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640节

  周严听了这番话,心中被挑动满腔郁气,说道:“愚兄自然知道今日是殿试之期,想我多年苦读,无一日敢懈怠,依然功败垂成。

  这是天不佑我,如之奈何,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等到回乡之后,再苦读数载,总有如愿以偿的一天!”

  那年轻公子微微一笑,神情中有隐含的不屑,说道:“科举之路,历来艰险,小弟也曾遭遇小人,也曾挫折颓败。

  科场之上不单以才情论高低,更不取决于时运胜败,更要紧的还有各人手段高低。”

  周严听了这话,心中不由自主一跳,有些纳闷的问道:“贤弟此话何意,科举下场,只凭才华,为何又说手段高低?”

  年轻公子还是不接周严话头,只是自顾自说道:“我知道兄长心有不平,大丈夫胸有块垒,兄长就不想一探究竟。

  兄长如执意要回乡,我和父亲都不会阻拦,但你这一走,怕是要错过一场大机缘……”

  ……

  卯时二刻,贾琮和数百名贡士,陆续到达大周宫城承天门,礼部尚书郭佑昌带着数名礼部官员,早已在承天门等候。

  与郭佑昌同列之人,还有本次会试三大主考官,内阁大学士王士伦、吏部尚书陈默、户部左侍郎徐亮雄。

  站在他们之后有十多名官员,是本届会试十八房同考官,他们都是本次殿试协理官员,一众官员声势不小。

  他们都看着数百名新科贡士,其中很多人都是他们本房遴选,与这些同考官都算结下渊源。

  这些新科贡士经他们点选,才能最终会试上榜。

  他们能在今日殿试走得更高、更远。

  对于在场的主考官和同考官来说,都是大有益处之事。

  所以,这些官员看着意气风发的新科贡士,他们各自的目光都有些复杂。

  其中自得者有之,期许者有之,也有人胸有欣慰,或目光中流露犹疑忐忑,也不乏其人……

  ……

  本年会试上榜贡士三百人,但今日参加殿试却不止三百之数。

  其中有几十名贡士,并不是本年上榜,而是上届会试上榜,因丁忧、疾病等原因,不得不放弃殿试,转而参加本届殿试。

  所有到场贡士经礼部点名应答,核对正身,然后根据上榜名排队,经承天门驻守金吾卫盘查搜身,确定无虞才能入宫。

  贾琮作为今科会元,毫无疑问站在队列首位,身后依次站立,居于其下的数百名贡士。

  今日他穿件崭新的士子青袍,风姿隽美,气度洒脱,犹如玉树芝兰,光华灼灼,吸引了所有官员的注视。

  吏部尚书陈默看着风姿卓绝的贾琮,见他即便成为全场焦点,受到众人瞩目,神情依旧淡然从容,毫无窘迫之态。

  他手抚花白的胡须,一双老眼目光闪烁,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一旁的王士伦注意到陈默的神情,问道:“陈大人见到眼前此景,作何感想?”

  陈默叹道:“老夫看到他们,便想到当年也曾意气风发,满怀报国之心,昂首步入承天门,恍如昨日啊。

  只是岁月已逝,时间已过三十多年,如今垂垂老矣。”

  王士伦微微一笑,说道:“陈大人不可妄自菲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朝廷什么时候,都需陈大人这样的数朝老臣。”

  陈默看着站在队伍首位的贾琮,说道:“贾玉章的确名不虚传,科场数度魁首,武略军功封爵,后生可畏。

  这等场合之下,他被所有人瞩目,却连眼皮都不眨一下,像个没事人一样,这等城府气度,怎么都不像舞象之年,也是古怪。”

  王士伦笑道:“这有什么古怪的,世间美质良材,灵根宿慧,少年早发,也是寻常之事。”

  陈默笑道:“老夫这么就忘了,王大人当年也是少年登

  ……

  两人这边低声闲话,那边三百多名贡士,经过金吾卫盘查,已经排队通过承天门。

  两百名大汉将军被临时调集,护卫三百多名贡士入宫。

  以贾琮为首的贡士队伍,跟随着礼部尚书郭佑昌的脚步,出承天门,过瑞门,一直到了午门之前。

  午门共开五道门洞,此五道门户进出皆有严格礼制。

  正中门洞除了皇帝出入专用,或迎娶皇后时通行。

  除此之外,只有殿试状元、榜眼、探花出宫,才有荣耀从正门出宫。

  王公百官进宫走正中门洞两侧的门洞,左右掖门也只在殿试以及大朝之时才会开启。

  五门规矩森严,一旦走错,就会有杀身之祸。

  数百贡士到了午门之前,便停下脚步。

  在礼部官员的指挥之下,所有贡士根据上榜名次,单数走东侧的左掖门,双数走西侧的右掖门。

  殿试贡士队伍,通过午门之后,一路经过会极门、文华殿、武英殿、东西华门。

  一直走到奉天门,浩浩荡荡的贡士队伍,再一次停脚步。

  因为,奉天门便是内宫和外宫的门户,比午门更加森严,大部分官员除了殿试,一生都没再跨入奉天门。

  数百新科贡士,望着奉天门高大巍峨的朱红大门,门上密布碗口大铜钉,闪动着幽冷的金光。

  这三百多名贡士,即便其中少数人已有官身,但都是官职低微,他们和其他贡士一样,都是首次看到奉天门。

  他们都是科场骄子,人人都有不俗见识,都清楚奉天门在宫城中的特殊意义。

  人人站在这帝王门户之前,油然而生强烈的压迫感,数百人的队伍鸦雀无声,气氛如同绷紧的弓弦。

  贡士队伍之中,只有站在首位的贾琮,神情如常。

  因他曾数次入乾阳殿面圣,每次都要经过奉天门,皇家门户虽然威严,但他还能坦然处之……

  一直辰时鼓声响起,伴随旭日东升,金色朝阳,犹如浩然皇恩,披散在每一个贡士身上。

  奉天门后传来鼓乐之声,奉天门随之缓缓开启,似乎有一阵无声气息,扑面而来,强大而庄严,让每一个贡士心生凛然。

  ……

  殿试贡士队伍进入奉天门,再次停住脚步。

  皇极殿前广场丹陛前,以内阁大学士王士伦为首的阅卷官,以及十八位会试同考官。

  参与殿试的印卷官、掌卷官、弥封官、监视官等执事官,一共数十名官员。

  他们列队而立,人人神情严正,理衣正冠,接受三百多名殿试贡士的参拜。

  等到辰时一刻,宏正悠扬的钟罄鼓乐响起,皇极殿的宫门缓缓打开。

  殿试执行官和殿试贡士,在礼部官员引导之下,依次进入皇极殿。

  嘉昭帝身穿青底明黄团龙冕服,头戴二十四旒通天冠,千呼万唤中步入大殿。

  所有殿试官员,以贾琮为首的三百多名贡士,跪拜在地,行五拜三叩礼。

  嘉昭十五年殿试大礼,就此拉开序幕……

第624章 荣辱彰天心

  大周宫城,皇极殿。

  以内阁大学士王士伦为为首,数十名殿试执事官,立于皇帝御座宝阶之下。

  官员身后殿堂之中,早有光禄寺摆好数百张考案,三百多名贡士都隔案肃立,一眼望去都是乌压压的儒裳方巾,蔚为壮观。

  嘉昭帝目光逡巡大殿中的官员和贡士,最后目光不由自主一凝,在左侧第一张考案停留片刻。

  所有入殿贡士就坐考案,也是根据会试上榜排名,历来左者为尊,贾琮身为今科会元,自然位列左首第一考案。

  在这样几乎耀眼的位置,很难不让嘉昭帝瞩目,况且贾琮是他器重的臣子。

  但此刻贾琮成为三百贡士第一人,却让嘉昭帝的内心颇为复杂……

  ……

  贾琮如今身负双爵,且已是五品命官,按贾母这等老妇的想法,他实在没必要再下场科举。

  但是,嘉昭帝对贾琮科场进取,却持赞成态度,因贾琮文武双全,对任何一个君主,都是大有可用之人。

  如果贾琮止步于举人,没有登第进士的名份,按照大周官职常规,极难突破五品以上官职。

  当初嘉昭帝将自己心腹爪牙,推事院院事周君兴,破格拔擢为从四品官职。

  朝廷各部官员、都察院各道御史,弹劾异议的奏章,如同雪片一样蜂拥而上。

  各部官员对嘉昭帝逾越官场祖制,苦口婆心,吐沫横飞,极尽劝阻哀求之能事。

  如果不是为了顾忌君臣体面,担心圣上故伎重演,通过查究为官不法,搞臭自己的官声。

  部份激进的御史,只怕指着嘉昭帝的鼻子骂昏君了。

  之所以拔擢周君兴之事,让嘉昭帝这等被动难堪,归根结底,就是周君兴不是及第进士。

  推事院又属文官体系,按大周祖制官规不得晋升五品以上。

  加上周君兴有酷吏之名,朝廷上一众文官,不管于公于私,自然要异口同声,全力反对。

  嘉昭帝虽然最后力排众议,将周君兴晋升从四品推事院院事,但是此事可一不可再。

  周君兴此生都要止步于从四品,皇帝虽对他有重用,却不会再次为他破例,再与祖宗家法和满朝文武为敌。

  但是,贾琮对比周君兴,在嘉昭帝心中的份量,却是要紧太多。

  贾琮不仅文才惊世,似乎还继承荣国公勇武血脉,鏖战辽东,平定女真,不啻于天生名将,而且还有火器宗匠之能。

  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如一生官职止步五品,权柄狭隘,皇帝又如何重用,如何让他为自己执鞭坠镫,开拓功业。

  所以,贾琮下场春闱,嘉昭帝还是乐见其成的,而且贾琮不像周君兴那样才情有限,以他的才华取进士之名,不过探囊取物。

  这也是为何,当初甄芳青向太上皇乞求恩典,让贾琮父丧后能加恩春闱之试,嘉昭帝欣然顺水推舟的原因。

  但是,对于嘉昭帝来说,贾琮只要进士及第就好,仕途通达有了敲门砖,不需像周君兴这样捉襟见肘。

  出于帝王心法权术,不管是为了制衡防范,还是着眼于长远,他只需要贾琮上榜即可,并不需要他夺什么会元之荣。

  而且依照常理判断,会试面对大周万千疆域学子,那是天下举子之争。

  像贾琮这样的一州解元,普天之下可有不少,要说他就能夺取头榜头名,多半也是渺茫,这也是嘉昭帝从未料想到的。

  可贾琮却再一次让他惊讶,这多少让嘉昭帝有些无奈。

  他作为九五至尊,对于春闱殿试,拥有点选排序的权利,因皇帝是殿试实际主考官,殿试贡士及第被称为天子门生。

  但是即便皇帝本人,权柄通天,但对于会试遴选也无随意掌控之力。

首节 上一节 640/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