄宏沧看了一眼女儿,微笑说道:“为父自有分寸,春闱大比,关系天下学子仕途前程,圣上点我为主考官,不敢有丝毫怠慢。

  本月十六日,春闱主考官与属官就入贡院闭关,春闱试题要入宫御览核定,十八日就要开试,没剩下多少时间。

  圣上亲点三名主考官,各自分工不同,大学士王士伦设问出题四书五经时文,礼部天官陈墨编制诏诰表与论断。

  为父要为本届春闱出题策问,其中职责不浅。

  历来科举试场,学子能过院试和乡试,八股时文是登科的重中之重。

  但科举进入春闱,却又有不同,因会试举子为读书人之佼佼者,皆是学养深厚,才情不俗之人。

  八股时文设问于四书五经,书经之学是读书人的根基,所以举子在八股文上,虽还有高下之分,却无天壤之别。”

  那年轻女子出身书香门第,虽为女子,但幼受父亲教诲,也是个胸有才学的闺阁,听父亲随口说春闱之事,听得津津有味。

  说道:“父亲的意思,举人在八股时文上,虽有高下之别,但高者归于同类,并不悬殊,会试录榜排名,策问才是关键?”

  黄宏沧微笑道:“你说的没错,但凡能入会试的举子,八股时文都已成火候,不过熟能生巧罢了,考场竞技,已难显真章。

  因此,策问之比,对于举子登科才是至关重要。

  而且会试之后殿试,也只试策问之学。

  策问不单从四书五经出题,还会从百家之学设问,其意可包罗万象。

  上问君心,中问咨政,下问民意,既需旁征博引,更需务实而论,既要顾及中庸之法,更要彰显决事独旨。

  四书五经乃圣人先贤之学,策问论事是施政牧民之法。

  会试三试策论,最能考验一个举子的学识、眼界、胆魄。

  策论出题,不容有失,关乎仕途才俊选拔,为父多花些心思,思索拟定考题,才能不负圣上眷顾,不负学人之心。”

  那女子微笑道:“父亲可是堂堂榜眼,才名气节,享誉士林,如此殚心竭虑,本年春闱制题,必定不符朝廷遴才之望。”

  黄宏沧目光闪烁,有些意蕴不明,叹道:“我几十年仕途,性情所在,只怕再难荣发。

  以前虽也曾为春闱属官,但被点选为春闱主考却是首次,对于文官者便是最大荣耀。

  此次春闱策问之试,能够精益求精,妥善圆满,为父仕途之路便再无遗憾……”

  ……

  黄宏沧说到这里,心情有些激荡,气息翻涌,忍不住接连不停咳嗽起来,端起女儿送来的参茶,连饮几口才平息下来。

  或许是方才和女儿那番闲话,正是黄宏沧的肺腑之言,竟然有些引动心绪。

  加上这些时日因策论之题,一直让他殚精竭虑,遍阅经典,苦思冥想,此刻突然心有贯通,连忙提笔在纸上疾书。

  他的女儿也是通晓文事之人,见了父亲这等模样,便清楚刚才父女之间清谈,多半触动父亲心中文思。

  说不得本次春闱的策论之题,就会就此而出,她心中也为父亲高兴,站在一旁默不作声,让黄宏沧专心奋笔书写。

  时间不知过去多久,那女子送进来的滚热参茶,都已触手冰凉,黄宏沧才将将放下手中毛笔。

  他端详着书案上水墨淋漓的宣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遒劲的字体,他神色有些释然,脸上露出微笑。

  那女子问道:“父亲是否已经制题成功?”

  黄宏沧微笑回道:“已经大致妥当,只需再润色一番就可以了。”

  他话才说完,又忍不住咳嗽几声,再去端那参茶,却发现茶水已冷。

  黄宏沧有积年的咽症,每到春季,干咳难止,都需要药食保养,不宜吹风受凉,忌饮食生冷,这放凉的茶水,自然不能再喝。

  那女子关切的说道:“父亲的咽症还要善加保养,春闱贡院锁门闭户九日,如果咽症加重,又不得出入医治,那就棘手了。

  今日鸿兴南货店会送新制的鳞甲鼍肉,女儿让厨娘炖煮羹汤,父亲入贡院前多用几次,也好缓和咽症。”

  ……

  父女两个正说着话,外头书童来报,雍州道御史孙守正孙大人来访。

  黄宏沧听了神情微微一凝,问道:“孙大人来访,可曾带了随礼之物。”

  书童回道:“孙大人只提了一篮柑橘,说是乡邻入京所赠,带来给大人尝鲜。”

  黄宏沧微微一笑,说道:“请孙大人到书房相见。”

  一旁的女子心中迷惑,她深知自己父亲为官严正,清廉无私,朝野内外都有名声。

  有官员同僚到访,他怎么会问人家有无送礼,这实在大违父亲的本性。

  但是听到那官儿只带一蓝柑橘,根本不能称之为礼,他又是神情欣然,请人入书房相见。

  要知道一般待客之道,都是请客人到正堂奉茶,请入书房待客,那都是以示亲和之意。

  黄宏沧见女儿神情迷惑,便猜到她心中所想,笑道:“孙守正是杭州府人士,当年春闱名入二甲,颇有些才学。

  但他出身寒门,并无人脉根底,虽会试排名不俗,但多年来官场蹉跎,之前只是雍州道从七品监察御史。

首节 上一节 587/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